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

關燈
軍職入奏。

    婚故禦史中丞忻王傅豆盧公諱靖女。

    夫人曾祖光祚,皇丹、延二州刺史;祖雄,皇司農卿、贈左散騎常侍。

    夫人内修明敏,外備貞靜。

    凡軍吏大小,聞夫人之德。

    太夫人裴氏,即夫人外老姨也。

    公既丁外艱,成德軍衆請墨從軍。

    公懇乞葬畢,羸形泣血,行路哀之,固請一身歸葬,妻子男女悉留鎮州。

    承宗許護喪歸東都。

    葬畢,猶隐居故裡。

    無幾,诏追起複,授甯遠将軍、守左武衛将軍、檢校大理卿、兼侍禦史、尋除右骁衛将軍、賜紫金魚袋。

     會鎮帥祥齋,大增先福,以公一家維系,盡放南歸。

    時澤潞用兵,诏選文武中外無阻者授之。

    優诏授邢州刺史,廉使奏加禦史中丞,改治州刺史,追入,拜右龍武軍将軍知軍事。

    不數月,授楚州刺史,又改亳州刺史。

    百姓鹹悅,請立德政碑。

     就加禦史大夫。

    溪獠侵邊,屢聳南鄙。

    诏遷邕州刺史、本管經略招讨處置等使。

     亦既至止,會有南方商旅曾貿易於亳者曰:吾知公之政矣。

    人或嗜利,利不可幹;人或好名,名不可黩。

    所以出入成德二十餘年,忘身立忠,事溢人聽。

    至有巡撫諸洞,物無私犯。

    由此吏畏威,人悅德。

    四年政滞,表請北歸。

    優诏追複,将有大用。

    行次大和四年八月六日,薨於潭府旅館,享年六十二。

    奏聞,上辍次罷朝,诏贈左散騎常侍。

    夫人自結張氏,以身奉姨母之慈,以心奉張氏之族。

    男女無少長皆荷均養之愛。

    元和九年封南陽縣君。

    長慶四年改封南陽郡君。

    大和三年六月廿二日終於邕州官舍。

    享年四十二。

    有女三人,長适滑州匡城縣尉蕭樞,次女适均州錄事參軍楊夫,三女适岩州刺史馬貞肅。

    子一人,紹,年始九歲。

    鹹慕二尊之謹,敬以大和五年二月三日歸於河南縣金谷鄉泉源裡,侍先茔,禮也。

     一子未冠,亦象賢而修明。

    署即夫人從祖兄也。

    備張公夫人盛德,敢紀事實,見不文。

    銘曰: 堯桀之骨同枯,顔回盜跖亦義同途。

    英英丈夫,淑女且都。

    俱恩南報,丹北徂。

    二女哀哀,一子呱呱。

    吾不知共所以,并将告夫天乎。

     前邕管經略推官、給事郎、試大理評事、兼監察禦史豆盧卓書。

     (錄自《隋唐五代墓志彙編》洛陽卷第十三冊) №大和033 【蓋】 失。

     【志文】 唐故内玉晨觀上清大洞三景法師賜紫大德仙官銘并序通直郎前行京兆府長安縣尉趙承亮撰仙師姓韓氏,諱自明。

    曾王父瑛,皇儀州刺史;王父,太子洗馬;父佾,果州刺史。

    仙師年廿二,适孝廉張則見,既期生子而張氏卒,洎絕晝哭,托孤於父母家,栖心於神仙學。

    銷忘彼我,齊緻貴賤。

    乃於嚴君理所得同志女謝自然於民闾而友之。

    時粱有上士程太靈者,神明而久壽,惕先譴而初不傳法,後因山行得玉印,文曰三天之櫻不習□師,與謝友詣門求度。

    程君曰:印之來哉,有為耶,遂設壇授之以三洞符。

    法事粗畢,印亡所在。

    數歲,謝乃仙去。

    師獨布化於代。

     操,行堅苦,立德玄邈,人衆妙門,知長生要。

    結居華陰,山侶靜友,和而不樂,著於世故。

    當時公相母妻探玄者得輿師遊,如登龍門附骥尾焉。

    師慈愍於一切,而施由親始,故撫孤侄弱子,鹹俾有家而居室,又嘗貨棄山墅,聚畜子祿,代兄債逋責於中貴人。

    身雖困忍寒饣委,而色無堙郁。

    德既升聞,帝思乞言,大□□召入宮玉晨觀。

    師每進見,上未嘗不居正端拱,整容寂聽,備命服之錫,崇築室之賜。

    至五年三月,以疾得講,複居京城親仁裡鹹宜觀舊院,越四月十二日,謂門人曰:吾将無形消息大患爾。

    勿□□於神舍,勿虛美於象設,清淨儉薄,殓形還葬,無費财而妄期福,吾知所适,不假是也。

    言畢而棄世,享年六十八。

    子行簡、侄楚長,門弟子周玄景、孟玄簡及尼戒善等泣奉遺言,動遵理命。

    以其月廿二日庚寅,遷神於京兆府萬年縣洪固鄉胄貴裡之鳳栖原。

    不問於蓍龜,不入於先兆,言出世而達節也。

    承亮義比諸甥之列,恩等廟門之痛,含凄紀時,詞不敢華。

    銘曰: 鍊質歸真,示滅從俗。

    誰辨去來,空瞻迹躅。

    神還遼天,形合崇原。

    至德無名,難鮮瞽言。

    煙澹垅樹,雲封孤畝。

    雕琢翠琰兮播遺芳,焦山壇兮終萬古。

     鄉貢進士張損書(西安碑林藏石) №大和034 【蓋】 大唐故祁府君墓志銘 【志文】 唐故興元元從轫議郎行内侍省奚官局令員外置同正員上柱國賜绯魚袋太原郡祁府君墓志銘徵事郎試太常寺奉禮郎李遇撰府君諱憲直,字憲直,京兆三原人也。

