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番高成功子侖、續順公沈永忠屬下一等阿達哈哈番沉志魁子永興、年老緻仕一等阿思哈尼哈番鄧長春子之麟、一等阿達哈哈番、兼一拖沙喇哈番李維藩子春滋、三等阿達哈哈番徐九爵子啟蕃、蔣秉忠子永錫、各襲職。
○己醜。
谕禮部朕惟自古帝王、必立後以資内助。
然皆慎重遴選、使可母儀天下。
今後乃睿王于朕幼沖時、因親定婚。
未經選擇。
自冊立之始、即與朕志意不協。
宮阃參商、已曆三載。
事上禦下、淑善難期。
不足仰承宗廟之重。
謹于八月二十五日、奏聞皇太後、降為靜妃。
改居側宮。
○庚寅。
禮部尚書胡世安、侍郎呂崇烈、高珩奏言、夫婦乃王化之首、自古帝王、必慎始敬終。
今于本月二十六日、忽接上谕、今後不能祇承聖意、降為靜妃。
臣等思八年冊立之初、恭告天地、宗廟、布告天下。
今二十五日、奏聞皇太後、即日降為靜妃。
聖谕中未言及與諸王大臣公議。
及告天地宗廟。
臣等職司典禮所奉敕谕、若不傳宣恐中外未悉若遵奉傳宣、恐中外疑揣伏願皇上慎重詳審、以全始終。
以笃恩禮。
疏入。
下議政諸王、貝勒、及大臣、内三院、九卿、詹事、六科都給事中、各掌道禦史、會議具奏。
○禮部儀制司員外郎孔允樾奏言、臣辦事署中、偶聞廢後一事、不覺悚然。
及見馮铨等奉聖谕内、有故廢無能之人一語、更為驚駭。
竊思天子一言一動、萬世共仰況我皇後正位三年、未聞顯有失德。
特以無能二字、定廢谪之案。
何以服皇後之心。
且何以服天下後世之心。
臣考往古、如漢之馬後、唐之長孫後、敦樸儉素、皆能養和平之福。
至于呂後、武後、非不聰明穎利、然傾危社稷、均作亂階。
今皇後不以才能表着、自是天姿笃厚。
亦何害乎為中宮、而迺議變易耶。
設皇後必不諧聖意、亦可仿舊制、選立東西二宮、共襄内治若夫廢後一節、千古典禮所在。
一時風化攸關。
實有驚人耳目者。
且皇上親政以來、天下以為堯舜複生。
今忽有非常之舉、傳之聖子神孫、豈開國之主、所宜有耶。
臣思皇上、天下之父皇後、天下之母。
父有出母之議、為人子者、即心知母過、尚不免涕泣以谏。
況絕不知母過之何事。
又安忍緘口嚴父之側、而不為母一請命乎。
臣忝承聖裔、兼任禮官、值此職掌所在、安敢存畏斧钺、顧身家之心。
一念孤忠。
伏祈聖鑒疏入、并下諸臣議。
○辛卯。
命房山縣知縣祭金帝陵。
○遣官祭曆代帝王。
○遣官祭城隍之神。
○廣西巡撫陳維新疏報、逆賊李定國、自肇慶直犯平樂府。
府江道周永緒、平樂府知府尹明廷、平樂縣知縣塗起鵬、富川縣知縣華鐘、俱遇害。
下所司察恤。
○壬辰。
以正藍旗漢軍拜他喇布勒哈番劉芳譽、為甲喇章京。
○贈故總督浙閩兵部右侍郎陳錦、為兵部尚書。
蔭一子入監讀書。
○升陝西河西道參政劉三元、為河南按察使司按察使。
山東驿傳道參政董應魁為福建按察使司按察使。
山東青登萊道副使徐大用、為福建布政使司左參政、福甯道。
直隸真定府知府崔成名、為浙江按察使司副使、驿傳道。
福建邵武府知府崔昇、為陝西按察使司副使、西甯道。
山西提學道佥事張四教、為陝西按察使司副使、西路兵備道。
浙江提學道參議翟文贲、為陝西按察使司副使、驿傳道。
浙江溫州府同知劉繼昌、為廣東按察使司佥事、海北道。
處州府同知周日燦、為廣東按察使司佥事、南韶道。
補原任四川遵義道董顯忠、為江西布政使司右參議、饒南九江道。
降補原任陝西潼關道副使陳素抱、為江南按察使司佥事、淮海道。
○補外轉侍講。
韋成賢、為江南布政使司右參政、江甯等府督糧道。
谕德張爾素、為江南布政使司右參政、江甯道。
中允傅維鱗、為山東按察使司副使、東昌道。
編修張道湜、為湖廣布政司右參議、下荊南道。
吏部主事宋琬、為陝西按察使司佥事、隴西道。
○禦史宗敦一、潘朝選、陳棐、張椿、杜果、聶玠、張嘉、李敬、劉秉政、陳自德、祖永傑、高爾位、白尚登、祖建明、合疏奏言、臣等捧讀降母後為靜妃之谕。
又見故廢無能之人之上□日。
不勝驚駭。
伏思宮闱之化、莫盛于成周。
文王之妃太姒、嗣徽太任、祇頌幽閑貞靜之德、而不及其才能。
誠以母儀萬國、表正六宮、非才能外見之難。
而純德内蘊之為難。
皇後未聞失德、忽爾見廢、非所以昭示風化也。
今皇上複允禮臣之請、敕諸王大臣會議。
在諸臣必以綱常為重。
而臣等猶過慮者、誠恐綸音一播、不無為聖德之累。
伏乞收回成命、以俟會議。
