卷之一百零五
關燈
小
中
大
氏、陶守義妻王氏、霸州生員崔士瞻妻任氏、清苑縣民李世珍妻張氏、唐縣民李清亮妻王氏、廣平縣生員陰萬化妻蔡氏、民王懷直妻李氏、永年縣民趙一鸾妻張氏、易州民趙應榜妻丁氏、滑縣生員豐爾功妻胡氏、元城縣民李齊芳妻閻氏、開州民蔡瑾妻張氏、内黃縣民杜維之妻鄭氏、長垣縣生員靳于樸妻李氏、滄州生員劉彥妻呂氏、天津衛生員馮鼎錫妻朱氏、邢台縣民王俸祿妻張氏、各給銀建坊如例。
○兵部議覆、廣西巡撫于時躍疏言、巨逆李定國、前在土司、遺妻張氏、并家口、到省來投。
請給住宅銀米養贍以系其心。
并氏父張應選。
及家口人等、俱給月米。
使定國遙感皇恩。
速來就撫。
得上□日、李定國妻張氏、及家口人等。
在彼養贍、恐有未周、負朕體恤本懷。
爾部差章京一員。
令該督撫遴委的當員役、途次供給防護、同送來京。
從優恩養。
以彰朕招徕、至意。
○命太廟牌扁、停書蒙古字、止書滿漢字。
○禮部議覆、浙江提督總兵官田雄疏言、會典開載、有衙門品級不同、而不系屬官則用牒文之例。
今提督總兵行。
州縣、應用牒文。
州縣行提督總兵、用申文。
從之。
○己亥。
谕禮部。
古來聖帝明王、皆大有功德于民者。
所以累代相因、崇祀不替。
今曆代帝王廟、祭典雖已修舉。
但十三年來、俱系遣官緻祭。
朕今欲于明春親詣行禮、以抒景仰前徽至意。
爾部即酌議禮儀具奏。
○轉工部右侍郎孫肇興、為本部左侍郎。
升大理寺卿林起龍、為工部右侍郎。
通政使司通政使張爾素、為刑部右侍郎。
福建福甯道參政蘇弘祖、為都察院左佥都禦史。
太常寺卿于之士、為宗人府府丞。
○以大工告成。
加工部營繕司理事官喀爾堪、副理事官格巴、各一拖沙喇哈番。
郎中霍叔瑾、大仆寺少卿、仍管司事。
○贈殉難湖廣永州府通判郦允昌、為湖廣按察使司佥事。
蔭一子入監讀書。
○禮科給事中魚飛漢奏言、大法小廉。
化行自上。
臣觀今日司道府廳、多以禮節賄賂、定有司賢否。
無怪乎貪風日熾。
而激揚鮮效也。
今後州縣、如有借節禮生辰名色、饋送司道府廳、而司道府廳、不即出首者、督撫按嚴加訪參。
至于督撫按互糾、屢奉俞上□日、未見實行。
尤望天語嚴饬。
若仍前容隐、當治以連坐之法。
得上□日、據奏屬吏借節禮生辰名色。
饋送上司。
公行賄賂。
深可痛恨。
着嚴行禁革。
犯者重治。
前谕督撫按互糾、未見遵行。
并着再行嚴饬。
○庚子。
谕吏部。
太子太保内翰林弘文院大學士成克鞏、着仍以原官回内院辦事。
○四川川北鎮總兵官盧光祖卒 ○禮部奏定皇上躬祭曆代帝王儀注。
先期緻齋二日。
照常備辦牲醴香帛。
銮儀衛設鹵簿。
設上拜位于帝王廟殿中。
設禦幄于景德門外左。
祭日清晨上乘輿、由長安右門出。
至廟、由中門入。
至幄前降輿入。
盥手訖。
更禮服。
由中門中道至拜位立。
典儀唱樂舞生就位。
執事官各司其事。
贊引官奏就位。
上就拜位。
典儀唱迎神。
樂作。
贊引官奏詣前上香。
導上詣香案前。
三上香訖。
贊引官奏複位。
上複位。
樂止。
贊引官奏行二跪六叩頭禮。
興。
典儀唱奠帛。
行初獻禮。
作樂。
執事官各捧帛捧爵。