    其先晉大夫奚之裔。

    史載華胄,阙而不錄。

    皇先君内常侍,紫绶金帶。

    惟公挺生昌門,令望宏遠。

    禮樂夙備風規凜然。

     大曆中,釋褐從仕,戒慎謹密,臣志彌彰。

    竭節輸忠,夙夜匪懈。

    洎建中祀,逆Г亂常,銮輿省方。

    公扈我瓊辇,能緻其身。

    帝甚嘉之,遷内谒者。

    貞元初,诏拜大明宮使,委知修造。

    綿曆歲序,不啻廿餘霜。

    德宗嘉之,錫朱绂銀櫻改奚官局令。

    除北内留後使。

    清儉素聞,忠貞夙著,不苟擾雜,炯然自高。

    至順宗朝,再徵知修造。

    歲月未幾,順宗厭代。

    穆宗登極,徵訪勳舊,委以心腹。

    長慶元年遷奉天監軍。

    士馬閑閑,軍容肅肅。

    義以訓於師旅,智或合於孫吳。

    三數年間,風俗丕變。

    況翊戴七朝,恩渥斯甚。

    屬年齒遲暮,思退其身。

    再三陳懇,帝乃俞之。

    既葉其情,優遊閑和。

    雲山肆心,松竹怡性。

    夫如是,可以永安色養,長保休閑。

    天何不傭,喪我忠烈。

    以大和五年五月廿三日終於輔興裡之私第,享齡七十有五。

    皇帝聞之震悼,朝野感之惜賢。

    慰喻申誠,鹹盡其禮。

    夫人琅耶王氏,蘊蘋蘩之風,蓄貞柔之德。

    不終偕老,先公雲亡。

    悲夫!遂以其年十一月二日遷窆於長安縣龍首鄉祁村裡先修茔,夫人,從周禮也。

    嗣子二人,孟曰再謙,朝議郎行内侍省宮闱局丞。

    季曰再光,太中大夫行内侍省内府局丞。

    并蘊德含仁,忠孝有譽。

    入丹墀,竭節奉上;還私室,乃溫清安親。

    柴毀泣血,痛逾瘡钜,水漿不入,哀護喪事。

    恐陵谷之遷改,泐貞石以銘之。

    銘曰: 赫矣府君,邦家之彥。

    風規凜然,聲政推善。

    扈跸趨雖,艱危必先。

    氛既殄,勳勞益全。

    輸忠大明,公而且清。

    僅於三紀,寵赍非輕。

    出領王師,鹹曰宜之。

    大變風俗,孰為等夷。

    退身休閑,因成夢奠。

    哲人其萎,藥不暝眩。

    峨峨淑媛,俪族均徽。

    永言窀穸,生死同歸。

    需車檻檻,丹悠悠。

    松風暮忉,隴露朝愁。

    瘗泉壤兮已矣畢矣。

    振令名兮千秋萬秋。

     (錄自《隋唐五代墓志彙編》陝西眷第二冊) №大和035 【蓋】 唐故新野庾氏墓志銘 【志文】 唐左金吾判官前華州司戶參軍李公故夫人新野庾氏墓志銘并序太原府交城縣丞崔行宣撰琪書有唐大和四年歲在庚戌十二月廿有六日己醜,前華州司戶參軍李公夫人新野庾氏殆於京兆零□旅邸,享年十九。

    嗚呼!夫人金玉其質,蕙蘭其儀,歸於李氏之室者。

    以德禮淑茂,懿範修整,期偕老也。

    噫!天道茫茫,神理難問,生此慈愛,中罹禍梯,竟不知福壽虧於仁孝乎?仁孝反於福履乎?俾蘋藻色,玉寝聲,神道聰明,奚其反是?曾祖光先,皇中書舍人、禦史中丞、荊州采訪使、吏部侍郎、贈大子太師。

