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卷三

關燈
讀《太極圓》、《西銘》諸書。

    上亟索之,内閣以圓本進。

    上覽而歎之曰:“天生斯人以開朕也。

    ”可謂不偶矣。

     甘肅副總兵魯麟自先世歸附,居莊浪之西大同,部落甚衆。

    至麟,有才智而性頗驕傲,結納嬖近,求為甘肅挂印總兵官不得,遂棄官西回大同,假托以子幼,奏願歸撫其部落,漸有不臣之風聞于京。

    奏至,公卿私議,有欲俯令其挂印消其異心者,有欲召至京師處以散地者。

    上召劉尚書大夏谕曰:“若就令魯麟挂印,是遂彼要君之心,不可。

    召之何如?”大夏對曰:“無遂彼要君之心,誠如聖谕。

    但使其不得遂願,即棄任走歸,則恐召之不至,難于處置。

    莫若從彼撫部落之奏,不逆其心,而陰奪其副将兵權。

    ”上曰:“朕意欲如此,惟恐彼恃其部落胡為。

    ”大夏對曰:“聞此人貪酷,失部落之心,若失失權,安能獨為?”明日覆奏,遂降敕獎伊上世忠順,而從其請。

    麟竟怏怏成病,不逾年而死。

     公卿中有一人善能結納嬖近,每于上前譽其才能。

    一日,上谕劉大夏曰:“聞某極有才調。

    ”大夏未敢對。

    上疑大夏聽之未真,複大聲曰:“工部尚書李某,爾知之否?”大夏仍未敢對。

    上谕其意,遽笑曰:“朕惟聞其人能幹辦耳,未暇知其為人也。

    ”大夏叩頭曰:“誠如聖谕。

    ” 一日早朝,通政司奏事無兵部事,劉尚書大夏止在大班中,未出班聽候。

    上未及見,候朝退,召劉尚書谕曰:“今早意欲召爾,因不見而罷,恐為侍班禦史劾爾故也。

    且爾同類中,亦有不樂爾者,自今宜慎之。

    ”大夏叩頭謝罪而退。

    蓋時大臣不平劉獨蒙眷顧。

    有“偏聽生奸,獨任成亂”之語,因左右聞于上,故有此谕。

     劉大夏承上眷顧,思欲薦才報國。

    予同年王綸,陝西人,因王親除松江推官。

    為人谲詐務名,自負兵曆醫蔔諸事,無不精曉,欲求為京官。

    乃托人延譽于朝,時考滿來京,劉真以綸為知兵,遂破例薦為職方主事。

    命下吏部,馬鈞陽以為王親不得任京職,此祖宗舊例,似難辄改。

    上意向劉,又批雲:“你每還會兵部議了來說。

    ”馬恐劉在上前有别詞,乃曲從其請。

    綸得職方主事,其志洋洋矣。

    劉常對人言:“我非欲破例,但部中多事,得一知兵者在司屬,可以備緩急之用。

    ”然綸實非知兵,徒能言耳。

    楊都禦史一清以其門人故,力薦之于劉,劉亦不察。

    觀其後從宸濠反逆,為其行軍,一敗塗地,可見矣。

    人之難知有如此。

     各邊有警,守臣求增兵饷,戶部奏稱錢糧不給。

    上召劉尚書大夏谕曰:“永樂間頻年舉兵北征,況大興營造,費用無赀,當時未聞告乏。

    今百凡俱從減省,何以反不足用?昔人雲天下之财,不在官則在民,今安在哉?”大夏對曰:“祖宗時民出一文,公家得一文之用。

    今取諸民者數倍,而實入官者或僅二三。

    ”上曰:“歸之何處?”大夏乞退奏。

    上曰:“正欲與爾面論此事。

    ”诘之至再。

    倉卒不能對,乃舉所知一事對曰:“臣往年在兩廣時,曾通以省城中文武官俸給,與某官一二人歲用,計之猶不相當。

    此亦以侵民财之一端也。

    ”蓋指鎮守内官。

    上曰:“曾有人說今天下應該裁革此官,熟思之,自祖宗來,設置已久,勢難遽革。

    況中間如某某,亦盡有益于地方。

    莫若今後有缺,必求如某者用,不得其人則姑停止之。

    ” 上優禮大臣,無大故未嘗斥辱。

    如尚書劉大夏、都禦史戴珊輩,往往召至幄中,從容講論,天顔和悅,真如家人父子。

    内閣諸臣,皆稱為先生。

    李西涯有詩雲:“近臣嘗造膝,閣老不呼名。

    ”蓋實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