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
關燈
小
中
大
出土吐魯番墓志錄》)
№貞觀055
【蓋】
無。
【志文】 聖道寺故大比丘尼善行法師灰身塔大唐貞觀廿二年正月八日弟子造(錄自《寶山靈泉寺》) №貞觀056 【蓋】 無。
【志文】 聖道寺故大比丘尼那延法師灰身塔記大唐貞觀廿二年二月八日弟子等敬造。
(錄自《寶山靈泉寺》) №貞觀057 【蓋】 無。
【志文】 聖道寺故大比丘尼圓藏寺主灰身塔大唐貞觀廿二年四月八日弟子遠行等敬造(錄自《玉山靈泉寺》) №貞觀058 【蓋】 無。
【志文】 磚。
朱書墨地。
惟貞觀廿二年歲次戊申五月辛巳朔廿日庚子,新除雲騎尉王歡嶽,春秋六十有七。
即以其月廿日奄喪老年,殡葬斯墓。
(新疆考古所藏志,錄自侯燦《解放後新出土吐魯番墓志錄》) №貞觀059 【蓋】 無。
志未具名,與貞觀十四年張子慶同穴出土,得知墓主乃張子慶妻。
【志文】 磚。
朱書朱格灰地。
惟貞觀廿二年七月庚辰朔八日丁亥,夫人四德内明,柔順克著,幼事舅姑,有敬順之名;雍穆五親,有仕譽之稱。
宜延遐壽,蔭蓋家。
何圖一旦,奄然殒逝。
遂使四鄰酸楚,宗親悲号。
春秋七十有九,殡葬斯墓。
(新疆博物館藏志,錄自侯燦《解放後新出土吐魯番墓志錄》) №貞觀060 【蓋】 無。
【志文】 此志疑有誤,無從核實。
聖道寺故大比丘尼智海法師灰身塔大唐貞觀廿二年七月八日弟子等敬造清行寺故大□菩尼智□灰身塔(錄自《寶山靈泉寺》) №貞觀061 【蓋】 大唐故光祿大夫工部尚書使持節都督荊州刺史驸馬都尉上柱國莘安公窦府君墓志銘 【志文】 大唐故光祿大夫工部尚書使持節都督荊州刺史驸馬都尉上柱國莘安□窦公墓志銘并序公諱誕,字光大,扶風平陵人也。
昔魏其總戎,殄七國以甯東夏;安豐作牧,□八□以保西藩。
故得望重台儀,位隆端右。
其後或卿或相,為龍為光。
榮鏡一時,贻慶千祀。
備在記牒,可略而言。
曾祖善,魏衛尉卿、侍中、北華州諸軍事、北華州刺史、永富公;祖榮定,隋上柱國,右武候大将軍、右武衛大将軍、秦冀洛等十州刺史、陳懿公;并英偉秀邁,識度弘遠。
德高朝□,譽冠人倫。
父抗,隋上柱國、幽□等四州諸軍事、幽州刺史。
皇朝将作大匠、納言、左武候大将軍,贈司空、陳容公。
溫潤内蘊,符采外發,簪纓之表率,鹭之羽儀。
公檀宇祟峻,器局恢弘。
岐嶷之姿,見於撫塵之歲;磊落之志,著自捧履之年。
栉沐禮儀,組織仁信。
博聞該於書圃,缛藻麗於詞林。
獨步帝京,高視戚裡。
仁壽二年釋褐,補隋獻皇後挽郎;三年,授朝請郎,尋除潭州長沙縣長。
武城善政,德美弦哥;中牟令積,化光馴雉。
于□玄象絕於乾綱,洪濤滕於地紀。
山鳴鬼哭,狼噬鲸吞。
豪傑争興逐鹿之師,懷生并有瞻鳥之望。
武帝龍顔日角,膺錄受圖。
始立匡之功,終踐九五之位。
公先參霸迹,晚屬天飛。
前除相府祭酒,後□殿中監。
剖符胙土,誓之以帶砺;書社苴茅,錫之以勳德。
封安豐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
薛舉胃起鳥飛之山,駕寺昆戎之壤。
營多隗嚣之衆,壘甚葛亮之師。
今上統率貔貅,以戡大惡。
義甯二年,除右元帥府掾史。
翊贊軍機,緝諧兵略。
英謀秘計,孕郭吞程。
武德三年,遷刑部尚書。
天府望隆,喉舌寄重。
荀景倩以淑慎被任,賈文和以匡濟見知。
今古相方,差無慚色。
四年,授太常卿、上柱國,秩宗任掌補隻,奉常職司禮樂。
嗣然明之清軌,紹稚都之博聞。
若非辟以時英,允於衆選,豈得主斯祀典,莅此宗卿。
其年遭容公憂。
毀殆滅性,既忉陟岵之悲;骨立過禮,更深風樹之歎。
參墟之地,石城失險,郏辱阝之境,金未賓。
戎務須人,奪情起複太常卿,仍攝參旗軍将,判刑部尚書。
事緒殷繁,薄領填委。
随機剖斷,綽有餘閑。
其年兼國子祭酒。
建國君人,庠序實為政之本;辯方立極,黉□乃設教之原。
作訓青襟,孫況創膺斯任;為範胄子,劉毅方受此官。
梁山西寺,漾水東流,沛公天漢之鄉,魏王雞肋之地。