    壬父亻廷,皇宋州刺史、鴻胪少卿、兼禦史大夫。

    父承初,前太子司議郎。

    偉夫洪源慶胤,派流斯遠。

    昔在齊、梁、周、隋之際,皆材學炳靈,振耀當代,或卿相繼紹,或鸾鶴孤高,或師保匡邦,或綸言掌诰。

    子孫蕃行,慶流於唐,軒冕婚姻,輝映天下。

    土君子沽善價者不其悅服欤!夫人即司議長女也。

    以慈仁惠和,撫弱弟幼妹;以怡聲下氣,奉父母溫清。

    由是偏锺愛於司議。

    雖日父母昆弟之間,賞歎加等也。

    司議昔述職於閩阆之中,因風雨所交,土宜暑濕,遂染風痹。

    至於一飲一食,調護甘饴,冬春循環,ヮ發而獻,心無懈也。

    且孝於父而母悅,恭於姊而弟悅,敬舅姑而夫悅。

    首不上膏沐,□不茹葷酪,常齋戒持經,以俟父愈。

    未笄之年而誠性然也。

    識者所渭在室為孝女,從人為腎婦。

    司儀蔔居於華州,以疾苦未瘳,每锺念於女。

    女以陟岵為念,思善於前,跋涉道途,積憂成疹,百兩旋返,以至於溘盡之期。

    且徽柔内備,事於薛氏之姑,仁也。

    克配君子,諧於李氏之室,賢也。

    輝燭閨範,睦於娣姒之間,義也。

    晦明筐篚,承順舅姑之勤,孝也。

    嗚呼!秉是四昔而克承家風,德善不泯,享年不永,天何言哉!有幼女一人,名當兒,次夫人而逝。

    痛傷纏綿,情所難忍。

    有子二人: 長曰臊臊,次曰戶戶,鹹被仁孝,泣血号慕。

    大和六年歲在壬子正月乙未朔十八日壬子權窆於京兆府長安縣永壽鄉。

    候通年葉吉,遷於大茔。

    李君以餘姻族,常學古訓,其詞不誣,叙哀懷,志於幽宅。

    其銘曰: 慶族嘉姻,永其身。

    所期偕老,天胡不造?血淚興哀,玉折蘭摧。

    秦原封樹兮雲徘徊,泉扉一閉兮何時開?(錄自《隋唐五代墓志彙編》陝西卷第四冊) №大和036 【蓋】 有,失記。

     【志文】 唐故颍川陳府君扶風輔氏夫人合墓志并序姚*述府君諱彥,字文中,其先颍川人也。

    昔敬仲明受苴茅大丘,道應辰宿,冠蓋逦迤,簪裙連延,因官薦居。

    今則海陵人也。

    祖光裕,父全,并甄以儉讓,贲於丘園。

    府君則實之裔孫,全之元子也。

    敦詩習檀,執素弘真,垂懿德於後昆;習嘉謀於前︷。

    以貞元十一年二月十二日寝疾終于常樂坊之私第,享齡四十有五。

     其年三月十三日,遷柩還葬於宜陵鄉靜肅裡之迥岡,禮也。

    夫人姓輔氏,諱真槽,其先扶風人也。

    春秋之時,匡弼晉室,洎智果避地,而為輔氏。

    夫人則魏廬贲伸之裔孫,唐處士清之季女也。

    年及笄總,歸於府君,持盥悅以奉舅姑,備案盛以待賓客,婦德弘懿,母儀克明。

    以四十六年而府君幽睽,嘗申之以盡哭,敬姜之賢也。

    三十八□,而夫人撫育幼孺,使知之以義,方大家之德也。

    嗚呼!大和六年三月十九日終於私第,遐齡八十有四。

    令子二人,長曰嶽,次曰。

    □章鳳姿,名重道著,為禮樂之規矩,俟幫冢之*紳。

    并泣血漣ㄝ,縻潰精爽。

    以其年六月二十九日,扶護輿柩,合葬於府君之舊茔,盡終之禮也,恐歲紀歸微,原野更變,刊之貞石,銘以傳芳,詞曰: 大野蕭蕭兮佳城郁郁,薤露既曦兮悲歌愈出。

    柩輿合兮永黃沙,埏隧重緘兮長辭白日。

    □□□焉,往何能述。

     (泰州博物館藏石) №大和037 【蓋】 失。

     【志文】 孤孫存夫等謹言:亡考嘗以未營罕遷,内積哀感,将聽龜筮,憂痼已成,棄養之辰,亦命從權禮。

    存夫等号奉遺旨,恭擇遠期。

    兆告以今年孟冬月廿六日可齊舉大事,無有來吉。

    存夫等為禮稱家,虔誠奉事。

    叙紀先德,舊志已詳。

    大唐大和六年歲次壬子十月庚申朔廿六日乙酉,孤孫存夫等謹志。

     (錄自《隋唐五代墓志彙編》洛陽卷第十三冊) №大和038 【蓋】 唐故衛尉卿贈左散騎常侍柏公墓志銘 【志文】 唐故中散大大守衛尉卿上柱國陽紫金魚袋贈左散騎常侍魏郡柏公墓志銘承務郎守監察禦史裹行骁騎尉郭捐之撰公諱元封,字子上,其先晉伯宗之後。

