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詩人、名妓、高僧
關燈
小
中
大
或由南岸出發到葛嶺,在虎跑品嘗名泉沏的茶,然後順著一條婉蜒的山間小溪歸來。
西湖和城郊,共有三百六十個寺院,大都在山頂上,在這等地方與山僧閒話,可以消磨一個下午的時光。
若去遊覽這些寺院,往往需要一整天,而且返抵家中時已是喜色昏黃、萬家燈火了。
穿過燈火通明人群擁擠的夜市,陶然半醉到家,自己頭腦裏的詩句,已經半記半忘了。
睡眼忽驚展,繁燈鬧河塘, 市人拍手笑,狀如失林鴛, 始悟山野姿,異趣難自強, 人生安為笑,吾策殊未良。
杭州是多彩多姿,而西湖又引人入勝。
江南的天氣,一年四季都引人出外遊玩。
在春秋兩季,全杭州人都在湖濱遊玩。
甚至冬季下雪的日子,還有尋樂的人乘船到湖上玩賞雪景。
尤其是重要的節日,比如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中秋節、重陽節、二月十一當地神抵的生日,湖上全是遊逛之人,必須前一天預先雇妥遊艇。
遊人無須自帶食物,因為一切東西,包括茶杯、茶託、湯勺、筷子,全由遊艇供給。
還有船夫捕魚賣與遊客放生,這樣救生積德,按佛教說,這是在天堂積存財寶。
同一條魚被捕三次,又被放三次,這條魚說不定就可從陰曹救三條人命了。
蘇東坡充分參與西湖上的生活。
湖上的遊樂分為兩種,一種是家庭同樂,一種是挾妓遊湖。
在湖上這個地方,家庭婦女是望妓而生畏意,而妓女則望家庭婦女而有妒心。
妓女們從心眼兒裏盼望她們能跳出火坑,自己有家有兒女,就猶如那些家庭婦女一樣。
蘇東坡有時和妻子兒女一齊去遊湖,有時與好喝酒的同僚同遊。
他是多才多藝,方面最廣。
他的一隻筆運用自如,寫出的詩句,巧妙華美,合規中矩,地方文人,對他敬佩萬分。
他寫出的詩句飄逸自然,使人一見難忘。
與家人在一起,他唱出下面的詩句: 船頭研鮮細縷縷,船尾炊玉香浮浮。
同官衙僚屬同遊時,大家歡天喜地之中,他就寫出這樣清新愉快的句子: 遊翁已妝吳榜穩,舞衫初試越羅新。
他們一到湖畔,船夫便把他們圍住,爭攬顧客。
他們總是挑一隻小船,夠坐四五人便好,有時人多,便須要一個可擺一張飯桌的,然後吩咐船娘預備飯菜,這種船上的船娘通常都是精於烹調的。
這等住家船上都是雕刻精美,船頭有筧嘴。
湖上也有船販賣食品與遊客。
有些船夫賣栗子、瓜籽、夾餡藕、糖果、烤雞、海鮮食品。
有的船夫專門賣茶。
有的船上載著藝人,按照習俗是靠近遊客的船,表演歌舞、特技、投擲、射擊等遊戲。
在船的四周,湖水一碧如染,約有十裏之遙,往遠處看,白雲依偎於山巔,使山巒半隱半顯,白雲飄忽出沒,山客隨之而改變;山巒供白雲以家鄉,使之倦遊而歸息。
有時天陰欲雪,陰霆低垂,邱阜便隱而難見。
陰霆之後,遊客尚可望見樓塔閃動,東鱗西爪,遠山輪廓,依稀在望。
晴朗之日,水清見底,遊魚可數。
蘇東坡在兩行七言詩裏,描繪船夫的黃頭巾,襯托著碧綠的山光,給人以極為鮮明的印象。
他的詩句是: 映山黃帽璃頭肪,夾道青煙雀尾爐。
登岸之後,往山中走去,在圓寂無人的樹林裏,可以聽到鳥聲此呼彼應。
蘇東坡本來就性喜遊歷,現在常常獨自一人漫遊於山中。
在高山之頂,在人跡罕到的水源岩石上,信筆題詩。
有些寺廟他常去遊歷,因而成了廟中和尚的至交。
在蘇東坡去世後,一個老和尚說出蘇東坡的一個故事。
他說,他年輕時在壽星院當和尚,常看見蘇東坡在夏天一人赤足走上山去。
他向和尚借一個躺椅,搬到附近竹林下選好的處所。
他全無做官的架子,脫下袍子和小褂,在下午的時光,赤背在躺椅上睡覺。
小和尚不敢走近,由遠處偷看這位一代大儒,他竟而看到別人無法看到的情形。
他看見,也許他以為他看見,這位大詩人背上有七顆黑痣,排狀恰似北鬥七星一樣。
老和尚又說,那就足以證明蘇東坡是天上星象下界,在人間暫時作客而已。
