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百零一
關燈
小
中
大
張天植、為通政使司右通政使。
順天府府丞周召南、為太仆寺少卿。
協理兵部督捕堂官事務。
○福建巡撫宜永貴、以病請解任。
命回京調理。
○升陝西右布政使徐永祯、為四川布政使司左布政使。
山東驿傳道副使員盡忠、為本省布政使司參政、督糧道。
福建泉州府知府申偉抱、為江南按察使司副使、徽甯道。
兵部郎中楊陛、為浙江布政使司參議、督糧道。
宋之屏、為湖廣布政使司參議分守荊西道。
刑部郎中劉思敬為廣西布政使司參議分守左江道。
工部郎中李允祯為廣西按察使司佥事、分巡左江道。
○乙卯。
谕吏部、朕簡拔詞臣。
教習滿書。
乃豫為儲養。
以備将來大用。
屬望之意甚殷。
伊等學習滿書、久者或十餘年。
或七八年。
少亦三四年。
若果專心肄習、自能精通。
今朕親加考試。
王熙、張士甄、諸豫王清、餘恂、沙澄、學問皆優。
足徵勤勵。
不負朕作養至白乃貞、範廷元、李儀古、許缵、曾向之所學、今反遺忘。
着住俸。
于翰林院再行教習三年、倘能省改勤勉。
仍準留用如怠惰不學。
從重議處。
郭棻、李昌垣、學習已久。
全不通曉。
曠業宜懲。
着降三級、調外用。
仍于補官之日、罰俸一年爾部即遵谕行。
○丙辰。
安設江山社稷神位于乾清宮前。
遣官緻祭。
○兩廣總督李率泰疏報、粵西都康、萬承、安平、鎮安、龍英五府、上映、下石、全茗、果化、都結、恩城、憑祥七州、上林一縣、都陽、定羅、下旺三司、各土官投誠。
下所司知之。
○丁巳。
升湖廣永州府知府黃中通、為本省按察使司副使、守上湖南道。
随征内弘文院中書舍人吳甲周、為湖廣按察使司佥事、分巡上湖南道。
○戊午。
升侍讀學士尼滿、為内弘文院學士。
○升正紅旗漢軍梅勒章京郎賽、為本旗固山額真。
○遣戶科副理事官胡秉忠、巡按順天。
禮部主事劉宗韓、巡按江甯。
四川道監察禦史李森先、巡按蘇松雲南道監察禦史王元曦、巡按浙江。
○谕禮部、朕惟民資農事以生。
必雨旸時若。
始能百谷用成。
近來陰雨浃日。
恐緻淫潦傷禾。
使百姓失望。
每思及此、不勝兢惕。
當竭誠祈晴。
爾部即察例舉行。
○己未。
乾清宮、乾清門、坤甯宮、坤甯門、交泰殿、及景仁、永壽、承乾、翊坤、鐘粹、儲秀等宮成。
合龍門。
插劍懸牌。
遣官祭後土司工、司門之神。
○升湖廣右布政使張爾素、為通政使司通政使。
○升江西巡撫郎廷佐、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總督江南江西等處地方軍務。
江南左布政使劉漢祚、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巡撫福建提督軍務。
○以擊敗逆寇李定國功。
加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山戊不□俸一千兩。
給敕獎谕。
仍賜貂裘鞍馬等物。
敕曰。
朕惟折沖禦侮、社稷良臣。
報德崇功、國家盛典。
爾平南王尚可喜、英才自命。
雄略群推。
當我朝創業之初。
正航海投誠之日。
加封崇爵。
世職錫盟。
略地攻城。
殊勳茂着。
入關破寇。
從定中原。
秉钺征南。
丕昭弘濟。
蓋忠勤之備至。
亦威惠之交孚。
及因百粵跳梁。
命爾底定。
爾果能率所屬将士、協力追巢□刀。
李定國、竄伏遠遁。
廣東疆土、遂爾全收。
平肇慶。
恢潮州。
