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行入紫微垣。
○刑部議覆、刑科右給事中劉餘谟疏言、每年立秋、将在外死罪之犯。
通行具奏。
今立秋已過、應于明年奏請其三覆奏、前經臣部覆準、不便舉行。
得上□日人命至重。
着照三覆奏例行 ○丙辰。
禮部奏言中宮未宜久。
虛應循典禮、及時慎選冊立仰慰宗廟之靈。
俯昌奕葉之祚。
命議政諸王、貝勒、及大臣、内三院、九卿、詹事、科、道、會議具奏。
○靖南王耿繼茂、靖南将軍昂邦章京喀喀木、克複潮州。
捷聞、下部議叙。
○丁巳。
逆渠孫守金、僞宜川王朱敬鑃、蟠踞紫陽地方。
糾連川湖諸孽。
負固十年。
總督孟喬芳、遣總兵官趙光瑞等、讨平之捷聞下部議叙。
○戊午。
以廢後事。
遣禮部尚書覺羅郎球、頒谕朝鮮國 ○己未。
孝慈武皇後忌辰。
遣官祭福陵。
冬十月。
癸亥朔。
享太廟。
上親詣行禮。
○遣官祭四祖陵、福陵、昭陵。
○頒順治十一年時憲曆。
○順天府舉行鄉飲酒禮。
○予湖廣殉難靖州知州沈一恒、祭葬如例。
○升湖廣漢陽參将趙士忠為武岡副将。
○命浙江提督田雄、移駐字海。
○乙醜。
補原任江南江甯道副使鐘鼎、為陝西按察使司副使、分巡河西道。
原任山西道監察禦史崔允弘、為江南按察使司佥事、分巡安廬道。
原任戶部郎中楊三辰、為陝西按察使司佥事、分巡關西道。
○升山西冀甯道副使田起龍、為山東布政使司參政分守青登萊道 ○以江西巡按米襄、審參将趙鴻一案援赦失律。
降三級調外用 ○戶部奏請圈撥民間房地、給移住永甯、四海堡、及關外看守山梨之壯丁。
得上□日、地準撥給房令自造不必圈占。
其民地被圈者、該管官即照數撥補。
勿令失業。
以後仍遵前上□日、永不許圈占民間房地。
○朝鮮重辟。
有張學者。
傷人應抵。
伊子玉兒泣請代死。
法司以聞上矜其情、特免死、遣戍遼陽仍谕後不為例。
○直隸山東河南總督馬光輝漕運總督沈文奎奏言、膠州逆鎮海時行叛亂臣等奉诏巢□刀撫。
随統官兵渡黃河、追至永城兩路夾擊、俘斬甚多。
時行勢窮殺其黨渠李進文等。
率子弟及舊部赴軍前降。
疏入。
下所司叙恤。
海時行等令議罪。
○丙寅。
遣固山額真濟席哈等、率官兵往剿山東土寇 ○丁卯。
宴朝鮮國貢使洪柱元、尹绛等如例。
○戊辰。
諸王貝勒大臣、内院九卿、詹事、科道遵上□日會議、選立皇後、作範中宮。
敬稽典禮、應于在内滿洲官民女子。
在外蒙古王貝勒以下、大臣以上女子中敬慎選擇從之。
○兵科給事中張璇奏言、前見聖谕命各衙門參同奏事顧問商酌又見諸臣疏請經筵日講屢奉俞上□日仰見皇上典學圖治之盛心也請于臨朝聽政之暇命儒臣取大學格緻誠正修齊治平之道、詳悉敷陳。
複取宋臣司馬光資治通鑒、列為法戒及我朝典則、可觸類旁通者、比勘參決論道之餘、更與諸大臣、商确内外安攘至計。
并法唐太宗舊制、召見谏官、随大臣之後、一并議事。
講求治理。
庶一心一德、喜起再見矣。
章下所司。
