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拗相公
關燈
小
中
大
博反對說:"韓琦三朝為相,陛下乃信太監之言而不信韓琦嗎?"但是皇帝竟堅信自己親自派出之使者,決心貫徹新政。
幾名愚蠢無知毫不負責的查報人員,不知自己說的幾句話,竟會對國家大事發生了影響,這種情形何時是了!倘若那幾個閹宦還有男子漢的剛強之氣,這時肯向皇帝據實回奏,宋朝的國運還會有所改變。
他們隻是找皇帝愛聽的話說,等時局變化,談論"土地改革"已不再新鮮,他們也羞臊的一言不發了。
司馬光,範鎮,還有蘇東坡三個人並肩作戰。
司馬光原對王安石頗為器重,他自己當然也深得皇帝的信任。
皇帝曾問他對王安石的看法。
他說:"百姓批評王安石虛偽,也許言之過甚,但他確是不切實際,剛愎自用。
"不過,他的確和王安石的親信小人呂惠卿在給皇帝上歷史課時,發生了一次激烈的爭辯,甚至需要皇帝來打斷,要他二人平靜下去。
司馬光既然反對他的政策,王安石開始厭惡他。
王安石請病假如此之短一段時期之中,神宗皇帝打算使司馬光充任副樞密使。
司馬光謝絕不就,他說他個人的官位無甚重要,重要的是皇帝是否要廢止新政。
司馬光九次上奏摺。
皇帝回答說: "朕曾命卿任樞密使,主管軍事。
卿為何多次拒不受命,而不斷談論與軍事無關之事?" 司馬光回奏稱:"但臣迄未接此軍職。
臣在門下省一日,即當提醒陛下留意此等事。
" 王安石銷假之後,他的地位又形鞏固,他把司馬光降為制法。
範鎮拒發新命,皇帝見範鎮如此抗命,皇帝乃親手把詔命交予司馬光。
範鎮因此請辭門下省職位,皇帝允準。
王安石既複相位,韓琦乃辭河北安撫使,隻留任大名府知府,皇帝照準。
蘇東坡怒不可遏。
他有好多話要說,而且非說不可,正如骨梗在喉,不吐不快。
他之坦白直率,是斷然無疑的。
那時,他隻三十二歲,任職史館,官卑職小,且隻限于執筆為文,與行政毫無關係。
他給皇帝上奏摺兩次,一次是在熙寧三年(一0七0)二月,一次是在次年二月。
兩次奏摺都是洋洋灑灑,包羅無限,雄辯滔滔,直言無隱。
猶如現代報上偶爾出現的好社論文章一樣,立即喚起了全國的注意。
在第一篇奏摺上,一開首就向青苗法攻擊。
他告訴皇上全國人已在反對皇上,並說千萬不可憑藉權力壓制人民。
文章之中他引用孔夫子的話說: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臣不知陛下所謂富者富民鐵?抑富國鐵? 是以不論尊卑,不計強弱,理之所在則成,理所不在則不成,可必也。
今陛下使農民舉息而與商賈爭利,豈理也哉,而怪其不成乎?……夫陛下苟誠心乎為民,則雖或謗之而人不信;苟誠心乎為利,則雖自解釋而人不服。
吏受賄枉法,人必謂之贓。
非其有而取之,人必謂之盜。
苟有其實不敢辭其名。
今青苗有二分之息,而不謂之放債取利可乎?……今天下以為利,陛下以為義。
天下以為貪,陛下以為廉,不勝其紛壇也。
"他又警告皇帝說: "蓋世有好走馬者,一為墜傷則終身徒行……近者青苗之政,助役之法,均輸之策,並軍搜卒之令,卒然輕發;今陛下春秋鼎盛,天賜勇智,此萬世一時也。
而臣君不能濟之以慎重,養之以敦樸。
譬如乘輕車、馭駿馬,貿然夜行,而僕夫又從後鞭之,豈不殆哉。
臣願陛下解轡襪馬,以待東方之明,而徐行於九軌之道,其未晚也。
" 蘇東坡又警告皇帝說,若以為用專斷的威權必能壓制百姓,則誠屬大錯。
多少官吏已然降級或革職,甚至有恢復肉刑之說。
他接著又說: "今朝廷可謂不和矣。