厥功茂矣。
朕甚嘉焉。
聿彰圖閣之猷。
爰申诏祿之典。
茲将功次叙入冊内。
又于藩俸六千兩外、加俸一千兩。
以報勤勞。
嗚呼。
元老壯猷。
忠尚資于善後。
重臣宣力。
誼更笃于開先。
王其鞏固封疆。
殚抒籌策。
俾聲教全銷瘴疠。
而功名永重山河。
尚克祗承。
無斁朕命。
欽哉。
賜繼茂、勒文同。
○庚申。
内弘文院大學士管都察院左都禦史事成克鞏奏言、科臣孫光祀、所劾吳達情罪。
台谏皆當摘發。
而當日憲臣、何竟緘默不言。
竊查吳逵原案、會同定罪者。
乃吳達之同鄉密黨舊憲臣龔鼎孳也。
鼎孳與達同鄉。
又與達同官憲台。
自始至終、容隐不發一言。
似此結黨行私。
已乖臣誼。
況敢隐庇叛黨。
尤為玩法欺君。
此誠不可一日容于朝班、滋其朋比作奸者也。
伏祈乾斷處分。
庶隐徇知警、而邪黨可除矣。
疏下吏部察議。
○壬戌。
廷試□山戊不□貢關興漢等、五百三十九人。
○癸亥。
升學士铿特、為戶部侍郎。
○左通政吳達坐胞弟吳逵等謀叛。
知情不舉、論絞監候。
○升都察院啟心郎科爾坤、為内秘書學士。
○甲子。
以拜他喇布勒哈番博濟、為都察院理事官。
○乙醜。
内弘文院大學士覺羅巴哈納等奏言、内三院機務繁多。
辦事撰文、各有專職嗣後撰文中書、請于額設員缺外、另考取六員。
果能三年稱職、即送部選授主事。
其額設中書三十員、止令辦事于本衙門加銜久任。
不複送部選授。
至考取之法。
撰文者、則于舉貢内、擇文理優長、學問淹博者選用。
辦事者、則于貢監生員内、擇文理平通、字畫端楷者選用。
庶供職得人。
而閣務無曠矣。
從之。
○都察院左副都禦史魏裔介奏言、三代以後。
惟漢治近古。
而漢治之所以近古者、以其能重剌史守相久任而責其成也。
今久任之法不行。
即有賢守輕于變更。
百姓多未
順天府府丞周召南、為太仆寺少卿。
協理兵部督捕堂官事務。
○福建巡撫宜永貴、以病請解任。
命回京調理。
○升陝西右布政使徐永祯、為四川布政使司左布政使。
山東驿傳道副使員盡忠、為本省布政使司參政、督糧道。
福建泉州府知府申偉抱、為江南按察使司副使、徽甯道。
兵部郎中楊陛、為浙江布政使司參議、督糧道。
宋之屏、為湖廣布政使司參議分守荊西道。
刑部郎中劉思敬為廣西布政使司參議分守左江道。
工部郎中李允祯為廣西按察使司佥事、分巡左江道。
○乙卯。
谕吏部、朕簡拔詞臣。
教習滿書。
乃豫為儲養。
以備将來大用。
屬望之意甚殷。
伊等學習滿書、久者或十餘年。
或七八年。
少亦三四年。
若果專心肄習、自能精通。
今朕親加考試。
王熙、張士甄、諸豫王清、餘恂、沙澄、學問皆優。
足徵勤勵。
不負朕作養至白乃貞、範廷元、李儀古、許缵、曾向之所學、今反遺忘。
着住俸。
于翰林院再行教習三年、倘能省改勤勉。
仍準留用如怠惰不學。
從重議處。
郭棻、李昌垣、學習已久。
全不通曉。
曠業宜懲。
着降三級、調外用。
仍于補官之日、罰俸一年爾部即遵谕行。
○丙辰。
安設江山社稷神位于乾清宮前。
遣官緻祭。
○兩廣總督李率泰疏報、粵西都康、萬承、安平、鎮安、龍英五府、上映、下石、全茗、果化、都結、恩城、憑祥七州、上林一縣、都陽、定羅、下旺三司、各土官投誠。
下所司知之。
○丁巳。
升湖廣永州府知府黃中通、為本省按察使司副使、守上湖南道。
随征内弘文院中書舍人吳甲周、為湖廣按察使司佥事、分巡上湖南道。
○戊午。
升侍讀學士尼滿、為内弘文院學士。
○升正紅旗漢軍梅勒章京郎賽、為本旗固山額真。
○遣戶科副理事官胡秉忠、巡按順天。