設險之所,委以腹心。
貞觀元年,除使持節都督梁集洋巴興壁六州諸軍事、梁州刺史。
能方伏湛,政化大行,術比蓋延,威信克著。
二年,遷殿中監,加左光祿大夫。
四年,拜右領軍大将軍。
官兼五戎,剛毅肅於┕柢;任司八舍,巡警厲於鈞陳。
秋卿人命所縣,士師團運攸寄。
執三尺之律,本屬公平;革五虐之刑,實資仁恕。
其年轉大理卿。
懲波凝脂,設斯疏網。
異社周之輕重舞法,同張季之正直無冤。
九年,奉敕營太廟。
上棟下宇,窮大壯之良規;審曲面勢,極旌人之妙術。
以公勤誠可錄,特加茅土。
封莘國公,食邑三千戶,賜物五百段。
公志尚清曠,性笃逍遙,挹商山之芳塵,欽穎陽之休烈。
其年上表請緻仕。
蒙敕允之,授光祿大夫。
十八年,除宗正卿。
攝養乖方,忽感風疾。
屢降手诏,冠蓋相望。
又遣司空梁公赍墨敕慰問於後。
使命駱驿,恩潭綢缪。
近代人臣,莫之為比。
然百齡易謝,九轉難逢。
終瘗黃垆,徒思丹*。
廿二年二月寝疾,薨於輔興裡第,春秋六十八。
哀動宸極,悲感朋寮。
似漢後思祭遵之功,如鄭邦懷國喬之德。
又降恩敕,贈工部尚書、荊州都督。
诏曰:安葬事所須,并令官給。
仍遣五品一人監護。
惟公風采标映,識悟弘道,懷瑾握瑜,含章挺秀。
捐青雲以竦幹,則玉潤碧鮮,漸陵陸以奮飛,則搏空忉漢。
蘊九言以行己,□六行以揚名。
布政伫評谟,立政資經啟。
儀刑雅俗,冠冕周行。
開館待賢,所招者三風之士;懸榻延友,□引者五龍之賓。
命偶會昌,運锺休泰。
攀辚附翼,襲紫傳龜。
百寮之隐括,九流之師鏡。
豈謂三芝罕遇,歲月難期。
東都開夏侯之銘,西州折文公之石。
其年八月,合葬於襄陽公主之茔。
庶茂鄉之中,更□長子之墓;安陵之側,重識魯元之墳。
乃為銘曰: 積石長源,削成崇趾,丞相匡贊,司徒燮理。
寵渥重光,蟬冕繼軌,方騰缃素,名傳青史。
隆生英哲,克嗣良弓,季儀岸,叔則清通。
文華筆海,辯逸談□,憲章祖德,沐浴家風。
運屬雷屯,時逢世故。
蔔靈改蔔,真人應務。
參殉鼎業,預清國步,寵威徽章,榮光茅賦。
曳绶八坐,飛纓九棘,禁衛總戎,藩降述職。
蕭雲曜采,培風矯翼,世号忠貞,朝推亮直。
俄分今古,□幽明,玉碎昆岫,劍沒豐城。
松高蓋偃,碑久金生,唯餘隴月,徘徊九京。
(錄自《隋唐五代墓志彙編》陝西卷第三冊) №貞觀062 【蓋】 失。
【志文】 景城縣功曹崔□墓志君諱震,字彥起,博陵安平人也,秦相仲作之後。
高祖□,少有盛名,與範陽盧玄俱被徵,拜尚書郎,稍遷秘書監。
六房之始祖也。
祖方和,平西将軍。
有子三人:長□西,人*為宇文太祖長史;第二子,齊中□将軍,即君之考也。
君幼阙所怙,與母偏居,恪勤恭謹,以孝著稱。
年廿□,選縣功曹,仁聲播於境内,不溺榮利,遠迹嚣塵。
郭有道之神仙,方之未譽;馬少遊之意□,□何足雲。
以親老不□,遠之京邑,婆娑州裡,數□徒□□□其所聞見,莫不稱善。
隋末擾攘之際,家貧親逃,以無能為狂狡所逼,前後曆兩州刺史,所至莫不嗟□,□□夾□至皇朝武德四年□月十三日,準安王補任泰州刺史、上柱國。
聖人将出,欲歸有道,經塗尚險,□然非命,嗚呼哀哉!泰山其頹,溟海雲竭,天不吊,賢人可歎。
子吉甫、行甫等,痛泉門久,念陟岵無期,故采石他山,*镌泉戶。
庶夫後嗣知盛德之在茲焉。
乃為銘曰: 炎□遙緒,尚父遠□,秦相承基,齊卿作鎮,家傳龜組,世标令問。
降生有道,芳音早□,逢彼亂常,屬斯幹紀。
謇謇不顧,愕愕不已,輕生重節,憂公忘己。
禍及善人,義锺君子,人生若浮,雲之忽。
連城璧毀,照車珠沒,悲及友朋,哀纏□骨。
長歸泉□,永□□□。
大唐貞觀廿三年二月九日葬於(錄自《隋唐五代墓志彙編》河北卷第三冊) №貞觀063 【蓋】 失。
【志文】 大唐太子故左内率河内司馬公墓志銘并序君諱*,字溫,懷州河内人也。
其先颛顼氏之苗裔,漢殷王卯始封河内,子孫因家於溫。
宣王同德三分,武皇奄有四海。
鴻勳大業,無得稱焉。
