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西、陝西、各取二名。
廣東、取一名。
内拔其年青貌秀、聲音明爽者、二十名。
習學清書。
餘二十名、習學漢書。
屆期、恭請禦賜題目考試。
其滿洲進士、取四名。
蒙古進士、取二名。
漢軍進士、取四名。
俱選年貌聲音合式者、同漢進士一體讀書。
進館之後、仍不時稽核敬肆勤惰、以為優劣。
用昭朝廷作養人才之意。
報可。
○湖廣四川總督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禦史羅繡錦卒。
○辛卯。
天全六番、烏思藏、董蔔、黎州、長河西、魚通、甯遠、泥溪、蠻彜、沈村、甯戎等土司、各繳前朝敕印以降。
○壬辰。
戶部理事官愛瑪喀、以撥地徇私、革職。
○以故三等阿思哈尼哈番噶思哈子連桂、一等阿達哈哈番達雅禮巴圖魯孫達翰泰、各襲職。
○以故副将晉績子先誠、為三等阿達哈哈番。
總兵楊于蕃子載、為拜他喇布勒哈番。
遊擊馬雲瑞子誠、為拜他喇布勒哈番。
遊擊何萬裡弟萬鐘、為拖沙喇哈番。
癸巳。
選授進士白乃貞、方猶、程邑、楊紹先、湯斌、郭棻、俞铎、熊侪鶴、王勰、崔之英、龔必第、盧高、耿介、韓庭芑、金鋐、餘恂、吳弘安、史彪古、張應桂、王紀、為清書庶吉士、周季琬、曹爾堪、張瑞徵、楊士烒、薛澐、趙曰冕、楊永甯、王元曦、錢開宗、葉先登、呂祖望、李昌祚、張溍、周奕封、陳彩、饒宇栻、汪煉南、陳子達、李文煌、侯于唐、為漢書庶吉士。
○乙未。
升國子監司業李奭棠為國子監祭酒内翰林國史院檢讨單若魯、為國子監司業。
○考授刑部郎中張習孔、為山東按察使司佥事、提學道。
○丙申工科右給事中胡之俊疏言、今天下财賦。
半出東南。
而東南要地、莫如蘇浙。
蘇松、嘉、湖、地勢污下。
舊劉家河、吳淞江等處、引水入海。
日久壅淤。
河道成田。
土豪占據多所撓阻年來淹沒漂淪。
水患見告。
職此之故。
考地志、三吳之水悉彙震澤。
震澤廣三萬六千頃。
并溪港諸水。
勢甚橫烈。
皆以三江為入海之路書所謂三江既入、震澤底定是也。
東江河身湮沒、久不可稽。
僅存松江之吳淞。
蘇州之劉河。
劉河、即婁江也。
唐、宋、元、明、以三江洩震澤之水、始不為害。
今三吳江道盡塞。
受禍甚劇。
财賦重地、悉委波濤。
百萬糧儲、從何措辦。
請敕部從長計議。
疏通故道。
國計民生、胥賴之矣。
章下所司。
○丁酉。
升吏科都給事中杜立德、為太常寺少卿。
吏部郎中衛周祚、為太仆寺少卿。
掌河南道監察禦史魏琯、為順天府府丞。
兵科左給事中劉顯績、為工科都給事中。
戶科右給事中杜笃祜為吏科左給事中。
○改補前通政使司右參議郝傑、為光祿寺少卿。
○戊戌。
索倫部落索郎阿達爾漢等、貢貂皮。
宴赉如例。
○命内大臣公遏必隆、鳌拜、巴圖魯、内大臣哈世屯、大學士範文程等、傳谕鄭芝龍曰朕聞爾子弟在福建為亂爾投誠有功。
毋輕出城行走。
恐人借端誣陷。
即往墳茔祭掃亦必奏明乃去。
朕嘉爾功、故以此告谕。
爾子在京有成立者可送一人入侍。
○以一等阿達哈哈番江南提督總兵官祖澤遠、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總督湖廣。
四川等處。
○戶部左侍郎王永吉、條陳治河事宜、略曰。
謹按黃水。
自邳宿而下、至清河口。
淮泗之水、聚于洪澤湖。
亦出清河口。
淮黃交會。
東入于海。
然黃強淮弱。
勢不相敵。
淮泗逼而南趨。
直走四百餘裡。
出瓜州、儀真、方能達江。
一線運河。
收束甚緊。
即有大小閘洞、沿途宣洩、而海口不開、下流壅塞。
所以河堤潰決、修築□山戊不□費金錢。
九載以來、八年昏墊。
海口之當開、固刻不容緩者也。
查海口之在興化、泰州、鹽城、境内者。
俱被附近愚民、将閘門填塞。
滴水不通。
咽喉重地、□山戊不□ □山戊不□陸沉。
關系匪輕。
乞敕河漕重臣。
遴委才能屬員、親往相度。
勿聽一偏之詞。
務收兩全之利。
開鑿深通。
複其故道。
淮泗之水消、則黃河之勢減。
平成之績億萬年永賴之矣。
下所司議。
○定賞赉達賴喇嘛使臣例。
每頭目二人、随從役卒二十八名、共賞二等玲珑鞍馬一。
銀茶筒一。
銀盆一。
緞三十。
毛青梭布四百。
豹皮五。
虎皮三。
海豹皮五。
厄魯特部落峨齊爾汗下正使、賞羔皮蟒袍一。
銀茶筒一。
銀盆一。
緞三。
毛青梭布二十四。
副使。
賞羔皮蟒袍一。
銀茶筒一。
緞三。
毛青梭布二十四。
其同來八人、賞羔民補袍各一。
緞各三。
毛青梭布各二十四。
其随從役卒、各賞緞一。
