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若風筝而咽。

    其年冬,王師複舟山,斬六禦,餘寇悉南徙。

    朝議以海ㄛ難守,命毀其城,遷其民,而空其地。

     ◎日本乞師日本乞師之議,始于周鶴芝。

    芝故海盜,往來日本,與撒斯瑪王結為父子。

     日本三十六島,島各有主;其國主為京王,徒擁虛位,權皆掌于大将軍;餘王如諸侯,而撒斯瑪最強。

    芝既熟日本,橫行海中;已而就撫,為黃華關把總。

    值東南喪亂,私遣人至日本,求假一旅以靖難。

    撒斯瑪王為言之大将軍,許诏使至,即為發兵;芝喜,益市金珠玩好,将以王命往迎。

    主将黃斌卿謂此吳三桂乞師之續,執不可;芝怒,遂去舟山。

    久之,或說斌卿曰:“北都之變,東南如故,使并東南而失之者,此乞師之害也。

    今我無可失之地,比之往事為不倫矣。

    ”斌卿意悟,始其弟孝卿與馮京第往。

    會日本有西洋為天主教者作亂,方嚴逐客之令,京第至長崎島,不得登岸,日于舟中效秦庭之哭。

    撒斯瑪王聞之,複為言于大将軍,議發各島罪人以赴中國之難,留孝卿于長崎,而使京第先還報命,贈洪武錢數十萬。

    蓋日本不知鼓鑄,專用中國古錢,舟山行洪武錢自此始。

     長崎多官妓,皆居大宅,每遇月夜,各宅懸琉璃,賽琵琶,豔色奪目,淫聲盈耳,中國所無有也。

    孝卿居既久,惑之,竟自忘其為乞師來者。

    日本薄其為人,發兵之命複寝。

    其年僧湛微自日本來,為阮進述請師不允之故,且言其國重佛法,若得普陀山慈聖太後所賜藏經為贽,師必發矣。

    進謀之張名振,使阮美以經同湛微往。

    日本初聞之,京王以下皆大喜;已知舟中有湛微者,則大怒。

    蓋日本不殺中國僧,有犯止于逐,再往則戳及同舟。

    湛微初在日本,事南京寺住持應如,後至裴泉島,妄自尊大,惡劄村謠,皆署金獅尊者,大将軍見而惡之,逐使過海。

     梵冊請師之計,特湛微欲借以再往日本耳!阮美知為所賣,即載經而歸。

    自兩使無成,舟山之人,皆追咎斌卿不早聽鶴芝。

    然日本自寬永以來,承平日久,其人多習詩書,好法帖名畫古器;故老不見兵革之事,本國且忘備,即令西洋無釁,鶴芝尚存,安能萬裡渡海,為人定亂乎? ◎兩先生傳野史氏曰:“古來節烈之士,不欲使姓名落人間者,惟明永樂之世獨多。

    當其時一人殉義,禍延九族,故往往匿迹晦名,以全其宗黨。

    若申酉鼎革之際,朝令不如是之酷也。

    而以餘所聞,或死或遁,不以姓名裡居示人者多有,如所傳一壺先生,其補鍋匠、雪庵和尚之流欤?若畫網巾者,自謂一籌莫展,恥以死節節義名,其用心更何如哉?” 畫網巾者,其姓名爵裡,不可得而知也。

    攜二仆匿邵武山寺中,為邏者所得,守将池鳳陽奪其網巾置軍中,先生歎曰:“衣冠曆代皆有定制,若網巾則高皇帝所創;我遭國變即死,讵敢忘祖制乎?”每晨起盥栉畢,必令仆畫網巾于額,乃加冠;而二仆者亦必更相畫也。