曾祖徽,後魏光祿大夫、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徐定幽兖四州諸軍事、四州刺史;三司論道,十城稱最,内外攸屬,遠近具瞻。
祖賓,後魏大府卿、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安人縣關國公;積德累仁,敦詩悅禮,人倫仰其師表,王化待其丹青。
父騰,隋儀同三司,材乃兼人,學惟為己,忠恕之道,儒□之德,州裡化焉。
君禀慶高門,因靈惟嶽。
神采孤拔,天資秀寺。
威而不猛,勇而有義。
年甫弱冠,釋褐左勳衛校尉。
趨事清禁,既表歲寒,司職鈎陳,更章其夙夜。
特授義陽府果毅都尉,佥曰惟允,時望為榮。
晉府初開,妙簡文武。
以君材行兼備,擢拜晉王府典軍。
既而從入春宮,在人惟舊。
遷太子左内率,加甯遠将軍。
入陪禁旅,出從戎麾。
知無不為,恪勤匪懈。
有始有卒,其斯渭欤。
貞觀廿三年歲次乙酉二月景子朔日構疾,薨於安興裡第,春秋六十有六。
悲夫!逝者不停,生涯有極。
古今共盡,愚智同哀。
雖四鄰辍舂,千裡絮酒。
以申情禮,将何及焉。
惟君自幼及長,砥行立名,清識許以爪牙,良朋服其信義。
天與既爾,人事何言。
哀憤風雲,悲結行路。
嗣子傑,左翊衛,仰昊天而泣血,俯大地以崩心。
粵以其月九日甲申,葬於萬年縣銅人鄉。
嗚呼哀哉!恐陵谷迢移,載勒銘志。
傥白日之可期,庶清芬之不墜。
其詞曰: 颛顼苗裔,高辛世族,北在南訛,寅賓昧谷。
盛德踵武,靈慶韫椟,始則勤王,終焉納麓。
将軍戎重,儀同上台,危邦必去,知機乃來。
庭堅侔德,高陽比材,履道不爽,世祀宜哉!惟君載誕,實禀淳粹,三月不違,九回稱智。
多材餘力,緻果為毅,介胄之士,爪牙之吏。
出提雙戟,人侍鈎陳,爰自晉邸,實作宮臣。
人惟求舊,德惟□新,大冠長劍,佩玉腰銀。
軒冠傥來,榮華非久,既如過隙,還同照牖。
一朝零落,萬事何有,雲低素蓋,風生畫柳。
銘藏玄室,碑傳白楸,一辭人裡,永山丘。
松門誰掩,隴月空流,惟餘黃鹄,時萃山幽。
(錄自《隋唐五代墓志彙編》陝西卷第三冊) №貞觀064 【蓋】 失。
【志文】 維大唐西州岸頭府故果毅都尉上柱國廣饒縣開國男楊公墓志銘公諱敏,字桃湯,州洛川人也。
上祖弘農太尉公之苗胤。
自漢葉中分,族□隆盛。
因官派别,流布天下,各擅一時,聲流史牒,靈根芳實,可略於此。
曾祖提,周州别駕、渭州刺史、城郡守;祖榮,隋盧泸邛三州刺史、邛州諸軍事、涼益二州總管、左骁衛大将軍、魏平縣開國公、封邑三千戶;父誼,隋左親衛旅帥、右親衛校尉、朝散大夫、右翊府郎将。
惟公識亮清高,風神夙遠。
幼标令譽,弱冠稱奇。
可謂松筠始秀,便有貞翠之心;蘭桂初生,自含芬芳之氣。
既而州草創,控帶華戎。
大總管平原公識鑒清高,英華駿拔。
見公智略英謀,股肱是托。
授校尉。
夙靜邊裔。
又使敷奏丹墀,禮儀合度。
遂得馳名日下,流譽紫宸。
又擢授飛騎校尉,宿衛岩廊,光生道路。
左屯衛大将軍以公壯氣從橫,風情倜傥,重而顧問,表知将相之門。
持奏授京畿望苑府果毅。
至於高昌初破,戎狄土崩,靜亂甯民,非賢莫可。
授西州岸頭府果毅都尉。
诏授上柱國、廣饒縣開國男,封邑三百戶。
将欲刷翮鄧林,回翥千裡。
濯鱗溟渤,圖南九萬。
但以日馭不停,終驚於夜壑;川流不息,徒想於朝霞。
以貞觀十七年三月十二日寝疾,至其年七月廿九日薨。
公體質貞明,機神爽悟,臨終不亂,猶戒視戎。
言念與妻子同歸,遂得還於故裡。
今德帳猶懸,門罕漬之酒彥;墳未宿草,野絕動□之賓。
知世路之無常,識苦空之電滅。
彼蒼不吊,奄棄茲善。
公春秋卅有九,以貞觀廿三年歲次己酉二月景子朔九日甲申,葬於川縣南地名太平村九裡之原,恐谷徙陵變,□□□□,爰勒幽石,以傳不朽。
其詞曰: 派崇基峻,極地稱天,府君之封植,惟祖挺□,□門抗直。
乃考騰芳,陵□□翼。
(錄自《隋唐五代墓志彙編》陝西卷第三冊) №貞觀065 【蓋】 無。
【志文】 磚。
墨書。
貞觀廿三年三月□日,雍州高陵縣修真鄉尹客仁母夫人張氏之靈,權殡於萬年縣川鄉尹寶達兆内*。
