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論幽默
關燈
小
中
大
幽默本是人生之一部分,所以一國的文化,到了相當程度,必有幽默的文學出現。
人之智慧已啟,對付各種問題之外,尚有餘力,從容出之,遂有幽默——或者一旦聰明起來,對人之智慧本身發生疑惑,處處發見人類的愚笨、矛盾、偏執、自大,幽默也就跟着出現。
如波斯之天文學家詩人荷麥卡奄姆,便是這一類的。
"三百篇"中《唐風》之無名作者,在他或她感覺人生之空泛而唱"子有車馬,弗馳弗驅,宛其死矣,他人是愉"之時,也已露出幽默的态度了。
因為幽默隻是一種從容不迫達觀态度,《鄭風》"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的女子,也含有幽默的意味。
到第一等頭腦如莊生出現,遂有縱橫議論捭阖人世之幽默思想及幽默文章,所以莊生可稱為中國之幽默始祖。
太史公稱莊生滑稽,便是此意,或索性追源于老子,也無不可。
戰國之縱橫家如鬼谷子、淳于髡之流,也具有滑稽雄辯之才。
這時中國之文化及精神生活,确乎是精力飽滿,放出異彩,九流百家,相繼而起,如滿庭春色,奇花異卉,各不相模,而能自出奇态以争妍。
人之智慧在這種自由空氣之中,各抒性靈,發揚光大。
人之思想也各走各的路,格物窮理各逞其奇,奇則變,變則通。
故毫無酸腐氣象。
在這種空氣之中,自然有謹願與超脫二派,殺身成仁,臨危不懼,如墨翟之徒,或是儒冠儒服,一味做官,如孔丘之徒,這是謹願派。
拔一毛以救天下而不為,如楊朱之徒,或是敝屣仁義,絕聖棄智,看穿一切如老莊之徒,這是超脫派。
有了超脫派,幽默自然出現了。
超脫派的言論是放肆的,筆鋒是犀利的,文章是遠大淵放不顧細謹的。
孜孜為利及孜孜為義的人,在超脫派看來,隻覺得好笑而已。
儒家斤斤拘執棺椁之厚薄尺寸,守喪之期限年月,當不起莊生的一聲狂笑,于是儒與道在中國思想史上成了兩大勢力,代表道學派與幽默派。
後來因為儒家有"尊王"之說,為帝王所利用,或者儒者與君王互相利用,壓迫思想,而造成一統局面,天下腐儒遂出。
然而幽默到底是一種人生觀,一種對人生的批評,不能因君王道統之壓迫,遂歸消滅。
而且道家思想之泉源浩大,老莊文章氣魄,足使其效力曆世不能磨滅,所以中古以後的思想,表面上似是獨尊儒家道統,實際上是儒道分治的。
中國人得勢時都信儒教,不遇時都信道教,各自優遊林下,寄托山水,怡養性情去了。
中國文學,除了禦用的廊廟文學,都是得力于幽默派的道家思想。
廊廟文學,都是假文學,就是經世之學,狹義言之也算不得文學。
所以真有性靈的文學,入人最深之吟詠詩文,都是歸返自然,屬于幽默派、超脫派、道家派的。
中國若沒有道家文學,中國若果真隻有不幽默的儒家道統,中國詩文不知要枯燥到如何,中國人之心靈,不知要苦悶到如何。
老子莊生,固然超脫,若莊生觀魚之樂,蝴蝶之夢,說劍之喻,蛙鼈之語,也就夠幽默了。
老子教訓孔子的一頓話:"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
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态色與淫志,若是而已。
"無論是否戰國時人所僞托,司馬遷所誤傳,其一股酸溜溜氣味,令人難受。
我們讀老莊之文,想見其為人,總感其酸辣有餘,濕潤不足。
論其遠大遙深,睥睨一世,确乎是真正eomicspirit(《說見》下)的表現。
然而老子多苦笑,莊生多狂笑,老子的笑聲是尖銳,莊生的笑聲是豪放的。
大概超脫派容易流于憤世嫉俗的厭世主義,到了憤與嫉,就失了幽默溫厚之旨。
屈原、賈誼,很少幽默,就是此理。
因謂幽默是溫厚的,超脫而同時加入悲天憫人之念,就是西洋之所謂幽默,機警犀利之諷刺,西文謂之"郁剔"(Wit)。
反是孔子個人溫而厲,恭而安,無适,無必,無可無不可,近于真正幽默态度。
孔子之幽默及儒者之不幽默,乃一最明顯的事實。
我所取于孔子,倒不是他的踧踖如也,而是他燕居時之恂恂如也。
腐儒所取的是他的踧踖也,而不是他的恂恂如也。
我所愛的是失敗時幽默的孔子,是不願做匏瓜系而不食的孔子,不是成功時年少氣盛殺少正卯的孔子。
腐儒所愛的是殺少正卯之孔子,而不是吾與點也幽默自适之孔子。
孔子既殁,孟子猶能诙諧百出,踰東家牆而摟其女子,是今時士大夫所不屑出于口的。
齊人一妻一妾之喻,亦大有諷刺氣味。
然孟子亦近于郁剔,不近于幽默,理智多而情感少故也。
其後儒者日趨酸腐,不足談了。