    始伯宗祖父食菜於伯,因伯為氏。

    及三郄害舊宗,伯宗死,其子周黎竄於楚,易人從木。

    至裔孫鴻,仕漢為魏郡守,子孫留而不還,遂為魏郡人焉。

    曾高祖季纂,在隋為祁令,入唐為工部尚書。

    高祖敬仁,勒州長史。

    王父謇,贈大理少唧。

    大父造,贈鄧州刺史。

    父良器,平原郡王、贈司空。

    公生有殊狀,幼有老風,天資聰明,性本忠孝。

    七歲就學,達詩書之義理;十年能賦,得體物之玄微。

    十五以司空武功授太仆寺丞。

    公曰:予家世儒也。

    昔予大父以射策甲科,授獲嘉令。

    祿山陷東都,圍獲嘉,持印不去,為賊所害。

    故吾父痛吾祖之不終,遂學劍從戎,将複仇以快冤叫。

    今吾父武功立,予不可不守吾世業而苟且於宦達也。

    遂請授其弟。

    下帷讀書,不窺園林者,星周於天。

    業成名光,登太常第。

    休問傍暢,播於藩方。

    故薛太保平為汝州刺史,辟署防禦判官。

    公以有禮而就,授秘書省校書郎。

    府罷還京。

    時韓公臯保厘東都,良公滋鎮白馬,任迪簡代薛太保刺汝州,霍從史帥澤路,皆慕公聲猷,辭書繼至。

     公以袁公德可依,諾其請,奏授左金吾衛兵曹參軍、充節度推官,尋以嘉畫轉支使。

    明年遷觀察判官。

    而薛太保複代袁公鎮白馬,乞留公。

    以舊知不去,職亦不改。

    會鎮帥王士貞死,男承宗盜據其地。

    憲宗皇帝命中貴人承璀帥師以征,诏潞将從史合兵而進。

    從史持二心,陰與承宗比。

    承璀無功,乃請先誅從史,俊讨承宗。

    上可誅從史奏。

    遂擒送阙廷。

    複念承宗祖父有破朱滔安社稷之勳,釋其罪,诏承璀還師。

    路出予魏。

    魏将田季安屈強不順,亦内與承宗合。

    承璀不敢以兵出其境,請由夷儀嶺趨太原而來。

    上以王師迂道而過,是有畏於魏也。

    何以示天下。

     計未出,公使來京師。

    上召對以問之。

    公曰:非獨不可以示天下,且魏軍心亦不安,而陰結愈固矣。

    臣願假天威,将本使命谕季安,使以壺漿迎師。

    上喜,即日遣之,駐承璀軍以須。

    公乃将袁命至魏,語季安以君臣之禮,陳王師過郊之儀。

     季安伏其義,且請公告承璀無疑。

    師遂南轅。

    上謂承相曰:承璀不比,出并而還,元封之謀也。

    用其謀不可不賞其力,宜進秩以勞之。

    無拘常限,遷大理評事,攝監察禦史。

    故其制曰:錄以殊勞,豈限彜叙。

    明年轉監察禦史裹行,充節度列官,尋加殿中侍禦史、内供奉,仍賜绯魚袋。

    府罷,授京兆府渭南縣令。

    彈琴無為,民自知化。

    時汴帥韓弘入觐,其妻繼來,仆隸輿馬殆千數乘。

    監軍韓公食於禦驿,自梁抵華,無以非法革之者,畏韓之勢也。

    公遂停給,以正條令。

    君子推其能。

     會夏大旱,谷不登,黎人告損。

    内史崔元略不欲損以希上旨,又将籴以入公。

    他縣無敢逆其意者,懼崔之威也。

    公獨正色陳民之困,詞訖不回,竟罷籴而減其常賦,他縣鹹賴,民用不饑。

    君子嘉其道。

    天平軍節度馬公總聞其事,樂其賢,表請為節度判官、檢校兵部員外郎兼侍禦史,仍知州事。

    先是天平自李師古不率法度,朝廷之制,不行於軍。

    師古死,其弟師道繼其勃。

    憲宗含垢未誅,□念其惡盈不可赦,遂命征之。

    既伏其罪,授馬公钺,卑革其風。

    公既至,馬公委政與公,嘉畫密謀,内陳外施。

    其俗大變,其政日新。

