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上召左都禦史戴珊與劉大夏至榻前論:“爾等各衙門,凡事都奏行巡按禦史勘報,豈以此官公道可托耶?”珊顧大夏未敢對,大夏進曰:“無他,以巡按禦史一年一換,無久交,不制肘,故事多責成之。
”上曰:“責之固是,但權之所在,惟有識量者能不移其心。
不然則恃權,好承奉,任喜怒,将或以是為非,以賢為不肖,使民不被其澤。
爾珊今後遇差巡按禦史,務揀老成有識量者,毋用輕躁新進之人。
仍以此意,行與各巡按禦史知道。
”珊承命叩頭謝罪,退與劉公俱歎曰:“聖論諄諄,俱切中時病,明見萬裡之外,惜我輩猶不能悉記其詳耳。
”戴即通行以警各處巡按雲雲,欽遵。
嗚呼!聖言及此,其精練政體,豈尋常所能到哉! 江西甯府乞換殿宇琉璃瓦,奏準于引錢内支銀二萬兩。
時林見素俊以都禦史巡視其地,具疏言該府初無琉璃之制,請止之。
且雲:“毋涉吳王幾杖之賜,毋成叔段京鄙之求。
”甯深銜之,乃以林出巡外郡為迂避聖節,不于省城慶賀,朦胧奏令回話,賴上洞知不究。
彼甯又向勘事邵郎中贲言說:“林都堂指我是叔段,則以莊公待朝廷矣。
”其黠如此。
後果為反逆,林其有先機之見哉! 上一日召劉大夏、戴珊,谕曰:“聞今軍民都不得所,安得天下太平如古昔帝王之時?”大夏對曰:“求治亦難太急,但每事都如近日與内閣近臣講議,必求其當,施行日久,天下自然太平。
”上曰:“内閣近臣如大學士劉健,亦盡可與計事,但他門下人太雜,他曾獨薦一人,甚不合朕意。
”上不言其所薦之人姓名,大夏等亦不知。
既而向劉公等言曰:“劉先生曾說見任副都禦史劉宇才可大用,上不答。
先生疑上聽之未真,重舉其人言之,上竟未之答。
或者是此人未可知。
”噫!宇之奸惡,聖明已知之。
正德初年,宇果大壞朝政。
天下益信堯舜之資,迥出尋常物表也。
彼薦之者,甯不愧死耶? 貴州普安土官隆暢妾米魯、米朵等,因其夫故,乃與奸人福佑等乘釁謀襲官職,因而糾集賊衆,攻劫城堡,拒敵官軍,将管糧右布政闾钲及雲南進表布政梁方圍困安南城内不放。
鎮守太監楊友慮陷城池,乃與按察使劉福、都指揮李雄等領兵前去盤江地名寶钿鋪屯劄。
及取梁方、闾钲到營,梁方次日即行。
衆議以寶钿地方不可久住,請過盤江東岸下營,楊友等不從,又張宴設戲為樂。
米魯夤夜添合蠻賊阿方車等強兵萬餘劫營,當殺死闾钲、劉福等并都指揮以下千百餘人,又将楊友虜去,送寨拘住。
時辛酉年四月也。
守臣以聞,兵部請命南京戶部尚書公安王轼提督軍務,合雲南、川、廣之兵夾攻。
至壬戌春,以捷聞。
地方雖獲平定,而官軍損傷者亦多矣。
況當時啟釁,不過一二夷婦耳。
守土者誠能先事預防,随機應變,決不緻狂獗如是。
卻乃貪功好勝,不恤人言,以緻滋蔓,重贻地方之患,誰之罪耶? 上召劉尚書大夏與戴都禦史珊議論人物。
大夏言及某一時人物。
上曰:“内閣學士劉健屢舉此人,朕已熟察之矣。
其人好作威福,好虛名,無誠心為國家。
在陝西巡撫時,與鎮守内臣同遊秦王内苑,厮打墜水,遺國人之笑。
及任戶部侍郎,令他參贊北征官軍,惟以參奏總兵總官為事,不能畫一策以裨軍旅。
因其誤事,所以退他。
這等何以稱為人物?”大夏等叩頭,不複敢言。
司禮監太監陳寬等奉命揀選坐營近侍内官,上命劉尚書大夏往預其事。
大夏對曰:“國朝故典,外官不得幹預此事。
