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百零二

關燈
大臣又議、滿兵不便更番。

    亦不可令其挈眷駐守。

    應令駐防平南王尚可喜往。

    上以不設滿兵駐防。

    所議甚當。

    但前此平靖二王、同駐廣東、尚頻請禁旅、今調一王分駐福建、恐二省兵力俱單。

    不可分駐。

    着另添設賢能官兵。

    務使海寇不得登岸。

    以為固守之計。

    再議奏聞。

    諸王大臣又議、調駐防漢中府固山額真墨爾根侍衛李國翰往。

    上以四川較福建更為岩疆。

    平西王與李國翰同駐漢中、庶無他患。

    今遣李國翰赴閩、恐蜀地可虞。

    閩省乃系海寇應酌量遣漢軍兵。

    選賢能官二員為帥。

    前往防守。

    着再議奏。

    至是諸王大臣又議、于漢軍兵二千名之外、應再調京城兵一百名沈永忠下兵九百名。

    共足三千之額。

    其應遣固山額真、列名以請。

    上命固山額真郎賽為帥。

    應遣梅勒章京、再議奏聞。

    餘依議。

      ○福建巡撫宜永貴疏報、甯化逆首黃素禾、勢蹙投誠。

    餘黨悉散。

    下兵部察議。

      ○甲辰。

    谕禮部。

    緻祭天地、太廟、社稷、不可不虔。

    嗣後凡祭圜丘、方澤、朕于五鼓出宮。

    祭太廟、社稷、于黎明出宮。

    爾部先期一日奏聞。

    永着為例。

      ○遣官谕祭克西克騰部落故二等台吉雲敦。

      ○丙午。

    升江南浦口副将管參将事鄧汝功、為河南開封副将。

    山東登州參将袁如桂、為福建延平副将。

    直隸涿州參将陳喜、為浙江金華副将。

    陝西延綏管副将事高松、為甘肅西協副将。

      ○遣梅勒章京賽音達禮、王國诏、吳學禮、胡拜、并甲喇章京馬成桢、祖澤沛、海塞、馬如龍、署梅勒章京事。

    駐防福建。

      秋。

    七月。

    丁未朔。

    享太廟。

    上親詣行禮。

      ○戊申。

    升少詹事王崇簡、為内翰林國史院學士左通政林起龍、為大理寺卿。

      ○裁江西袁州府副協都司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兵六百名。

      ○禮部奏言、荷蘭國從未入貢。

    今重譯來朝。

    誠朝廷德化所緻。

    念其道路險遠。

    準五年一貢。

    貢道由廣東入至海上貿易、已經題明不準。

    應聽在館交易。

    照例嚴饬違禁等物。

    得上□日、荷蘭國慕義輸誠。

    航海修貢。

    念其道路險遠。

    着八年一次來朝。

    以示體恤遠人之意。

      ○廣西巡撫于時躍奏報、官兵擒斬賊渠僞義甯伯龍。

    韬下所司知之。

      ○己酉。

    和碩襄親王博穆博果爾薨。

    年十六。

      ○庚戌。

    定遠大将軍世子濟度等奏報、僞都督總兵黃梧、副将蘇明、鄭純等謀斬。

    僞總兵華棟等、并殲其部兵四百餘名。

    率衆薙發。

    獻海澄縣投誠。

    随遣梅勒章京翁愛等、入城安撫。

    計降其文武大小僞官八十六員兵一千七百名。

    捷聞。

    得上□日、黃梧等獻城歸順可嘉。

    着即行優擢。

      ○禮部奏言、和碩襄親王祭葬、禮宜優厚。

    應于定例外加祭一次。

    工部監造墳祠。

    從之。

      ○辛亥。

    上以移居乾清宮。

    遣官祭告天地、宗廟、社稷。

      ○壬子。

    上移居乾清宮以和碩襄親王喪、免行慶賀禮。

      ○癸醜。

    以乾清宮成頒诏天下诏曰。

    帝王統禦天下。

    必先鞏固皇居。

    壯萬國之觀瞻。

    嚴九重之警衛。

    規模大備。

    振古如茲。

    朕自即位以來、思物力之艱難、罔敢過用。

    轸民生之疾苦、不忍重勞暫改保和殿為位育宮已經十載。

    揆之典制、建宮終不容已。

    乃于順治十年秋蔔吉鸠工。

    今乾清坤甯宮告成。

    祗告天地、宗廟、社稷。

    于順治十三年七月初六日、臨禦新宮。

    懋圖治理。

    念臣民之勞瘁。

    宜恩赦之廣頒。

    所有事款、條列于後。

    一、文職官員、除大計處分、失陷城池、緝盜不獲、罪犯越獄、貪贓、拖欠錢糧、漕糧等罪不赦外。

    其餘議革、議降、議罰、及戴罪、住俸各官、俱免議。

    一、除革職、降級、休緻回籍人員外。

    直省地方、果有才行着聞、及學問優長者。

    着該督撫按核實具奏。

    一、順治十三年七月初七日昧爽以前、官吏軍民人等、除謀反、叛逆子孫殺祖父母、父母、内亂、妻妾殺夫、告夫、奴婢殺家長、殺一家非死罪三人、采生折割人、謀殺、故殺、蠱毒魇魅、毒藥殺人、強盜妖言十惡等真正死罪不赦外。

    滿洲逃人窩主幹連人等、官役受贓、監守自盜、拖欠錢糧、漕糧、侵盜漕糧員役、亦不赦。

    其餘死罪、俱減一等。

    軍罪以下、大計。

    軍政、失陷地方城池、貪贓、拖欠錢糧、漕糧。

    緝盜不獲、罪犯越獄等罪、亦俱不赦外。

    其餘無論已發覺。

    未發覺。

    已結正。

    未結正。

    鹹赦除之。

    有以赦前事讦告者。

    不與審理。

    即以其罪罪之。

    一、直省報荒地方有隐漏、田糧以熟作荒者。

    許自行出首。

    盡行免罪。

    其首出地畝、即以當年起科。

    以前隐漏錢糧、概不追理。

    如被他人告發。

    仍行治罪追糧。

    一、各省屯田荒地、已行歸并有司。

    即照三年起科事例。

    廣行招墾。

    如有殷實人戶、能開至二千畝以上者。

    照遼陽招民事例、量為錄用。

    一、武職官員。

    除失陷地方、縱兵搶掠、并軍政處分、大貪受贓外。

    其餘見在議革、議降、議罰、俱免議。

    有因公事诖誤革職、降級、罰俸、戴罪、住俸等項。

    各該衙門悉與奏明寬宥。

    一、滿洲兵丁。

    各處征巢□刀、陣前被傷、未經給賞者。

    照例速給。

    一、各地方人等、有因叛逆幹連、原系無辜者。

    該督撫按即與具題釋放。

    一、各處依附土賊等衆。

    如悔過擒拏賊首投誠。

    及賊首率衆來降者。

    概宥前罪。

    仍給與官職、以示鼓勵。

    若系土賊投誠。

    該督撫查願充兵者、準入營伍。

    願為民者安插歸農。

    務使得所。

    一、有嘯聚山海、擁衆不服者。

    果能真心投誠。

    盡赦前罪。

    仍量加賞錄。

    一、各處盜賊、或為水旱災荒所累。

    貪酷官吏所迫。

    情實可憫。

    但能改過自首者、盡赦其罪。

    一、除謀殺故殺外如原無讐隙。

    偶因一時忿激相毆、傷重緻死者将兇犯免死。

    決杖一百。

    依律追銀二十兩給付死者之家。

    一、應追贓私除貪贓侵盜情重者不赦外其餘查系家産盡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