    以能遷副使,賜紫金魚袋。

    公性和易以與入,好施而樂善。

    自将校至走卒,及州縣達鄉闾,鹹歌詠其德。

    公以人情太盛,思去圖安,乃以誠告於馬公。

    馬公感其意,薦刺濮州。

    诏許之。

    既下車,聞有僧道巒屬火於頂,加鉗於頸,以苦行惑民,人心大迷信,脫衣辍食,竭産施與,甚為民玻公付史以鞫之,果驗奸穢,遂杖殺以釋民惑。

    未幾,薛司空複鎮平盧,表為軍司馬。

    诏授檢校職方郎中、兼禦史中丞,充其職。

    公從容中道,人望日崇。

    徵拜陳州刺史,兼官如故。

    於是申教明令,檢身滅私。

    吏不敢欺,流庸歸複。

    政既大行,聲馳上國。

    轉蔡州刺史,兼龍陂監牧使。

    蔡地富而人強,有兵而無節。

    當吳少誠時,平不知天子之威,師不奉朝廷之制。

    少誠死,少陽紹其惡,少陽死,其子元濟又襲之。

    元濟誅,始裂其地而破其号,故人心猶未知禮。

    軍雖散而多藏刃於私家,農雖耕而少安業於垅畝。

    往往群聚望軍門以噓戲,歎旌之不見,竊語念亂,負氣而驕。

    故前為郡者皆懼以過時而莫能絕其萌。

    公於是以法臨之,以恩養之,明君臣之道以訓之,章逆順之理以教之,不奪其利,不禁其欲。

     人大和悅,軍縣鹹化。

    诏加左庶子以寵之。

    且惜其才,将授兵柄,召拜太子賓客兼禦史大夫,分司東都,俟東諸侯之可換以備用也。

    将壇未登,二豎成疾,沉痼不損,綿於歲時。

    相臣聖心,猶為可任,思視其力,遂拜衛尉卿以來之。

    病益笃,以大和六年六月廿一日啟手足於河南縣履信裡之寓居,享年六十有五。

    皇上悼惜罷朝,追贈左散騎常侍。

    是年十一月,其子虔仲、均籀等護其喪,歸葬萬年縣洪固鄉韋陌原,從先司空之茔,禮也。

    夫人郭氏焉。

    夫人其先太原人,隴右節度贈太子太傅知運玄孫,儀州刺史英萼孫,伯祖英儀,右仆射劍南兩川節度使。

    父涔,同州夏陽縣令。

    自歸於公,貞以自閑,敬以事上,順以承夫,孝以睦親,百為合禮,四德不爽。

    常自嗟不迨事舅姑,不得展婦道。

    會公啟三代之殡,歸於故鄉。

    凡所禮物衣食之具,必躬親之,薦祭酒食之馔,必親執之。

    鄰裡感其行,内外稱其德。

    天不福善,先公而終。

    有子八人,女六人,長适荥陽鄭氏。

    長男虔仲,始官天平軍節度巡官。

    均籀、虔季鹹學文,應進士舉。

    符通、壽楚皆幼而有立。

     君子謂柏氏代必有人也。

    公以捐之親則男之舅也,情則交之契也。

    生不相薄,殁不相忘,遺言叙述,泣罷而書。

    其辭曰: 抑抑柏公,天錘粹和,依仁遊道,百行無他。

    雄文奧學,注若江波,貢藝春官,名擅甲科。

    五參文書,三刺郡城,功被於物,德無可名。

    昔宰渭南,人伏其明,及拜賓客,大振休聲。

    繩家以孝,從政以貞,溫溫其風,卷卷其情。

    用之不竭,資之不盈,進退語默,雅合度程。

    時相知能,天子注意,方倚大用,命不雲遂。

    才也未申,德而不試,古人所痛,半途□墜。

    彼美夫人,令德之胤,克佐君子,婉變淑慎。

    動為母儀,非禮不進,草樹蒼蒼,高墳巍危百歲之後,九原同歸,陵谷有變,風猷不衰,積善流慶,子孫宜之。

     (錄自《考古與文物》一九九二年第二期) №大和039 【蓋】 唐李公夫人範陽盧氏墓志銘 【志文】 (上泐)從事監察禦史襄行李公妻範陽盧氏墓志銘并序中散大夫行尚書司封郎中上柱國盧商撰(上泐)盧氏門為海内冠族,著在圖諜,舉其中外名諱,□詳其望族甲乙(下泐)朝進馬,娶兵部侍郎荥陽鄭公少微女。

