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憶童年

關燈
賣米,比較得厚利,也挑米到監獄去賣。

    祖母是基督教徒,洪楊之亂,祖父給"長毛反"抓去當挑夫,因此母子兩人掙紮過活。

    父親二十四歲,才入教會的神學院,中文自然是無師自通的。

    因此他常同情于窮家子。

    我母親也是出身寒微之家。

    常立在大門,有過路挑柴賣菜的,她總是請他進來喝一碗茶休息。

    有一回鄉紳作怪,縣裡包柴稅。

    鄉下人上山采柴,挑幾十裡路來平原賣。

    一挑可賣到一百二十文。

    這包稅制度,是魚肉鄉民的,沒有什麼定稅。

    坂仔有五天一次的市場,鄉下人都來買賣。

    有一回父親遇見那位鄉紳,硬要賣柴的人,每挑納七十文的稅。

    父親挺身出來,與鄉紳大鬧,并說要告到縣裡去。

    鄉紳才銷聲匿迹而去。

    …… 說到我二姐,是這樣的。

    我進大學,是替她去的。

    二姐聰明美麗,想入大學而無法入大學。

    我們鄉下的家,就是家庭學校。

    大約鄉下人起來早,男孩子管洗掃,在家裡井中汲水入水缸及灌園,女孩子管洗衣及廚房。

    那時我母親已五十以上了,家裡洗衣燒飯是她管的。

    暑假夏天,大家回來,早餐後就搖鈴上課,父親自己教,讀的是四書《詩經》,以外是《聲律啟蒙》及《幼學瓊林》之類。

    一屋子總是咿唔的讀書聲。

    我記得約十一時,我二姐必皺着眉頭說她得燒飯或者有衣待洗去了。

    下午溫習,日影上牆時,她又皺着眉頭,說須去把晾的衣服收進來,打疊後,又須燒晚飯。

    她屬虎,比我大四歲。

    我們共看林琴南譯的說部叢書,如《福爾摩斯》、《天方夜譚》之類。

    還有一次,我們兩人,口編長篇小說,随想随編,騙母親取樂,并沒有寫下來,記得有一位法國偵探名為"庫爾摩甯",這是我們騙母親的。

     她鼓浪嶼毓德女校畢業,就吵要上福州入學高造。

    這怎麼可能呢?我父親生六男二女,又好做夢,叫男孩子都受高等教育,自然管不到女的了,而且女大當嫁,是當時的風氣。

    記得聽父親對朋友講,要送二哥到上海聖約翰大學,是将漳州唯一的祖母傳下來的房屋變賣來的。

    到了簽字賣屋之時,一點淚滴在契約紙上。

    到福州上學,教會學校可免學費,但是單川資雜費一年就得至少六七十元。

    這就無法籌措。

    所以我二姐上進求學,是絕無希望的。

     她那聰明的頭腦,好讀書的心情,我最曉得。

    她已二十歲了,不嫁何待。

    但是每回有人說親,母親來房中向她說,她總是将油燈吹滅,不同她講。

    父親在做狂夢,夜裡挑亮床頭的油燈,口吸旱煙,向我們小孩講牛津大學怎樣好,柏林大學是世界最好的大學。

    牧師的月收是廿四元,這不是做狂夢嗎?(他看了不少上海廣學會的新書,所以知道這些)。

    所以我的二姐就不得不犧牲了。

     到了她二十二歲,我十八歲,要到上海聖約翰大學念書(錢是借來的),她要到山城結婚,葬了她求學的美夢。

    她結婚是不得已的,我知道。

    我們一家下船,父母送女子婚嫁,送小孩遠行留學,同船沿西溪到那鄉鎮。

    未結缡之先,她由新娘子襖裡的口袋拿出四毛錢含淚對我說:"和樂,你到上海去,要好好的念書,做個好人,做個名人,我是沒有希望了。

    "這句話是不啻镂刻在我的心上,這讀書成名四字,是我們家裡的家常話,但這離别的情懷又不同了。

    那話于我似有千鈞重的。

     過了一年,我回家,沿路去看她。

    她的丈夫是追求她多年的中等人家的少年,家裡薄有家産,婆婆也是非常自傲,娶得這一門媳婦,總算衣食無憂。

    她問到我學到什麼英國話。

    我告訴她。

    匆匆行别,也訴不到多少衷曲。

    我秋天回上海,聽見她得鼠疫死了,腹中有孕七月。

    她的墳還在坂仔西山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