韓非以命世之才,作《說難》之篇,亦隻
人之智慧已啟,對付各種問題之外,尚有餘力,從容出之,遂有幽默——或者一旦聰明起來,對人之智慧本身發生疑惑,處處發見人類的愚笨、矛盾、偏執、自大,幽默也就跟着出現。
如波斯之天文學家詩人荷麥卡奄姆,便是這一類的。
"三百篇"中《唐風》之無名作者,在他或她感覺人生之空泛而唱"子有車馬,弗馳弗驅,宛其死矣,他人是愉"之時,也已露出幽默的态度了。
因為幽默隻是一種從容不迫達觀态度,《鄭風》"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的女子,也含有幽默的意味。
到第一等頭腦如莊生出現,遂有縱橫議論捭阖人世之幽默思想及幽默文章,所以莊生可稱為中國之幽默始祖。
太史公稱莊生滑稽,便是此意,或索性追源于老子,也無不可。
戰國之縱橫家如鬼谷子、淳于髡之流,也具有滑稽雄辯之才。
這時中國之文化及精神生活,确乎是精力飽滿,放出異彩,九流百家,相繼而起,如滿庭春色,奇花異卉,各不相模,而能自出奇态以争妍。
人之智慧在這種自由空氣之中,各抒性靈,發揚光大。
人之思想也各走各的路,格物窮理各逞其奇,奇則變,變則通。
故毫無酸腐氣象。
在這種空氣之中,自然有謹願與超脫二派,殺身成仁,臨危不懼,如墨翟之徒,或是儒冠儒服,一味做官,如孔丘之徒,這是謹願派。
拔一毛以救天下而不為,如楊朱之徒,或是敝屣仁義,絕聖棄智,看穿一切如老莊之徒,這是超脫派。
有了超脫派,幽默自然出現了。
超脫派的言論是放肆的,筆鋒是犀利的,文章是遠大淵放不顧細謹的。
孜孜為利及孜孜為義的人,在超脫派看來,隻覺得好笑而已。
儒家斤斤拘執棺椁之厚薄尺寸,守喪之期限年月,當不起莊生的一聲狂笑,于是儒與道在中國思想史上成了兩大勢力,代表道學派與幽默派。
後來因為儒家有"尊王"之說,為帝王所利用,或者儒者與君王互相利用,壓迫思想,而造成一統局面,天下腐儒遂出。
然而幽默到底是一種人生觀,一種對人生的批評,不能因君王道統之壓迫,遂歸消滅。
而且道家思想之泉源浩大,老莊文章氣魄,足使其效力曆世不能磨滅,所以中古以後的思想,表面上似是獨尊儒家道統,實際上是儒道分治的。
中國人得勢時都信儒教,不遇時都信道教,各自優遊林下,寄托山水,怡養性情去了。
中國文學,除了禦用的廊廟文學,都是得力于幽默派的道家思想。
廊廟文學,都是假文學,就是經世之學,狹義言之也算不得文學。
所以真有性靈的文學,入人最深之吟詠詩文,都是歸返自然,屬于幽默派、超脫派、道家派的。
中國若沒有道家文學,中國若果真隻有不幽默的儒家道統,中國詩文不知要枯燥到如何,中國人之心靈,不知要苦悶到如何。
老子莊生,固然超脫,若莊生觀魚之樂,蝴蝶之夢,說劍之喻,蛙鼈之語,也就夠幽默了。
老子教訓孔子的一頓話:"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
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态色與淫志,若是而已。
"無論是否戰國時人所僞托,司馬遷所誤傳,其一股酸溜溜氣味,令人難受。
我們讀老莊之文,想見其為人,總感其酸辣有餘,濕潤不足。
論其遠大遙深,睥睨一世,确乎是真正eomicspirit(《說見》下)的表現。
然而老子多苦笑,莊生多狂笑,老子的笑聲是尖銳,莊生的笑聲是豪放的。
大概超脫派容易流于憤世嫉俗的厭世主義,到了憤與嫉,就失了幽默溫厚之旨。
屈原、賈誼,很少幽默,就是此理。
因謂幽默是溫厚的,超脫而同時加入悲天憫人之念,就是西洋之所謂幽默,機警犀利之諷刺,西文謂之"郁剔"(Wit)。
反是孔子個人溫而厲,恭而安,無适,無必,無可無不可,近于真正幽默态度。
孔子之幽默及儒者之不幽默,乃一最明顯的事實。
我所取于孔子,倒不是他的踧踖如也,而是他燕居時之恂恂如也。
腐儒所取的是他的踧踖也,而不是他的恂恂如也。
我所愛的是失敗時幽默的孔子,是不願做匏瓜系而不食的孔子,不是成功時年少氣盛殺少正卯的孔子。
腐儒所愛的是殺少正卯之孔子,而不是吾與點也幽默自适之孔子。
孔子既殁,孟子猶能诙諧百出,踰東家牆而摟其女子,是今時士大夫所不屑出于口的。
齊人一妻一妾之喻,亦大有諷刺氣味。
然孟子亦近于郁剔,不近于幽默,理智多而情感少故也。
其後儒者日趨酸腐,不足談了。
韓非以命世之才,作《說難》之篇,亦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