    祖初,皇朝滑州司法,娶故相左仆射姑臧李公揆女。

    父伯卿,見任監察禦史*行,充安邑解縣榷監使判官,娶故夔州行軍司馬檢校兵部郎中兼禦史中丞清河崔公放女。

    奕世令德,百氏華宗,積祉儲祥,祖仁由義,雖位不稱德,而門風家範為世準程。

    夫人始十三歲,從父司封郎中商時任河南令。

    故相司空李公為太子少師,分司洛邑,常私器愛子顼,欲擇伉俪於高門,亟訪於商,因為子求□。

    夫人遂歸於顼,顼才□冠之年,蘊老成之業。

    詩書典禮,人情交态,靡不精達。

    夫人雖沖幼自出,适配良士,事尊長,和姻族,敦等夷,接疏□,若故知之,不資訓谕。

    嫁二年而寒暑為恙,若心志眩悸,然故常膳由減,步履微艱。

    無何,司空節制梁漢,暴薨於鎮。

    驿聞京師,舉族震憤。

    夫人以哭泣無節,疾痛不舉,喪服未除,君姑下世。

    未再周而重集荼蓼,捐勿藥而嚴奉蒸嘗,□居月諸,浸攻腠理。

    夫之黨以夫人兼切晨昏之戀,遂忘寝食之安,懼疾作增劇,乃令觐父於蒲之解邑,冀果承歡之願,獲申就養之方。

    謂不俟其醫和,必自痊其痼瘵。

    殊不知膏盲成,生死有涯,恬然漠然,不識不悟。

     以大和六年九月十日,終於解縣之官舍,享齡一十有九。

    嗚呼!芳蘭早凋,美玉易折,豈信然欤?何幼婦之令儀淑質,蕙心玉德,慈和懿範,孝敬柔則,與是具美而不假其年。

    吾不知其所問。

    粵其年十二月十二日,權厝於河南府洛陽縣平陰鄉成村,於先舅姑之封兆,禮也。

    有女一人,幼未勝而呱呱父傍,如有所識,行路為之傷痛,況骨肉之親愛乎!餘悼念猶子,因援毫寫恨,以銘其志曰: □□□華,芊芊芳卉,榮茂庭際,倏随風靡。

    猗欤幼□,□□□□,禮法生知,孝思素履。

    家禍亟臻,哀纏□□,□□□□,修途遽已。

    生而夭之,孰究天理。

     前泗州團練推官、奉義郎、試太常寺協律郎李(下泐)鄉貢進士姑臧李嬰篆蓋匠韓(下泐) (錄自《隋唐五代墓志彙編》洛陽卷第十三冊) №大和040 【蓋】 大唐故李府君墓志銘 【志文】 唐故廬江縣令李府君墓志銘并序朝散大夫行尚書吏部員外郎上柱國賜绯魚袋劉寬夫撰唐大和七年青龍癸醜三月廿六日,隴西李府君殁於陝州之私第,享年七十。

     即以其年四月戊午朔廿八日乙酉,歸葬於京兆府萬年縣義豐鄉田冶村東北約二裡銅人之原先茔,禮也。

    府君諱稷,字播之,太宗文皇帝之後也。