跪獻于各神位前正中。
樂暫止。
贊引官奏跪。
上跪。
贊讀祝。
讀訖。
樂作。
贊引官奏行三叩頭禮興樂止典儀唱行亞獻禮。
樂作。
捧爵官獻爵于左。
如初獻儀。
樂止。
典儀唱行終獻禮。
樂作。
捧爵官獻爵于右。
如亞獻儀樂止太常寺卿進立于壇東、西向。
唱飲福受胙。
贊引官奏詣飲福位。
導上至飲福位立。
奏跪。
上跪。
奉酒胙官跪進于上右。
贊引官奏飲福酒。
上受爵拱舉。
授左旁接爵官。
奏受胙。
上受胙拱舉。
授左旁接胙官。
贊引官奏行三叩頭禮。
興。
奏複位上複拜位立。
奏行二跪六叩頭禮。
興。
典儀唱徹馔。
樂作。
執事官于各神位前徹馔訖。
樂止典儀唱送神樂作。
贊引官奏行二跪六叩頭禮。
興樂止。
典儀唱捧祝、帛、馔、各詣燎位。
樂作。
祝帛焚半。
贊引官奏禮畢。
樂止上至禦幄。
易服還宮。
○更定納妃聘禮數目。
馬八匹。
雕鞍八副。
甲胄八副。
金茶筒一。
銀盆一。
金五十兩。
銀二千兩。
緞二百疋。
布四百疋。
○壬寅。
□山戊不□暮。
享太廟。
上親詣行禮。
○遣官祭四祖陵、福陵、昭陵。
○遣官祭太□山戊不□月将之神。
○是□山戊不□人丁戶口一千五百四十一萬二千七百七十六。
田地山蕩、四百七十八萬一千八百六十頃。
畦地、二萬二千六百四十三個徵銀二千二百八萬九千六百九十六兩三錢。
米、麥、豆、五百八十一萬二千六十石二鬥有奇。
草、四百六十七萬四千五百五十五束中茶八萬二千五百八十五篦。
行鹽、四百四十六萬四百五十六引。
徵課銀、二百三十九萬五千九百七十五兩二氏有奇。
鑄厘錢、二十六萬四百八十七萬二千三百八十有奇。
舊鑄銅錢、二十一萬三千三百七十有奇。
鈔、一十二萬八千一百七十二貫四百七十有奇。
○兵部議覆、廣西巡撫于時躍疏言、巨逆李定國、前在土司、遺妻張氏、并家口、到省來投。
請給住宅銀米養贍以系其心。
并氏父張應選。
及家口人等、俱給月米。
使定國遙感皇恩。
速來就撫。
得上□日、李定國妻張氏、及家口人等。
在彼養贍、恐有未周、負朕體恤本懷。
爾部差章京一員。
令該督撫遴委的當員役、途次供給防護、同送來京。
從優恩養。
以彰朕招徕、至意。
○命太廟牌扁、停書蒙古字、止書滿漢字。
○禮部議覆、浙江提督總兵官田雄疏言、會典開載、有衙門品級不同、而不系屬官則用牒文之例。
今提督總兵行。
州縣、應用牒文。
州縣行提督總兵、用申文。
從之。
○己亥。
谕禮部。
古來聖帝明王、皆大有功德于民者。
所以累代相因、崇祀不替。
今曆代帝王廟、祭典雖已修舉。
但十三年來、俱系遣官緻祭。
朕今欲于明春親詣行禮、以抒景仰前徽至意。
爾部即酌議禮儀具奏。
○轉工部右侍郎孫肇興、為本部左侍郎。
升大理寺卿林起龍、為工部右侍郎。
通政使司通政使張爾素、為刑部右侍郎。
福建福甯道參政蘇弘祖、為都察院左佥都禦史。
太常寺卿于之士、為宗人府府丞。
○以大工告成。
加工部營繕司理事官喀爾堪、副理事官格巴、各一拖沙喇哈番。
郎中霍叔瑾、大仆寺少卿、仍管司事。
○贈殉難湖廣永州府通判郦允昌、為湖廣按察使司佥事。
蔭一子入監讀書。
