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東南平倭通錄

關燈
莊敗後,沿海覓舟不得,我兵尾之于劉家橋、白駒沙等處,寇餒甚,奔莊,我兵圍之。

    時劉顯兵至,江北兵令顯先登,各營繼進,縱火沖擊,自辰至酉,巢破,斬二百十四級。

    賊奔白駒沙,我兵追擊,又敗之于七竈、茅花墩,共斬首四百餘級,盡殄焉。

     ●嘉靖三十九年 二月,倭寇六千餘人流劫,潮州等處告急,兵部言:閩廣二省,俱鄰南海,倭奴侵轶廣中,皆以閩人為向導,今其勢張甚,在兩廣固當克期誅剿,在福建撫臣亦難辭縱賊賠患責,請令巡按、禦史通核功罪以聞,報可。

     三月,給事中王文炳言:迩者浙直倭患稍甯,而閩廣警報踵至,蘇、松、淮、揚間,博徒、悍卒所在驿騷,宜敕下本兵議所以安民、蓄兵、絕寇之策。

    邵議:安民之策,莫若去不急之務,捐無名之征,重懲貪官酷吏。

    蓄兵之策,莫若訓練各處鄉兵,至隸籍行伍者,則責之軍衛,募之民間者,則責之有司。

    絕寇之策,宜令沿海有司,按籍所部居民有與盜賊通者,許同裡首告,即置之法,仍追所犯銀三十兩給賞。

    又有無賴惡少,竄入軍中,功立報效,贊畫名色,平居坐糜公廪,有事争冒首功,此輩亦将來禍本,宜一切禁革。

    上皆納之。

     五月,加胡宗憲兵部尚書兼右都禦史,仍督沿海軍務。

    初,南京禦史李瑚劾宗憲邀功緻寇,下兵部議詳覆,上不問。

    已而閩、廣、浙、圻倭寇日熾,福建巡按樊獻科請趣宗憲赴閩應援。

    浙江巡按周斯盛請敕兵部趣宗憲督師剿寇,以弭海患,宗憲仍洩洩如故。

    已而寇稍解散,竟以功進官,沿海撫、巡諸官悉聽都制,其體統如三邊,而勳臣總兵亦由掖門通谒,庭拜下風矣! ●嘉靖四十一年 十二月,倭陷福建永甯衛,大掠數日而去。

    三月複攻永甯城,陷之,大殺城中軍民,焚毀房屋幾盡。

     叛民江一峰等,盡發泉州諸山壕,守備歐陽深等率兵進讨,大破走之,生擒一峰等,皆伏誅。

    泉地始甯。

     倭犯懷安縣,提督都禦史遊震得檄兵剿之。

    時坐營指揮王毫帥三衛軍,福州府通判彭登瀛,帥鄉兵,先當賊,失利,歸罪于毫。

    震得執毫,笞之,斬隊長以下四人;三衛軍不服,有怨言。

    會副使汪道昆閱摻教場,遂大噪,格殺鄉兵數人,求殺登瀛,不得,屯城南,久之乃散。

     ●嘉靖四十二年 十月,倭犯福建,其自浙之溫州來者,合福、甯、連江登岸海賊,攻陷壽甯、政和、甯德等縣,自廣之南嶼來者,合福清、長樂登岸海賊,攻陷玄鐘,所蔓延及于龍岩、松溪、大田、古田之境,無非賊者。

     初,浙江參将戚繼光等,既連破賊于林墩港等處,閩之宿寇盡平。

    繼光引兵還浙,遇倭自福清東營嶼登岸,麾兵擊之,斬首百八十級有奇,遂行。

    而倭寇至者日衆,始犯邵武,殺指揮齊天祥,轉掠羅源、連江等縣,殺遊擊倪祿,遂攻玄鐘所城,及甯德縣入之,乘勝直抵興化府,攻城不克,乃合兵薄城下圍之且匝月。

    巡撫遊震浔以狀聞,部覆:賊以旬月内連破數城,如入無人之境,帥府而下職守謂何?顧事急之際,姑俱令戴罪立功,請調新募義烏兵一枝,以戚繼光統之,仍起丁憂參将譚綸,與都督劉顯、總兵俞大猷等,同心共濟,以收奇功。