    文皇生吳王恪,恪生嗣王隻,隻生*王千裡,千裡生金吾将軍、東都副留守峒,峒生鳳翔府司錄參軍、監察禦史定,金吾、司錄,蓋君之祖稱也。

    幼通五經,善聯綿書,弈棋在第二品,當時名公重德,多以此親之。

    解巾婺州義烏縣尉。

    秩滿,調補安邑、汜水二主簿,轉廬州廬江縣令。

    廬江土沃人稠,号為劇邑。

    府君以清淨不撓為政,故得長幼欣懷,一年面賦入先期,二年而萊盡關,三年而公稅加數,襦之詠,洽於裡闾。

    秩滿西歸,頗有棄早之歎。

    廉察使方議上請,未及陟課,而二豎告災,恬然委秘,飾巾以俟,遺言條理,方寸不亂,與終之義,君之多之。

    夫人博陵崔氏。

    故婺州司兵參軍*之長女。

    明閑淑令,暮□宗姻,哭晝襄事,禮無違者。

    有子一人曰景陽,前任朝請郎、行太原府祁縣主簿,叫号充窮,發於誠志,修身勵行,足以承家。

    寬夫與君情深中外,當撤瑟之日,留見之詞,翰墨未乾,陵谷為慮,刻石之重屬於菲辭,既無路以導心,因含酸而記事,銘曰: 派引天池兮流慶長,宰邑政成兮人樂康。

    逝水翻波兮激湯湯,銘旌啟路兮還故鄉。

    魂魄靜安兮舊宅傍,春去秋來兮□蒼蒼。

     (西安碑林藏行) №大和041 【蓋】 失。

     【志文】 大唐袁州萍鄉縣楊岐山故甄叔大師塔銘沙門至閑撰 琅耶王周古篆額楊岐大師法号甄叔,幼□聰敏,倜傥不群,心目貞明,具大人相,觀死生輪,上見三聖,□迷猶心,雖□處在□睫□勝妙,欲樂似嚼蠟無味,遂投簪門頂真佛栖戒求正覺,了□扣□大寂秘門,一造玄機,萬慮都寂。

    乃曰群靈本源,□名為佛體,竭(下泐)材散而常存,性海舞風,金波自湧,心靈絕兆,萬象齊照,體斯理者,不行(下泐)界□月西□,蓋玄化□,何背覺反合塵勞於蔭界中,妄自囚絷。

    以是□□水月,混迹(下泐)揚波(下泐)曰□□作鎮,造我法城,才發一言,千□響□□開(下泐)會衛色中□出(下泐)十餘年(下泐)留。

    元和庚子歲正月十三日□棄鹽區,遄歸□□之門。

    (下泐)海□□□山如(下泐)衆(下泐)樓南建□□□舍利(下泐)東峰下建宰堵波岩□錦障烈其前,澗橫銀河(下泐)後,永光法嗣,用鎮山門。

    □之□任,運者飽飲□乳,誓報深恩,步萬重山,徑三千裡,來從□□清述□文(下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