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域外
關燈
小
中
大
宮女隨侍。
蘇東坡問有何吩咐。
不久,龍後自屏風後出來,遞給他一塊絹,有十尺長,求他在上面寫詩一首。
對蘇東坡而言,再沒有比作詩容易的事。
他在絹上畫了水國風光和水晶宮的霞光瑞氣。
他寫完詩,各水中精靈都圍著看。
蝦兵蟹將莫不讚美連聲。
鱉相公當時也在。
他邁步走出,向龍王指出東坡詩內有一個字,是龍王的名字,應當避聖諱。
龍王一聽,對蘇東坡大怒。
蘇東坡退而歎曰:"到處被鱉相公廝壞!" 蘇東坡寫了三四個寓言故事,但是中國文人寫的想像故事,直到宋時代才真有發展,蘇東坡寫的也和唐宋寓言作家一樣,都是明顯的道德教條加上微薄的一點想像而已。
在他自己蓋了幾間陋室之後的兩年半期間,他過的倒是輕鬆自在的日子,隻是一貧如洗而已。
他有兩個頗不俗氣的朋友,一個是為他轉信的廣州道士何德順,另一個是供給他食物、藥物、米、鹹菜的謙遜讀書人。
夏天的熱帶海島上,因為潮濕的緣故,人是很受煎熬。
蘇東坡隻有靜坐在椰子林中,一天一天的數,直到秋季來臨為止。
秋季多雨,因為風雨大多,自廣州福建來的船隻都已停航。
食糧不繼,連稻米都不可得。
蘇東坡真個一籌莫展。
在哲宗元符元年(一0九八)冬天,他給朋友寫信說他和兒子"相對如兩苦行僧爾。
"那年冬天,一點食物接濟也沒有,父子二人直有饑餓之虞。
他又採用煮青菜的老辦法,開始煮蒼耳為食。
他曾在雜記中寫食陽光止餓辦法,不知是否認真還是俚戲。
人人知道,道家要決心脫離此一世界時,往往忍饑不食而自行餓死。
蘇東坡在雜記《辟穀之法》中說了一個故事。
他說洛陽有一人,一次墜入深坑。
其中有蛇有青蛙。
那個人注意到,在黎明之時,這等動物都將頭轉向從縫隙中射的太陽光,而且好像將陽光吞食下去。
此人既饑餓又好奇,也試著模仿動物吞食陽光的動作,饑餓之感竟爾消失。
後來此人遇救,竟不再知饑餓為何事。
蘇東坡說:"此法甚易知易行,然天下莫能知,知者莫能行者何?則虛一而靜者世無有也。
元符二年,倪耳米貴,吾方有絕食之憂,欲與過行此法,故書以授。
四月十九日記。
" 實際上,蘇東坡不必挨餓,他的好朋友好鄰居也不會讓他挨餓,他似乎是過得滿輕鬆。
有一天,他在頭上頂著一個大西瓜,在田地裏邊唱邊走時,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太婆向他說:"翰林大人,你過去在朝當大官,現在想來,是不是像一場春夢?"此後蘇東坡就稱她"春夢婆"。
他有時在朋友家遇到下雨,就借那家莊稼漢的鬥笠蓑衣木屐,在泥水路上濺泥淌水而歸。
狗見而吠,鄰人大笑吼叫。
他一遇有機會,還繼續用下漫步的老習慣。
有時他和兒子到六裏以外西北海邊,那裏有一塊巨大的岩石,像一個和尚面海而望。
好多船在那裏失事,本地人就說那塊岩石有什麼靈異。
那塊岩石下面,長了許多荔枝橘子樹。
在那裏正好摘水果吃。
但是倘若有人打算摘得吃不了,要帶著走,立刻就風濤大作。
蘇東坡一向對僧人很厚道,但是他不喜歡信州一帶的和尚,因為他們有妻子,並且和別的女人有曖昧情事。
住在增州時,他曾寫文章諷刺此事。
那篇文章的題目是《記處於再生事》。
據說是真有其人。
那篇文章如下: 予在增耳,聞城西民處於病死兩日複生。
予與進士何畏往見其父問死生狀。
雲初昏若有人引去至官府。
簾下有言:"此誤追。
"庭下一吏雲:"此無罪,當放還"。
見獄在地窟,現隧而出,入系者皆僧人,僧居十之六七。
有一擔身皆黃毛如驢馬,械而坐。
處子識之,蓋增僧之室也。
日:"吾坐用檀越錢物,已三易毛矣。
"又一僧亦處於鄰裡,死二年矣。
其家方大祥,有人持盤饗及數千錢付某僧。
僧得錢分數百遣門者,乃持飯入門,系者皆爭取其飯,僧所食無幾。
又一僧至,見者皆擎膝作禮。
僧日:"此女可差人送還。
"送者以手掌牆壁便過,複見一河,有舟便登之,進者以手推之,舟躍,處子驚而寐。
是僧豈所謂地藏菩薩者也?書之以為世戒。
這幾年,過是父親時刻不離的伴侶。
據蘇東坡說,像過那樣好兒子實在是至矣盡矣,蔑以加矣。
他不但做一切家中瑣事,也是父親的好秘書。
在如此高明的父親指導之下,過很快便成了詩人畫家。