(西安碑林藏磚) №貞觀066 【蓋】 唐右屯衛将軍阿史那公墓志 【志文】 故右電衛将軍阿史那公墓志之銘公諱摸末,漠北人也。
蓋大禹之後焉。
夏政陵夷,世居荒服。
奄宅金微之地,傍羁珠阙之民。
距月支以開疆,指天□以分域。
曾祖阿波設;祖啟民可汗;父啜羅可汗。
可汗者,則古之單于也。
公禀廬山之逸氣,韫昂宿之雄芒。
抗節與寒松比貞,緻果共晨風競爽。
英略遠震,才武絕倫。
夷落仰其指麾,名王聳其威烈。
既而皇唐馭寓,至德遐通。
公乃觇風雨以來儀,逾沙漠而款塞。
爰降綸玺,用獎忠誠。
即授上大将軍,尋遷右屯衛将軍。
肅奉宸居,典司禁旅。
績随事顯,忠以行彰。
雖複由餘人秦,日彈在漢鹩。
永言前載,亦何以加茲。
方将東嶽告成,庶陪禮於日觀;不圖西光遽謝,奄遊神於夜台。
春秋三,以貞觀廿三年二月十六日薨於宣陽之裡第,嗚呼哀哉!夫人李氏,平夷縣主。
先以貞觀九年正月八日薨於宣陽裡。
粵以大唐貞觀廿三年歲次己酉三月乙巳朔十七日辛酉同葬於萬年龍首鄉,禮也。
恐日月逾邁,海田貿易,庶徽風之永傳,勒妙詞於茲石。
銘曰: 弈弈重基,英英雄俊,革心仰澤,回首思順。
位總爪牙,名超廉蔺,鴻私庶答,隙光何迅。
其一,灼灼夫人,顯顯令德,左右君子,系仰中國。
寵命載加,榮聲允塞,刊茲懿範,暢於無極。
(錄自《隋唐五代墓志彙編)陝西卷第三冊) №貞觀067 【蓋】 失。
【志文】 大唐故鄭州新鄭縣令劉君墓志銘并序君諱文,字德逸,彭城人也。
高陽之裔,屈劉之後,以王父字為氏,因以命族焉。
良弼於魏庭,登嘉輔於漢室,家鳴鐘鼎,門列王侯,珥筆軒墀,垂旒廊廟,備於史冊,可略而言。
祖茂,齊鷹揚郎将;父淵,隋上騎都尉;并追風逐日之馬,吟犭爰落雁之弓,聲馳臯飲之鄉,威振頭飛之國。
君鄧林擢幹,昆嶺分峰,器度宏深,風神秀舉。
霜毛值世,還同呂望之年;皓首逢時,豈異馮唐之歲。
貞觀廿三年,版授鄭州新鄭縣令。
雖複不臨單父,揮琴得密賤之風;未往武城,割雞有子遊之美。
不謂閱川以迫,崦光遽晚,俄而遘疾,掩從遷化,粵以貞觀廿三年八月五日卒於私第。
春秋八十有三。
遂使門哀撤瑟,鄰怆停舂,琴無别鶴之音,笛敗龍吟之韻。
即以其年八月十八日瘗洛陽清風鄉邙山之原禮也。
山非荊嶺,翻埋和氏之珍;地異漢川,忽掩随侯之寶。
勒茲貞石,懼陵谷之貿遷;刊此玄銘,使德音之不朽。
嗚呼哀哉!乃為銘曰: 源流浩汗,枝葉扶疏,楚之令尹,晉之大夫。
摩肩麟閣,疊迹永廬,惟君秀起,映雪披書。
橫行洙泗,高步石渠,拂衣求仕,函谷棄糯。
時逢喪亂,渭水探魚,抽簪人道,鹫嶺崇虛。
興王郁起,妖氛屏除,呂生年過,馮子歲餘,恩封縣宰,粟責成儲。
天地長久,日月虧盈,人世風燭,今古傷情。
哀埋玉樹,怆掩玄扃,荒郊露重,古木雲輕。
山山寒色,樹樹秋聲,泉台永夜,讵覺春榮,唯餘松柏,歲暮空零。
(錄自《洛陽出土曆代墓志輯繩》) №貞觀068 【蓋】 失。
【志文】 大唐故燕君墓志銘并序君諱明,字肆朗,河南人也。
昔者文王作周,以成三分之業;甘棠流詠,亦遺愛於二南。
敵國命祚,因以為氏。
祖諱紹,少稱秀異,早預朝倫;父諱胡,好士樂賢,遊心百氏。
君小有岐嶷,及冠,聰令恢雄,交遊任協,神秀獨秀,若百丈之松;逸氣孤标,如千裡之骥。
才通巨細,智納方圓,覺危城之易頹,知苦海之難度,遂回向法門,歸依至道。
春秋六十有五,遂積沈疴,良藥名醫,百方無驗。
以貞觀廿二年七月十七日奄辭身勢。
嗚呼哀哉!士庶傷嗟,鄰舂不相,商人罷市,巷靡謠童。
夫人元氏,孝文之胄胤也,軒冕相承,世傳纓绂,禀神骢淑,總四德而立身。
年始初笄,即适燕氏。
懷志以行己,含溫潤以成質,奉上非禮弗動,率下非禮弗言。
春秋六十有四,染疾膏盲,醫藥不救,以貞觀廿三年八月十一日奄從風燭。
懿親喪感,鄰婦息機,娣姒姻娅,悲涼莫已。
子女宿籍家風,恭仁是嗣,侍疚盡孝,居喪盡禮,攀号擗踴,叩告無從。
乃請神策於鄭瞻,啟靈龜於管辂,厝城安墳,庶使玄宮慶泰。
以大唐貞觀廿三年歲次乙亥八月癸西朔廿五日丁酉,合葬於河南縣寇村西南之左。
前臨清洛,卻背邙山,右眺金城,左臨嵩嶽,蓋墳茔之形勝,匠垅之安□也。
