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儲貳金鑒

關燈
也 天者君之父也父之于子無不亟其愛子之于父當無不亟其敬然及其失父之愛一再失其敬者猶示以警以訓誨之至于訓誨而弗改則父亦弗愛之而已矣嗚呼可 不懼乎可不敬乎歴代遙矣不可屈指數明之事則近可征也如永樂之簒位大行誅戮應其亡也而天弗亡之正統之北狩應其亡也而天亦弗亡之正徳之荒淫失徳應其亡也而天尚弗亡之此非慈父之逭其罪而仍有所顧惜乎必至萬厯怠政天啟童騃崇祯有猜忌之失無恢複之能而後亡之讀史而有受命保命之責者可不知懼知敬乎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也人莫不讀召诰鮮能知要也茲舉其一言以蔽之者于谒明陵之日後之攬者亦可以絜矩知吾意矣 禦制祭 歴代帝王廟禮成恭記【乙巳】 予小子既敬遵 皇祖聖訓増祀 歴代帝王以今年二月春祭之吉奉 神主入廟禮以克成祭不欲數于是退而恭記曰皇祖之聖允符我 皇考所尊稱大成有類 先師孔子而無以複加也即此増入之 防實出大公至明乃稱歴代之名議而非有意于其間也夫歴代者自開辟以來君王者之通稱非如配享 先師孔子有所旌别彰瘅于其間也夫有所旌别彰瘅于其間則必有所進退而是非好惡紛然起矣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将無所底止且以旌别彰瘅言之湯武即有慙徳則歴代開剏之君湯武且不若審如是 三皇五帝之外其宜入廟者有幾是非祭 歴代帝王之義也故我 皇祖謂非無道亡國被弑之君皆宜入廟者義在此但引而未發予小子敢不敬申其義乎蓋自洪武建廟南京以來北京祖之所祀者寥寥【明洪武六年始建  歴代帝王廟于南京崇祀者三皇五帝夏禹王商湯王周文王武王漢髙祖光武帝隋髙祖唐髙祖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十九帝已而罷周文王隋髙祖唐髙祖之祀嘉靖九年罷南京廟祀建  歴代帝王廟于北京至二十四年又罷元世祖之祀】及我 世祖定鼎燕京 幼齡即位百度畢舉爾時議禮之臣于議 歴代帝王廟位次亦頗有所出入【我  世祖定鼎燕京因明代祀典順治二年増祀 遼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明太祖凡五帝】而我 皇祖之谕亦因近 大事之際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諸臣未能仰遵聖意其出入亦頗不倫【防典載康熙六十一年  皇祖谕防凡帝王在位除無道被弑亡國之主外盡宜入廟崇祀爾時廷臣不能仰體  聖意詳細讨論且疏奏在十一月  大事前數日所議増祀夏商以來帝王一百四十三位并漢之桓靈皆入之實不倫矣】予小子于昨嵗閱大清通禮始悉其事因命大學士九卿更議増祀而以仲春躬祀入所増 神主于廟【昨歳因閱大清通禮見崇祀  歴代帝王位次有不惬于懐者如漢之闌入桓靈而于前後五代全未議及因敕大學士九卿等更議増祀晉元帝以來二十五帝而于桓靈則徹出之以昭公論今歳仲春入神主于廟躬禮緻祭詳見禮成述事詩并序】予嘗論之洪武之去遼金而 祀元世祖猶有一統帝系之公至嘉靖之去元世祖則是狃于中外之見而置一統帝系于不問矣若 順治初之入遼金而去前五代則爾時議禮諸臣亦未免有 左袒之意孰若我 皇祖之大公至明昭示千古為一定不易之善舉哉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舜東夷文王西夷豈可以東西别之乎正統必有所系故予于通鑒輯覽之書大書特書一遵春秋不敢有所軒轾于其間【予于歴代通鑒輯覽一書自隆古以至本朝四千五百餘年于南北朝及宋元遼金正統偏安  天命人心系屬存亡之際大書特書必公必平如南宋自徳祐以前尚有疆域可慿至臨安既破帝防見俘宋統始絶故自丙子三月以前為宋帝防徳祐二年三月以後為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至于元順帝北遷沙漠委棄中原則自至正二十八年八月以後正統乃歸之明為洪武元年至我朝  世祖定鼎京師在甲申五月維時明福王尚監國南京故通鑒輯覽仍書明以别之直至乙酉五月大清兵下江南福王就執始書明亡折衷義例惟嚴惟謹一遵春秋之法無所容心曲徇于其間也】以為一時之議雖權萬古之論不可欺也然則 歴代帝王之祀果即非如配享 先師孔子漠無旌别彰瘅于其間乎曰不然也 歴代帝王胥祀于景徳之殿其有徳無徳若南若北曰中曰外是一家非一家章章如昭昭如孰可以為法孰可以為戒萬世之後入 廟而祀者孰不憬然而思惕然而懼耶是即不明示旌别彰瘅而已寓旌别彰瘅于無窮矣其有不憬然思惕然懼者則是無道之倫必不能入此 廟矣嗚呼可不懼哉可不懼哉雖然予更有後言焉葢宜入廟與不宜入誠昭然應知懼而我大清國子子孫孫祈天永命所以綿萬禩無疆之庥者更當以不入斯廟為棘安不忘危治不忘亂用慎苞桑之固思及此有不忍言而又有不忍不言者世世子孫其尚凜難谌之戒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