在蘇東坡的三個兒子之中
蘇東坡問有何吩咐。
不久,龍後自屏風後出來,遞給他一塊絹,有十尺長,求他在上面寫詩一首。
對蘇東坡而言,再沒有比作詩容易的事。
他在絹上畫了水國風光和水晶宮的霞光瑞氣。
他寫完詩,各水中精靈都圍著看。
蝦兵蟹將莫不讚美連聲。
鱉相公當時也在。
他邁步走出,向龍王指出東坡詩內有一個字,是龍王的名字,應當避聖諱。
龍王一聽,對蘇東坡大怒。
蘇東坡退而歎曰:"到處被鱉相公廝壞!" 蘇東坡寫了三四個寓言故事,但是中國文人寫的想像故事,直到宋時代才真有發展,蘇東坡寫的也和唐宋寓言作家一樣,都是明顯的道德教條加上微薄的一點想像而已。
在他自己蓋了幾間陋室之後的兩年半期間,他過的倒是輕鬆自在的日子,隻是一貧如洗而已。
他有兩個頗不俗氣的朋友,一個是為他轉信的廣州道士何德順,另一個是供給他食物、藥物、米、鹹菜的謙遜讀書人。
夏天的熱帶海島上,因為潮濕的緣故,人是很受煎熬。
蘇東坡隻有靜坐在椰子林中,一天一天的數,直到秋季來臨為止。
秋季多雨,因為風雨大多,自廣州福建來的船隻都已停航。
食糧不繼,連稻米都不可得。
蘇東坡真個一籌莫展。
在哲宗元符元年(一0九八)冬天,他給朋友寫信說他和兒子"相對如兩苦行僧爾。
"那年冬天,一點食物接濟也沒有,父子二人直有饑餓之虞。
他又採用煮青菜的老辦法,開始煮蒼耳為食。
他曾在雜記中寫食陽光止餓辦法,不知是否認真還是俚戲。
人人知道,道家要決心脫離此一世界時,往往忍饑不食而自行餓死。
蘇東坡在雜記《辟穀之法》中說了一個故事。
他說洛陽有一人,一次墜入深坑。
其中有蛇有青蛙。
那個人注意到,在黎明之時,這等動物都將頭轉向從縫隙中射的太陽光,而且好像將陽光吞食下去。
此人既饑餓又好奇,也試著模仿動物吞食陽光的動作,饑餓之感竟爾消失。
後來此人遇救,竟不再知饑餓為何事。
蘇東坡說:"此法甚易知易行,然天下莫能知,知者莫能行者何?則虛一而靜者世無有也。
元符二年,倪耳米貴,吾方有絕食之憂,欲與過行此法,故書以授。
四月十九日記。
" 實際上,蘇東坡不必挨餓,他的好朋友好鄰居也不會讓他挨餓,他似乎是過得滿輕鬆。
有一天,他在頭上頂著一個大西瓜,在田地裏邊唱邊走時,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太婆向他說:"翰林大人,你過去在朝當大官,現在想來,是不是像一場春夢?"此後蘇東坡就稱她"春夢婆"。
他有時在朋友家遇到下雨,就借那家莊稼漢的鬥笠蓑衣木屐,在泥水路上濺泥淌水而歸。
狗見而吠,鄰人大笑吼叫。
他一遇有機會,還繼續用下漫步的老習慣。
有時他和兒子到六裏以外西北海邊,那裏有一塊巨大的岩石,像一個和尚面海而望。
好多船在那裏失事,本地人就說那塊岩石有什麼靈異。
那塊岩石下面,長了許多荔枝橘子樹。
在那裏正好摘水果吃。
但是倘若有人打算摘得吃不了,要帶著走,立刻就風濤大作。
蘇東坡一向對僧人很厚道,但是他不喜歡信州一帶的和尚,因為他們有妻子,並且和別的女人有曖昧情事。
住在增州時,他曾寫文章諷刺此事。
那篇文章的題目是《記處於再生事》。
據說是真有其人。
那篇文章如下: 予在增耳,聞城西民處於病死兩日複生。
予與進士何畏往見其父問死生狀。
雲初昏若有人引去至官府。
簾下有言:"此誤追。
"庭下一吏雲:"此無罪,當放還"。
見獄在地窟,現隧而出,入系者皆僧人,僧居十之六七。
有一擔身皆黃毛如驢馬,械而坐。
處子識之,蓋增僧之室也。
日:"吾坐用檀越錢物,已三易毛矣。
"又一僧亦處於鄰裡,死二年矣。
其家方大祥,有人持盤饗及數千錢付某僧。
僧得錢分數百遣門者,乃持飯入門,系者皆爭取其飯,僧所食無幾。
又一僧至,見者皆擎膝作禮。
僧日:"此女可差人送還。
"送者以手掌牆壁便過,複見一河,有舟便登之,進者以手推之,舟躍,處子驚而寐。
是僧豈所謂地藏菩薩者也?書之以為世戒。
這幾年,過是父親時刻不離的伴侶。
據蘇東坡說,像過那樣好兒子實在是至矣盡矣,蔑以加矣。
他不但做一切家中瑣事,也是父親的好秘書。
在如此高明的父親指導之下,過很快便成了詩人畫家。
在蘇東坡的三個兒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