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青年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百将圖》,隻可惜與《百美新詠》同樣的顯得單調,《二十四孝圖》則因為向來讨厭它,沒有收集,直到後來要研究它,這才買到了什麼《百孝圖》等。
上邊忘記說,家裡原有藏書中間有一部任渭長畫的《於越先賢像傳》和劍俠傳圖,在小時候也覺得它畫得别緻,很是愛好。
這之後轉入各種石印畫譜,但是這裡要說的先是一冊木刻的,名叫“海仙畫譜”,又稱“十八描法”,著者姓小田,乃是日本人,所以這書是日本刻印的。
内容隻是十八圖,用了各種衣褶的描法如柳葉描棗核描等,畫出狀如羅漢的若幹模型來。
當時為什麼要買這冊畫譜,這理由完全記不得了,但是記得這一件附帶的事情,便是此書的價錢是一百五十文,由我們兩人和小兄弟松壽各出五十文錢,算作三人合買的。
在那時節拿出兩角錢去買過名物圖考,為什麼這一百五十文要三個人來合出呢?大概是由于小兄弟動議,願意加入合作的吧。
可是後來不知是因為書沒有意思,還是不能随意取閱的緣故呢,他感覺不滿意,去對父親“告訴”了。
伯宜公躺在小榻上正抽鴉片煙,便叫拿書來看,魯迅當初頗有點兒惶恐,因為以前買書都是瞞着大人們的。
伯宜公對于小孩卻是很有理解,他拿去翻閱了一遍,并不說什麼話,仍舊還了我們了。
魯迅剛讀過《詩經》,小雅《巷伯》一篇大概給他很深的印象,因此他有一個時候便給小兄弟起了一個綽号,便是“讒人”。
但是小兄弟既然還未讀書,也不明白它的意義,不久也就忘了。
那本畫譜魯迅主張單給了小兄弟,合股的一百文算是扔掉了,另外去買了一本來收着,同一《海仙畫譜》所以有兩本的原因就是為此。
魯迅從仙台退學,長與醫學告辭了,可是對于藤野先生的好意卻總是不能忘記,不但在他書房裡一直挂着背後題有“惜别”二字的照片,而且還在十多年後寫了一篇紀念文章,收在《朝花夕拾》裡邊。
一九三五年日本岩波文庫中要出《魯迅選集》的時候,問他選什麼文章好,回答說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選錄進去。
據說魯迅的意思是,希望借此可以打聽到藤野先生的一點消息。
可是沒有能夠達到這個希望,直到魯迅沒後,才得知藤野那時還是健在,在他的故鄉福井縣鄉下開着診療所,給附近的貧窮老百姓服務。
魯迅的同班生小林茂雄(現在已是醫學博士了)寫信告訴了他魯迅的事情,他的回信裡有這麼一節話:“我在少年時代,曾從來到酒井藩校的野坂先生,請教漢文,感覺尊敬中國的聖賢之外,對于那邊的人也非看重不可。
……不問周君是何等樣的人,在那時前後,外國的留學生恰巧隻是周君一人。
因此給幫忙找公寓,下至說話的規則,也盡微力加以協肋,這是事實。
忠君孝親這是本國的特産品也未可知,但是受了鄰邦儒教的刺激感化,也似非淺鮮,因此對于道德的先進國表示敬意,并不是對于周君個别的人特别的加以照顧。
”照這信看來,藤野先生乃是古道可風的人,自然決不會洩漏試題,而且在小林博士那裡又保留着一九〇五年春季升級考試的分數單,列有魯迅的各項分數,照錄于下: 解剖 五十九分三 組識 七十二分七 生理 六十三分三 倫理 八十三分 德文 六十分 物理 六十分 化學 六十分 魯迅從仙台回到東京,在公寓裡住了些時候,夏天回家去結了婚。
那時适值我也得着了江南督練公所的官費,派往日本留學,所以先回家一走,随即同了他經上海到東京去。
自一九〇六至一九〇九年這四年間,因為我和魯迅一直在一起,他的事情多少能夠知道,不過說起來也實在不多,因為年代隔得久了,是其一,其次是他過的全是潛伏生活,沒有什麼活動可記;雖然這是在作後年文藝活動的準備,意義也很是重大的。