蘇東坡在離開杭州之後,曾寫了一首詩給晁端彥,概括敍述他出外遊歷的習慣,那時晁端彥即將出使杭州,蘇東坡寫詩告訴他當注意的事。
詩如下: 西湖天下泉,遊者無愚賢。
深淺隨所得,誰能識其全。
嗟我本狂直,早為世所捐。
獨專山水樂,付與寧非天。
三百六十寺,幽尋送窮年。
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難傳。
至今清夜夢,耳目餘芳鮮。
君持使者節,風采爍雲煙。
清流與碧峨,安背為君妍。
胡不屏騎從,暫借僧榻眠。
讀我壁問詩,清涼洗煩煎。
策杖無道路,直造意所便。
應逢古漁父,葦問自寅緣。
問道若有得,買魚勿論錢。
由文學掌故上看來,蘇東坡在杭州頗與宗教及女人有關,也可以說與和尚和妓女有關,而和尚與妓女關係之深則遠超於吾人想像之上。
在蘇東坡的看法上,感官的生活與精神的生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在人生的詩歌與哲學的看法上,是並行而不悻的。
因為他愛詩歌,他對人生熱愛之強使他不能苦修做和尚;又由於他愛哲學,他的智慧之高,使他不會沉溺而不能自拔。
他之不能忘情于女人、詩歌、豬肉、酒,正如他之不能忘情于綠水青山,同時,他的慧根之深,使他不會染上淺薄尖刻、紈絝子弟的習氣。
這個年輕耽于玩樂的詩人之態度,若予以最好說明,那就要看他怎麼樣使一個道行高潔的老僧和一個名妓見面的故事了。
大通禪師是一個持法甚嚴,道行甚高的老僧,據說誰要到他的修道處所去見他,必須先依法齋戒。
女人當然不能進他的禪堂。
有一天,蘇東坡和一群人去逛廟,其中有一個妓女。
因為知道那位高僧的習慣,大家就停在外面。
蘇東坡與此老僧相交甚厚,在心中一種淘氣的衝動之下,他想把那個妓女帶進去破壞老和尚的清規。
等他帶著那個妓女進去向老方丈敬拜之時,老方丈一見此年輕人如此荒唐,顯然是心中不悅。
蘇東坡說,倘若老方丈肯把誦經時用來打木魚的木縋借給妓女一用,他就立刻寫一首詩向老方丈謝罪。
結果蘇東坡作了下面的小調給那個妓女唱: 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借君拍闆及閘縋,我也逢場作戲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皺眉,卻愁彌勒下生退,不見阿婆三五少年時。
這正是戲臺上小醜的獨白,甚至持法甚嚴的大通禪師也大笑起來。
蘇東坡和那個妓女走出禪房向別人誇口,說他倆學了"密宗佛課"。
把女人與和尚分開是不可能的,至少在中國文學上是如此。
和尚的故事,往往是女人的故事,而女人的故事也往往是和尚的故事。
在東方西方是一樣,在一般世俗人的心裏,對那些獨身主義者總是暗懷惡感,因為他們向天下宣稱他們沒有男女之歡的生活,不同於一般人。
而對獨身主義者暗懷的惡感,就增強了薄伽丘《十日談》小說的流行。
再者,和尚與女人之間的豔聞,比商人與女人之間的豔聞可就使人覺得精彩多了。
蘇東坡做杭州通判時,有一次,他曾判決一件與和尚有關的案子。
靈隱寺有一個和尚,名叫了然。
他常到勾欄院尋花問柳,迷上了一個妓女,名叫秀奴。
最後錢財花盡,弄得衣衫襤樓,秀奴便不再見他。
一夜,他喝得醉醒醒之下,又去找秀奴。
吃了閉門羹,他闖了進去,把秀奴打了一頓之後,竟把她殺死。
這個和尚乃因謀殺罪而受審。
在檢查他時,官員見他的一支胳膊上刺有一副對聯:"但願同生極樂國,免如今世苦相思。
"全案調查完竣,證據呈給蘇東坡。
蘇東坡不禁把判決辭寫成下面這個小調兒: 這個禿奴,修行忒煞,雲山頂空持戒。
隻因迷戀玉樓人,鎢衣百結渾無奈。
毒手傷。
心,花容粉碎,色空空色今安在,臂間刺道苦相思,這回還了相思債。
和尚押赴刑場斬首示眾。
