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率所部兵交戰。
叔父攝政王取杏山時、爾率所部兵協攻。
和碩鄭親王取中後所、前屯衛時爾率所部兵協攻。
叔父攝政王入山海關之日、殺敗流賊二十萬、爾率所部兵交戰。
又追擊流賊至慶都縣、爾率所部兵交戰。
輔政叔德豫親王、領兵巢□刀流賊滅福王平定河南江南。
在潼關。
殺流賊時、爾率所部兵交戰。
取楊州時、爾率所部兵協攻取。
江陰縣時、爾率所部兵協攻。
又特命爾領兵、進取湖南。
爾随宜巢□刀撫攻克郡邑、招撫官吏兵民甚衆。
爾原封恭順王。
今授金冊金印加封為定南王。
爾其益勵忠勤、奉公守義、以報特恩。
尚其欽哉。
勿負朕命賜耿仲明冊文曰。
爾耿仲明、原系明臣。
見明國之氣運衰微、遂起兵行總兵事。
蹂躏山東地方。
全攜所部将吏軍民航海來歸。
原給總兵官敕印。
于崇德元年。
四月二十七日。
優加冊印封懷順王俾功名富貴帶砺山河子孫世世承襲一切過犯、盡皆原宥後随多羅勤郡王、取旅順口時、爾率所部兵協攻。
平定朝鮮國時、爾率所部随輔政叔德豫親王、破其援兵和碩英親王取皮島時、爾率所部兵協攻。
叔父攝政王破洪承疇三營時、爾率所部兵交戰叔父攝政王取塔山時、爾率所部兵協攻。
和碩鄭親王取中後所前屯衛時爾率所部兵協攻。
叔父攝政王入山海關之日、殺敗流賊二十萬爾率所部兵交戰。
又追擊流賊至慶都縣、爾率所部兵交戰。
輔政叔德豫親王領兵巢□刀流賊、滅福王、平定河南、江南。
在潼關殺流賊時爾率所部兵交戰。
取揚州時、爾率所部兵協攻。
又同恭順王進取湖南爾随宜巢□刀撫、攻克郡邑、招撫官吏兵民甚衆。
爾原系懷順王今授金冊金印、加封為靖南王。
爾其益勵忠勤、奉公守義、以報特恩尚其欽哉。
勿負朕命。
賜尚可喜冊文曰。
爾尚可喜原系明臣見明國之氣運衰微、擒其所遣副将二員。
起兵取廣鹿等五島。
全攜所部将吏兵民、航海來歸。
原給總兵官敕印。
于崇德元年。
四月二十七日。
優加冊印封智順王俾功名富貴帶砺山河、子孫世世承襲。
一切過犯、盡皆原宥後征大同時、爾于代州、敗明步兵七百。
平定朝鮮國時、爾率所部、随輔政叔德豫親王破其援兵。
和碩英親王取皮島時、爾率所部兵協攻。
我兵在松山、闾衡山、破洪承疇兵時、爾率所部兵交戰。
又随和碩英親王在松山、破曹總兵之兵。
叔父攝政王取杏山時爾率所部兵交戰。
和碩鄭親王取中後所前屯衛時、爾率所部兵交戰叔父攝政王入山海關之日、殺敗流賊二十萬、爾率所部兵交戰。
又追擊流賊至慶都縣、爾率所部兵交戰。
和碩英親王征流賊、圍攻延安府、爾率所部兵進戰。
又同恭順王進取湖南爾随宜巢□刀撫攻克郡邑、招撫官吏兵民甚衆。
爾原系智順王。
今授金冊金印、加封為平南王。
爾其益勵忠勤、奉公守義、以報特恩。
尚其欽哉。
勿負朕命。
○令定南王孔有德率舊兵三千一百、及新增兵一萬六千九百、共二萬。
往巢□刀廣西。
挈家駐防。
其全省巡撫道府州縣各官、并印信俱令攜往。
靖南王耿仲明、率舊兵二千五百、及新增兵七千五百。
平南王尚可喜、率舊兵二千三百、及新增兵七千七百共二萬。
往巢□刀廣東。
