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神、鬼、人

關燈
很對。

    我想蘇夫人的這種智慧是自"君子之交淡如水"得來的——水沒有刺激的味道,但是人永遠不會對之生厭。

    真誠的友誼永遠不會特別表白的。

    真正的好朋友彼此不必通信,因為既是對彼此的友情信而不疑,誰也不須要寫什麼。

    一年分別後,再度相遇,友情如故。

     有的人不忙不快樂,蘇東坡就是這一型。

    那時陝西旱象出現。

    已經好久不雨,農人為莊稼憂心如焚。

    除去向神靈求雨,別無他法,而求雨是為民父母官者的職責。

    蘇東坡突然活動起來。

    心想一定是什麼地方出了毛病,不然神不會發怒。

    現在若不立刻下雨,黎民百姓就要身蒙其害了。

    蘇東坡現在要寫一份很好的狀子,向神明呈遞。

    在這方面,他是萬無一失的。

    他現在準備立即在神明之前,以他那雄辯滔滔的奇才,為老百姓祈求普降甘霖。

     在渭水以南,有一道高大的山脈,通常稱之為秦嶺,而秦嶺上最為人所知、最高、最雄偉的山峰,叫太白峰。

    太白山上一個道士廟前面,有一個小池塘,雨神龍王就住在其中,這個龍王可以化身為各種小魚。

    蘇東坡就要到那個道士廟裏去求雨。

    他為農人求雨,但是也像一個高明的律師一樣,他想辦法教龍王明白天旱對龍王也沒有好處。

    在奉承了幾句話之後,他在那篇祈雨文裏說:"乃者自冬祖春,雨雪不至。

    西民之所恃以為生者,麥禾而已。

    今旬不雨,即為兇歲;民食不繼,盜賊五起。

    豈惟守土之臣所任以為憂,亦非神之所當安坐而熟視也。

    聖天子在上,凡所以懷柔之禮,莫不備至。

    下至愚夫小民,奔走畏事者,亦豈有他哉?凡皆以為今日也。

    神其局以鑒之?上以無負聖天子之意,下亦無失愚夫小民之望。

    " 由太白山下來之後,他繼續遊歷各處,特別是上次漏過的名勝。

    在當月十一日,他曾求過雨,回到城裏,十六日,曾下小雨,但是對莊稼則嫌不足,農民也不滿意。

    他研求原因。

    人告訴他在太白山的祈求並不是無效,但是神由宋朝一個皇帝封為侯爵之後,再去祈求便不再靈驗。

    蘇東坡在唐書上一查,發現太白山神在唐朝原是封為公爵的。

    山神實際上是降低了爵位,大概因此頗不高興。

    蘇東坡立刻為縣官向皇上草擬了一個奏本,請恢復山神以前的爵位。

    然後他又與太守齋戒沐浴,派特使敬告神靈,說他們已為神求得更高的封號,又從廟前的池塘裏取回一盆"龍水"。

     十九日,蘇東坡出城去迎"龍水"。

    全鄉下人人振奮,因為這次的成功是他們極為關懷的事。

    鄉間早已來了好幾千人,當地十分熱鬧,在"龍水"未到時,已然烏雲密佈,天空昏黑。

    老百姓等了好久,雨硬是不肯下。

    蘇東坡又進城去,陪同宋太守到真興寺去禱告。

    在路上,他看見一團烏雲在地面低低飄過,在他面前展開。

    他從農夫手裏借了個籃子,用手抓了幾把烏雲,緊緊藏在籃子之中。

    到了城裏,他禱告烏雲的詩裏有:"府主舍人,存心為國,俯念輿民,燃香疆以禱祈,對龍揪而懇望,優願明靈敷感。

    "禱告已畢,他又和宋太守出城去。

    他倆走到郊區,忽然來了一陣冷風。

    旗幟和長槍上的纓子都在風中猛烈飄動。

    天上烏雲下降,猶如一群野馬。

    遠處雷聲隆隆。

    正在此時,一盆"龍水"到來。

    蘇東坡和宋太守前去迎接"龍水",把"龍水"放在臨時搭建的祭臺上,隨即念了一篇祈雨文,這篇祈雨文和其他的祭文至少還保存于他的文集裏。

    仿佛是有求必應,暴雨降落,鄉間各地,普沾恩澤。

    兩天之後,又下大雨,接連三日。

    小麥、玉蜀黍枯萎的稭莖又挺了起來。

     現在歡聲遍野,但是最快樂的人卻是詩人蘇東坡。

    為紀念這次喜事,他把後花園的亭子改名為"喜雨亭",寫了一篇《喜雨亭記》,刻在亭子上。

    這篇文章是選蘇東坡文章給學生讀時,常選的一篇,因為文筆簡練,很能代表蘇文的特性,又足以代表他與民同樂的精神。

     這件事之後,太白山的山神也升了官,又由皇帝封為公爵。

    蘇東坡和宋太守為此事再度上太白山,向神緻謝,又向神道賀。

    次年七月,又有大旱,這次求雨,卻不靈驗。

    蘇東坡失望之餘,到幡溪求姜太公的神靈。

    姜太公的神靈直到今天還是受老百姓信仰的。

    姜太公在周文王時是個賢德有智慧的隱士,據稗官野史上說,他用直鉤在水面三尺之上垂著釣魚。

    據傳說他心腸好人公正,魚若從水中跳出三尺吞他的餌,那是魚自己的過錯。

    普通說"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便是此意。

     蘇東坡此次向姜太公求雨是否應驗,並無記載。

    但是不管信仰什麼神,信佛也罷,信一棵得道的老樹樁子也罷,這並不是懷疑禱告不靈的理由。

    禱告不靈永遠無法證明,因為根據佛經,若出什麼毛病,總是禱告的人不對,普通是他的信心不足,所謂"誠則靈",便是此意。

    所有的神都必須要顯出靈驗,否則便無人肯信了。

    再者,禱告也是人根深蒂固的天性。

    禱告,或是具有禱告的那種虔誠態度,畢竟是很重要的;至於是否靈驗,那倒在其次。

     無論如何,後來蘇東坡做其他各縣的太守,隻要事有必要,他還是繼續禱告。

    他知道他的此種行動是正當無疑的。

    他也就相信神明必然會竭其所能為人消災造福。

    因為,倘若明理是人性最高的本性,神明也必然是明理的,也會聽從勸告,也會服理。

    但是在蘇東坡幾篇論到天災的奏摺裏,他也按照中國的傳統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