其咎安在?陛下不反求其本,而欲以力勝之。
力之不能勝眾者久矣。
古者刀鋸在前,鼎鑊在後,而士猶之。
今陛下蹈堯舜,未嘗誅一無罪。
欲洱眾言,不過斥逐異議之臣,而更用人爾,必未忍行亡秦偶語之禁,起東漢黨錮之獄。
多士何畏而不言哉?臣恐逐者不已,而爭者益多……陛下將變今之刑,而用其極欽,天下幾何其不叛也? "今天下有心者怒,有口者謗。
古之君臣相與憂勤,以營一代之業者,似不如此。
古語曰百人之眾,未有不公而說,況天下乎?今天下非之,而陛下不白,臣不知所說駕矣。
詩曰: 譬彼舟流,不知所屆。
心之憂矣,不逞假寐。
區區之忠,惟陛下察之,臣謹昧死。
蘇軾上對" 使朝廷文武百官最受激動的,莫如王安石之清除禦史台。
最初,王安石的威嚇朝廷百官,倒不是以他那極端而廣泛的經濟政策,而是他對膽敢批評他的禦史,憑他狂妄的習慣,一律撤職。
於是批評朝政之權受到了摧殘,政府組織的基礎受到了破壞,這樣就觸動了政體最敏感部分。
官場全體為之大驚失色,王安石自己的朋友也開始背棄他。
單以排除禦史台的異己一事,就足以削弱對他的支持力量,也引起朝廷領袖的紛萌退意。
在中國,監察機構是朝廷一個歷史悠久的制度,其作用就是代表輿論時時對當政的政權予以控制或批評。
在一個好政府裏,監察機構必須能隨時對皇帝進冷言,向皇帝反映輿論,這種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
由於其地位如此之重要,監察機構既有重大力量,亦有重大責任,禦史如對當權者做強有力的攻擊,可以把一個政權推翻。
這種監察作用,在政府的人事和政策上可以引起變動,不過其方法並未明確予以規定,其作用與現代的新聞輿論大緻相似。
古代此種制度之異於今日者,就是此等監察機構及其反對權,並無明文規定受有法律保障,隻是傳統上認為明主賢君應當寬宏納諫;至於皇帝重視他那明主賢君的名譽與否,那就是他自己的事了。
倘若他不克己自律,他可以降旨把禦史降級、懲處、折磨,甚至全家殺害。
有些皇帝確是如此。
身為禦史者在個人毫無法律保障之下,卻要盡職責向朝廷與皇帝進諫規勸,處境是既難又險。
但是像現代,總有對公眾抱有責任感的新聞雜誌編輯,不惜冒監禁死亡之險而向極權政權挑戰的,在過去也總有禦史受皮肉之苦、鞭答之痛,甚至死亡之威脅,而盡其於人民之職責。
尤其在東漢與明朝兩代,當時有禦史,寫好彈劾奸相的本章,自料必死無疑,在本章呈遞與皇帝之前,先行自縊身死。
這些禦史正如武士之上戰場,前仆後繼。
好皇帝自己愛惜名譽,對於這等禦史的處理頗為慎重,因此甚獲美譽而得人望,但是惡人當政則急於塞禦史之口,正如現代之專制暴君,總以鉗制報章雜誌之口為急務。
王安石當政之始,元老重臣對他頗寄厚望。
現在禦史中丞呂晦向王安石發出了第一彈,說他:"執邪見,不通物情。
置之宰輔,天下必受其禍。
"連司馬光都深感意外。
在呂晦同司馬光去給皇帝講解經典之時,呂晦向司馬光透露那天早晨他打算要做的事,從袖子裏把那件彈劾表章給司馬光看。
司馬光說:"吾等焉能為力?他深得人望。
" 呂晦大驚道:"你也這麼說!" 呂晦遭受革職,於是排除異己開始了。
現在星星之火使朝廷政爭變成了熊熊之勢。
有一婦人,企圖謀殺丈夫,但僅僅使她丈夫受傷而未克緻命。
此一婦人曾承認有謀殺之意,當時有個高官對處治之刑罰表示異議。
此一案件拖延一年有餘,未能定案。
司馬光要以一種方式判決,王安石要另一種方式,而且堅持己見,皇帝的聖旨對此案的處刑亦有所指示。
但是禦史劉恕則拒不同意,要求再審,禦史如此要求,亦屬常事。