魯迅于戊戌(一八九八)年閏三月過杭州往南京。
十七日到達,去的目的是進江南水師學堂,四月中考取了試讀生,三個月後正式補了三班,據《朝花夕拾》上所說,每月可得津貼銀二兩,稱曰贍銀。
水師學堂系用英文教授,所以全部正式需要九年,才得畢業,前後分作三段,初步稱曰三班,每三年升一級,由二班以至頭班。
到了頭班,便是老學生老資格,架子很大,對于後輩便是螃蟹式的走路,擋住去路,絕不客氣了。
學生如此封建氣,總辦和監督自然更甚,魯迅自己說過,在那裡總覺得不大合适,可是無法形容出來,“現在是發見了大緻相近的字眼了,‘烏煙瘴氣’,庶幾乎其可也。
”這烏煙瘴氣的具體事實,并不單是中元給溺死的兩個學生放焰口施食,或是國文出“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論”之類,還有些無理性的專制壓迫。
例如我的舊日記裡所有的,一雲駕駛堂學生陳保康因文中有老師一字,意存諷刺,挂牌革除,又雲駕駛堂吳生扣發贍銀,并截止其春間所加給銀一兩,以穿響鞋故,響鞋者上海新出紅皮底圓頭鞋,行走時吱吱有聲,故名。
這兩件雖然都是方碩輔當總辦時的事,距戊戌已有三年,但此種空氣大概是一向已有的了。
魯迅離開水師學堂,便入陸師,不過并不是正式陸軍學生,實在乃是礦路學堂,附設在陸師學堂裡邊,所以總辦也由陸師的來兼任。
不知道為什麼緣故,陸師學堂的總辦與水師學堂的一樣的是候補道,卻總要強得多。
當初陸師總辦是錢德培,據說是紹興“錢店官”出身,卻是懂得德文,那時辦陸軍是用德國式的,請有德國教官,所以他是有用的。
後任是俞明震,在候補道中算是新派,與蒯光典并稱,魯迅文中說他坐馬車中,手裡拿一本《時務報》,所出國文課題自然也是“華盛頓論”而不再是論管仲或漢高祖了。
礦路學堂的功課重在開礦,以鐵路為輔,雖然畫鐵軌斷面圖覺得麻煩,但自然科學一部分初次接觸到,實在是非常新鮮的。
金石學(礦物學)有江南制造局的《金石識别》可用,地學(地質學)卻是用的抄本,大概是《地學淺說》刻本不容易得的緣故吧,魯迅發揮了他舊日影寫畫譜的本領,非常精密的照樣寫了一部,我在學堂時曾翻讀一遍,對于外行人也給了不少好處。
三年間的關于開礦築路的講義,又加上第三年中往句容青龍山煤礦去考察一趟,給予魯迅的利益實在不小,不過這不是技術上的事情,乃是基本的自然科學知識,外加一點“天演論”,造成他唯物思想的基礎。
那年還有一件事,對于魯迅有很大的影響的,便是家中出了變故,使得小孩們不得不暫時往外婆家去避難。
在要說這事件之先,我們須得先來一講介孚公的事情。
介孚公譜名緻福,後來改名福清,在同治辛未(一八七一)年是他三十七歲的時候,中了會試第一百九十九名進士,殿試三甲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在館學習三年,至甲戌(一八七四)年散館,奉旨以知縣用,分發四川,選得榮昌縣,因親老告近,改選江西金谿縣。
介孚公的脾氣生來不大好,喜歡罵人,什麼人都看不起,我聽他晚年怒罵,自呆皇帝(清光緒帝)昏太後(西太後)起,直罵到子侄輩。
在他壯年時代大概也是如此,而且翰林外放知縣,俗稱“老虎班”,最是吃硬,不但立即補缺,而且官場上也相當有面子。
有這兩種原因,他不但很是風厲,而且也有點任意了,碰巧那上司江西巡撫又偏偏不是科甲出身,更為他所蔑視,終于頂起牛來。
但官職太小究竟抵敵不過,結果被巡撫奏參,奉旨革職改教,即是革掉了知縣,改充教官,那時府學縣學的教授訓導,仿佛是中學校的教員。