    上從之。

     十一月,都督劉顯率兵應援興化。

    初,顯大兵留江西剿海寇,所提入閩卒不及七百人,且疲屢戰,倭新至,勢衆且銳,顯知不敵,乃去府城三十裡,隔一江,按兵不進。

    至是欲掩逗留之罪,始遣五卒赍文詣府約,欲率兵赴城禦敵。

    賊獲五卒,殺之。

    用其職銜僞為顯文約某日夜某時分,率兵潛入城中應援,勿舉火作聲,恐賊驚覺。

    擇奸細五人,詐為劉卒,赍入。

    時參将畢高、參政翁時器在城,信之。

    至期,賊冒劉兵入城,人莫之疑。

    賊既大入,忽爾殺入,城中驚亂。

    畢高、翁時器,及衛掌印指揮徐将等,皆倉皇缒城走,城遂陷。

    同知吳世亮為賊所殺,賊遂據城中三閱月,殺擄、劫掠、焚毀,慘毒備極。

    劉顯乘亂擄執城中逃出婦女,時有閑住參政王鳳靈繼妻年少,亦為劉顯擄去。

    賊既飽其欲,始如平海衛,欲擄船泛海去。

     十二月,原屯興化倭結巢崎頭城,與都指揮歐陽深相拒,久之不出。

    深望見其兵少,輕之,直前挑戰,伏發,深與其下數百人皆戰死。

    賊遂乘勝攻陷平海衛。

     以倭陷興化,命提督兩廣都禦史張臬,總督廣、閩軍務,調兵馬分部擊之。

    罷巡撫遊震得回籍聽勘。

    令總兵劉顯,戴罪剿賊。

    逮參政翁時器、參将畢高至京問罪。

    初,興化敗書聞,震得已坐失事奪俸。

    既而巡按禦史李邦珍言:震得一籌莫展,宜簡命大臣有濟變才者,假以重權,亟往拯之。

    南京科道範宗吳、張士佩等,亦言賊薄興化時,震得詐疾告休,及城陷,則避之福清,不肯督兵救援。

    顯屯軍江口,遠在三十裡外駐營,未聞提兵決戰,而時器與高,聞變即缒城宵遁,尚未識其所往。

    請各寘之理。

    俱下兵部,議覆:大臣有威望、累著擒賊功者,一時無如臬賢,宜重用之。

    震得等誠驽怯,有罪,但題素得士心,臨敵易将,恐一時難其代者,宜令立功自贖,俟事甯并論。

    上然之,乃有是命。

     平海倭引兵出海,把總許潮光以輕舟抄之,斬首四十九級。

    賊乃進焚其舟,還屯平海。

     副總兵戚繼光,督浙兵至福建,與總兵劉顯、俞大猷,夾攻原犯興化倭賊于平海衛,大破平之,斬首二千二百餘級,火焚、刃傷及堕崖、溺水死者無算。

    □所掠男婦三千餘人,獲得衛所印十五顆,自是福州以南諸寇悉平。

     故海寇王直餘黨洪迪珍降,伏誅。

    珍,漳州人,初與直通番,後直敗,其部下殘倭乃依迪珍往來南{奧山}間,懼官軍誅之,聲言聽撫,而剽掠如故。

    至是勢窮,率其子文宗,自詣福建海道副使邵楩所,願立功自效。

    總督張臬收下獄,馳疏以聞,诏:即其地誅之。

     ●嘉靖四十三年 二月,時舊倭萬馀攻仙遊城,圍之三月。