    軍中皆嘩笑之,因呼之曰:“畫網巾。

    ”已而王師平諸山砦,鳳陽乃縛而獻之提督,詭稱陣俘以邀功。

    提督某視其額斑斑然,笑而謂之曰:“若為誰?今降猶可以免。

    ”先生曰:“我忠不能報國,留姓名則辱國;智未能保家,留姓名則辱家;危不能緻命,留姓名則辱身;且我不欲以一死博節義名,軍中呼我為畫網巾,是即我名矣。

    至欲我降,則我舊嘗識王之綱,當就彼決之。

    ”之綱者,故高傑部将,時為福建總兵,即平諸山砦者也。

    提督送之福建,之綱見之,曰:“我不識若也,今将就若求死耳!”之綱委曲開谕,且指其發曰:“種種者而不去,何迂也?”二仆曰:“巾猶不忍去,忍去發乎?”之綱命先斬之。

    群卒欲引去,二仆瞑目叱闩:“我二人豈畏死者,顧死亦有禮。

    ” 從容向先生拜辭曰:“奴等得侍掃除于地下矣。

    ”皆欣然受刃。

    之綱又謂先生曰:“若豈有所負乎?節義死即佳,何執之堅也?”先生曰:“我何負?負君耳!” 出袖中詩一卷投之地,又出銀一封,謂行刑者曰:“此樵川範生所贈也,今與若。

    ” 遂戮于泰甯之杉津。

    泰甯謝生葬其骸于杉窩山,題曰:“畫網巾先生之墓。

    ” 一壺先生,亦莫知其姓氏爵裡,破巾敝衣,徜徉登萊問,尤愛勞山之勝,結茅居之。

    性嗜酒,每出必以一壺自随,人因稱為一壺先生。

    即墨黃生、萊陽李生心知其非常人也,皆敬事焉。

    或攜酒就先生,或延先生至家;然先生對此兩人,每瞠目無語。

    欲有問,辄曰:“行酒來,餘為生痛飲。

    ”時而酒酣大呼,俯仰天地,若胸中有甚不平者。

    間一讀書,必欷流涕,二生竟莫能測也。

    先生蹤迹無定,或留久之乃去,去不知其所至?已而又來,亦不知其所自至?康熙壬子,去即墨已久,忽而複至,寓一僧舍;素與往來者視之,見其形容憔悴,神情惝恍,問之,俯而不答。

    夜半必哭,哭或徹旦。

    數日,竟自缢也。

    李生雲:“先生是時年垂七十矣。

    ” 談資跋曰:“餘讀畫網巾先生傳,怪其不死于守将,不死于提督,而獨就之綱求死,觀兩不相知之語,意别有不言而喻者乎?若一壺先生之蹤迹,則尤奇矣! 昔宋中丞牧仲嘗言:“酉戌間有夫婦傭其家,甚勤力,然每遇主人與客談詩文,辄徘徊竊聽,不能去,積數年。

    一日忽不知所至,視其室,留書千言,自叙悲憤,詞義博奧,援據今古,出人意表,竟不知為誰何?”餘因思易代之際,山巅水涯,樵漁釋道,與夫耕牧傭販中,如一壺先生、宋氏傭者多矣!于今稗官之筆,遺老之口,猶當流傳未絕;惜乎聞見所限,不獲因其轶事,以想見其人于姓名爵裡之外也。