他心裡不服,憑了他的科甲出身,入京考取了内閣中書,一直做了十多年的京官,得不到什麼升遷。
曾祖母戴老太太去世了,介孚公乃告假回家來。
那時電報已通,由天津乘輪船,可以直達上海,所以在“五七”以前他同了潘姨太太和兒子伯升回到了家裡。
他這半年在家裡發脾氣,鬧得雞犬不甯,這倒還在其次,到了秋天他出外去,卻闖下了滔天大禍,雖是出于意外,可是也與他的脾氣有關的。
那年正值浙江舉行鄉試,正副主考都已發表,已經出京前來,正主考殷如璋可能是同年吧,同介孚公是相識的。
親友中有人出主意,招集幾個有錢的秀才,湊成一萬兩銀子,寫了錢莊的期票,請介孚公去送給主考,買通關節,取中舉人,對于經手人當然另有酬報。
介孚公便到蘇州等候主考到來,見過一面,随即差遣“跟班”将信送去。
那時恰巧副主考正在正主考船上談天,主考知趣得信不立即拆看,那跟班乃是鄉下人,等得急了,便在外邊叫喊,說銀信為什麼不給回條。
這事情便戳穿了,交給蘇州府去查辦,知府王仁堪想要含胡了事,說犯人素有神經病,照例可以免罪。
可是介孚公本人卻不答應,公堂上振振有詞,說他并不是神經病,曆陳某科某人,都通關節中了舉人,這并不算什麼事,他不過是照樣的來一下罷了。
事情弄得不可開交,隻好依法辦理,由浙江省主辦,呈報刑部,請旨處分。
這所謂科場案在清朝是非常嚴重的,往往交通關節的人都處了死刑,有時殺戮幾十人之多。
清朝末葉這種情形略有改變,官場多取敷衍政策,不願深求,因此介孚公一案也得比較從輕,定為“斬監候”的罪名,一直押在杭州府獄内,前後經過了八個年頭,到辛醜(一九〇一)年由刑部尚書薛允升上奏,依照庚子年亂中出獄的犯人,事定後前來投案,悉予免罪的例,也把他放免了。
正如《河南》上寫文章是不意的由于孫竹丹的介紹一樣,譯印《域外小說集》也是不意的由于一個朋友的幫助。
這人叫蔣抑卮,原是秀才,家裡開着綢緞莊,又是銀行家,可是人很開通,他來東京醫病,寄住在我們和許壽裳的寓裡,聽了魯迅介紹外國文藝的話,大為贊成,願意借錢印行。
結果是借了他一百五十元,印了初集一千冊,二集五百冊,但是因為收不回本錢來印第三集,于是隻好中止。
同時許壽裳回杭州去,在浙江兩級師範學堂做教員,不久也介紹魯迅前去,這大概是一九〇九年秋天的事情吧。
祖父介孚公的事我們輕描淡寫的幾句話說過去了,可是它給與家庭的災禍實在不小,介孚公一人雖然幸得保全,家卻也是破了。
因為這是一個“欽案”,哄動了一時,衙門方面的騷擾由于知縣俞鳳岡的持重,不算厲害,但是人情勢利,親戚本家的嘴臉都顯現出來了。
大人們怕小孩子在這紛亂的環境不合适,乃打發往外婆家去避難,這本來是在安橋頭村,外公晴軒公中舉人後移住皇甫莊,租住範氏房屋,這時便往皇甫莊去了。
魯迅被寄在大舅父怡堂處,我在小舅父寄湘那邊,因為年紀尚小,便交給一個老女仆照料同睡,大家叫她作唐港媽媽,大概是她的鄉村名字。
大舅父處有表兄姊各一人,小舅父處隻表姊妹四人,不能作伴,所以每天差不多都在大舅父的後樓上玩耍。
我因為年紀不夠,不曾感覺着什麼,魯迅則不免很受到些激刺,據他後來說,曾在那裡被人稱作“讨飯”,即是說乞丐。
但是他沒有說明,大家也不曾追問這件不愉快的事情,查明這說話的究竟是誰。
這個激刺的影響很不輕,後來又加上本家的輕蔑與欺侮,造成他的反抗的感情,與日後離家出外求學的事情也是很有關連的。
現在的青年諸君中間,大概已經有許多人不知道這當鋪是什麼東西的吧,至于曾經進去過的自然更是沒有了。
據說宋朝以來,寺院裡設有“長生質庫”,算是惠民的設備之一,平民臨時需用錢的,可以拿衣物去當抵押品,借出錢來,償還時加上利息,過期不還
上邊忘記說,家裡原有藏書中間有一部任渭長畫的《於越先賢像傳》和劍俠傳圖,在小時候也覺得它畫得别緻,很是愛好。
