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謙退之道

關燈
一定已經聽到神宗駕崩的消息,決不能五十六天之後才在揚州聽見。

    他告訴皇太後說,"好語"指的是在蘇東坡下山時,聽到農人談到英明的幼主登基,十分歡喜。

    這個說法明確有力。

    子由做證完畢,從禦前退出,讓別的官員去爭論到底吧。

     蘇東坡覺得皇太後所收到彈劾他的本章,一定比他知道的還要多,而皇太後始終是擱起來不理。

    他曾請求將那些本章公開,以便給他機會申辯澄清,但是皇太後不答應。

    蘇東坡知道他的政敵是決心要推倒他,甚至他草擬懲處奸佞小人呂惠卿的聖旨時,他的政敵都認為文字裏含有譭謗先王的話。

    他真是厭倦於驅趕那些蒼蠅臭蟲了。

    不但是蘇東坡自己,連他的朋友秦觀、黃庭堅、王鞏、孫覺都成了被批評的目標,或直接受到彈劾,或遭到政敵以陰險卑鄙的方式抽辱污蔑。

    這種用陰險的謠言中傷,使人沒有自衛的餘地。

    蘇東坡自己覺得仿佛正走在群蛇滋生的陰潮的山谷,他決心要逃出去。

     在哲宗元祛元年(一0八六)十二月,敵人第一次向他發動攻擊時,他就想辭職,在次年,他不斷請求擺脫官位。

    他寫的信裏有兩封包括他的自傳資料,曆敘他的官場經歷,還有他因倔強任性而遭遇的很多煩惱麻煩。

    在元柏三年十月十七日他的一道表章裏,他說:"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

    事君之時,當以事國為先,欲事其國,則必保其身。

    "兩年之內,他"四遭譭謗",由他推薦為官之人,亦遭受無故的污蔑。

    他曾提醒皇太後,在前一派人當政時,他曾遭受李定的彈劾。

    他曾寫過諷喻詩,希望皇帝知道民間的疾苦而改變政策,而禦史卻把他忠直的批評叫"譭謗",而在控告他的文字裏也有些說得"近似"真實之處。

    而現在則連一絲毫近似之處也沒有了,像批評他用"民亦勞止",完全捕風捉影。

    他對太後說:"臣以此知挺之險毒,甚于李定、舒直、何正臣……古今有言日:為君難,為臣不易。

    臣欲依違苟且,雷同眾人,則內愧本心,上負明主。

    若不改其操,知無不言,則怨仇交攻,不死即廢。

    伏望聖慈念為臣之不易,哀臣處此之至難,始終保全,措之不爭之地。

    "在此表章裏,他寫了四個附啟,注明"貼黃"、"又貼黃"、"又又貼黃"、"又又貼黃"(表示摘要)。

    最後一條說,如果皇太後不以他之所奏為實,可交宰府相公開調查。

    如果相信他之所奏真實無誤,請即密藏。

    他還要再上正式辭表,請求外放,那份表章,可以公開。

     表示他堅決求去的表章寫於元佑六年(一0九一)五月,那時他的杭州太守任期屆滿,他請求續任一期。

    這是具有自傳性質最長的一道表章,曆述所有過去他所遭遇的不幸,包括他的遭受逮捕和審訊。

    那些黨人對他的"嫌忌"重於對子由。

    在陳述他的政治生涯的梗概之後,他說:"陛下知臣危言危行,獨立不回,以犯眾怒者,所從來遠矣。

    "他怒斥周撞的信,惹惱了敵人,使他們越發痛恨,他們發狠攻擊他。

    古諺雲:"聚蚊成雷,積羽沉舟,寡不勝眾也。

    " 他繼續寫下去: 臣豈敢以哀病之餘,複犯其鋒。

    雖自知無罪可言,而今之言者,豈問是非曲直。

    今餘年無幾,不免有遠禍全身之意。

    再三辭遜,實非矯飾……臣若貪得患失,隨世俯仰,改其常度,則陛下亦安所用巨?若守其初心,始終不變,則群小側日,必無安理……所以反復計慮,莫若求去。

    非不懷戀天地父母之恩,而衰老之餘,恥複與群小計較短長曲直,為世間高人長者所笑。

    伏望聖慈……早除一郡。

    所有今未奏狀,乞留中不出,以保全臣子。

    著朝廷不以臣不才,猶欲驅使,或除一重難邊郡,臣不敢辭避……惟不願在禁近,使黨人猜疑,別加陰中也。

     在蘇東坡再三懇請之後,在元柏四年三月十一日,朝廷終於允其所請,任命他以龍圖閣學士出任杭州太守,領軍浙西。

    浙西太守管轄六區,包括現在的江蘇在內。

    臨行前,皇帝賜予茶葉、銀盒、白馬及鍍金的鞍路、他的官服上的金腰帶等禮品。

    馬對他無用,他轉送給窮門人李膺去賣錢。

     他啟程時,老臣文彥博,年已八十三歲,但仍活躍,為他送行,勸他不要再寫詩。

    那時蘇東坡已經上馬,他大笑說:"我若寫詩,我知道會有好多人準備做注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