世子客師等猶恐陵移岸徙,桑海變遷,玄石是镌,乃為銘曰: 生平慷慨,允武允文,莊老縱志,百氏遊神。
泛愛親仁,唯賢是與,奄辭身勢,魂靈焉處?夫人貞順,資善居弱,淑慎容儀,婉娩恭恪。
令問令望,顯父榮親,忽然風燭,萬古埃塵。
藹藹荒郊,重露,愁雲ウ胧,悲風吟樹。
永離高□,長歸丘墓。
(錄自《洛陽出土曆代墓志輯繩》) №貞觀069 【蓋】 無。
【志文】 大唐故遊騎将軍上柱國廣饒縣開國公楊君墓志公諱敏,字依仁,弘農人也。
曾祖提,周中大夫;祖榮,隋左街大将軍、上柱國、魏平郡開國公;父誼,隋右衛郎将。
公少挺英規,早從名策,以貞觀初任望苑府果毅。
以貞觀十八年薨於官舍。
廿三年葬於太平之原,禮也。
有子什力,望柏崩心,瞻鶴增慕,茹荼銜诰,聆風靡訴。
悲歲序而易轸,哀陵谷兮遷互,勒遺範於泉扃,托幽埏之永固。
(錄自《文博》一九九二年第一期) №貞觀070 【蓋】 【志文】 故清信女佛弟子範優婆夷灰身塔大唐貞觀廿年四月八日有出家女為慈母敬造。
(錄自《寶山靈泉寺》) №貞觀071 【蓋】 無。
【志文】 磚。
大唐貞觀□三年五月四日蘭陵蕭亻宗妻蔡氏之記,瘗於河南縣水鄉邙山之陽。
(錄自《隋唐五代墓志彙編》洛陽卷第一冊) №貞觀072 【蓋】 無。
【志文】 慈潤寺故大明歆律師支提塔記律師俗姓□,生長在□□法□□□□問□□部遊三□□俱披□□□□永□□□英□□□未來四□大□□□□八十周□磨數□釋洪玄函亦講無量壽□土□恒□文登於六九,七十五春秋,□神慈潤。
所起廟此崖頭,略記師之德,芳名萬古留傳。
(錄自《寶山靈泉寺》)
【志文】 聖道寺故大比丘尼善行法師灰身塔大唐貞觀廿二年正月八日弟子造(錄自《寶山靈泉寺》) №貞觀056 【蓋】 無。
【志文】 聖道寺故大比丘尼那延法師灰身塔記大唐貞觀廿二年二月八日弟子等敬造。
(錄自《寶山靈泉寺》) №貞觀057 【蓋】 無。
【志文】 聖道寺故大比丘尼圓藏寺主灰身塔大唐貞觀廿二年四月八日弟子遠行等敬造(錄自《玉山靈泉寺》) №貞觀058 【蓋】 無。
【志文】 磚。
朱書墨地。
惟貞觀廿二年歲次戊申五月辛巳朔廿日庚子,新除雲騎尉王歡嶽,春秋六十有七。
即以其月廿日奄喪老年,殡葬斯墓。
(新疆考古所藏志,錄自侯燦《解放後新出土吐魯番墓志錄》) №貞觀059 【蓋】 無。
志未具名,與貞觀十四年張子慶同穴出土,得知墓主乃張子慶妻。
【志文】 磚。
朱書朱格灰地。
惟貞觀廿二年七月庚辰朔八日丁亥,夫人四德内明,柔順克著,幼事舅姑,有敬順之名;雍穆五親,有仕譽之稱。
宜延遐壽,蔭蓋家。
何圖一旦,奄然殒逝。
遂使四鄰酸楚,宗親悲号。
春秋七十有九,殡葬斯墓。
(新疆博物館藏志,錄自侯燦《解放後新出土吐魯番墓志錄》) №貞觀060 【蓋】 無。
【志文】 此志疑有誤,無從核實。
聖道寺故大比丘尼智海法師灰身塔大唐貞觀廿二年七月八日弟子等敬造清行寺故大□菩尼智□灰身塔(錄自《寶山靈泉寺》) №貞觀061 【蓋】 大唐故光祿大夫工部尚書使持節都督荊州刺史驸馬都尉上柱國莘安公窦府君墓志銘 【志文】 大唐故光祿大夫工部尚書使持節都督荊州刺史驸馬都尉上柱國莘安□窦公墓志銘并序公諱誕,字光大,扶風平陵人也。
昔魏其總戎,殄七國以甯東夏;安豐作牧,□八□以保西藩。
故得望重台儀,位隆端右。
其後或卿或相,為龍為光。
榮鏡一時,贻慶千祀。
備在記牒,可略而言。
曾祖善,魏衛尉卿、侍中、北華州諸軍事、北華州刺史、永富公;祖榮定,隋上柱國,右武候大将軍、右武衛大将軍、秦冀洛等十州刺史、陳懿公;并英偉秀邁,識度弘遠。
德高朝□,譽冠人倫。
父抗,隋上柱國、幽□等四州諸軍事、幽州刺史。
皇朝将作大匠、納言、左武候大将軍,贈司空、陳容公。
溫潤内蘊,符采外發,簪纓之表率,鹭之羽儀。
公檀宇祟峻,器局恢弘。
岐嶷之姿,見於撫塵之歲;磊落之志,著自捧履之年。
栉沐禮儀,組織仁信。
博聞該於書圃,缛藻麗於詞林。
獨步帝京,高視戚裡。
仁壽二年釋褐,補隋獻皇後挽郎;三年,授朝請郎,尋除潭州長沙縣長。