    “ ◎山右二臣蔡懋德字維立,号雲怡,昆山人;萬曆己未進士,初任杭州推官,執法嚴平;行取入京,授主事,進員外郎;以忤魏黨,乞差歸。

    崇祯改元,升副使,視學江右,遷嘉湖兵備,擒大盜屠阿醜、沈千斤,以憂去。

    服阕,除井陉兵備,複以計擒賊首齊天王,調甯前道,綏内禦外,八城以安。

    懋德好釋氏學,律身如苦行頭陀。

    楊嗣昌謂其清修弱質,不宜處邊地,改調濟南,與周遇吉共平大盜李青山,以功升按察,轉河南布政。

     時方大旱,鬥米三金,賊黨又争傳迎闖王不納糧之謠。

    懋德歎曰:“此時而急催科,是驅民為盜也!”檄州縣停征,自劾,镌七級。

    俄奉特旨巡撫山西,初至官,即平土寇,綏潰兵;立幹城社,以招智勇之士,日夜為戰守備。

    又值京城戒嚴,奉命率标兵防龍固諸關;積勞,以目疾乞休,未得旨,而闖賊已入秦窺晉矣。

    懋德聞報歎曰:“主憂臣辱,此豈我求去時耶?”立起視事。

    時秦地盡陷,山右所恃,惟一河為限;而南自芮浦,北至保德,随處可渡。

    撫标僅弱卒三千,檄召諸鎮兵,無一人至者;懋德獨立當賊,屢挫其鋒。

    然亦幸賊大隊未來,故不能遽渡。

    已而榆林陷沒,岢岚告急,巡按汪宗友以晉王手教敦促歸救,懋德不得已,留副将陳尚智以二千人守河,而引餘兵赴太原,以障其東。

    懋德甫離河上,而賊大隊抵河津,自船窩東渡;尚智走還平陽,平陽随破,西河王被害,尚智走保泥山。

    汪宗友遽奏懋德棄河不守,奉旨解任,聽勘,使郭景昌代任。

     甲申正月,賊轉掠河東,陳尚智叛降于賊,列城皆陷。

    新撫郭景昌觀望不前,懋德方召屬官,約盟誓師固守,而罷官命至;或請出城候代,懋德不可。

    晦日,賊遊騎至太原,傳牌招谕,懋德斬其人,碎其牌。

    二月五日,自成抵城下,部将牛勇、朱孔訓等出戰,死之。

    六日,自成親督衆攻城,所調陽和兵首降賊。

    七日,風沙大作,拔木,晝晦。

    部将張雄缒城出降,語其黨曰:“城中火器火藥,皆在東南樓;俟我下,即焚樓。

    ”夜中火起,風轉烈,守者皆驚竄,賊遂登城。

    懋德出遺疏授知縣賈某,謂中軍副總兵應時盛曰:“吾學道有年,勘破生死,今日吾緻命時也。

    ”麾下持之,時盛扶懋德上馬,即死。

    (疑有阙丈)且下城巷戰,乃持矛翼懋德突戰,殺賊數十人。

    至炭市口,賊騎充斥,時盛呼曰出西門,懋德遽下馬曰:“封疆之臣,當死封疆;諸君自去。

    不可陷我于不義。

    ”衆複推之上馬,至水西門,複下馬據地坐;時盛已出城,還顧不見懋德,立殺其妻子複斫門入告懋德曰:“今請與公同死。

    ”偕至三立祠,懋德就缢,身輕不絕,時盛脫甲加其肩。

    而與從騎皆自刎于旁。

    賊恨懋德不降,新驗其屍,以刀斷頸而去。

     周遇吉号萃庵,錦州人。

    勇而善射,性慈仁,得人死力。

    幼時為敵所掠,崇祯初,與所娶蒙古婦劉氏自拔來歸,始授把總,積邊功至京營參将。

    京營将多勳戚中官子弟,見遇吉質魯,意輕之。

    遇吉曰:“公等皆纨绔子,豈足當大敵?何不于無事時練膽勇為異日用,而坐糜廪祿為?”同輩皆目笑之。

     歲丙子,都城被兵,從尚書張鳳翼血戰有功,進副将。

    冬從孫應元剿賊河南,戰光山、固始,皆大捷。

    明年班師,再進秩。

    己卯秋,複受命剿賊,破安世王于淅川,降其全部。

    從楊嗣昌扼張獻忠于槐樹關,又扼之化石街草店,賊聞其名,不敢犯。

    明年,與孫應元大破羅汝才于豐邑坪。

    又明年,與黃得功追破賊于鳳陽。

     已而旋師,讨土寇于壽張,追至東平,連戰擒其魁李青山,屢加太子少保左都督。

     壬午冬,代許定國為山西總兵官,開鎮甯武。

    遇吉在鎮,汰老弱,練勇,繕甲仗,日夜為戰備守。

    劉夫人亦雄健便弓馬,又招胡婦之多力善射者,至三百餘人,擇麾下健兒事之,别為一隊。

    平日恣其所欲,必遇戰急,方用以沖堅陷銳,敵甚憚之。

     癸未,李自成陷全陝;遇吉以沿河千餘裡,賊處處可渡,欲分兵扼其上流,而以下流屬之巡撫蔡懋德。

    乃蕾濟師于朝,朝廷遣副将熊通以二千人來援。

    甲申正月,遇吉使通防河,會平陽守将已降賊,諷通還鎮說降遇吉。

    遇吉大怨,責之曰:“爾統兵二千,不能殺賊以報朝廷,反為賊作說客耶?”立斬之,傳首京師。

     太原告急,遇吉勒兵往救,賊又使遇吉所親某以書來招,複斬之。

    進至石嶺關,聞太原已陷,賊先驅将至,即伏兵忻口截之,殲賊數千而還。

    聚衆謀曰:“逆賊屢勝而驕,我悉精兵據險伺隙,兇鋒可挫;若縱使入險,而嬰城自守,此坐困之道也。

    ”佥事王胤懋,同知吳钅宏疑遇吉欲通賊,固止之,又陰令百姓築土塞門,以沮其行。

    賊觇官兵不出,喜曰:“此天助也。

    ”即自陽方口入,分兵六道趨城。

     遇吉與麾下楊光隆等分門而守,晝夜苦戰:賊梯,則碎其梯;賊穴,則燒其穴;城已崩矣,囊土複完。

    相持三日,殺其骁将四,群賊死者無算。

    又設伏城内,出弱卒誘賊入城,急下閘,殺數千人。

    自成懼欲退,或教以分番疊進,官軍力盡。

     俄而光隆中炮死,守陴者驚散,東關失守;遇吉督親兵巷戰,往來,馳突,賊辟易不敢進。

    複使騎招之,遇吉曰:“退兵十裡,我當出。

    ”賊許之。

    乃從角樓缒下,大呼曰:“周都督來也。

    ”至演武場,自成起揖曰:“大同督撫一席,願以累公。

    ”遇吉罵曰:“瞎賊,我豈受僞官者?今來求一死,光而且明。

    乘城殺賊,皆我将令,與士民無與耳!”賊脅以刃,罵聲愈厲,遂被磔。

    将士及百姓聞之,益憤痛,人自為鬥,家自為戰,四面奮擊。

    劉夫人率諸胡婦控弦升屋,矢無虛發,複殺賊無算,血流有聲,遇吉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