毛青梭布八。
廣東、取一名。
内拔其年青貌秀、聲音明爽者、二十名。
習學清書。
餘二十名、習學漢書。
屆期、恭請禦賜題目考試。
其滿洲進士、取四名。
蒙古進士、取二名。
漢軍進士、取四名。
俱選年貌聲音合式者、同漢進士一體讀書。
進館之後、仍不時稽核敬肆勤惰、以為優劣。
用昭朝廷作養人才之意。
報可。
○湖廣四川總督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禦史羅繡錦卒。
○辛卯。
天全六番、烏思藏、董蔔、黎州、長河西、魚通、甯遠、泥溪、蠻彜、沈村、甯戎等土司、各繳前朝敕印以降。
○壬辰。
戶部理事官愛瑪喀、以撥地徇私、革職。
○以故三等阿思哈尼哈番噶思哈子連桂、一等阿達哈哈番達雅禮巴圖魯孫達翰泰、各襲職。
○以故副将晉績子先誠、為三等阿達哈哈番。
總兵楊于蕃子載、為拜他喇布勒哈番。
遊擊馬雲瑞子誠、為拜他喇布勒哈番。
遊擊何萬裡弟萬鐘、為拖沙喇哈番。
癸巳。
選授進士白乃貞、方猶、程邑、楊紹先、湯斌、郭棻、俞铎、熊侪鶴、王勰、崔之英、龔必第、盧高、耿介、韓庭芑、金鋐、餘恂、吳弘安、史彪古、張應桂、王紀、為清書庶吉士、周季琬、曹爾堪、張瑞徵、楊士烒、薛澐、趙曰冕、楊永甯、王元曦、錢開宗、葉先登、呂祖望、李昌祚、張溍、周奕封、陳彩、饒宇栻、汪煉南、陳子達、李文煌、侯于唐、為漢書庶吉士。
○乙未。
升國子監司業李奭棠為國子監祭酒内翰林國史院檢讨單若魯、為國子監司業。
○考授刑部郎中張習孔、為山東按察使司佥事、提學道。
○丙申工科右給事中胡之俊疏言、今天下财賦。
半出東南。
而東南要地、莫如蘇浙。
蘇松、嘉、湖、地勢污下。
舊劉家河、吳淞江等處、引水入海。
日久壅淤。
河道成田。
土豪占據多所撓阻年來淹沒漂淪。
水患見告。
職此之故。
考地志、三吳之水悉彙震澤。
震澤廣三萬六千頃。
并溪港諸水。
勢甚橫烈。
皆以三江為入海之路書所謂三江既入、震澤底定是也。
東江河身湮沒、久不可稽。
僅存松江之吳淞。
蘇州之劉河。
劉河、即婁江也。
唐、宋、元、明、以三江洩震澤之水、始不為害。
今三吳江道盡塞。
受禍甚劇。
财賦重地、悉委波濤。
百萬糧儲、從何措辦。
請敕部從長計議。
疏通故道。
國計民生、胥賴之矣。
章下所司。
○丁酉。
升吏科都給事中杜立德、為太常寺少卿。
吏部郎中衛周祚、為太仆寺少卿。
掌河南道監察禦史魏琯、為順天府府丞。
兵科左給事中劉顯績、為工科都給事中。
戶科右給事中杜笃祜為吏科左給事中。
○改補前通政使司右參議郝傑、為光祿寺少卿。
○戊戌。
索倫部落索郎阿達爾漢等、貢貂皮。
宴赉如例。
○命内大臣公遏必隆、鳌拜、巴圖魯、内大臣哈世屯、大學士範文程等、傳谕鄭芝龍曰朕聞爾子弟在福建為亂爾投誠有功。
毋輕出城行走。
恐人借端誣陷。
即往墳茔祭掃亦必奏明乃去。
朕嘉爾功、故以此告谕。
爾子在京有成立者可送一人入侍。
○以一等阿達哈哈番江南提督總兵官祖澤遠、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總督湖廣。
四川等處。
○戶部左侍郎王永吉、條陳治河事宜、略曰。
謹按黃水。
自邳宿而下、至清河口。
淮泗之水、聚于洪澤湖。
亦出清河口。
淮黃交會。
東入于海。
然黃強淮弱。
勢不相敵。
淮泗逼而南趨。
直走四百餘裡。
出瓜州、儀真、方能達江。
一線運河。
收束甚緊。
即有大小閘洞、沿途宣洩、而海口不開、下流壅塞。
所以河堤潰決、修築□山戊不□費金錢。
九載以來、八年昏墊。
海口之當開、固刻不容緩者也。
查海口之在興化、泰州、鹽城、境内者。
俱被附近愚民、将閘門填塞。
滴水不通。
咽喉重地、□山戊不□ □山戊不□陸沉。
關系匪輕。
乞敕河漕重臣。
遴委才能屬員、親往相度。
勿聽一偏之詞。
務收兩全之利。
開鑿深通。
複其故道。
淮泗之水消、則黃河之勢減。
平成之績億萬年永賴之矣。
下所司議。
○定賞赉達賴喇嘛使臣例。
每頭目二人、随從役卒二十八名、共賞二等玲珑鞍馬一。
銀茶筒一。
銀盆一。
緞三十。
毛青梭布四百。
豹皮五。
虎皮三。
海豹皮五。
厄魯特部落峨齊爾汗下正使、賞羔皮蟒袍一。
銀茶筒一。
銀盆一。
緞三。
毛青梭布二十四。
副使。
賞羔皮蟒袍一。
銀茶筒一。
緞三。
毛青梭布二十四。
其同來八人、賞羔民補袍各一。
緞各三。
毛青梭布各二十四。
其随從役卒、各賞緞一。
毛青梭布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