宗廟社稷、實式臨之。
疏入。
上以宗敦一等、明知有上□日會議、渎奏沽名。
下所司議處
○己醜。
谕禮部朕惟自古帝王、必立後以資内助。
然皆慎重遴選、使可母儀天下。
今後乃睿王于朕幼沖時、因親定婚。
未經選擇。
自冊立之始、即與朕志意不協。
宮阃參商、已曆三載。
事上禦下、淑善難期。
不足仰承宗廟之重。
謹于八月二十五日、奏聞皇太後、降為靜妃。
改居側宮。
○庚寅。
禮部尚書胡世安、侍郎呂崇烈、高珩奏言、夫婦乃王化之首、自古帝王、必慎始敬終。
今于本月二十六日、忽接上谕、今後不能祇承聖意、降為靜妃。
臣等思八年冊立之初、恭告天地、宗廟、布告天下。
今二十五日、奏聞皇太後、即日降為靜妃。
聖谕中未言及與諸王大臣公議。
及告天地宗廟。
臣等職司典禮所奉敕谕、若不傳宣恐中外未悉若遵奉傳宣、恐中外疑揣伏願皇上慎重詳審、以全始終。
以笃恩禮。
疏入。
下議政諸王、貝勒、及大臣、内三院、九卿、詹事、六科都給事中、各掌道禦史、會議具奏。
○禮部儀制司員外郎孔允樾奏言、臣辦事署中、偶聞廢後一事、不覺悚然。
及見馮铨等奉聖谕内、有故廢無能之人一語、更為驚駭。
竊思天子一言一動、萬世共仰況我皇後正位三年、未聞顯有失德。
特以無能二字、定廢谪之案。
何以服皇後之心。
且何以服天下後世之心。
臣考往古、如漢之馬後、唐之長孫後、敦樸儉素、皆能養和平之福。
至于呂後、武後、非不聰明穎利、然傾危社稷、均作亂階。
今皇後不以才能表着、自是天姿笃厚。
亦何害乎為中宮、而迺議變易耶。
設皇後必不諧聖意、亦可仿舊制、選立東西二宮、共襄内治若夫廢後一節、千古典禮所在。
一時風化攸關。
實有驚人耳目者。
且皇上親政以來、天下以為堯舜複生。
今忽有非常之舉、傳之聖子神孫、豈開國之主、所宜有耶。
臣思皇上、天下之父皇後、天下之母。
父有出母之議、為人子者、即心知母過、尚不免涕泣以谏。
況絕不知母過之何事。
又安忍緘口嚴父之側、而不為母一請命乎。
臣忝承聖裔、兼任禮官、值此職掌所在、安敢存畏斧钺、顧身家之心。
一念孤忠。
伏祈聖鑒疏入、并下諸臣議。
○辛卯。
命房山縣知縣祭金帝陵。
○遣官祭曆代帝王。
○遣官祭城隍之神。
○廣西巡撫陳維新疏報、逆賊李定國、自肇慶直犯平樂府。
府江道周永緒、平樂府知府尹明廷、平樂縣知縣塗起鵬、富川縣知縣華鐘、俱遇害。
下所司察恤。
○壬辰。
以正藍旗漢軍拜他喇布勒哈番劉芳譽、為甲喇章京。
○贈故總督浙閩兵部右侍郎陳錦、為兵部尚書。
蔭一子入監讀書。
○升陝西河西道參政劉三元、為河南按察使司按察使。
山東驿傳道參政董應魁為福建按察使司按察使。
山東青登萊道副使徐大用、為福建布政使司左參政、福甯道。
直隸真定府知府崔成名、為浙江按察使司副使、驿傳道。
福建邵武府知府崔昇、為陝西按察使司副使、西甯道。
山西提學道佥事張四教、為陝西按察使司副使、西路兵備道。
浙江提學道參議翟文贲、為陝西按察使司副使、驿傳道。
浙江溫州府同知劉繼昌、為廣東按察使司佥事、海北道。
處州府同知周日燦、為廣東按察使司佥事、南韶道。
補原任四川遵義道董顯忠、為江西布政使司右參議、饒南九江道。
降補原任陝西潼關道副使陳素抱、為江南按察使司佥事、淮海道。
○補外轉侍講。
韋成賢、為江南布政使司右參政、江甯等府督糧道。
谕德張爾素、為江南布政使司右參政、江甯道。
中允傅維鱗、為山東按察使司副使、東昌道。
編修張道湜、為湖廣布政司右參議、下荊南道。
吏部主事宋琬、為陝西按察使司佥事、隴西道。
○禦史宗敦一、潘朝選、陳棐、張椿、杜果、聶玠、張嘉、李敬、劉秉政、陳自德、祖永傑、高爾位、白尚登、祖建明、合疏奏言、臣等捧讀降母後為靜妃之谕。
又見故廢無能之人之上□日。
不勝驚駭。
伏思宮闱之化、莫盛于成周。
文王之妃太姒、嗣徽太任、祇頌幽閑貞靜之德、而不及其才能。
誠以母儀萬國、表正六宮、非才能外見之難。
而純德内蘊之為難。
皇後未聞失德、忽爾見廢、非所以昭示風化也。
今皇上複允禮臣之請、敕諸王大臣會議。
在諸臣必以綱常為重。
而臣等猶過慮者、誠恐綸音一播、不無為聖德之累。
伏乞收回成命、以俟會議。
宗廟社稷、實式臨之。
疏入。
上以宗敦一等、明知有上□日會議、渎奏沽名。
下所司議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