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工程與賑災

關燈
而杭州人則依賴西南地區的燃料。

    鹽也產在杭州灣,運銷西南地區。

    雖說水運危險,水運仍極繁忙,但運費高昂,因為水上風險大,運輸行必須付給工人厚禮。

    這樣,使國家遭受無形的損失,為數達到數百萬貫之巨。

     蘇東坡就想在深知錢塘江情形的人協助之下,解決這個問題。

    新計畫是想把通往杭州的船運移到此危險地點上面的一條路。

    在蘇東坡主持之下,擬定了一項計畫,需款十五萬貫、員工三千,為時兩年竣工。

    在此計畫下,要將錢塘江引入一條八裏長的新水道,水的深度足可供航運,要築石堤一條,長兩裏又四分之一,在山下鑽隧道六百一十尺長。

    不幸這項計畫正在擬定中,他必須離開杭州。

     同時,他也正在為另一項更迫切的問題忙得要命,那就是饑謹的威脅即將來臨。

    他到任的那一年,就已收成不佳。

    米價七月間六十文一鬥,到九月間漲到九十五文一鬥。

    幸而平倉裏還有存糧,他又籌畫到二十萬石,賣出了十八萬石,才算穩住米價,在元信五年(一O九0)正月,使米價跌到七十五文一石。

    在那年春季多雨,看來年成有望。

    農人借錢施肥勤耕,滿希望夏季豐收。

    在五月六日,杭州一帶大雨滂淪,多日不止,民家積水將及一尺。

    農人的盼望眼看悉成泡影,隨便有點兒常識之人,都能看出來,一已存糧吃光,勢將挨餓。

    蘇東坡派人到蘇州常州去視察,接到的報告是該兩地全境淹水。

    水庫崩裂,部分稻田被水淹沒,農人在劃船搶救殘存物品。

    搶救的潮濕稻子還可燒幹,稻草用以喂牛,必須設法以濟時艱,而且刻不容緩。

     雖然不需大才方可預知,蘇東坡卻在事前早有準備。

    他一向相信常平倉制度遠勝過饑荒之後的救濟,所以他早就不斷購買穀子存滿糧倉,好來應付荒年。

    因為霍雨連綿不絕,他越為奮戰不懈。

    在半年之內,自七月開始,他給皇太後和朝廷上表七次,陳述實情,籲請急速設法。

    前兩次表章叫"浙西災傷第一狀、第二狀。

    "後面五個叫"相度準備賑濟狀",七個表章合成一個情急的呼籲。

    他呼救不停,直到朝廷人人覺厭煩了。

    他那種急躁是太背乎中國人的習慣。

    若幹朝廷的特使也在當地,人家一言不發。

    蘇東坡喊叫什麼?比平常多下了一點兒雨有什麼大驚小怪的?他是為自己挖掘政治上的墳墓吧? 但是他深信一分預防勝過十分救濟。

    在當地買,或是由外地進口,這樣不斷存糧,以防食糧短缺,並隨時賣出以平定糧價,饑荒是可以防止的。

    把糧食向貧病與饑民施捨,永遠是浪費無用,隻能觸到疾苦表面,根本辦法則是預防。

    有遠慮的人永遠是氣躁的。

    他指出來,在神宗熙寧八年(一0七五),沒有人事先做何防備,結果大饑荒來臨。

    神宗皇帝須要撥出一百二十五萬擔食米設立粥廠救濟貧民,竟有五十萬窮人餓死。

    除去人受的災難之外,朝廷救濟、減免稅款和各項歲收,一共損失了三百二十萬貫。

    蘇東坡指出,比照之下,他去年隻用了六分之一的糧食就穩住糧價,防止了災情。

    現在第二次饑荒會更甚於第一次,就猶如第二次發病會比第一次嚴重。

    人民少量的存糧已經逐日減少,必須立即設法。

     奇怪的是,除去蘇東坡一個人外,別人都是無動於衷。

    他一看朝廷公報,不覺大怒。

    好多浙江和鄰近的地方官都在春天奏報豐收有望,但無一人陳明新近的暴雨和水災。

    蘇東坡奏準以修繕官衙的款項購買食米,因為救饑荒第一。

    六個月以前,他妻請撥給五萬貫購買食米,杭州當分得三分之一。

    朝廷是把錢撥下來,但鄰省一個名葉溫舉的稅吏,卻把蘇東坡應得的款額剝奪了。

    錢一到,人人都想分潤,但是目前卻無人肯陳報災情。

    蘇東坡在一道密奏太後的本章裏曾說:"臣近者每觀邸報,諸路監司多是於三四月間,先奏雨水勻調,苗稼豐茂。

    及至災傷,須待餓便流亡,然後奏知。

    此有司之常態,古今之通患也。

    "他請朝廷下令調查全部災區。

    倘若他的擔心實屬過慮,如果其他官員與他看法不同,要他們簽報擔保來冬不會有饑荒發生,人民不會挨餓。

    有一名官員名叫馬堿。

    蘇東坡屢次寫信有事與他會商,因為此事須與各地區配合協調。

    但是此人回信說他正忙於他事,他將因公外出,冬日始可返杭。

    蘇東坡在給他正在浙東為官的一位好友錢般的一封信裏說:"雖子功旦夕到,然此事得聚議,乃濟數舍之勞,譬如來一看潮,亦自佳事,試告公此意勸之,勿雲僕言也。

    "在七月的報告中,蘇東坡隻請求撥米二十萬石。

    那項計畫也很簡單。

    杭州本為產米地區,每年隻須向京都繳米一百二十五萬到一百五十萬石,杭州仍然很殷實,能夠付得出那個米額的價錢。

    如蒙允許保存一部分米,杭州可以改繳同值的綢緞銀兩。

    他隻盼望朝廷準他們留下一部分充做皇糧的米,轉到當地穀倉,也就可以了。

     同時,在七月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另一次狂風暴雨突發。

    在二十四日,雨少停,但是當夜又傾盆而至。

    蘇東坡無法入睡,次日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