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順治九年。
壬辰。
秋七月。
庚午朔。
享太廟。
上親詣行禮。
○辛未。
定諸王世子大朝、常朝、及京城内行走儀仗。
和碩親王、用繡紅羅曲柄傘一柄。
繡紅羅圓傘二柄。
繡紅羅圓扇一對。
立瓜二對。
卧瓜二對。
骨朵二對。
吾仗二對。
馬四匹。
多羅郡王、用紅羅銷金傘二柄。
繡紅羅圓扇一對。
立瓜二對。
卧瓜一對。
骨朵一對。
吾仗二對。
馬二匹。
世子、用馬四匹。
其餘儀仗、俱與郡王同。
○癸酉。
補原任副将趙光祖、仍以都督佥事管吳淞副将事。
升紹興參将陳一貫、為徐州副将。
○偏沅巡撫金廷獻奏報、逆賊孫可望、陷廣西桂林府。
定南王孔有德自缢。
○吏科右給事中魏裔介奏言、臣聞創業難。
守成不易。
古帝王凜凜乎覆舟馭索之懼、誠以驕恣易生。
而晏安之足為害也。
我皇上聖神文武。
以創業兼守成。
亘古帝王、未之或有然綱紀法度、尚須修明。
禮樂政刑、實多缺失。
欲以立一代之弘規昭子孫之法守。
未見其久而無弊也。
方今畿輔多失業之民。
吳越有水澇之患。
山左荒亡不清。
閩楚饋饷未給。
兩河重困于畚锸。
三秦奔疲于轉運。
川蜀雖下、善後之計未周。
滇黔不甯、進取之方宜裕。
此皆機務最要。
仰賴聖慮焦勞者也。
但高居靜攝不如延訪臣鄰。
批答詳明。
何如親承顔色。
請于逢五日期、駕臨正殿、朝見群臣。
從容晉接。
部院科道本章應實封者實封。
應面奏者面奏。
得以咫尺天顔、親聆睿語。
則大政大事。
雷厲風行。
上下之情通。
而泰交之運辟矣。
下所司議。
○陝西莊浪紅城堡、冰雹傷禾 ○甲戌。
欽天監監正湯若望進渾天星球、地平日晷等儀器。
賜朝衣涼朝帽、鞾、襪。
○乙亥。
補原任福建左布政使朱鼎新、為廣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
升陝西按察使于時躍、為山西布政使司布政使。
福建巡海道參政範登仕、為山西按察使司按察使。
江西嶺北道參政張鳳儀、為湖廣按察使司按察使補原任陝西關南道副使朱受祜、為湖廣布政使司參政、督糧道。
升四川川東道參議袁一相、為本省按察使司副使下川東道。
湖廣武昌府知府王維屏、為河南按察使司副使、通密道。
荊州府同知李浴日、為四川按察使司佥事、安綿道。
陝西西安府同知馮嘉會、為四川按察使司佥事、遵義道。
○降補原任保定巡撫于清廉、為山西布政使司參議、口北道。
○初拜他喇布勒哈番兼一拖沙喇哈番圖法宜、殁于陣令其侄庫庫禮襲職。
後因其庶子護什布控訟、仍令護什布襲之。
以庫庫禮現任牛錄章京、于兩次恩诏應得拜他喇布勒哈番、仍授為拜他喇布勒哈番。
○丙子。
吏部奏言、通判員缺。
除裁減外。
所餘不多。
而節年貢生。
考定應授茲銜者、積至八百餘員。
挨次铨補。
甚或終身無望。
請照品改授布政使司經曆、正副理問按察使司經曆、知事、都布兩司都事、運司經曆、運判、各府經曆、京縣外縣縣丞、外衛經曆等職、仍支正六品俸。
照通判資格升轉、以疏壅滞。
從之。
○浙閩總督陳錦、統領将士征海寇鄭成功、至漳州灌口、為家丁刺死。
○以汴河決口工成。
賜總河楊芳興、河南巡撫吳景道、管河道方大猷、大梁道李呈祥、開封府知府周荃、前開封府知府閻堯年、南河同知楊惠心、通許縣知縣李永華、都司佥書楚進功、畢拱微等。
鞍馬、蟒朝衣、帽、鞾、白金有差。
○皇城北門工成、名曰地安門。
○新推陝西提督馬汝龍、以足疾解任。
升王慶坨副将王一正、為昂拜章京、充鎮守陝西提督漢兵總兵官。
○定廣西經制城守官兵。
思南府副将一員。
兵一千二百名。
新太參将一員。
兵六百名。
上思州守備一員。
兵二百名。
浔梧副将一員。
兵一千二百名。
郁林州參将一員。
兵六百名。
賀縣守備一員。
兵二百名。
柳慶副将一員。
兵一千二百名。
河池州參将一員。
兵六百名。
三裡守備一員。
兵二百名。
永甯、昭平參将各一員。
兵呼四百名。
○以定南王下随征阿達哈哈番馮世爵、為思南副将。
何九成、為柳慶副将。
遊擊馬化麒、為浔梧副将。
○丁醜。
予福建殉難沙縣知縣薰潾、順昌縣知縣錢嘉倫、永安縣知縣高鹹臨、大田縣知縣胡天湛、祭葬如例。
○以故三等阿達哈哈番騷爾噶職、加于其兄二等公額爾克戴青、為一等公。
削所餘拜他喇布勒哈番、并拖沙喇哈番。
○戊寅。
吏部議覆山東道監察禦史王秉乾疏奏、請将進士、舉人、貢、監、分班掣選。
疏通铨法。
嗣後揀選舉人、以會試三科為限。
