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我編《當代漢英詞典》①

關燈
①原題為《當代漢英詞典緣起》。

     編一部中文詞典,以仿牛津簡明字典,是我數十載的夙願。

    民國三十三年,書成,共六十餘冊,由家兄憾廬及海戈先生編成。

    抗戰初發,毀于兵火,僅餘帶走美國之十三冊。

    三十年來常懷此志,民國五十五年,退隐台北,七載辛勤,始償素願,受舉大旨如下。

     國語必有詳确紀載國語的詞書,這個觀念與字書完全不同。

    中國字書,一概以字為本位,不以語文中之詞為本位。

    所以到現在,還沒有由現代語言學觀點編成的一本中國語文詞典的專書。

    西方的英文、法文"字典",都是以那些的國語為本體,凡國語中的詞的用法及文法詞類,及其變化,都紀載詳盡。

    我國的詞書,如《辭源》、《辭海》,雖然以詞為單位,内容卻偏于百科全書性質,未能就詞論詞,研究其在句中之文法地位及變化,也不能于單音組及數音組綴合所成之詞,加以整理及分析。

    中國語言中平常的詞,如:"如果"、"倘使""一下子"就不屑列入。

    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獨具隻眼,能辨明詞意之孳乳,遂能于六書之"轉注"加以新解釋,以"長成"之"長"與"家長"之"長","命令"之"令"與"縣令"之"令"(段氏"假借"之例)認為轉注。

    因為他通達音聲之理,所以能注重語言中之音聲,通其語音之轉變,而超出說文研究字形的範圍。

     中國向來無國語,因國語尚未統一。

    經五十年來國語統一會諸公(如吳稚晖、黎錦熙等)的高瞻遠矚,不斷的讨論,始定北平話為國語。

    一九三二年《國音常用字彙》,一九四七年《中華新韻》頒布出版,而後讀音始有統一的标準。

    又跟着一九一八年頒布的注音字母各處推行,始有今日普遍承認之國語與讀音。

    又自從文學革命以來,以白活為文學工具,教育部乃成立中國大辭典編纂處,經三十年之搜集材料始由汪怡主編《國語辭典》,在抗戰期間由一九三七年出版第一冊,至一九四五年出版第四冊,而後我們可以說中國國語有一部詳盡準确的詞書。

    對于已往的白話文學(詩、詞、曲及明清小說)及現代北平國音所有的材料都已有系統的紀錄。

    這是開山的工作,前人筚路藍縷之功,我們後學乃受其賜。

    所以我才敢夢想做一本更合時代的漢英詞典。

     一、範圍——本書的範圍,凡當代國語中通用的辭語,報紙、雜志及書籍可以見到的,一概列入。

    現在國語基本文法是白話的,但文言中傳下來不少豐富的辭彙,已經混成一片。

    所謂文言與白話的區分并無嚴格的畛域。

    今日報章所見,文言與白話的成分各不同,但是白話既成了國人的文學工具、必定要吸收古代詩文中豐富的、鍛煉過的、多含蓄的意象。

    如"集思廣益"、"欲速則不達"、"飛黃騰達"、"通宵達旦"及"不即不離",已經為教育界文人所通用的成語,絕非用白話所能達意。

    如今"而立之年"已成陳迹,士子亦不屑引用,認為炫弄而已,但是"不即不離",以白話翻譯,已經失其傳神之用。

    文言中許多常用的辭語,如"心許其人"、"其貌不揚",還是通用的文雅詞語。

    因為有了這些三千年鍛煉下來的辭音,所以今日的語文,傳神達意之妙,可以媲美英文、法文。

    凡這些辭語,都應該成為國語的一部分,在這詞典都應該收入。

     二、國的語文,必須應時而變。

    如"超音速""原子能"是以前沒有的。

    我們細讀一九七○年十一月十二日的《中央日報》經濟部長的話,就明白西洋所有的詞語,我們都有了。

    他說:"今日的中國要積極發展高級化及現代化的基本關鍵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