    戚繼光引兵馳赴之,大戰城下,賊敗,趨同安。

    繼光麾兵追至王倉坪,斬首數百級。

    馀衆奔漳浦之蔡丕嶺,繼光督各哨兵入賊巢,擒斬數百人。

    閩寇悉平,殘寇得脫者,流入廣東界,掠魚舟入海。

     三月,歸善盜溫七、伍端作亂,總督張臬檄參将謝敕讨之。

    敕不為備,為盜所乘,殺指揮王佐等。

    敕懼,逃歸原衛。

    未幾,溫七兵亦敗,被擒。

    端自縛至軍門,求殺賊自效。

    端即所謂花腰封也。

    總兵吳繼爵、俞大猷受其降。

    提督吳桂芳至,因使擊賊,官軍繼之,圖倭于鄒塘,連克三巢,焚斬四百餘人。

    捷聞,上命各加賞赉。

     ●隆慶平倭(附) 隆慶二年,倭分道犯廣東化州、石城縣,攻破錦囊所,殺千戶黃隆,又陷神電縣城。

    一時吳川、陽江、高州、海豐等,并遭焚劫。

    而山寇黃朝泰等複起,勢甚猖獗,官兵不能禦。

    提督軍務侍郎殷正茂以聞,自劾待罪,兵部以正茂初至任,宜赦,弗問。

    上曰:廣東舊賊未至,新倭複熾,至陷城池,皆守臣向來怠廢玩愒,守禦無策所緻,罪不可宥,通候事甯核治。

    殷正茂素有才略,茲初任事,其督率将領、司道等官,悉力驅剿,務期蕩滅。

    其地方機宜,悉聽破格整理,敢有梗撓者,奏聞重治。

     廣東倭入犯新甯、高平等處,官兵與戰于外村島嶼,皆捷,俘斬二百餘人,焚、溺死者甚衆。

    事聞,诏下,禦史核功具奏。

     兩廣總督殷正茂奏撫民許瑞出兵攻剿倭寇,生擒七十八人,斬首二十五級,請授把總職銜,以示優異。

    兵部謂廣盜未清,姑厚其賞,令盡剿諸賊,乃并授官。

    上命如部議。

     ●倭志 日本,古倭奴國,在大海中,于閩浙為東北隅,其國名以王為姓,世世不易。

    文武官僚亦然。

    有不□□□□。

    郡至五百七十三。

    然皆依水附嶼,大者不過中國一村落而已。

    戶可七萬餘,課丁八十八萬三千有奇。

    自元師讨日本者沒于水,不得志,日本亦絕不複來貢。

    高帝初,遣使臣趙秩谕降之,僧祖朝來貢方物。

    十三年,丞相胡惟庸謀叛,令伏精兵貢艘中,計以表裡挾上,即不遂,掠庫物乘風而遁。

    會事露,悉誅其卒,而發僧使于陝西、四川各寺中,著訓示後世,絕不與通。

    于是遣信國公湯和等,沿海規畫,自南直隸、山東、浙江、福建、廣東、西,鹹置行都司,以備倭為名,犬牙盤錯矣。

    永樂初,太監鄭和等赍賞谕諸海國,日本首先歸附。

    诏厚赉之,封其鎮山,賜勘合百道。

    與之期,期十年一貢。

    無何,三千人犯遼東,為都督劉江所破殺無噍類。

    自是斂迹,不敢大為寇,而小小抄盜亦不絕,或其主不知也。