另一禦史對王安石的意見不服,王安石則令他自己的一個親信彈劾劉恕
幾名愚蠢無知毫不負責的查報人員,不知自己說的幾句話,竟會對國家大事發生了影響,這種情形何時是了!倘若那幾個閹宦還有男子漢的剛強之氣,這時肯向皇帝據實回奏,宋朝的國運還會有所改變。
他們隻是找皇帝愛聽的話說,等時局變化,談論"土地改革"已不再新鮮,他們也羞臊的一言不發了。
司馬光,範鎮,還有蘇東坡三個人並肩作戰。
司馬光原對王安石頗為器重,他自己當然也深得皇帝的信任。
皇帝曾問他對王安石的看法。
他說:"百姓批評王安石虛偽,也許言之過甚,但他確是不切實際,剛愎自用。
"不過,他的確和王安石的親信小人呂惠卿在給皇帝上歷史課時,發生了一次激烈的爭辯,甚至需要皇帝來打斷,要他二人平靜下去。
司馬光既然反對他的政策,王安石開始厭惡他。
王安石請病假如此之短一段時期之中,神宗皇帝打算使司馬光充任副樞密使。
司馬光謝絕不就,他說他個人的官位無甚重要,重要的是皇帝是否要廢止新政。
司馬光九次上奏摺。
皇帝回答說: "朕曾命卿任樞密使,主管軍事。
卿為何多次拒不受命,而不斷談論與軍事無關之事?" 司馬光回奏稱:"但臣迄未接此軍職。
臣在門下省一日,即當提醒陛下留意此等事。
" 王安石銷假之後,他的地位又形鞏固,他把司馬光降為制法。
範鎮拒發新命,皇帝見範鎮如此抗命,皇帝乃親手把詔命交予司馬光。
範鎮因此請辭門下省職位,皇帝允準。
王安石既複相位,韓琦乃辭河北安撫使,隻留任大名府知府,皇帝照準。
蘇東坡怒不可遏。
他有好多話要說,而且非說不可,正如骨梗在喉,不吐不快。
他之坦白直率,是斷然無疑的。
那時,他隻三十二歲,任職史館,官卑職小,且隻限于執筆為文,與行政毫無關係。
他給皇帝上奏摺兩次,一次是在熙寧三年(一0七0)二月,一次是在次年二月。
兩次奏摺都是洋洋灑灑,包羅無限,雄辯滔滔,直言無隱。
猶如現代報上偶爾出現的好社論文章一樣,立即喚起了全國的注意。
在第一篇奏摺上,一開首就向青苗法攻擊。
他告訴皇上全國人已在反對皇上,並說千萬不可憑藉權力壓制人民。
文章之中他引用孔夫子的話說: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臣不知陛下所謂富者富民鐵?抑富國鐵? 是以不論尊卑,不計強弱,理之所在則成,理所不在則不成,可必也。
今陛下使農民舉息而與商賈爭利,豈理也哉,而怪其不成乎?……夫陛下苟誠心乎為民,則雖或謗之而人不信;苟誠心乎為利,則雖自解釋而人不服。
吏受賄枉法,人必謂之贓。
非其有而取之,人必謂之盜。
苟有其實不敢辭其名。
今青苗有二分之息,而不謂之放債取利可乎?……今天下以為利,陛下以為義。
天下以為貪,陛下以為廉,不勝其紛壇也。
"他又警告皇帝說: "蓋世有好走馬者,一為墜傷則終身徒行……近者青苗之政,助役之法,均輸之策,並軍搜卒之令,卒然輕發;今陛下春秋鼎盛,天賜勇智,此萬世一時也。
而臣君不能濟之以慎重,養之以敦樸。
譬如乘輕車、馭駿馬,貿然夜行,而僕夫又從後鞭之,豈不殆哉。
臣願陛下解轡襪馬,以待東方之明,而徐行於九軌之道,其未晚也。
" 蘇東坡又警告皇帝說,若以為用專斷的威權必能壓制百姓,則誠屬大錯。
多少官吏已然降級或革職,甚至有恢復肉刑之說。
他接著又說: "今朝廷可謂不和矣。
其咎安在?陛下不反求其本,而欲以力勝之。
力之不能勝眾者久矣。
古者刀鋸在前,鼎鑊在後,而士猶之。
今陛下蹈堯舜,未嘗誅一無罪。
欲洱眾言,不過斥逐異議之臣,而更用人爾,必未忍行亡秦偶語之禁,起東漢黨錮之獄。
