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論幽默
關燈
小
中
大
是大學教授之幽默,不甚輕快自然,而幽默非輕快自然不可。
東方朔、枚臯之流,是中國式之滑稽始祖,又非幽默本色。
正始以後,王何之學起,道家勢力複興,加以竹林七賢繼出倡導,遂滌盡腐儒氣味,而開了清談之風。
在這種空氣中,道家心理深入人的心靈,周秦思想之緊張怒放,一變而為恬淡自适,如草木由盛夏之煊赫繁榮而入于初秋之豪邁深遠了。
其結果,乃養成晉末成熟的幽默之大詩人陶潛。
陶潛的責子,是純熟的幽默。
陶潛的淡然自适,不同于莊生之狂放,也沒有屈原的悲憤了。
他《歸去來辭》與屈原之《蔔居》、《漁父》相比,同是孤芳自賞,但沒有激越哀憤之音了。
他與莊子,同是主張歸返自然,但對于針砭世俗,沒有莊子之尖利。
陶不肯為五鬥米折腰,隻見世人為五鬥米折腰者之愚魯可憐。
莊生卻罵幹祿之人為豢養之牛待宰之彘。
所以莊生的憤怒的狂笑,到了陶潛,隻成溫和的微笑。
我所以言此,非所以抑莊而揚陶,隻見出幽默有各種不同。
議論縱橫之幽默,以莊為最,詩化自适之幽默,以陶為始。
大概莊子是陽性的幽默,陶潛是陰性的幽默,此發源于氣質之不同。
不過中國人未明幽默之義,認為幽默必是諷刺,故特标明閑适的幽默,以示其範圍而已。
莊子以後,議論縱橫之幽默,是不會繼續發現的。
有骨氣有高放的思想,一直為帝王及道統之團結勢力所壓迫。
二千年間,人人議論合于聖道,執筆之士,隻在孔廟中翻筋鬥,理學場中撿牛毛。
所謂放逸,不過如此,所謂高超,亦不過如此。
稍有新穎議論,超凡見解,即誣為悖經叛道,辯言詭說為朝士大夫所不齒,甚至以亡國責任,加于其上。
範甯以王弼何晏之罪,浮于桀纣,認為仁義幽淪,儒雅蒙塵,禮壞樂崩,中原傾覆,都應嫁罪于二子。
王樂清談,論者指為亡晉之兆。
清談尚不可,誰敢複說絕聖棄智的話?二千年間之朝士大夫,皆負經世大才,欲以佐王者,命諸侯,治萬乘,聚稅斂,即作文章抒悲憤,尚且不敢,何暇言諷刺?更何暇言幽默?朝士大夫,開口仁義,閉口忠孝,自欺欺人,相率為僞,不許人揭穿。
直至今日之武人通電,政客宣言,猶是一般道學面孔。
禍國軍閥,誤國大夫,讀其宣言,幾乎人人要駕湯武而媲堯舜。
暴斂官僚,販毒武夫,聞其演講,亦幾乎欲愧周孔而羞荀孟。
至于妻妾泣中庭,施施從外來,孟子所譏何人,彼且不識,又何暇學孟子之幽默? 然幽默究竟為人生之一部分。
人之哭笑,每不知其所以,非能因朝士大夫之排斥,而遂歸滅亡。
議論縱橫之幽默,既不可見,而閑适怡情之幽默,卻不絕的見于詩文。
至于文人偶爾戲作的滑稽文章,如韓愈之送窮文,李漁之逐貓文,都不過遊戲文字而已。
真正的幽默,學士大夫,已經是寫不來了。
隻有在性靈派文人的著作中,不時可發見很幽默的議論文,如定庵之論私,中郎之論癡,子才之論色等。
但是正統文學之外,學士大夫所目為齊東野語稗官小說的文學,卻無時無刻不有幽默之成分。
宋之平話,元之戲曲,明之傳奇,清之小說,何處沒有幽默?若《水浒》之李逵、魯智深,寫得使你時而或哭或笑,亦哭亦笑,時而哭不得笑不得,遠超乎諷谏褒貶之外,而達乎幽默同情境地。
《西遊記》之孫行者、豬八戒,确乎使我們于喜笑之外,感覺一種熱烈之同情,亦是幽默本色。
《儒林外史》幾乎篇篇是摹繪世故人情,幽默之外,雜以諷刺。
《鏡花緣》之寫女子,寫君子國,《老殘遊記》之寫玙姑,也有不少啟人智慧的議論文章,為正統文學中所不易得的。
中國真正幽默文學,應當由戲曲、傳奇、小說、小調中去找,猶如中國最好的詩文,亦當由戲曲、傳奇、小說、小調中去找。
因為正統文學不容幽默,所以中國人對于幽默之本質及其作用沒有了解。
常人對于幽默滑稽,總是取鄙夷态度。
道學先生甚至取嫉忌或恐懼态度,以為幽默之風一行,生活必失其嚴肅而道統必為詭辯所傾覆了。
這正如道學先生視女子為危險品,而對于性在人生之用處沒有了解,或是如彼輩視小說為稗官小道,而對于想象文學也沒有了解。
其實幽默為人生之一部分,我已屢言之。
道學家能将幽默摒棄于他們的碑銘墓志奏表之外,卻不能将幽默摒棄于人生之外。
人生是永遠充滿幽默的。
猶如人生是永遠充滿悲慘、性欲,與想象的。
即使是在儒者之生活中,做出文章盡管道學,與熟友閑談時,何嘗不是常有俳谑言笑?所差的,不過在文章上,少了幽默之滋潤而已。
試将朱熹所著《名臣言行錄》一翻,便可見文人所不敢筆之于書,卻時時出之于口而極富幽默味道。