像以上的這兩首小調兒,因為是用當日的口頭話寫的,大家自然口口相傳,對
西湖和城郊,共有三百六十個寺院,大都在山頂上,在這等地方與山僧閒話,可以消磨一個下午的時光。
若去遊覽這些寺院,往往需要一整天,而且返抵家中時已是喜色昏黃、萬家燈火了。
穿過燈火通明人群擁擠的夜市,陶然半醉到家,自己頭腦裏的詩句,已經半記半忘了。
睡眼忽驚展,繁燈鬧河塘, 市人拍手笑,狀如失林鴛, 始悟山野姿,異趣難自強, 人生安為笑,吾策殊未良。
杭州是多彩多姿,而西湖又引人入勝。
江南的天氣,一年四季都引人出外遊玩。
在春秋兩季,全杭州人都在湖濱遊玩。
甚至冬季下雪的日子,還有尋樂的人乘船到湖上玩賞雪景。
尤其是重要的節日,比如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中秋節、重陽節、二月十一當地神抵的生日,湖上全是遊逛之人,必須前一天預先雇妥遊艇。
遊人無須自帶食物,因為一切東西,包括茶杯、茶託、湯勺、筷子,全由遊艇供給。
還有船夫捕魚賣與遊客放生,這樣救生積德,按佛教說,這是在天堂積存財寶。
同一條魚被捕三次,又被放三次,這條魚說不定就可從陰曹救三條人命了。
蘇東坡充分參與西湖上的生活。
湖上的遊樂分為兩種,一種是家庭同樂,一種是挾妓遊湖。
在湖上這個地方,家庭婦女是望妓而生畏意,而妓女則望家庭婦女而有妒心。
妓女們從心眼兒裏盼望她們能跳出火坑,自己有家有兒女,就猶如那些家庭婦女一樣。
蘇東坡有時和妻子兒女一齊去遊湖,有時與好喝酒的同僚同遊。
他是多才多藝,方面最廣。
他的一隻筆運用自如,寫出的詩句,巧妙華美,合規中矩,地方文人,對他敬佩萬分。
他寫出的詩句飄逸自然,使人一見難忘。
與家人在一起,他唱出下面的詩句: 船頭研鮮細縷縷,船尾炊玉香浮浮。
同官衙僚屬同遊時,大家歡天喜地之中,他就寫出這樣清新愉快的句子: 遊翁已妝吳榜穩,舞衫初試越羅新。
他們一到湖畔,船夫便把他們圍住,爭攬顧客。
他們總是挑一隻小船,夠坐四五人便好,有時人多,便須要一個可擺一張飯桌的,然後吩咐船娘預備飯菜,這種船上的船娘通常都是精於烹調的。
這等住家船上都是雕刻精美,船頭有筧嘴。
湖上也有船販賣食品與遊客。
有些船夫賣栗子、瓜籽、夾餡藕、糖果、烤雞、海鮮食品。
有的船夫專門賣茶。
有的船上載著藝人,按照習俗是靠近遊客的船,表演歌舞、特技、投擲、射擊等遊戲。
在船的四周,湖水一碧如染,約有十裏之遙,往遠處看,白雲依偎於山巔,使山巒半隱半顯,白雲飄忽出沒,山客隨之而改變;山巒供白雲以家鄉,使之倦遊而歸息。
有時天陰欲雪,陰霆低垂,邱阜便隱而難見。
陰霆之後,遊客尚可望見樓塔閃動,東鱗西爪,遠山輪廓,依稀在望。
晴朗之日,水清見底,遊魚可數。
蘇東坡在兩行七言詩裏,描繪船夫的黃頭巾,襯托著碧綠的山光,給人以極為鮮明的印象。
他的詩句是: 映山黃帽璃頭肪,夾道青煙雀尾爐。
登岸之後,往山中走去,在圓寂無人的樹林裏,可以聽到鳥聲此呼彼應。
蘇東坡本來就性喜遊歷,現在常常獨自一人漫遊於山中。
在高山之頂,在人跡罕到的水源岩石上,信筆題詩。
有些寺廟他常去遊歷,因而成了廟中和尚的至交。
在蘇東坡去世後,一個老和尚說出蘇東坡的一個故事。
他說,他年輕時在壽星院當和尚,常看見蘇東坡在夏天一人赤足走上山去。
他向和尚借一個躺椅,搬到附近竹林下選好的處所。
他全無做官的架子,脫下袍子和小褂,在下午的時光,赤背在躺椅上睡覺。
小和尚不敢走近,由遠處偷看這位一代大儒,他竟而看到別人無法看到的情形。
他看見,也許他以為他看見,這位大詩人背上有七顆黑痣,排狀恰似北鬥七星一樣。
老和尚又說,那就足以證明蘇東坡是天上星象下界,在人間暫時作客而已。
蘇東坡在離開杭州之後,曾寫了一首詩給晁端彥,概括敍述他出外遊歷的習慣,那時晁端彥即將出使杭州,蘇東坡寫詩告訴他當注意的事。
