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謙退之道
關燈
小
中
大
人若不能獨立思考,無批評的勇氣,言論自由也終歸無用。
就隻在這一點上,他讚美歐陽修而非難王安石,因為歐陽修激揚清議,王安石則壓制清議。
蘇東坡極其擔心當時的暮氣沉沉,讀書人已經忘記用頭腦思索。
這段時期,在他給門人張來的一封信裏,他說:"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其源實出於王氏。
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好使人同己。
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顏淵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
而王氏欲以其學同天下。
地之美者同於生物,不同於所生。
惟荒瘠斥鹵之地,彌望皆黃茅白葦。
此則王氏之同也。
" 在哲宗元佑元年(一0八六),蘇東坡總算把青苗貸款法完全廢止。
年初,四月裏,皇帝下了一道聖旨,對於這種政治措施勉強改革了一些,常平倉穩定糧價辦法予以恢復,而青苗貸款仍然貸於人民,隻是款額則以倉穀價值的半數為限。
朝廷的如此改革,原出好意。
這樣,禁止了官吏像以前那樣進入農村,召集開會,把官款分配給農民,也禁止小吏按家去催逼捐獻。
在蘇東坡看來,此種不徹底的措施,還難令人滿意,其流弊也不減於過去。
在八月初四,他又給皇帝上表,第一請求將青苗法完全廢止,第二請求將赤貧百姓之欠債,包括本金利息在內,一律寬免。
他又將四月份之改革措施比如偷雞賊,此賊自稱將改過向善,以後每月隻限於偷雞一隻,這是引用《孟子》上的典故。
他的表文裏說:"臣伏見熙寧以來,行青苗免役二法,至今二十餘年。
法日益弊,民日益貧,刑日益煩,盜日益熾……又官吏無狀,於給散之際,必令酒務設鼓樂娼優,或關於賣酒牌子。
農民至有徒手而歸者。
但每散青苗,即酒課暴增,此臣所親見而為流涕者也。
二十年間,因欠青苗,至賣田宅,售妻女、投水自縊者不可勝數。
"蘇東坡問,為什麼皇帝竟會降尊纖貴借錢與百姓而求利息呢?他建議朝廷下令所有欠官債者分十期歸還,以半年為一期,甚至盼望皇帝念及債務人已付過不少利息,慈悲為懷,凡四等以下貧民的債務,全予豁免。
下個月,青苗貸款法才全予廢除,但赤貧者之債務寬免之議,直到六年後,經蘇東坡力請,朝廷方予接受。
蘇東坡又單槍匹馬,隻身獨自向朝廷之腐敗無能進軍。
他想從根本上改革國家的吏治。
朝廷官吏皆來自科舉,但是科舉制度業已廢弛。
他有四五次身為主考官,都特別留心為國家選拔真才,有時把別的考官所棄而不取的考卷又找回重閱錄取。
有一次,考生在禦林軍例行監視之下進行考試,禦林軍的傲慢粗野,真使他吃驚。
軍士對考生呼喊,如對一群新兵。
有幾個考生被發現挾帶作弊而驅出大殿,警衛軍士大聲喊叫,聲勢逼人。
當時混亂不堪,軍士之恢復秩序,猶如平定暴亂。
軍士的蠻橫無禮,是對士子斯文的侮辱。
蘇東坡立刻連上二表,將兩個軍士斥退。
當時最使朝廷感到困擾的,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歷代皆然,就是冗吏充斥。
讀書人太多,而朝廷可給的官位太少。
這是中國多年的積弊,人竟認為一個優秀的讀書人必然要"學而優則仕"。
這個想法如果現在還不改,全國教育普及則國家將亡。
我們有多少官位供給四萬萬五千萬人呢?倘若考試制度認真執行,而選人唯才,則合格的考生必然為數有限,而選取的人才的素質也會提高。
但是在蘇東坡時代,引用親族之風已經盛行。
有好多外省來京的考生,由朋友親戚的推薦,不用在京參加考試,便可以獲得官職。
每次考試若選三四百人,總有八九百人不經過考試的。
禮部就可以推薦免試生二三百人,其他還有由兵部和皇家關係推薦的。
在春季祭天大典之時,很多讀書人由皇上特恩免考,蘇東坡說:"一官之閾,率四五人守之。
爭奪紛壇,廉恥喪盡。
中才小官,閾遠食貧,到官之後,求取魚利!靡所不為,而民病矣。
"他又說:"臣等夥見恩榜得官之人,布在州縣,例皆垂老,別無進望,惟務黯貨以為歸計。
貪冒不職,十人而九。
朝廷所放恩榜,幾千人矣,何曾見一人能自奮勵,有聞于時。
而殘民敗官者,不可勝數。
所至州縣,舉罹其害。
乃即位之初,有此過舉,謂之恩澤,非臣所識也。
"蘇東坡提議廢除此等免試辦法,嚴格限制高官巨卿之子女親戚,以及皇家所推薦之人。
蘇東坡認為自己有責任把官吏之怠惰低能蒙混朝廷的情形,奏知太後。
為這種情形,他向太後密奏多次。