○禮科給事中魚飛漢奏言、大法小廉。
化行自上。
臣觀今日司道府廳、多以禮節賄賂、定有司賢否。
無怪乎貪風日熾。
而激揚鮮效也。
今後州縣、如有借節禮生辰名色、饋送司道府廳、而司道府廳、不即出首者、督撫按嚴加訪參。
至于督撫按互糾、屢奉俞上□日、未見實行。
尤望天語嚴饬。
若仍前容隐、當治以連坐之法。
得上□日、據奏屬吏借節禮生辰名色。
饋送上司。
公行賄賂。
深可痛恨。
着嚴行禁革。
犯者重治。
前谕督撫按互糾、未見遵行。
并着再行嚴饬。
○庚子。
谕吏部。
太子太保内翰林弘文院大學士成克鞏、着仍以原官回内院辦事。
○四川川北鎮總兵官盧光祖卒 ○禮部奏定皇上躬祭曆代帝王儀注。
先期緻齋二日。
照常備辦牲醴香帛。
銮儀衛設鹵簿。
設上拜位于帝王廟殿中。
設禦幄于景德門外左。
祭日清晨上乘輿、由長安右門出。
至廟、由中門入。
至幄前降輿入。
盥手訖。
更禮服。
由中門中道至拜位立。
典儀唱樂舞生就位。
執事官各司其事。
贊引官奏就位。
上就拜位。
典儀唱迎神。
樂作。
贊引官奏詣前上香。
導上詣香案前。
三上香訖。
贊引官奏複位。
上複位。
樂止。
贊引官奏行二跪六叩頭禮。
興。
典儀唱奠帛。
行初獻禮。
作樂。
執事官各捧帛捧爵。
跪獻于各神位前正中。
樂暫止。
贊引官奏跪。
上跪。
贊讀祝。
讀訖。
樂作。
贊引官奏行三叩頭禮興樂止典儀唱行亞獻禮。
樂作。
捧爵官獻爵于左。
如初獻儀。
樂止。
典儀唱行終獻禮。
樂作。
捧爵官獻爵于右。
如亞獻儀樂止太常寺卿進立于壇東、西向。
唱飲福受胙。
贊引官奏詣飲福位。
導上至飲福位立。
奏跪。
上跪。
奉酒胙官跪進于上右。
贊引官奏飲福酒。
上受爵拱舉。
授左旁接爵官。
奏受胙。
上受胙拱舉。
授左旁接胙官。
贊引官奏行三叩頭禮。
興。
奏複位上複拜位立。
奏行二跪六叩頭禮。
興。
典儀唱徹馔。
樂作。
執事官于各神位前徹馔訖。
樂止典儀唱送神樂作。
贊引官奏行二跪六叩頭禮。
興樂止。
典儀唱捧祝、帛、馔、各詣燎位。
樂作。
祝帛焚半。
贊引官奏禮畢。
樂止上至禦幄。
易服還宮。
○更定納妃聘禮數目。
馬八匹。
雕鞍八副。
甲胄八副。
金茶筒一。
銀盆一。
金五十兩。
銀二千兩。
緞二百疋。
布四百疋。
○壬寅。
□山戊不□暮。
享太廟。
上親詣行禮。
○遣官祭四祖陵、福陵、昭陵。
○遣官祭太□山戊不□月将之神。
○是□山戊不□人丁戶口一千五百四十一萬二千七百七十六。
田地山蕩、四百七十八萬一千八百六十頃。
畦地、二萬二千六百四十三個徵銀二千二百八萬九千六百九十六兩三錢。
米、麥、豆、五百八十一萬二千六十石二鬥有奇。
草、四百六十七萬四千五百五十五束中茶八萬二千五百八十五篦。
行鹽、四百四十六萬四百五十六引。
徵課銀、二百三十九萬五千九百七十五兩二氏有奇。
鑄厘錢、二十六萬四百八十七萬二千三百八十有奇。
舊鑄銅錢、二十一萬三千三百七十有奇。
鈔、一十二萬八千一百七十二貫四百七十有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