多士何畏而不言哉?臣恐逐者不已,而爭者益多……陛下將變今之刑,而用其極欽,天下幾何其不叛也? "今天下有心者怒,有口者謗。
古之君臣相與憂勤,以營一代之業者,似不如此。
古語曰百人之眾,未有不公而說,況天下乎?今天下非之,而陛下不白,臣不知所說駕矣。
詩曰: 譬彼舟流,不知所屆。
心之憂矣,不逞假寐。
區區之忠,惟陛下察之,臣謹昧死。
蘇軾上對" 使朝廷文武百官最受激動的,莫如王安石之清除禦史台。
最初,王安石的威嚇朝廷百官,倒不是以他那極端而廣泛的經濟政策,而是他對膽敢批評他的禦史,憑他狂妄的習慣,一律撤職。
於是批評朝政之權受到了摧殘,政府組織的基礎受到了破壞,這樣就觸動了政體最敏感部分。
官場全體為之大驚失色,王安石自己的朋友也開始背棄他。
單以排除禦史台的異己一事,就足以削弱對他的支持力量,也引起朝廷領袖的紛萌退意。
在中國,監察機構是朝廷一個歷史悠久的制度,其作用就是代表輿論時時對當政的政權予以控制或批評。
在一個好政府裏,監察機構必須能隨時對皇帝進冷言,向皇帝反映輿論,這種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
由於其地位如此之重要,監察機構既有重大力量,亦有重大責任,禦史如對當權者做強有力的攻擊,可以把一個政權推翻。
這種監察作用,在政府的人事和政策上可以引起變動,不過其方法並未明確予以規定,其作用與現代的新聞輿論大緻相似。
古代此種制度之異於今日者,就是此等監察機構及其反對權,並無明文規定受有法律保障,隻是傳統上認為明主賢君應當寬宏納諫;至於皇帝重視他那明主賢君的名譽與否,那就是他自己的事了。
倘若他不克己自律,他可以降旨把禦史降級、懲處、折磨,甚至全家殺害。
有些皇帝確是如此。
身為禦史者在個人毫無法律保障之下,卻要盡職責向朝廷與皇帝進諫規勸,處境是既難又險。
但是像現代,總有對公眾抱有責任感的新聞雜誌編輯,不惜冒監禁死亡之險而向極權政權挑戰的,在過去也總有禦史受皮肉之苦、鞭答之痛,甚至死亡之威脅,而盡其於人民之職責。
尤其在東漢與明朝兩代,當時有禦史,寫好彈劾奸相的本章,自料必死無疑,在本章呈遞與皇帝之前,先行自縊身死。
這些禦史正如武士之上戰場,前仆後繼。
好皇帝自己愛惜名譽,對於這等禦史的處理頗為慎重,因此甚獲美譽而得人望,但是惡人當政則急於塞禦史之口,正如現代之專制暴君,總以鉗制報章雜誌之口為急務。
王安石當政之始,元老重臣對他頗寄厚望。
現在禦史中丞呂晦向王安石發出了第一彈,說他:"執邪見,不通物情。
置之宰輔,天下必受其禍。
"連司馬光都深感意外。
在呂晦同司馬光去給皇帝講解經典之時,呂晦向司馬光透露那天早晨他打算要做的事,從袖子裏把那件彈劾表章給司馬光看。
司馬光說:"吾等焉能為力?他深得人望。
" 呂晦大驚道:"你也這麼說!" 呂晦遭受革職,於是排除異己開始了。
現在星星之火使朝廷政爭變成了熊熊之勢。
有一婦人,企圖謀殺丈夫,但僅僅使她丈夫受傷而未克緻命。
此一婦人曾承認有謀殺之意,當時有個高官對處治之刑罰表示異議。
此一案件拖延一年有餘,未能定案。
司馬光要以一種方式判決,王安石要另一種方式,而且堅持己見,皇帝的聖旨對此案的處刑亦有所指示。
但是禦史劉恕則拒不同意,要求再審,禦史如此要求,亦屬常事。
另一禦史對王安石的意見不服,王安石則令他自己的一個親信彈劾劉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