挈家駐防。
其全省巡撫道府州縣各官并印信、俱令攜往。
賜孔有德敕谕曰。
廣西逆賊、嘯聚煽亂、斯民陷于水火茲特命爾統領大兵相機征巢□刀。
投誠者撫之。
抗拒者誅之。
若武官有功、核實題叙。
有臨陣退縮、遲誤軍機、不遵号令、應行處分者、聽王便宜從事。
若罪大不便自處者、指名參奏。
地方既定之後、凡軍機事務、悉聽王調度。
其一應民事錢糧、仍歸地方文官、照舊料理。
文武各官、有事見王、俱照王禮谒見。
王受茲重任、其益殚忠猷。
禮以律己。
廉以率下。
務輯甯疆圉纾朝廷南顧之憂。
欽哉特谕。
賜耿仲明敕谕曰。
廣東初定。
人民甫安。
旋因逆賊構亂、斯民複陷水火。
茲特命爾同平南王、統領大兵。
同心商酌。
相機征巢□刀。
投誠者撫之。
抗拒者誅之。
若武官有功、核實題叙。
有臨陣退縮、遲誤軍機、不遵号令、應行處分者、聽王便宜從事。
若罪大不便自處者、指名參奏。
地方既定之後。
凡軍機事務悉聽爾同平南王調度。
其一應民事錢糧仍歸地方文官、照舊料理。
文武各官、有事見王、俱照王禮谒見。
王受茲重任、其益殚忠猷。
禮以律己。
廉以率下。
務輯甯疆圉、纾朝廷南顧之憂。
欽哉特谕。
尚可喜敕谕同。
○裁直隸河間、永平、江南蘇州、松江、山東兖州、東昌、浙江、湖州、陝西、鞏昌、西甯、肅州、同知十員。
直隸、順天、河間、江南鳳陽、河南開封、南陽、汝甯、歸德、湖廣、黃州、嶽州、鄖陽、安陸、衡州、江西、南昌、吉安、袁州、撫州、饒州、九江、南安、浙江、杭州、溫州、通判二十一員 ○定平西、定南、靖南、平南諸王
叔父攝政王取杏山時、爾率所部兵協攻。
和碩鄭親王取中後所、前屯衛時爾率所部兵協攻。
叔父攝政王入山海關之日、殺敗流賊二十萬、爾率所部兵交戰。
又追擊流賊至慶都縣、爾率所部兵交戰。
輔政叔德豫親王、領兵巢□刀流賊滅福王平定河南江南。
在潼關。
殺流賊時、爾率所部兵交戰。
取楊州時、爾率所部兵協攻取。
江陰縣時、爾率所部兵協攻。
又特命爾領兵、進取湖南。
爾随宜巢□刀撫攻克郡邑、招撫官吏兵民甚衆。
爾原封恭順王。
今授金冊金印加封為定南王。
爾其益勵忠勤、奉公守義、以報特恩。
尚其欽哉。
勿負朕命賜耿仲明冊文曰。
爾耿仲明、原系明臣。
見明國之氣運衰微、遂起兵行總兵事。
蹂躏山東地方。
全攜所部将吏軍民航海來歸。
原給總兵官敕印。
于崇德元年。
四月二十七日。
優加冊印封懷順王俾功名富貴帶砺山河子孫世世承襲一切過犯、盡皆原宥後随多羅勤郡王、取旅順口時、爾率所部兵協攻。
平定朝鮮國時、爾率所部随輔政叔德豫親王、破其援兵和碩英親王取皮島時、爾率所部兵協攻。
叔父攝政王破洪承疇三營時、爾率所部兵交戰叔父攝政王取塔山時、爾率所部兵協攻。
和碩鄭親王取中後所前屯衛時爾率所部兵協攻。
叔父攝政王入山海關之日、殺敗流賊二十萬爾率所部兵交戰。
又追擊流賊至慶都縣、爾率所部兵交戰。
輔政叔德豫親王領兵巢□刀流賊、滅福王、平定河南、江南。
在潼關殺流賊時爾率所部兵交戰。
取揚州時、爾率所部兵協攻。
又同恭順王進取湖南爾随宜巢□刀撫、攻克郡邑、招撫官吏兵民甚衆。