試舉一二事為例:
東方朔、枚臯之流,是中國式之滑稽始祖,又非幽默本色。
正始以後,王何之學起,道家勢力複興,加以竹林七賢繼出倡導,遂滌盡腐儒氣味,而開了清談之風。
在這種空氣中,道家心理深入人的心靈,周秦思想之緊張怒放,一變而為恬淡自适,如草木由盛夏之煊赫繁榮而入于初秋之豪邁深遠了。
其結果,乃養成晉末成熟的幽默之大詩人陶潛。
陶潛的責子,是純熟的幽默。
陶潛的淡然自适,不同于莊生之狂放,也沒有屈原的悲憤了。
他《歸去來辭》與屈原之《蔔居》、《漁父》相比,同是孤芳自賞,但沒有激越哀憤之音了。
他與莊子,同是主張歸返自然,但對于針砭世俗,沒有莊子之尖利。
陶不肯為五鬥米折腰,隻見世人為五鬥米折腰者之愚魯可憐。
莊生卻罵幹祿之人為豢養之牛待宰之彘。
所以莊生的憤怒的狂笑,到了陶潛,隻成溫和的微笑。
我所以言此,非所以抑莊而揚陶,隻見出幽默有各種不同。
議論縱橫之幽默,以莊為最,詩化自适之幽默,以陶為始。
大概莊子是陽性的幽默,陶潛是陰性的幽默,此發源于氣質之不同。
不過中國人未明幽默之義,認為幽默必是諷刺,故特标明閑适的幽默,以示其範圍而已。
莊子以後,議論縱橫之幽默,是不會繼續發現的。
有骨氣有高放的思想,一直為帝王及道統之團結勢力所壓迫。
二千年間,人人議論合于聖道,執筆之士,隻在孔廟中翻筋鬥,理學場中撿牛毛。
所謂放逸,不過如此,所謂高超,亦不過如此。
稍有新穎議論,超凡見解,即誣為悖經叛道,辯言詭說為朝士大夫所不齒,甚至以亡國責任,加于其上。
範甯以王弼何晏之罪,浮于桀纣,認為仁義幽淪,儒雅蒙塵,禮壞樂崩,中原傾覆,都應嫁罪于二子。
王樂清談,論者指為亡晉之兆。
清談尚不可,誰敢複說絕聖棄智的話?二千年間之朝士大夫,皆負經世大才,欲以佐王者,命諸侯,治萬乘,聚稅斂,即作文章抒悲憤,尚且不敢,何暇言諷刺?更何暇言幽默?朝士大夫,開口仁義,閉口忠孝,自欺欺人,相率為僞,不許人揭穿。
直至今日之武人通電,政客宣言,猶是一般道學面孔。
禍國軍閥,誤國大夫,讀其宣言,幾乎人人要駕湯武而媲堯舜。
暴斂官僚,販毒武夫,聞其演講,亦幾乎欲愧周孔而羞荀孟。
至于妻妾泣中庭,施施從外來,孟子所譏何人,彼且不識,又何暇學孟子之幽默? 然幽默究竟為人生之一部分。
人之哭笑,每不知其所以,非能因朝士大夫之排斥,而遂歸滅亡。
議論縱橫之幽默,既不可見,而閑适怡情之幽默,卻不絕的見于詩文。
至于文人偶爾戲作的滑稽文章,如韓愈之送窮文,李漁之逐貓文,都不過遊戲文字而已。
真正的幽默,學士大夫,已經是寫不來了。
隻有在性靈派文人的著作中,不時可發見很幽默的議論文,如定庵之論私,中郎之論癡,子才之論色等。
但是正統文學之外,學士大夫所目為齊東野語稗官小說的文學,卻無時無刻不有幽默之成分。
宋之平話,元之戲曲,明之傳奇,清之小說,何處沒有幽默?若《水浒》之李逵、魯智深,寫得使你時而或哭或笑,亦哭亦笑,時而哭不得笑不得,遠超乎諷谏褒貶之外,而達乎幽默同情境地。
《西遊記》之孫行者、豬八戒,确乎使我們于喜笑之外,感覺一種熱烈之同情,亦是幽默本色。
《儒林外史》幾乎篇篇是摹繪世故人情,幽默之外,雜以諷刺。
《鏡花緣》之寫女子,寫君子國,《老殘遊記》之寫玙姑,也有不少啟人智慧的議論文章,為正統文學中所不易得的。
中國真正幽默文學,應當由戲曲、傳奇、小說、小調中去找,猶如中國最好的詩文,亦當由戲曲、傳奇、小說、小調中去找。
因為正統文學不容幽默,所以中國人對于幽默之本質及其作用沒有了解。
常人對于幽默滑稽,總是取鄙夷态度。
道學先生甚至取嫉忌或恐懼态度,以為幽默之風一行,生活必失其嚴肅而道統必為詭辯所傾覆了。
這正如道學先生視女子為危險品,而對于性在人生之用處沒有了解,或是如彼輩視小說為稗官小道,而對于想象文學也沒有了解。
其實幽默為人生之一部分,我已屢言之。
道學家能将幽默摒棄于他們的碑銘墓志奏表之外,卻不能将幽默摒棄于人生之外。
人生是永遠充滿幽默的。
猶如人生是永遠充滿悲慘、性欲,與想象的。
即使是在儒者之生活中,做出文章盡管道學,與熟友閑談時,何嘗不是常有俳谑言笑?所差的,不過在文章上,少了幽默之滋潤而已。
試将朱熹所著《名臣言行錄》一翻,便可見文人所不敢筆之于書,卻時時出之于口而極富幽默味道。
試舉一二事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