在幾件大事的表章後,他又附有再啟,請太後閱後自己保存,勿轉交與中書省。
就隻在這一點上,他讚美歐陽修而非難王安石,因為歐陽修激揚清議,王安石則壓制清議。
蘇東坡極其擔心當時的暮氣沉沉,讀書人已經忘記用頭腦思索。
這段時期,在他給門人張來的一封信裏,他說:"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其源實出於王氏。
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好使人同己。
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顏淵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
而王氏欲以其學同天下。
地之美者同於生物,不同於所生。
惟荒瘠斥鹵之地,彌望皆黃茅白葦。
此則王氏之同也。
" 在哲宗元佑元年(一0八六),蘇東坡總算把青苗貸款法完全廢止。
年初,四月裏,皇帝下了一道聖旨,對於這種政治措施勉強改革了一些,常平倉穩定糧價辦法予以恢復,而青苗貸款仍然貸於人民,隻是款額則以倉穀價值的半數為限。
朝廷的如此改革,原出好意。
這樣,禁止了官吏像以前那樣進入農村,召集開會,把官款分配給農民,也禁止小吏按家去催逼捐獻。
在蘇東坡看來,此種不徹底的措施,還難令人滿意,其流弊也不減於過去。
在八月初四,他又給皇帝上表,第一請求將青苗法完全廢止,第二請求將赤貧百姓之欠債,包括本金利息在內,一律寬免。
他又將四月份之改革措施比如偷雞賊,此賊自稱將改過向善,以後每月隻限於偷雞一隻,這是引用《孟子》上的典故。
他的表文裏說:"臣伏見熙寧以來,行青苗免役二法,至今二十餘年。
法日益弊,民日益貧,刑日益煩,盜日益熾……又官吏無狀,於給散之際,必令酒務設鼓樂娼優,或關於賣酒牌子。
農民至有徒手而歸者。
但每散青苗,即酒課暴增,此臣所親見而為流涕者也。
二十年間,因欠青苗,至賣田宅,售妻女、投水自縊者不可勝數。
"蘇東坡問,為什麼皇帝竟會降尊纖貴借錢與百姓而求利息呢?他建議朝廷下令所有欠官債者分十期歸還,以半年為一期,甚至盼望皇帝念及債務人已付過不少利息,慈悲為懷,凡四等以下貧民的債務,全予豁免。
下個月,青苗貸款法才全予廢除,但赤貧者之債務寬免之議,直到六年後,經蘇東坡力請,朝廷方予接受。
蘇東坡又單槍匹馬,隻身獨自向朝廷之腐敗無能進軍。
他想從根本上改革國家的吏治。
朝廷官吏皆來自科舉,但是科舉制度業已廢弛。
他有四五次身為主考官,都特別留心為國家選拔真才,有時把別的考官所棄而不取的考卷又找回重閱錄取。
有一次,考生在禦林軍例行監視之下進行考試,禦林軍的傲慢粗野,真使他吃驚。
軍士對考生呼喊,如對一群新兵。
有幾個考生被發現挾帶作弊而驅出大殿,警衛軍士大聲喊叫,聲勢逼人。
當時混亂不堪,軍士之恢復秩序,猶如平定暴亂。
軍士的蠻橫無禮,是對士子斯文的侮辱。
蘇東坡立刻連上二表,將兩個軍士斥退。
當時最使朝廷感到困擾的,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歷代皆然,就是冗吏充斥。
讀書人太多,而朝廷可給的官位太少。
這是中國多年的積弊,人竟認為一個優秀的讀書人必然要"學而優則仕"。
這個想法如果現在還不改,全國教育普及則國家將亡。
我們有多少官位供給四萬萬五千萬人呢?倘若考試制度認真執行,而選人唯才,則合格的考生必然為數有限,而選取的人才的素質也會提高。
但是在蘇東坡時代,引用親族之風已經盛行。
有好多外省來京的考生,由朋友親戚的推薦,不用在京參加考試,便可以獲得官職。
每次考試若選三四百人,總有八九百人不經過考試的。
禮部就可以推薦免試生二三百人,其他還有由兵部和皇家關係推薦的。
在春季祭天大典之時,很多讀書人由皇上特恩免考,蘇東坡說:"一官之閾,率四五人守之。
爭奪紛壇,廉恥喪盡。
中才小官,閾遠食貧,到官之後,求取魚利!靡所不為,而民病矣。
"他又說:"臣等夥見恩榜得官之人,布在州縣,例皆垂老,別無進望,惟務黯貨以為歸計。
貪冒不職,十人而九。
朝廷所放恩榜,幾千人矣,何曾見一人能自奮勵,有聞于時。
而殘民敗官者,不可勝數。
所至州縣,舉罹其害。
乃即位之初,有此過舉,謂之恩澤,非臣所識也。
"蘇東坡提議廢除此等免試辦法,嚴格限制高官巨卿之子女親戚,以及皇家所推薦之人。
蘇東坡認為自己有責任把官吏之怠惰低能蒙混朝廷的情形,奏知太後。
為這種情形,他向太後密奏多次。
在幾件大事的表章後,他又附有再啟,請太後閱後自己保存,勿轉交與中書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