爾原系懷順王今授金冊金印、加封為靖南王。
爾其益勵忠勤、奉公守義、以報特恩尚其欽哉。
勿負朕命。
賜尚可喜冊文曰。
爾尚可喜原系明臣見明國之氣運衰微、擒其所遣副将二員。
起兵取廣鹿等五島。
全攜所部将吏兵民、航海來歸。
原給總兵官敕印。
于崇德元年。
四月二十七日。
優加冊印封智順王俾功名富貴帶砺山河、子孫世世承襲。
一切過犯、盡皆原宥後征大同時、爾于代州、敗明步兵七百。
平定朝鮮國時、爾率所部、随輔政叔德豫親王破其援兵。
和碩英親王取皮島時、爾率所部兵協攻。
我兵在松山、闾衡山、破洪承疇兵時、爾率所部兵交戰。
又随和碩英親王在松山、破曹總兵之兵。
叔父攝政王取杏山時爾率所部兵交戰。
和碩鄭親王取中後所前屯衛時、爾率所部兵交戰叔父攝政王入山海關之日、殺敗流賊二十萬、爾率所部兵交戰。
又追擊流賊至慶都縣、爾率所部兵交戰。
和碩英親王征流賊、圍攻延安府、爾率所部兵進戰。
又同恭順王進取湖南爾随宜巢□刀撫攻克郡邑、招撫官吏兵民甚衆。
爾原系智順王。
今授金冊金印、加封為平南王。
爾其益勵忠勤、奉公守義、以報特恩。
尚其欽哉。
勿負朕命。
○令定南王孔有德率舊兵三千一百、及新增兵一萬六千九百、共二萬。
往巢□刀廣西。
挈家駐防。
其全省巡撫道府州縣各官、并印信俱令攜往。
靖南王耿仲明、率舊兵二千五百、及新增兵七千五百。
平南王尚可喜、率舊兵二千三百、及新增兵七千七百共二萬。
往巢□刀廣東。
挈家駐防。
其全省巡撫道府州縣各官并印信、俱令攜往。
賜孔有德敕谕曰。
廣西逆賊、嘯聚煽亂、斯民陷于水火茲特命爾統領大兵相機征巢□刀。
投誠者撫之。
抗拒者誅之。
若武官有功、核實題叙。
有臨陣退縮、遲誤軍機、不遵号令、應行處分者、聽王便宜從事。
若罪大不便自處者、指名參奏。
地方既定之後、凡軍機事務、悉聽王調度。
其一應民事錢糧、仍歸地方文官、照舊料理。
文武各官、有事見王、俱照王禮谒見。
王受茲重任、其益殚忠猷。
禮以律己。
廉以率下。
務輯甯疆圉纾朝廷南顧之憂。
欽哉特谕。
賜耿仲明敕谕曰。
廣東初定。
人民甫安。
旋因逆賊構亂、斯民複陷水火。
茲特命爾同平南王、統領大兵。
同心商酌。
相機征巢□刀。
投誠者撫之。
抗拒者誅之。
若武官有功、核實題叙。
有臨陣退縮、遲誤軍機、不遵号令、應行處分者、聽王便宜從事。
若罪大不便自處者、指名參奏。
地方既定之後。
凡軍機事務悉聽爾同平南王調度。
其一應民事錢糧仍歸地方文官、照舊料理。
文武各官、有事見王、俱照王禮谒見。
王受茲重任、其益殚忠猷。
禮以律己。
廉以率下。
務輯甯疆圉、纾朝廷南顧之憂。
欽哉特谕。
尚可喜敕谕同。
○裁直隸河間、永平、江南蘇州、松江、山東兖州、東昌、浙江、湖州、陝西、鞏昌、西甯、肅州、同知十員。
直隸、順天、河間、江南鳳陽、河南開封、南陽、汝甯、歸德、湖廣、黃州、嶽州、鄖陽、安陸、衡州、江西、南昌、吉安、袁州、撫州、饒州、九江、南安、浙江、杭州、溫州、通判二十一員 ○定平西、定南、靖南、平南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