    其貢則恒多先期而至,要以利中國給赉與互市為利耳。

    嘉靖初,其主幼沖,不能制群臣,右京兆大夫高貢,使宋素卿貢。

    亡何,左京兆大夫内藝典,遣宗設貢,鹹強請勘合。

    後先至甯波,争長不相下。

    宗設衆盛于宋素卿,遂攻敗之,追北至紹興,躏諸郡縣,殺掠以千計。

    都指揮劉錦及千百戶等官,遇之皆死。

    後以诏指谕且下宋素卿獄,始肯聽徐徐解,自是有輕中國心矣。

    而中國亡命者多跳海聚衆為舶主,往來行賈閩、浙之間,又以财物役屬勇悍倭奴自衛,而閩、浙間奸商猾民其利厚,私互市違禁器物,鹹托官豪庇引,有司莫敢誰何。

    黠者又多取其責匿去,莫與酬。

    舶人怒則辄有所殺害,而他舶不為商渚,又行剽掠海中。

    漸彰聞。

    朝廷慮之,乃特設閩浙巡撫,開軍門,聽以軍法從事。

    而所用撫臣朱纨,素潔廉,然銳果壯往,則日夜練兵甲,嚴糾察,數尋舶盜淵薮,破誅之。

    而又嚴根株通海者,令迫急。

    諸豪右鹹惴惴。

    重足立其仕宦貴臣,相呴纨不休,竟以擅殺逮纨。

    及置二司用事者于理。

    纨恚,自殺乃罷,巡撫不複設。

    而舶主土豪益自喜,為奸益甚,官司視以目莫之禁矣。

    壬子,賊始犯台州,破黃岩、象山諸邑。

    議複設提督都禦史,用家嚴為之。

    時沿海衛所軍久廢弛,不習戰,軍府草創,财用殚屈。

    家嚴于是益召募骁勇,委良将,申約束,婁諜其巢穴覆之,斬獲以千計。

    于是移舟而南犯吳松郡,一郡固都會,素沃饒,而其民愈怯弱。

    賊至則鹹壞散不支,稇載而去。

    所被攻剽郡邑,争以檄書上聞,巡撫、操江憲臣相繼罷,而家嚴又以雲中急,改節钺。

     天子數憂東南,計用張經矣。

    倭賊勇而戆,不甚别生死,每戰辄赤體,提三尺刀舞而前,無能捍者。

    其魁則皆閩浙人,善設伏,能以寡擊衆,反客主勞逸而用之,此所以恒勝也。

    大群數千人,小群數百人,比比■〈口胃〉起。

    而舶主推王直為最雄,徐海次之,又有毛海峰、彭老不下十餘帥。

    張經者,南京兵部尚書也。

    朝計調二廣狼土兵讨之,而經舊嘗為彼總督,有威惠,經亦慷慨以平賊自負,故用為大帥。

    節制當天下半,得以便宜行事,開府辟召諸郎署參佐,中外忻忻,謂賊旦夕盡矣。

    然經素貴侈靡,行事有承平風,而諸特用大将何卿、沈希儀等,名位極老而驕,新進之士又傈猾,果往速退,田州瓦氏及山東槍手兵,連戰敗去,經望實稍稍損矣。

    而侍郎趙文華出督察,文華繇上疏行有所負挾,顧指淩經。

    而經以大臣自重出其上,文華恚,則疏連劾經,謂其才足辦也,特家閩避賊仇,故嚿唶縱賊爾!而會兵科亦有言,上怒甚,趣使捕征經,經則已聚兵大破賊于嘉興,斬首二千級,溺水死者稱是。

