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浪跡天涯

關燈
的旅館住,那就是有他們的寺院。

    參寥決定到九江廬山去住。

     第三個朋友是道士喬今,他現在大約有一百三十歲,據傳說,後來他又從墳裏復活。

    到了九江,蘇東坡離開了他本要走的路途,又走了陸路一百多裏,為了把這位老道士交給他在興國的一個朋友照顧。

    喬個喜愛鳥獸,永遠帶著他養的鳥獸一同旅行。

    據子由說,最後此一老人是被騾子踢傷而死的。

    又過了幾年之後,一個和尚告訴子由,說最近在某處遇見另一個和尚,那個和尚說他自己是喬今,並且說在黃州結識了蘇東坡。

    子由打聽那個和尚的樣子,說此話的和尚所描寫的和那個老道士完全一樣。

    在聽這個故事的那些人之間,有一個是興國太守的兒子,他回家把此事告訴了他父親。

    為了要證實喬今的死而復生,那位太守下令重開喬今的墳,隻發現了一根手杖和兩塊腔骨。

    屍體不見了。

     蘇東坡和參寥一同遊廬山數日。

    在數百和尚之中曾引起極大的轟動,因為消息已在他們中間傳開,大家都說"蘇東坡來了!"雖然蘇東坡隻寫了三首遊廬山詩,其中一首成了描寫廬山最好的詩。

     東坡去看弟弟子由時,三個侄子迎接他,他們是走出八裏地前去迎接的。

    兄弟們已經四年沒見,子由肥胖了些。

    他看來並不太健康,因為他夜裏費好多時間練瑜珈術。

    監酒官的辦公室就在一所小破房子裏,既露風露雨又搖搖欲墜,俯首便是江邊。

    據子由說:"舊以三吏共事,餘至,其二人者適皆罷去,事委於一。

    晝則坐市區震鹽沽酒,稅豚魚,與市人爭尋尺以自效。

    夜歸筋力疲廢,輒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旦則複出營職。

    " 蘇東坡在那兒住了六七天,然後順流而下到九江,好與家屬相會。

    和家屬一同順長江下行,七月到南京。

    在南京,朝雲生的兒子才十個月大,患病而死。

    這對父母是個極大的打擊,尤其是對年輕的母親。

    蘇東坡在一首記孩子死的詩裏,他說孩子的母親終日在床上躺著,精神恍惚,東坡雖然能擦幹自己的眼淚,聽見朝雲哭,實在難過。

    東坡有"我淚猶可拭,母哭不可聞"詩句。

    朝雲沒有再生第二個孩子。

     在南京時,蘇東坡去看王安石,王安石已經是疲憊頹唐的老人。

    蘇東坡和他討論詩與佛學多日,因為二人都是大詩人並深信佛學,自然有好多話說。

    有一個故事流傳,說蘇東坡一次按固定的韻腳和題目和王安石作詩,勝過了王安石,王安石便中途作罷。

    二人談話時,蘇東坡直言責備王安石不該引發戰事,不應該迫害讀書人。

     蘇東坡說:"我有話要跟你說。

    " 王安石立刻臉上變色道:"你要提起往事?" 蘇東坡說:"我要說的是國事。

    " 王安石才鎮靜了一點兒說:"說吧。

    " 蘇東坡說:"漢唐亡於黨禍與戰事,我朝過去極力避免此等危機。

    但是現在卻在西北兵連禍結,很多書生都被送往東南。

    你為何不阻止?" 王安石伸出二指向東坡說:"這兩件事是由惠卿發動,我今已退休,無權幹涉。

    " 蘇東坡說:"不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過皇上待你以非常之禮,你也應當以非常之禮事君才是。

    " 王安石有點煩躁起來,回答說:"當然,當然。

    今天的話,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

    "他意思是二人所言,切勿傳出此屋,因為他曾一度為呂惠卿所賣,所以如此小心。

     二人漫談下去,王安石有點兒前言不搭後語。

    他說:"行一不義,殺一不辜,得天下弗焉。

    人非如此不可。

    " 東坡說:"今之君子,爭減半年磨勘,便不惜殺人。

    " 王安石笑而不語。

     根據好多當代人的記錄,在這一段期間,可以常看見王安石在鄉間獨自騎驢閑行,"喃喃自語,有如狂人"。

    他有時想到當年已經背棄他的老友,便突然拿起筆來,面色凝重,立刻開始寫一封信。

    但是片刻之後,他又把筆放下,好像也頗以自己為恥,這些信沒寫完,就永遠擺在那裏了。

    他仍然繼續寫日記,他死後幾年,奉命把所有的日記交還朝廷,因為其中有當權派的內幕。

    在他失意的晚年,變得心內淒苦抑鬱,對人非常懷恨,對皇上也常是惡語相加。

    幸而當時當權者還是他一派。

    但是他的日記竟寫了七十多本,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