○平南王尚可喜引疾疏請回京調理上以潮逆初平。
正資料理不允。
○己巳。
日有抱背氣生左右珥黃色。
○賜陝西瞿昙等九寺番僧公葛丹淨等、表裡衣物有差。
○以正白旗漢軍理事官徐智通、為甲喇章京。
○贈廣西殉難巡按監察禦史王荃可、為太仆寺少卿。
蔭一子入監讀書。
○提調甘肅學政事務、歸并分守西甯道辦理 ○辛未。
裁直隸大沽營遊擊一員。
歸并葛沽營改紫荊路隸真定鎮裁畿南額兵一千一百名白石口兵五十名增紫荊關兵五十名。
裁山東沂州鎮遊擊二員。
守備一員。
千把總六員。
臨清城守營千把總三員。
兵三百名。
壽張營兵二百名。
○壬申。
以浙江巡按石應泰、追贓援赦徇庇、降一級調用。
○宴外藩蒙古二十七旗聽事頭目、及随從人于禮部。
○丙子。
遣内大臣巴圖魯公鳌拜等至和碩敬謹親王第、報王訃。
辍朝三日。
○丁醜。
遣内大臣達爾漢諾顔、俄齊爾、及侍衛。
赍酪酒往迎和碩敬謹親王之喪。
○己卯。
谕内三院。
朕居深宮之中、未嘗備悉民間疾苦。
聞迩來兵民凍餒流離載道。
朕深疚心。
寝食不安。
今欲拯救兵民之疾苦、必何策而後可。
着議政諸王、貝勒、及大臣、内三院、九卿、詹事、六科都給事中、各掌道禦史、會同酌議具奏。
○遣官谕祭和碩承澤親王妃。
○以牛錄章京吳延祚、為兵部理事官。
○增設江西水師都司一員。
○兵部奏言、叛鎮海時行等、負國厚恩。
公行叛亂稱王僭号殺官屠城。
勢窮力竭、方行就撫。
大逆、罪在不赦。
應俱斬以徇從之。
○河南巡撫吳景道疏報、開封等府
○刑部議覆、刑科右給事中劉餘谟疏言、每年立秋、将在外死罪之犯。
通行具奏。
今立秋已過、應于明年奏請其三覆奏、前經臣部覆準、不便舉行。
得上□日人命至重。
着照三覆奏例行 ○丙辰。
禮部奏言中宮未宜久。
虛應循典禮、及時慎選冊立仰慰宗廟之靈。
俯昌奕葉之祚。
命議政諸王、貝勒、及大臣、内三院、九卿、詹事、科、道、會議具奏。
○靖南王耿繼茂、靖南将軍昂邦章京喀喀木、克複潮州。
捷聞、下部議叙。
○丁巳。
逆渠孫守金、僞宜川王朱敬鑃、蟠踞紫陽地方。
糾連川湖諸孽。
負固十年。
總督孟喬芳、遣總兵官趙光瑞等、讨平之捷聞下部議叙。
○戊午。
以廢後事。
遣禮部尚書覺羅郎球、頒谕朝鮮國 ○己未。
孝慈武皇後忌辰。
遣官祭福陵。
冬十月。
癸亥朔。
享太廟。
上親詣行禮。
○遣官祭四祖陵、福陵、昭陵。
○頒順治十一年時憲曆。
○順天府舉行鄉飲酒禮。
○予湖廣殉難靖州知州沈一恒、祭葬如例。
○升湖廣漢陽參将趙士忠為武岡副将。
○命浙江提督田雄、移駐字海。
○乙醜。
補原任江南江甯道副使鐘鼎、為陝西按察使司副使、分巡河西道。
原任山西道監察禦史崔允弘、為江南按察使司佥事、分巡安廬道。
原任戶部郎中楊三辰、為陝西按察使司佥事、分巡關西道。
○升山西冀甯道副使田起龍、為山東布政使司參政分守青登萊道 ○以江西巡按米襄、審參将趙鴻一案援赦失律。
降三級調外用 ○戶部奏請圈撥民間房地、給移住永甯、四海堡、及關外看守山梨之壯丁。
