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瑜珈與煉丹

關燈
蘇東坡曾經說:"未有天君不嚴而能圓通覺悟者。

    "解脫、或佛道,皆始於此心的自律。

    人在能獲得心的寧靜之前(心情寧靜便是佛學上之所謂解脫),必須克服恐懼、惱怒、憂愁等感情。

    在黃州那一段日子,蘇東坡開始鑽研佛道,以後的作品也就染上了佛道思想的色彩。

    他潛心研求靈魂的奧秘。

    他問自己,人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寧靜?有印度的瑜珈術,有道家的神秘修煉法,為人提供精確的心靈控制法,保證可以達到情緒的穩定,促進身體的健康,甚至,當然是在遙遠的以後,甚至發現長生不死的丹藥。

    對於精神的不朽呢?他對尋求常生之術十分著迷。

    人身的不朽與精神的不朽是應當截然劃開的,因為不管對身體如何看法,身體隻不過是個臭皮囊。

    精神若經過適當的修煉,早晚會拋下這個臭皮囊而高飛到精神界去。

    身體的不朽,退一步說,至少包括一個可修煉得到的目標,就是延緩衰老,增長壽命。

     所謂長壽秘訣,包括很多因素與目的,以及瑜珈、佛道,及中國醫學傳統的要素。

    長壽的目的包括身心兩方面。

    在身體方面,其目的在求容光煥發的健康、體格精力的強壯,以及祛除纏綿的瘤疾;精神方面,在於求取心靈和情緒的穩定以及靈魂元氣的放發。

    再加上樸質的生活,某些中藥的輔助,便可返老還童,享受長壽,這些,在道家看來,就與長生術在不知不覺中融合起來。

    簡單說,這種方法在中國叫做"養生術"或是"煉丹"。

    所尋求的丹,是內外兼指。

    "內丹",按照道教的辦法,是練肚臍以下部位;"外丹"是中國煉丹家所尋求的一種長生不死之藥,一旦得到手而服用之,便可騎鶴升天。

    外丹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汞的合金。

    在這一點上,長壽術和煉金術卻混而為一了,完全與歐洲的煉金術相似。

    當然,對一個哲學家而言,人若高夀而健康,又有黃金花費,到天堂去反到成為次要。

    因為還有什麼要請求上帝的呢? 蘇東坡的弟弟子由練瑜珈術倒走在他前面,根據子由自己的話,是在神宗熙寧二年(一O六九),他從一個道士學的,這個道士是給蘇東坡的次子看病,方法是吹"神"入腹。

    子由到淮揚送兄長到黃州時,蘇東坡發現弟弟外貌上元氣煥發。

    子由在童年時夏天腸胃消化不好,秋天咳嗽,吃藥不見效。

    現在他說練瑜珈氣功和定力,病都好了。

    蘇東坡到了黃州,除去研讀佛經之外,他也在一家道士觀裏閉關七七四十九天,由元豐三年冬至開始。

    在他寫的《安國寺記》裏可以看出,他大部分時間都練習打坐。

    他在天慶觀深居不出則是練道家的絕食和氣功,這種功夫反倒在道家中發展得更高深,其實是從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

    蘇東坡同時給武昌太守寫信,向他請教煉朱砂的方子。

    在他寫的一首詩裏,他說在臨臯堂裏已經辟室一間,設有爐火,以備煉丹之用。

     他在給王鞏的信裏,道出他對修煉各方面的看法。

     安道軟朱砂膏,某在湖親服數兩,甚覺有益利,可久服。

    子由昨來陳相別,面色殊清潤,目光炯然。

    夜中行氣腹臍間,隆隆如雷聲。

    其所行持亦吾輩所常論者,但此君有志節能力行耳。

    粉白黛綠者俱是火宅中狐狸射幹之流,願公以道眼照破。

    此外又有事須少儉嗇…… 近有人惠大丹砂少許,光彩甚奇。

    固不敢服,然其人教以養火觀其變化,聊以悅神度日,賓(廣西賓州,王鞏今居此)去桂不甚遠,朱砂差易緻。

    或為置數兩,因寄及。

    稍難即罷,非急用也。

    窮荒之中恐有一奇事,但以冷眼陰求之。

    大抵道士非金丹不能羽化,而丹材多在南荒。

    故葛稚川(葛洪)求峋樓令,竟化于廉州,不可不留意也。

    陳噪一月前直往宿州見子由,亦粗傳要妙。

    雲非久當來此。

    此人不唯有道術,其與人有情義。

    道術多方,難得其要,然某觀之,唯靜心閉目,以漸習之,似覺有功。

    幸信此語。

    使氣流行體中,癢痛安能近人也? 印度瑜珈術功夫及其理論何以中國道家比中國佛家反易於吸收?其理亦至為簡單。

    誠然,中國佛教中亦有禪宗一派,專下打坐功夫,為印度佛教與中國道教哲學之混合。

    不過,實由中國道教先有自然之基礎,才能吸收瑜珈之要義。

    道家之特點在於重視自然的冥想沉思,重視由清心寡欲以求心神的寧靜,尤其重視由修煉以求長生不老。

    在莊子《南華經》裏,我們發現有幾個詞語,勸人凝神沉思,甚至於凝思內觀,這顯然是印度教的特性。

    即便我們退一步,承認這是後人竄改的,但此種竄改至晚已是在第三或第四世紀了。

     在其他宗教裏,再沒有把宗教和身體鍛煉結合得那麼密切的。

    煉瑜珈術時,由於控制身心,就導人入於宗教的神秘體會。

    其領域由控制反射和不隨意肌,進而叩精神能力較深的境界。

    其益處為身心兩面。

    由於採取身體的某種姿勢式與呼吸的控制,再繼之以冥坐,瑜珈術的修煉者可以達到對宇宙巨大物體遺忘的心境,最後修煉者則達到物我兩忘完全無思想的真空境界,其特點是恍惚出神的喜悅。

    修煉者承認此種喜悅的空虛狀態隻是暫時的,除非死亡才能繼續;不過,這種恍惚的喜悅感確實是舒服,使練此功夫的人都願儘量享受。

    現代練瑜珈術的印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