禮部主事劉宗韓、巡按江甯。
四川道監察禦史李森先、巡按蘇松雲南道監察禦史王元曦、巡按浙江。
○谕禮部、朕惟民資農事以生。
必雨旸時若。
始能百谷用成。
近來陰雨浃日。
恐緻淫潦傷禾。
使百姓失望。
每思及此、不勝兢惕。
當竭誠祈晴。
爾部即察例舉行。
○己未。
乾清宮、乾清門、坤甯宮、坤甯門、交泰殿、及景仁、永壽、承乾、翊坤、鐘粹、儲秀等宮成。
合龍門。
插劍懸牌。
遣官祭後土司工、司門之神。
○升湖廣右布政使張爾素、為通政使司通政使。
○升江西巡撫郎廷佐、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總督江南江西等處地方軍務。
江南左布政使劉漢祚、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巡撫福建提督軍務。
○以擊敗逆寇李定國功。
加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山戊不□俸一千兩。
給敕獎谕。
仍賜貂裘鞍馬等物。
敕曰。
朕惟折沖禦侮、社稷良臣。
報德崇功、國家盛典。
爾平南王尚可喜、英才自命。
雄略群推。
當我朝創業之初。
正航海投誠之日。
加封崇爵。
世職錫盟。
略地攻城。
殊勳茂着。
入關破寇。
從定中原。
秉钺征南。
丕昭弘濟。
蓋忠勤之備至。
亦威惠之交孚。
及因百粵跳梁。
命爾底定。
爾果能率所屬将士、協力追巢□刀。
李定國、竄伏遠遁。
廣東疆土、遂爾全收。
平肇慶。
恢潮州。
厥功茂矣。
朕甚嘉焉。
聿彰圖閣之猷。
爰申诏祿之典。
茲将功次叙入冊内。
又于藩俸六千兩外、加俸一千兩。
以報勤勞。
嗚呼。
元老壯猷。
忠尚資于善後。
重臣宣力。
誼更笃于開先。
王其鞏固封疆。
殚抒籌策。
俾聲教全銷瘴疠。
而功名永重山河。
尚克祗承。
無斁朕命。
欽哉。
賜繼茂、勒文同。
○庚申。
内弘文院大學士管都察院左都禦史事成克鞏奏言、科臣孫光祀、所劾吳達情罪。
台谏皆當摘發。
而當日憲臣、何竟緘默不言。
竊查吳逵原案、會同定罪者。
乃吳達之同鄉密黨舊憲臣龔鼎孳也。
鼎孳與達同鄉。
又與達同官憲台。
自始至終、容隐不發一言。
似此結黨行私。
已乖臣誼。
況敢隐庇叛黨。
尤為玩法欺君。
此誠不可一日容于朝班、滋其朋比作奸者也。
伏祈乾斷處分。
庶隐徇知警、而邪黨可除矣。
疏下吏部察議。
○壬戌。
廷試□山戊不□貢關興漢等、五百三十九人。
○癸亥。
升學士铿特、為戶部侍郎。
○左通政吳達坐胞弟吳逵等謀叛。
知情不舉、論絞監候。
○升都察院啟心郎科爾坤、為内秘書學士。
○甲子。
以拜他喇布勒哈番博濟、為都察院理事官。
○乙醜。
内弘文院大學士覺羅巴哈納等奏言、内三院機務繁多。
辦事撰文、各有專職嗣後撰文中書、請于額設員缺外、另考取六員。
果能三年稱職、即送部選授主事。
其額設中書三十員、止令辦事于本衙門加銜久任。
不複送部選授。
至考取之法。
撰文者、則于舉貢内、擇文理優長、學問淹博者選用。
辦事者、則于貢監生員内、擇文理平通、字畫端楷者選用。
庶供職得人。
而閣務無曠矣。
從之。
○都察院左副都禦史魏裔介奏言、三代以後。
惟漢治近古。
而漢治之所以近古者、以其能重剌史守相久任而責其成也。
今久任之法不行。
即有賢守輕于變更。
百姓多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