得上□日、地準撥給房令自造不必圈占。
其民地被圈者、該管官即照數撥補。
勿令失業。
以後仍遵前上□日、永不許圈占民間房地。
○朝鮮重辟。
有張學者。
傷人應抵。
伊子玉兒泣請代死。
法司以聞上矜其情、特免死、遣戍遼陽仍谕後不為例。
○直隸山東河南總督馬光輝漕運總督沈文奎奏言、膠州逆鎮海時行叛亂臣等奉诏巢□刀撫。
随統官兵渡黃河、追至永城兩路夾擊、俘斬甚多。
時行勢窮殺其黨渠李進文等。
率子弟及舊部赴軍前降。
疏入。
下所司叙恤。
海時行等令議罪。
○丙寅。
遣固山額真濟席哈等、率官兵往剿山東土寇 ○丁卯。
宴朝鮮國貢使洪柱元、尹绛等如例。
○戊辰。
諸王貝勒大臣、内院九卿、詹事、科道遵上□日會議、選立皇後、作範中宮。
敬稽典禮、應于在内滿洲官民女子。
在外蒙古王貝勒以下、大臣以上女子中敬慎選擇從之。
○兵科給事中張璇奏言、前見聖谕命各衙門參同奏事顧問商酌又見諸臣疏請經筵日講屢奉俞上□日仰見皇上典學圖治之盛心也請于臨朝聽政之暇命儒臣取大學格緻誠正修齊治平之道、詳悉敷陳。
複取宋臣司馬光資治通鑒、列為法戒及我朝典則、可觸類旁通者、比勘參決論道之餘、更與諸大臣、商确内外安攘至計。
并法唐太宗舊制、召見谏官、随大臣之後、一并議事。
講求治理。
庶一心一德、喜起再見矣。
章下所司。
○平南王尚可喜引疾疏請回京調理上以潮逆初平。
正資料理不允。
○己巳。
日有抱背氣生左右珥黃色。
○賜陝西瞿昙等九寺番僧公葛丹淨等、表裡衣物有差。
○以正白旗漢軍理事官徐智通、為甲喇章京。
○贈廣西殉難巡按監察禦史王荃可、為太仆寺少卿。
蔭一子入監讀書。
○提調甘肅學政事務、歸并分守西甯道辦理 ○辛未。
裁直隸大沽營遊擊一員。
歸并葛沽營改紫荊路隸真定鎮裁畿南額兵一千一百名白石口兵五十名增紫荊關兵五十名。
裁山東沂州鎮遊擊二員。
守備一員。
千把總六員。
臨清城守營千把總三員。
兵三百名。
壽張營兵二百名。
○壬申。
以浙江巡按石應泰、追贓援赦徇庇、降一級調用。
○宴外藩蒙古二十七旗聽事頭目、及随從人于禮部。
○丙子。
遣内大臣巴圖魯公鳌拜等至和碩敬謹親王第、報王訃。
辍朝三日。
○丁醜。
遣内大臣達爾漢諾顔、俄齊爾、及侍衛。
赍酪酒往迎和碩敬謹親王之喪。
○己卯。
谕内三院。
朕居深宮之中、未嘗備悉民間疾苦。
聞迩來兵民凍餒流離載道。
朕深疚心。
寝食不安。
今欲拯救兵民之疾苦、必何策而後可。
着議政諸王、貝勒、及大臣、内三院、九卿、詹事、六科都給事中、各掌道禦史、會同酌議具奏。
○遣官谕祭和碩承澤親王妃。
○以牛錄章京吳延祚、為兵部理事官。
○增設江西水師都司一員。
○兵部奏言、叛鎮海時行等、負國厚恩。
公行叛亂稱王僭号殺官屠城。
勢窮力竭、方行就撫。
大逆、罪在不赦。
應俱斬以徇從之。
○河南巡撫吳景道疏報、開封等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