武城善政,德美弦哥;中牟令積,化光馴雉。
于□玄象絕於乾綱,洪濤滕於地紀。
山鳴鬼哭,狼噬鲸吞。
豪傑争興逐鹿之師,懷生并有瞻鳥之望。
武帝龍顔日角,膺錄受圖。
始立匡之功,終踐九五之位。
公先參霸迹,晚屬天飛。
前除相府祭酒,後□殿中監。
剖符胙土,誓之以帶砺;書社苴茅,錫之以勳德。
封安豐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
薛舉胃起鳥飛之山,駕寺昆戎之壤。
營多隗嚣之衆,壘甚葛亮之師。
今上統率貔貅,以戡大惡。
義甯二年,除右元帥府掾史。
翊贊軍機,緝諧兵略。
英謀秘計,孕郭吞程。
武德三年,遷刑部尚書。
天府望隆,喉舌寄重。
荀景倩以淑慎被任,賈文和以匡濟見知。
今古相方,差無慚色。
四年,授太常卿、上柱國,秩宗任掌補隻,奉常職司禮樂。
嗣然明之清軌,紹稚都之博聞。
若非辟以時英,允於衆選,豈得主斯祀典,莅此宗卿。
其年遭容公憂。
毀殆滅性,既忉陟岵之悲;骨立過禮,更深風樹之歎。
參墟之地,石城失險,郏辱阝之境,金未賓。
戎務須人,奪情起複太常卿,仍攝參旗軍将,判刑部尚書。
事緒殷繁,薄領填委。
随機剖斷,綽有餘閑。
其年兼國子祭酒。
建國君人,庠序實為政之本;辯方立極,黉□乃設教之原。
作訓青襟,孫況創膺斯任;為範胄子,劉毅方受此官。
梁山西寺,漾水東流,沛公天漢之鄉,魏王雞肋之地。
設險之所,委以腹心。
貞觀元年,除使持節都督梁集洋巴興壁六州諸軍事、梁州刺史。
能方伏湛,政化大行,術比蓋延,威信克著。
二年,遷殿中監,加左光祿大夫。
四年,拜右領軍大将軍。
官兼五戎,剛毅肅於┕柢;任司八舍,巡警厲於鈞陳。
秋卿人命所縣,士師團運攸寄。
執三尺之律,本屬公平;革五虐之刑,實資仁恕。
其年轉大理卿。
懲波凝脂,設斯疏網。
異社周之輕重舞法,同張季之正直無冤。
九年,奉敕營太廟。
上棟下宇,窮大壯之良規;審曲面勢,極旌人之妙術。
以公勤誠可錄,特加茅土。
封莘國公,食邑三千戶,賜物五百段。
公志尚清曠,性笃逍遙,挹商山之芳塵,欽穎陽之休烈。
其年上表請緻仕。
蒙敕允之,授光祿大夫。
十八年,除宗正卿。
攝養乖方,忽感風疾。
屢降手诏,冠蓋相望。
又遣司空梁公赍墨敕慰問於後。
使命駱驿,恩潭綢缪。
近代人臣,莫之為比。
然百齡易謝,九轉難逢。
終瘗黃垆,徒思丹*。
廿二年二月寝疾,薨於輔興裡第,春秋六十八。
哀動宸極,悲感朋寮。
似漢後思祭遵之功,如鄭邦懷國喬之德。
又降恩敕,贈工部尚書、荊州都督。
诏曰:安葬事所須,并令官給。
仍遣五品一人監護。
惟公風采标映,識悟弘道,懷瑾握瑜,含章挺秀。
捐青雲以竦幹,則玉潤碧鮮,漸陵陸以奮飛,則搏空忉漢。
蘊九言以行己,□六行以揚名。
布政伫評谟,立政資經啟。
儀刑雅俗,冠冕周行。
開館待賢,所招者三風之士;懸榻延友,□引者五龍之賓。
命偶會昌,運锺休泰。
攀辚附翼,襲紫傳龜。
百寮之隐括,九流之師鏡。
豈謂三芝罕遇,歲月難期。
東都開夏侯之銘,西州折文公之石。
其年八月,合葬於襄陽公主之茔。
庶茂鄉之中,更□長子之墓;安陵之側,重識魯元之墳。
乃為銘曰: 積石長源,削成崇趾,丞相匡贊,司徒燮理。
寵渥重光,蟬冕繼軌,方騰缃素,名傳青史。
隆生英哲,克嗣良弓,季儀岸,叔則清通。
文華筆海,辯逸談□,憲章祖德,沐浴家風。
運屬雷屯,時逢世故。
蔔靈改蔔,真人應務。
參殉鼎業,預清國步,寵威徽章,榮光茅賦。
曳绶八坐,飛纓九棘,禁衛總戎,藩降述職。
蕭雲曜采,培風矯翼,世号忠貞,朝推亮直。
俄分今古,□幽明,玉碎昆岫,劍沒豐城。
松高蓋偃,碑久金生,唯餘隴月,徘徊九京。
(錄自《隋唐五代墓志彙編》陝西卷第三冊) №貞觀062 【蓋】 失。
【志文】 景城縣功曹崔□墓志君諱震,字彥起,博陵安平人也,秦相仲作之後。
高祖□,少有盛名,與範陽盧玄俱被徵,拜尚書郎,稍遷秘書監。
六房之始祖也。
祖方和,平西将軍。
有子三人:長□西,人*為宇文太祖長史;第二子,齊中□将軍,即君之考也。