這之後轉入各種石印畫譜,但是這裡要說的先是一冊木刻的,名叫“海仙畫譜”,又稱“十八描法”,著者姓小田,乃是日本人,所以這書是日本刻印的。
内容隻是十八圖,用了各種衣褶的描法如柳葉描棗核描等,畫出狀如羅漢的若幹模型來。
當時為什麼要買這冊畫譜,這理由完全記不得了,但是記得這一件附帶的事情,便是此書的價錢是一百五十文,由我們兩人和小兄弟松壽各出五十文錢,算作三人合買的。
在那時節拿出兩角錢去買過名物圖考,為什麼這一百五十文要三個人來合出呢?大概是由于小兄弟動議,願意加入合作的吧。
可是後來不知是因為書沒有意思,還是不能随意取閱的緣故呢,他感覺不滿意,去對父親“告訴”了。
伯宜公躺在小榻上正抽鴉片煙,便叫拿書來看,魯迅當初頗有點兒惶恐,因為以前買書都是瞞着大人們的。
伯宜公對于小孩卻是很有理解,他拿去翻閱了一遍,并不說什麼話,仍舊還了我們了。
魯迅剛讀過《詩經》,小雅《巷伯》一篇大概給他很深的印象,因此他有一個時候便給小兄弟起了一個綽号,便是“讒人”。
但是小兄弟既然還未讀書,也不明白它的意義,不久也就忘了。
那本畫譜魯迅主張單給了小兄弟,合股的一百文算是扔掉了,另外去買了一本來收着,同一《海仙畫譜》所以有兩本的原因就是為此。
魯迅從仙台退學,長與醫學告辭了,可是對于藤野先生的好意卻總是不能忘記,不但在他書房裡一直挂着背後題有“惜别”二字的照片,而且還在十多年後寫了一篇紀念文章,收在《朝花夕拾》裡邊。
一九三五年日本岩波文庫中要出《魯迅選集》的時候,問他選什麼文章好,回答說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選錄進去。
據說魯迅的意思是,希望借此可以打聽到藤野先生的一點消息。
可是沒有能夠達到這個希望,直到魯迅沒後,才得知藤野那時還是健在,在他的故鄉福井縣鄉下開着診療所,給附近的貧窮老百姓服務。
魯迅的同班生小林茂雄(現在已是醫學博士了)寫信告訴了他魯迅的事情,他的回信裡有這麼一節話:“我在少年時代,曾從來到酒井藩校的野坂先生,請教漢文,感覺尊敬中國的聖賢之外,對于那邊的人也非看重不可。
……不問周君是何等樣的人,在那時前後,外國的留學生恰巧隻是周君一人。
因此給幫忙找公寓,下至說話的規則,也盡微力加以協肋,這是事實。
忠君孝親這是本國的特産品也未可知,但是受了鄰邦儒教的刺激感化,也似非淺鮮,因此對于道德的先進國表示敬意,并不是對于周君個别的人特别的加以照顧。
”照這信看來,藤野先生乃是古道可風的人,自然決不會洩漏試題,而且在小林博士那裡又保留着一九〇五年春季升級考試的分數單,列有魯迅的各項分數,照錄于下: 解剖 五十九分三 組識 七十二分七 生理 六十三分三 倫理 八十三分 德文 六十分 物理 六十分 化學 六十分 魯迅從仙台回到東京,在公寓裡住了些時候,夏天回家去結了婚。
那時适值我也得着了江南督練公所的官費,派往日本留學,所以先回家一走,随即同了他經上海到東京去。
自一九〇六至一九〇九年這四年間,因為我和魯迅一直在一起,他的事情多少能夠知道,不過說起來也實在不多,因為年代隔得久了,是其一,其次是他過的全是潛伏生活,沒有什麼活動可記;雖然這是在作後年文藝活動的準備,意義也很是重大的。
魯迅于戊戌(一八九八)年閏三月過杭州往南京。
十七日到達,去的目的是進江南水師學堂,四月中考取了試讀生,三個月後正式補了三班,據《朝花夕拾》上所說,每月可得津貼銀二兩,稱曰贍銀。
水師學堂系用英文教授,所以全部正式需要九年,才得畢業,前後分作三段,初步稱曰三班,每三年升一級,由二班以至頭班。
