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百零三

關燈
南道監察禦史俞铎奏言、科臣孫光祀、劾臣請停秋決一疏。

    謂臣與龔鼎孳聚謀。

    為營救吳達起見。

    臣與達非友非親。

    地隔江南江北。

    鼎孳與臣地分懸絕。

    素昧平生。

    臣入京師、達之鐵案已定。

    鼎孳正奉差遠行。

    臣肯引将死之達以為朋援。

    既去之鼎孳以為黨乎。

    光祀欲殺達一人、以殺天下人。

    又欲殺天下人、以殺臣一人、寬大之朝。

    不應有此。

    疏入上以铎未奉上□日回奏。

    不靜聽察議。

    自行渎辯。

    于理不合。

    下部院一并察議。

      ○丁酉。

    谕戶部。

    順天府屬、系京畿根本重地。

    年來水旱頻仍。

    小民失業。

    生計蕭條。

    較他處為獨苦。

    今□山戊不  □複霖雨飛蝗、相繼為災。

    已蒙皇太後發帑赈濟。

    朕因念被災窮黎、救死不贍。

    若以國賦亟需。

    責之照舊輸納。

    轉徙溝壑、勢必難免。

    恐非所以仰宣皇太後特施拯恤之德意。

    爾部速将順天府屬各州縣災傷分數。

    察勘明白。

    分别輕重。

    酌量蠲免。

    以昭嘉惠元元至意。

      ○複定直省錢糧考成則例。

    其州縣經徵接管正印官、俱按任事月日多寡。

    每官各作十分計算。

    完欠分數。

    仍照定例處分。

    其署官處分欠一二分者、罰俸三個月。

    三四分者、罰俸六個月。

    五六分者、罰俸九個月。

    七八分者、罰俸一年。

    九十分者、降職一級調用。

    不及半月者、免議。

    其巡撫、司道、府州、俱各作十分計算。

    照舊例處分。

      ○戊戌。

    以禮部啟心郎董衛國、為都察院京畿道理事官。

      ○兵部等衙門會題、武官自一品至四品、俱有署銜。

    應與實銜同品。

    以便循序升轉。

    其降調亦照此例。

    今改正品級。

    以左右都督為正一品。

    都督同知、署都督同知、為從一品。

    銮儀使、都督佥事、為正二品。

    副将、署副将、為從二品。

    冠軍使、參将、署參将、掌印都司、為正三品。

    遊擊、署遊擊、行掌印都司、省管屯都司佥書、行管屯都司佥書、營都司佥書、署都司佥書、為從三品。

    雲麾使、守備、署守備、為正四品。

    守備所千總、為從四品。

    治儀正、犧牲所所牧、衛千總、為正五品。

    犧牲所所副、為從五品。

    整儀尉、為正六品。

    從之。

      ○己亥。

    免陝西靖遠、洮岷等衛、本年分雹災額賦。

      ○湖廣桂陽、臨武衡山、未陽四州縣、霪雨連旬。

    江河暴漲。

    漂溺人民甚衆。

    偏沅巡撫袁廓宇以聞。

      ○庚子。

    谕禮部。

    本月二十二日。

    奉聖母皇太後谕。

    内  大臣鄂碩之女董鄂氏。

    性資敏慧軌度端和。

    克佐壸儀。

    立為賢妃。

    爾部查照典禮。

    擇吉具奏。

      ○遣内大臣巴圖魯公鳌拜、祭和碩襄親王。

      ○辛醜。

    升山西右布政使潘朝選、為河南布政使司左布政使。

      ○裁江南驿鹽道、陝西狄道縣縣丞、臨洮、鞏昌府學訓導、清水縣盤領關、禮縣闆橋山階州七防關巡檢、河州和政、長甯驿丞、各一員。

      ○兵部等衙門議覆、内大臣巴圖魯公鳌拜等疏奏、大閱以講武。

    典至重也。

    自太祖太宗以來、舉行已久。

    今請酌古準今。

    三年一次大閱。

    閱畢。

    傳令大臣、并侍衛于禦前較射。

    賜宴。

    次日、諸王貝勒。

    率文武各官上表稱賀。

    以昭大典。

    應如所請。

    得上□日、允行。

    并着為令。

      ○壬寅。

    上仰承皇太後慈訓。

    制為内則衍義成書。

    并為序文恭呈聖覽。

    序曰。

    臣聞緻治之道。

    有大經大法以儀。

    型乎邦國。

    必有内治内教以模楷乎宮闱。

    故關睢為王化之端。

    乾坤居大易之首。

    聖人垂訓、未有不以門内為兢兢者也。

    三代以前。

    聖後賢妃。

    肇修内治。

    以緻化行俗美。

    具載典冊。

    自非天佑至德。

    孰能集貞淑之大成。

    振古今之懿化哉。

    恭惟聖母皇太後佐我皇考興道緻治。

    徽音雍穆。

    慈誨周詳。

    有典有則。

    興仁興讓。

    允為萬世壸教之軌範。

    臣敬遵慈上□日。

    搜輯古來嘉言美行。

    統成一編。

    上備披閱。

    下示來茲。

    謹按内則所載。

    皆閨門之内。

    起敬起孝、興仁興讓之事。

    而首曰後王命冢宰降德于衆兆民。

    謂此乃王後世子、所躬行心得而可為民法者。

    故不言布教而言降德也。

    夫聖人言、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又言家正而天下定。

    齊之正之。

    其惟内則乎。

    世傳後妃紀、列女傳家範、内訓諸書。

    着作不少。

    然未嘗原本内則而發明之。

    豈所以尊經立教與。

    今是書一本經上  □日而推衍之。

    微而聲氣容色。

    顯而言動儀文精而樂心養志。

    粗而中饋女工。

    所以操其心而檢其身者。

    施諸一家無不宜。

    放乎四海無不準。

    究其指歸。

    有八要焉。

    孝者、順親之要。

    其類有二。

    事舅姑事父母是也。

    敬者内助之要。

    其類有五事夫、勸學、佐忠、贊廉、重賢、是也。

    教者昌後之要其類有三。

    教子、勉學、訓忠、是也。

    禮者持己之要。

    其類有九。

    敬祭祀、肅家政、定變、守貞殉節、端好尚、崇儉約、謹言、慎儀、是也。

    讓者睦戚之要。

    其類有四。

    崇謙退、和妯娌、睦宗族、待外戚、是也。

    慈者推恩之要。

    其類有五。

    逮下、慈幼、敦仁、愛民、宥過、是也。

    勤者修業之要。

    其類有二女工、飲食、是也。

    學者取法之要。

    其類有二好學、着書、是也。

    每舉一類。

    必證以聖賢經傳之言。

    實以古今淑順之行。

    所采事迹、貴賤不同。

    而其道則同。

    所引文辭、深淺不一。

    而其理則一。

    闡明大指。

    诠釋微文。

    名曰内則衍義。

    自禁壸達乎闾巷。

    鹹于斯取則焉。

    必皆感發其性情。

    漸摩乎理義。

    廣教化而美風俗。

    宮闱之嘉言懿行。

    直與邦國之大經大法。

    并垂不朽。

    聖母皇太後休聲盛德。

    炳若日星。

    永作則于萬世矣。

      ○以故二等阿達哈哈番王信子相臣、襲職。

      ○刑部疏奏、遵照舊例、應于霜降後。

    遣滿漢司官各二員、前往直隸八府。

    會同該撫、審錄罪囚、以便行刑。

    疏入。

    上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