”候久不退。
上笑曰:“豈憂此曹他日害卿耶?有朕在上,何憂之有?”竟令英國
”上曰:“責之固是,但權之所在,惟有識量者能不移其心。
不然則恃權,好承奉,任喜怒,将或以是為非,以賢為不肖,使民不被其澤。
爾珊今後遇差巡按禦史,務揀老成有識量者,毋用輕躁新進之人。
仍以此意,行與各巡按禦史知道。
”珊承命叩頭謝罪,退與劉公俱歎曰:“聖論諄諄,俱切中時病,明見萬裡之外,惜我輩猶不能悉記其詳耳。
”戴即通行以警各處巡按雲雲,欽遵。
嗚呼!聖言及此,其精練政體,豈尋常所能到哉! 江西甯府乞換殿宇琉璃瓦,奏準于引錢内支銀二萬兩。
時林見素俊以都禦史巡視其地,具疏言該府初無琉璃之制,請止之。
且雲:“毋涉吳王幾杖之賜,毋成叔段京鄙之求。
”甯深銜之,乃以林出巡外郡為迂避聖節,不于省城慶賀,朦胧奏令回話,賴上洞知不究。
彼甯又向勘事邵郎中贲言說:“林都堂指我是叔段,則以莊公待朝廷矣。
”其黠如此。
後果為反逆,林其有先機之見哉! 上一日召劉大夏、戴珊,谕曰:“聞今軍民都不得所,安得天下太平如古昔帝王之時?”大夏對曰:“求治亦難太急,但每事都如近日與内閣近臣講議,必求其當,施行日久,天下自然太平。
”上曰:“内閣近臣如大學士劉健,亦盡可與計事,但他門下人太雜,他曾獨薦一人,甚不合朕意。
”上不言其所薦之人姓名,大夏等亦不知。
既而向劉公等言曰:“劉先生曾說見任副都禦史劉宇才可大用,上不答。
先生疑上聽之未真,重舉其人言之,上竟未之答。
或者是此人未可知。
”噫!宇之奸惡,聖明已知之。
正德初年,宇果大壞朝政。
天下益信堯舜之資,迥出尋常物表也。
彼薦之者,甯不愧死耶? 貴州普安土官隆暢妾米魯、米朵等,因其夫故,乃與奸人福佑等乘釁謀襲官職,因而糾集賊衆,攻劫城堡,拒敵官軍,将管糧右布政闾钲及雲南進表布政梁方圍困安南城内不放。
鎮守太監楊友慮陷城池,乃與按察使劉福、都指揮李雄等領兵前去盤江地名寶钿鋪屯劄。
及取梁方、闾钲到營,梁方次日即行。
衆議以寶钿地方不可久住,請過盤江東岸下營,楊友等不從,又張宴設戲為樂。
米魯夤夜添合蠻賊阿方車等強兵萬餘劫營,當殺死闾钲、劉福等并都指揮以下千百餘人,又将楊友虜去,送寨拘住。
時辛酉年四月也。
守臣以聞,兵部請命南京戶部尚書公安王轼提督軍務,合雲南、川、廣之兵夾攻。
至壬戌春,以捷聞。
地方雖獲平定,而官軍損傷者亦多矣。
況當時啟釁,不過一二夷婦耳。
守土者誠能先事預防,随機應變,決不緻狂獗如是。
卻乃貪功好勝,不恤人言,以緻滋蔓,重贻地方之患,誰之罪耶? 上召劉尚書大夏與戴都禦史珊議論人物。
大夏言及某一時人物。
上曰:“内閣學士劉健屢舉此人,朕已熟察之矣。
其人好作威福,好虛名,無誠心為國家。
在陝西巡撫時,與鎮守内臣同遊秦王内苑,厮打墜水,遺國人之笑。
及任戶部侍郎,令他參贊北征官軍,惟以參奏總兵總官為事,不能畫一策以裨軍旅。
因其誤事,所以退他。
這等何以稱為人物?”大夏等叩頭,不複敢言。
司禮監太監陳寬等奉命揀選坐營近侍内官,上命劉尚書大夏往預其事。
大夏對曰:“國朝故典,外官不得幹預此事。
”候久不退。
上笑曰:“豈憂此曹他日害卿耶?有朕在上,何憂之有?”竟令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