到了頭班,便是老學生老資格,架子很大,對于後輩便是螃蟹式的走路,擋住去路,絕不客氣了。
學生如此封建氣,總辦和監督自然更甚,魯迅自己說過,在那裡總覺得不大合适,可是無法形容出來,“現在是發見了大緻相近的字眼了,‘烏煙瘴氣’,庶幾乎其可也。
”這烏煙瘴氣的具體事實,并不單是中元給溺死的兩個學生放焰口施食,或是國文出“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論”之類,還有些無理性的專制壓迫。
例如我的舊日記裡所有的,一雲駕駛堂學生陳保康因文中有老師一字,意存諷刺,挂牌革除,又雲駕駛堂吳生扣發贍銀,并截止其春間所加給銀一兩,以穿響鞋故,響鞋者上海新出紅皮底圓頭鞋,行走時吱吱有聲,故名。
這兩件雖然都是方碩輔當總辦時的事,距戊戌已有三年,但此種空氣大概是一向已有的了。
魯迅離開水師學堂,便入陸師,不過并不是正式陸軍學生,實在乃是礦路學堂,附設在陸師學堂裡邊,所以總辦也由陸師的來兼任。
不知道為什麼緣故,陸師學堂的總辦與水師學堂的一樣的是候補道,卻總要強得多。
當初陸師總辦是錢德培,據說是紹興“錢店官”出身,卻是懂得德文,那時辦陸軍是用德國式的,請有德國教官,所以他是有用的。
後任是俞明震,在候補道中算是新派,與蒯光典并稱,魯迅文中說他坐馬車中,手裡拿一本《時務報》,所出國文課題自然也是“華盛頓論”而不再是論管仲或漢高祖了。
礦路學堂的功課重在開礦,以鐵路為輔,雖然畫鐵軌斷面圖覺得麻煩,但自然科學一部分初次接觸到,實在是非常新鮮的。
金石學(礦物學)有江南制造局的《金石識别》可用,地學(地質學)卻是用的抄本,大概是《地學淺說》刻本不容易得的緣故吧,魯迅發揮了他舊日影寫畫譜的本領,非常精密的照樣寫了一部,我在學堂時曾翻讀一遍,對于外行人也給了不少好處。
三年間的關于開礦築路的講義,又加上第三年中往句容青龍山煤礦去考察一趟,給予魯迅的利益實在不小,不過這不是技術上的事情,乃是基本的自然科學知識,外加一點“天演論”,造成他唯物思想的基礎。
那年還有一件事,對于魯迅有很大的影響的,便是家中出了變故,使得小孩們不得不暫時往外婆家去避難。
在要說這事件之先,我們須得先來一講介孚公的事情。
介孚公譜名緻福,後來改名福清,在同治辛未(一八七一)年是他三十七歲的時候,中了會試第一百九十九名進士,殿試三甲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在館學習三年,至甲戌(一八七四)年散館,奉旨以知縣用,分發四川,選得榮昌縣,因親老告近,改選江西金谿縣。
介孚公的脾氣生來不大好,喜歡罵人,什麼人都看不起,我聽他晚年怒罵,自呆皇帝(清光緒帝)昏太後(西太後)起,直罵到子侄輩。
在他壯年時代大概也是如此,而且翰林外放知縣,俗稱“老虎班”,最是吃硬,不但立即補缺,而且官場上也相當有面子。
有這兩種原因,他不但很是風厲,而且也有點任意了,碰巧那上司江西巡撫又偏偏不是科甲出身,更為他所蔑視,終于頂起牛來。
但官職太小究竟抵敵不過,結果被巡撫奏參,奉旨革職改教,即是革掉了知縣,改充教官,那時府學縣學的教授訓導,仿佛是中學校的教員。
他心裡不服,憑了他的科甲出身,入京考取了内閣中書,一直做了十多年的京官,得不到什麼升遷。
曾祖母戴老太太去世了,介孚公乃告假回家來。
那時電報已通,由天津乘輪船,可以直達上海,所以在“五七”以前他同了潘姨太太和兒子伯升回到了家裡。
他這半年在家裡發脾氣,鬧得雞犬不甯,這倒還在其次,到了秋天他出外去,卻闖下了滔天大禍,雖是出于意外,可是也與他的脾氣有關的。
那年正值浙江舉行鄉試,正副主考都已發表,已經出京前來,正主考殷如璋可能是同年吧,同介孚公是相識的。