君幼阙所怙,與母偏居,恪勤恭謹,以孝著稱。
年廿□,選縣功曹,仁聲播於境内,不溺榮利,遠迹嚣塵。
郭有道之神仙,方之未譽;馬少遊之意□,□何足雲。
以親老不□,遠之京邑,婆娑州裡,數□徒□□□其所聞見,莫不稱善。
隋末擾攘之際,家貧親逃,以無能為狂狡所逼,前後曆兩州刺史,所至莫不嗟□,□□夾□至皇朝武德四年□月十三日,準安王補任泰州刺史、上柱國。
聖人将出,欲歸有道,經塗尚險,□然非命,嗚呼哀哉!泰山其頹,溟海雲竭,天不吊,賢人可歎。
子吉甫、行甫等,痛泉門久,念陟岵無期,故采石他山,*镌泉戶。
庶夫後嗣知盛德之在茲焉。
乃為銘曰: 炎□遙緒,尚父遠□,秦相承基,齊卿作鎮,家傳龜組,世标令問。
降生有道,芳音早□,逢彼亂常,屬斯幹紀。
謇謇不顧,愕愕不已,輕生重節,憂公忘己。
禍及善人,義锺君子,人生若浮,雲之忽。
連城璧毀,照車珠沒,悲及友朋,哀纏□骨。
長歸泉□,永□□□。
大唐貞觀廿三年二月九日葬於(錄自《隋唐五代墓志彙編》河北卷第三冊) №貞觀063 【蓋】 失。
【志文】 大唐太子故左内率河内司馬公墓志銘并序君諱*,字溫,懷州河内人也。
其先颛顼氏之苗裔,漢殷王卯始封河内,子孫因家於溫。
宣王同德三分,武皇奄有四海。
鴻勳大業,無得稱焉。
曾祖徽,後魏光祿大夫、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徐定幽兖四州諸軍事、四州刺史;三司論道,十城稱最,内外攸屬,遠近具瞻。
祖賓,後魏大府卿、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安人縣關國公;積德累仁,敦詩悅禮,人倫仰其師表,王化待其丹青。
父騰,隋儀同三司,材乃兼人,學惟為己,忠恕之道,儒□之德,州裡化焉。
君禀慶高門,因靈惟嶽。
神采孤拔,天資秀寺。
威而不猛,勇而有義。
年甫弱冠,釋褐左勳衛校尉。
趨事清禁,既表歲寒,司職鈎陳,更章其夙夜。
特授義陽府果毅都尉,佥曰惟允,時望為榮。
晉府初開,妙簡文武。
以君材行兼備,擢拜晉王府典軍。
既而從入春宮,在人惟舊。
遷太子左内率,加甯遠将軍。
入陪禁旅,出從戎麾。
知無不為,恪勤匪懈。
有始有卒,其斯渭欤。
貞觀廿三年歲次乙酉二月景子朔日構疾,薨於安興裡第,春秋六十有六。
悲夫!逝者不停,生涯有極。
古今共盡,愚智同哀。
雖四鄰辍舂,千裡絮酒。
以申情禮,将何及焉。
惟君自幼及長,砥行立名,清識許以爪牙,良朋服其信義。
天與既爾,人事何言。
哀憤風雲,悲結行路。
嗣子傑,左翊衛,仰昊天而泣血,俯大地以崩心。
粵以其月九日甲申,葬於萬年縣銅人鄉。
嗚呼哀哉!恐陵谷迢移,載勒銘志。
傥白日之可期,庶清芬之不墜。
其詞曰: 颛顼苗裔,高辛世族,北在南訛,寅賓昧谷。
盛德踵武,靈慶韫椟,始則勤王,終焉納麓。
将軍戎重,儀同上台,危邦必去,知機乃來。
庭堅侔德,高陽比材,履道不爽,世祀宜哉!惟君載誕,實禀淳粹,三月不違,九回稱智。
多材餘力,緻果為毅,介胄之士,爪牙之吏。
出提雙戟,人侍鈎陳,爰自晉邸,實作宮臣。
人惟求舊,德惟□新,大冠長劍,佩玉腰銀。
軒冠傥來,榮華非久,既如過隙,還同照牖。
一朝零落,萬事何有,雲低素蓋,風生畫柳。
銘藏玄室,碑傳白楸,一辭人裡,永山丘。
松門誰掩,隴月空流,惟餘黃鹄,時萃山幽。
(錄自《隋唐五代墓志彙編》陝西卷第三冊) №貞觀064 【蓋】 失。
【志文】 維大唐西州岸頭府故果毅都尉上柱國廣饒縣開國男楊公墓志銘公諱敏,字桃湯,州洛川人也。
上祖弘農太尉公之苗胤。
自漢葉中分,族□隆盛。
因官派别,流布天下,各擅一時,聲流史牒,靈根芳實,可略於此。
曾祖提,周州别駕、渭州刺史、城郡守;祖榮,隋盧泸邛三州刺史、邛州諸軍事、涼益二州總管、左骁衛大将軍、魏平縣開國公、封邑三千戶;父誼,隋左親衛旅帥、右親衛校尉、朝散大夫、右翊府郎将。
惟公識亮清高,風神夙遠。
幼标令譽,弱冠稱奇。
可謂松筠始秀,便有貞翠之心;蘭桂初生,自含芬芳之氣。