以隆作
壬辰。
秋七月。
庚午朔。
享太廟。
上親詣行禮。
○辛未。
定諸王世子大朝、常朝、及京城内行走儀仗。
和碩親王、用繡紅羅曲柄傘一柄。
繡紅羅圓傘二柄。
繡紅羅圓扇一對。
立瓜二對。
卧瓜二對。
骨朵二對。
吾仗二對。
馬四匹。
多羅郡王、用紅羅銷金傘二柄。
繡紅羅圓扇一對。
立瓜二對。
卧瓜一對。
骨朵一對。
吾仗二對。
馬二匹。
世子、用馬四匹。
其餘儀仗、俱與郡王同。
○癸酉。
補原任副将趙光祖、仍以都督佥事管吳淞副将事。
升紹興參将陳一貫、為徐州副将。
○偏沅巡撫金廷獻奏報、逆賊孫可望、陷廣西桂林府。
定南王孔有德自缢。
○吏科右給事中魏裔介奏言、臣聞創業難。
守成不易。
古帝王凜凜乎覆舟馭索之懼、誠以驕恣易生。
而晏安之足為害也。
我皇上聖神文武。
以創業兼守成。
亘古帝王、未之或有然綱紀法度、尚須修明。
禮樂政刑、實多缺失。
欲以立一代之弘規昭子孫之法守。
未見其久而無弊也。
方今畿輔多失業之民。
吳越有水澇之患。
山左荒亡不清。
閩楚饋饷未給。
兩河重困于畚锸。
三秦奔疲于轉運。
川蜀雖下、善後之計未周。
滇黔不甯、進取之方宜裕。
此皆機務最要。
仰賴聖慮焦勞者也。
但高居靜攝不如延訪臣鄰。
批答詳明。
何如親承顔色。
請于逢五日期、駕臨正殿、朝見群臣。
從容晉接。
部院科道本章應實封者實封。
應面奏者面奏。
得以咫尺天顔、親聆睿語。
則大政大事。
雷厲風行。
上下之情通。
而泰交之運辟矣。
下所司議。
○陝西莊浪紅城堡、冰雹傷禾 ○甲戌。
欽天監監正湯若望進渾天星球、地平日晷等儀器。
賜朝衣涼朝帽、鞾、襪。
○乙亥。
補原任福建左布政使朱鼎新、為廣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
升陝西按察使于時躍、為山西布政使司布政使。
福建巡海道參政範登仕、為山西按察使司按察使。
江西嶺北道參政張鳳儀、為湖廣按察使司按察使補原任陝西關南道副使朱受祜、為湖廣布政使司參政、督糧道。
升四川川東道參議袁一相、為本省按察使司副使下川東道。
湖廣武昌府知府王維屏、為河南按察使司副使、通密道。
荊州府同知李浴日、為四川按察使司佥事、安綿道。
陝西西安府同知馮嘉會、為四川按察使司佥事、遵義道。
○降補原任保定巡撫于清廉、為山西布政使司參議、口北道。
○初拜他喇布勒哈番兼一拖沙喇哈番圖法宜、殁于陣令其侄庫庫禮襲職。
後因其庶子護什布控訟、仍令護什布襲之。
以庫庫禮現任牛錄章京、于兩次恩诏應得拜他喇布勒哈番、仍授為拜他喇布勒哈番。
○丙子。
吏部奏言、通判員缺。
除裁減外。
所餘不多。
而節年貢生。
考定應授茲銜者、積至八百餘員。
挨次铨補。
甚或終身無望。
請照品改授布政使司經曆、正副理問按察使司經曆、知事、都布兩司都事、運司經曆、運判、各府經曆、京縣外縣縣丞、外衛經曆等職、仍支正六品俸。
照通判資格升轉、以疏壅滞。
從之。
○浙閩總督陳錦、統領将士征海寇鄭成功、至漳州灌口、為家丁刺死。
○以汴河決口工成。
賜總河楊芳興、河南巡撫吳景道、管河道方大猷、大梁道李呈祥、開封府知府周荃、前開封府知府閻堯年、南河同知楊惠心、通許縣知縣李永華、都司佥書楚進功、畢拱微等。
鞍馬、蟒朝衣、帽、鞾、白金有差。
○皇城北門工成、名曰地安門。
○新推陝西提督馬汝龍、以足疾解任。
升王慶坨副将王一正、為昂拜章京、充鎮守陝西提督漢兵總兵官。
○定廣西經制城守官兵。
思南府副将一員。
兵一千二百名。
新太參将一員。
兵六百名。
上思州守備一員。
兵二百名。
浔梧副将一員。
兵一千二百名。
郁林州參将一員。
兵六百名。
賀縣守備一員。
兵二百名。
柳慶副将一員。
兵一千二百名。
河池州參将一員。
兵六百名。
三裡守備一員。
兵二百名。
永甯、昭平參将各一員。
兵呼四百名。
○以定南王下随征阿達哈哈番馮世爵、為思南副将。
何九成、為柳慶副将。
遊擊馬化麒、為浔梧副将。
○丁醜。
予福建殉難沙縣知縣薰潾、順昌縣知縣錢嘉倫、永安縣知縣高鹹臨、大田縣知縣胡天湛、祭葬如例。
○以故三等阿達哈哈番騷爾噶職、加于其兄二等公額爾克戴青、為一等公。
削所餘拜他喇布勒哈番、并拖沙喇哈番。
○戊寅。
吏部議覆山東道監察禦史王秉乾疏奏、請将進士、舉人、貢、監、分班掣選。
疏通铨法。
嗣後揀選舉人、以會試三科為限。
以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