詩如下: 西湖天下泉,遊者無愚賢。
深淺隨所得,誰能識其全。
嗟我本狂直,早為世所捐。
獨專山水樂,付與寧非天。
三百六十寺,幽尋送窮年。
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難傳。
至今清夜夢,耳目餘芳鮮。
君持使者節,風采爍雲煙。
清流與碧峨,安背為君妍。
胡不屏騎從,暫借僧榻眠。
讀我壁問詩,清涼洗煩煎。
策杖無道路,直造意所便。
應逢古漁父,葦問自寅緣。
問道若有得,買魚勿論錢。
由文學掌故上看來,蘇東坡在杭州頗與宗教及女人有關,也可以說與和尚和妓女有關,而和尚與妓女關係之深則遠超於吾人想像之上。
在蘇東坡的看法上,感官的生活與精神的生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在人生的詩歌與哲學的看法上,是並行而不悻的。
因為他愛詩歌,他對人生熱愛之強使他不能苦修做和尚;又由於他愛哲學,他的智慧之高,使他不會沉溺而不能自拔。
他之不能忘情于女人、詩歌、豬肉、酒,正如他之不能忘情于綠水青山,同時,他的慧根之深,使他不會染上淺薄尖刻、紈絝子弟的習氣。
這個年輕耽于玩樂的詩人之態度,若予以最好說明,那就要看他怎麼樣使一個道行高潔的老僧和一個名妓見面的故事了。
大通禪師是一個持法甚嚴,道行甚高的老僧,據說誰要到他的修道處所去見他,必須先依法齋戒。
女人當然不能進他的禪堂。
有一天,蘇東坡和一群人去逛廟,其中有一個妓女。
因為知道那位高僧的習慣,大家就停在外面。
蘇東坡與此老僧相交甚厚,在心中一種淘氣的衝動之下,他想把那個妓女帶進去破壞老和尚的清規。
等他帶著那個妓女進去向老方丈敬拜之時,老方丈一見此年輕人如此荒唐,顯然是心中不悅。
蘇東坡說,倘若老方丈肯把誦經時用來打木魚的木縋借給妓女一用,他就立刻寫一首詩向老方丈謝罪。
結果蘇東坡作了下面的小調給那個妓女唱: 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借君拍闆及閘縋,我也逢場作戲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皺眉,卻愁彌勒下生退,不見阿婆三五少年時。
這正是戲臺上小醜的獨白,甚至持法甚嚴的大通禪師也大笑起來。
蘇東坡和那個妓女走出禪房向別人誇口,說他倆學了"密宗佛課"。
把女人與和尚分開是不可能的,至少在中國文學上是如此。
和尚的故事,往往是女人的故事,而女人的故事也往往是和尚的故事。
在東方西方是一樣,在一般世俗人的心裏,對那些獨身主義者總是暗懷惡感,因為他們向天下宣稱他們沒有男女之歡的生活,不同於一般人。
而對獨身主義者暗懷的惡感,就增強了薄伽丘《十日談》小說的流行。
再者,和尚與女人之間的豔聞,比商人與女人之間的豔聞可就使人覺得精彩多了。
蘇東坡做杭州通判時,有一次,他曾判決一件與和尚有關的案子。
靈隱寺有一個和尚,名叫了然。
他常到勾欄院尋花問柳,迷上了一個妓女,名叫秀奴。
最後錢財花盡,弄得衣衫襤樓,秀奴便不再見他。
一夜,他喝得醉醒醒之下,又去找秀奴。
吃了閉門羹,他闖了進去,把秀奴打了一頓之後,竟把她殺死。
這個和尚乃因謀殺罪而受審。
在檢查他時,官員見他的一支胳膊上刺有一副對聯:"但願同生極樂國,免如今世苦相思。
"全案調查完竣,證據呈給蘇東坡。
蘇東坡不禁把判決辭寫成下面這個小調兒: 這個禿奴,修行忒煞,雲山頂空持戒。
隻因迷戀玉樓人,鎢衣百結渾無奈。
毒手傷。
心,花容粉碎,色空空色今安在,臂間刺道苦相思,這回還了相思債。
和尚押赴刑場斬首示眾。
像以上的這兩首小調兒,因為是用當日的口頭話寫的,大家自然口口相傳,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