    兵科言宜留經,以賊平自效。

    不聽,并巡撫李天寵皆論死。

    文華既已攘其功,則奏超巡按禦史胡宗憲代,天寵督臣亦有更置。

    由是中外文武惴惴空足,立憂不在倭矣!文華俄還朝,進太子太保,工部尚書,而宗憲亦遂以兵部侍郎總督。

    無何,徐海入寇,圍巡撫阮鹗,躏浙地,告急疏上。

    尚書趙文華請出督,許之,其進止機宜如張經加重。

    乃與宗憲誘徐海降,而合兵掩捕平之。

    徐海死,進文華少保,宗憲亦遷右都禦史。

    又明年,獲王直。

    王直者,故徽人也,以事走海上,後為舶主,頗尚信,有盜道,雖夷主亦愛服之。

    而其姓名常借他舶,以是凡有入掠者,皆雲直主之,蹤迹詭秘,未可知也。

    宗憲亦徽人,乃以金帛厚賂誘之,雲:若降吾,以若為都督,置司海上,通互市。

    而直亦自奮言,必能肅清海波,贖死命。

    宗憲與之誓甚苦,直信之,從入杭州。

    宗憲具狀聞上,然不敢悉其故。

    廷議,以直元兇,不可赦,棄市。

    宗憲亦得加太子太保,餘遷賞有差。

    然其衆無歸者而寇,複犯淮揚,不利,連犯吳、越、巢、閩中,首尾七八歲間,所破城十餘,掠子女财物數百千萬,官軍吏民戰及俘死者,不下數十萬。

    雖時有勝負,雅不相當。

    而轉漕軍食橫賞賜乾沒入索中者,以钜萬計。

    天下騷動,東南髓膏竭矣!胡松著《海圖說》,曰:始倭之通中國也,實自遼東,今乃從南道浮海,率自溫州、甯波以入,風東北汛。

    自彼來此,約可四五日程,蓋其去遼甚遠,而去閩、浙甚迩,若盡具國界,則東西也;長行可四五月,南北也。

    短行三月而皆極于海。

    其西北至高麗也,必由對馬島開洋,順風僅一日二日;南至琉球也,必由薩摩州開洋,順風七日。

    其貢使之來,必由博多開洋,曆五島而入中國,以造舟水手俱在博多故也。

    貢舶回,則徑收長門,抽分司官在馬故也。

    若其入寇,則随風所之,東北風猛,則由薩摩或五島,至大小琉球,而仍視風之變遷,北多則犯廣東,東多則犯福建(彭湖島分船或之泉州等處,或之梅花所、長樂縣等處),若正東風猛,則必由五島曆天堂官渡水而視之變遷,東北多則至烏沙門分■〈舟宗〉,或過韭山海閘門而犯溫州,或由舟山之南而犯定海(經大猶洋入金塘蛟門)犯象山、奉化(由東西廚入湖頸渡),犯昌國,(入召浦明)犯台州。

    (入桃渚、海門、松門諸巷)正東風多,則至李西{奧山}壁下陳錢分■〈舟宗〉,或由洋山之南而犯臨觀(過漁陽山兩頭洞二姑山入蛏浦,則犯紹興之臨山、三山。

    遇霍山洋五島列表平石則犯甯波之龍山觀海),犯錢塘(過大小衢徐山,入鼈子門赭山薄省城)或由洋山之北而犯青村、南彙(過馬迹潭而西)犯太倉(過馬迹潭而西北),或遇南沙而入大江(過茶山入瞭月嘴,涉谷椟山而犯瓜、儀、常、鎮)。

    若在大洋而風欻東南也,則犯淮揚登萊。

    (過步州洋亂沙入鹽城口,則淮安;入廟灣港,則犯揚州;再越而北則犯登萊)若在五島開洋,而南風方猛,則趨遼陽、趨天津。

    大抵倭舶之來,恒在清明之後,前乎此,風候不常難準定。

    清明後,方多東北風,且積久不變。

    過五月,風自南來,不利于行矣!重陽後,風亦有東北者,過十月,風自西北來,亦非所利。

    故防海者,以三、四、五月為大汛,九十月為小汛,其停桡之處,焚劫之權,雖曰在倭,而其帆樯所向,一視乎風,實有天意,有備者率勝。

    前此入寇者,多薩摩、肥後、長門三州之人,其次則大隅、竺前、竺後、博多、日向、攝摩、津州、紀伊、種島,而豐前、豐後、和泉之人亦間有之。

    蓋因商于薩摩而附行者,蓋日本之民,有貧、有富、有淑、有慝。

    富而淑者,或附貢舶,或因商舶而來。

    其在寇舶,率皆貧而惡。

    且山城居号令又不行于諸島,而山口、豐後、出雲,又各專一軍(如中國總督府之儀)相吞噬。

    今惟豐後、強頗并肥前等六島而有之,山口、出雲俱以貪滅亡,倭蓋無常尊定主矣(山城君,倭王别号也)!先北虜,次南倭,志大害也。

    又次安南,志大舉也。

    又次哈密,志大謀也。

    夫哈密不矣,閉玉關,而絕西貢之路可也;安南,故雖故版圖夷之久矣,弗複可也;北虜不易勝者也。

    倭能勝而不得,所以勝之者也。

    練士卒,固險要,明賞罰,此書生談耳。

    究孰有易之者乎!夫虜與倭亂我者也,非欲有我者也,憂不在南北,而在中土;機不在将帥,而在朝廷;失不在地利,而在人心。

    嗚呼!亦未如之何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