親友中有人出主意,招集幾個有錢的秀才,湊成一萬兩銀子,寫了錢莊的期票,請介孚公去送給主考,買通關節,取中舉人,對于經手人當然另有酬報。
介孚公便到蘇州等候主考到來,見過一面,随即差遣“跟班”将信送去。
那時恰巧副主考正在正主考船上談天,主考知趣得信不立即拆看,那跟班乃是鄉下人,等得急了,便在外邊叫喊,說銀信為什麼不給回條。
這事情便戳穿了,交給蘇州府去查辦,知府王仁堪想要含胡了事,說犯人素有神經病,照例可以免罪。
可是介孚公本人卻不答應,公堂上振振有詞,說他并不是神經病,曆陳某科某人,都通關節中了舉人,這并不算什麼事,他不過是照樣的來一下罷了。
事情弄得不可開交,隻好依法辦理,由浙江省主辦,呈報刑部,請旨處分。
這所謂科場案在清朝是非常嚴重的,往往交通關節的人都處了死刑,有時殺戮幾十人之多。
清朝末葉這種情形略有改變,官場多取敷衍政策,不願深求,因此介孚公一案也得比較從輕,定為“斬監候”的罪名,一直押在杭州府獄内,前後經過了八個年頭,到辛醜(一九〇一)年由刑部尚書薛允升上奏,依照庚子年亂中出獄的犯人,事定後前來投案,悉予免罪的例,也把他放免了。
五 避難
第二件事是編印《域外小說集》,這也是特别有意思,因為這兩小冊子差不多即是《新生》的文藝部分,隻是時間遲了,可能選擇得比較好些,至少文字的古雅總是比聽過文字學以前要更進一步了!雖然這部小說集銷路不好,但總之是起了一個頭,刊行《新生》的志願也部分的得以達到了,可以說魯迅的文藝活動第一段已經完成,以後再經幾年潛伏與準備,等候五四以後再開始來作第二段的活動了。正如《河南》上寫文章是不意的由于孫竹丹的介紹一樣,譯印《域外小說集》也是不意的由于一個朋友的幫助。
這人叫蔣抑卮,原是秀才,家裡開着綢緞莊,又是銀行家,可是人很開通,他來東京醫病,寄住在我們和許壽裳的寓裡,聽了魯迅介紹外國文藝的話,大為贊成,願意借錢印行。
結果是借了他一百五十元,印了初集一千冊,二集五百冊,但是因為收不回本錢來印第三集,于是隻好中止。
同時許壽裳回杭州去,在浙江兩級師範學堂做教員,不久也介紹魯迅前去,這大概是一九〇九年秋天的事情吧。
祖父介孚公的事我們輕描淡寫的幾句話說過去了,可是它給與家庭的災禍實在不小,介孚公一人雖然幸得保全,家卻也是破了。
因為這是一個“欽案”,哄動了一時,衙門方面的騷擾由于知縣俞鳳岡的持重,不算厲害,但是人情勢利,親戚本家的嘴臉都顯現出來了。
大人們怕小孩子在這紛亂的環境不合适,乃打發往外婆家去避難,這本來是在安橋頭村,外公晴軒公中舉人後移住皇甫莊,租住範氏房屋,這時便往皇甫莊去了。
魯迅被寄在大舅父怡堂處,我在小舅父寄湘那邊,因為年紀尚小,便交給一個老女仆照料同睡,大家叫她作唐港媽媽,大概是她的鄉村名字。
大舅父處有表兄姊各一人,小舅父處隻表姊妹四人,不能作伴,所以每天差不多都在大舅父的後樓上玩耍。
我因為年紀不夠,不曾感覺着什麼,魯迅則不免很受到些激刺,據他後來說,曾在那裡被人稱作“讨飯”,即是說乞丐。
但是他沒有說明,大家也不曾追問這件不愉快的事情,查明這說話的究竟是誰。
這個激刺的影響很不輕,後來又加上本家的輕蔑與欺侮,造成他的反抗的感情,與日後離家出外求學的事情也是很有關連的。
現在的青年諸君中間,大概已經有許多人不知道這當鋪是什麼東西的吧,至于曾經進去過的自然更是沒有了。
據說宋朝以來,寺院裡設有“長生質庫”,算是惠民的設備之一,平民臨時需用錢的,可以拿衣物去當抵押品,借出錢來,償還時加上利息,過期不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