既而州草創,控帶華戎。
大總管平原公識鑒清高,英華駿拔。
見公智略英謀,股肱是托。
授校尉。
夙靜邊裔。
又使敷奏丹墀,禮儀合度。
遂得馳名日下,流譽紫宸。
又擢授飛騎校尉,宿衛岩廊,光生道路。
左屯衛大将軍以公壯氣從橫,風情倜傥,重而顧問,表知将相之門。
持奏授京畿望苑府果毅。
至於高昌初破,戎狄土崩,靜亂甯民,非賢莫可。
授西州岸頭府果毅都尉。
诏授上柱國、廣饒縣開國男,封邑三百戶。
将欲刷翮鄧林,回翥千裡。
濯鱗溟渤,圖南九萬。
但以日馭不停,終驚於夜壑;川流不息,徒想於朝霞。
以貞觀十七年三月十二日寝疾,至其年七月廿九日薨。
公體質貞明,機神爽悟,臨終不亂,猶戒視戎。
言念與妻子同歸,遂得還於故裡。
今德帳猶懸,門罕漬之酒彥;墳未宿草,野絕動□之賓。
知世路之無常,識苦空之電滅。
彼蒼不吊,奄棄茲善。
公春秋卅有九,以貞觀廿三年歲次己酉二月景子朔九日甲申,葬於川縣南地名太平村九裡之原,恐谷徙陵變,□□□□,爰勒幽石,以傳不朽。
其詞曰: 派崇基峻,極地稱天,府君之封植,惟祖挺□,□門抗直。
乃考騰芳,陵□□翼。
(錄自《隋唐五代墓志彙編》陝西卷第三冊) №貞觀065 【蓋】 無。
【志文】 磚。
墨書。
貞觀廿三年三月□日,雍州高陵縣修真鄉尹客仁母夫人張氏之靈,權殡於萬年縣川鄉尹寶達兆内*。
(西安碑林藏磚) №貞觀066 【蓋】 唐右屯衛将軍阿史那公墓志 【志文】 故右電衛将軍阿史那公墓志之銘公諱摸末,漠北人也。
蓋大禹之後焉。
夏政陵夷,世居荒服。
奄宅金微之地,傍羁珠阙之民。
距月支以開疆,指天□以分域。
曾祖阿波設;祖啟民可汗;父啜羅可汗。
可汗者,則古之單于也。
公禀廬山之逸氣,韫昂宿之雄芒。
抗節與寒松比貞,緻果共晨風競爽。
英略遠震,才武絕倫。
夷落仰其指麾,名王聳其威烈。
既而皇唐馭寓,至德遐通。
公乃觇風雨以來儀,逾沙漠而款塞。
爰降綸玺,用獎忠誠。
即授上大将軍,尋遷右屯衛将軍。
肅奉宸居,典司禁旅。
績随事顯,忠以行彰。
雖複由餘人秦,日彈在漢鹩。
永言前載,亦何以加茲。
方将東嶽告成,庶陪禮於日觀;不圖西光遽謝,奄遊神於夜台。
春秋三,以貞觀廿三年二月十六日薨於宣陽之裡第,嗚呼哀哉!夫人李氏,平夷縣主。
先以貞觀九年正月八日薨於宣陽裡。
粵以大唐貞觀廿三年歲次己酉三月乙巳朔十七日辛酉同葬於萬年龍首鄉,禮也。
恐日月逾邁,海田貿易,庶徽風之永傳,勒妙詞於茲石。
銘曰: 弈弈重基,英英雄俊,革心仰澤,回首思順。
位總爪牙,名超廉蔺,鴻私庶答,隙光何迅。
其一,灼灼夫人,顯顯令德,左右君子,系仰中國。
寵命載加,榮聲允塞,刊茲懿範,暢於無極。
(錄自《隋唐五代墓志彙編)陝西卷第三冊) №貞觀067 【蓋】 失。
【志文】 大唐故鄭州新鄭縣令劉君墓志銘并序君諱文,字德逸,彭城人也。
高陽之裔,屈劉之後,以王父字為氏,因以命族焉。
良弼於魏庭,登嘉輔於漢室,家鳴鐘鼎,門列王侯,珥筆軒墀,垂旒廊廟,備於史冊,可略而言。
祖茂,齊鷹揚郎将;父淵,隋上騎都尉;并追風逐日之馬,吟犭爰落雁之弓,聲馳臯飲之鄉,威振頭飛之國。
君鄧林擢幹,昆嶺分峰,器度宏深,風神秀舉。
霜毛值世,還同呂望之年;皓首逢時,豈異馮唐之歲。
貞觀廿三年,版授鄭州新鄭縣令。
雖複不臨單父,揮琴得密賤之風;未往武城,割雞有子遊之美。
不謂閱川以迫,崦光遽晚,俄而遘疾,掩從遷化,粵以貞觀廿三年八月五日卒於私第。
春秋八十有三。
遂使門哀撤瑟,鄰怆停舂,琴無别鶴之音,笛敗龍吟之韻。
即以其年八月十八日瘗洛陽清風鄉邙山之原禮也。
山非荊嶺,翻埋和氏之珍;地異漢川,忽掩随侯之寶。
勒茲貞石,懼陵谷之貿遷;刊此玄銘,使德音之不朽。
嗚呼哀哉!乃為銘曰: 源流浩汗,枝葉扶疏,楚之令尹,晉之大夫。
摩肩麟閣,疊迹永廬,惟君秀起,映雪披書。
橫行洙泗,高步石渠,拂衣求仕,函谷棄糯。
時逢喪亂,渭水探魚,抽簪人道,鹫嶺崇虛。
興王郁起,妖氛屏除,呂生年過,馮子歲餘,恩封縣宰,粟責成儲。
天地長久,日月虧盈,人世風燭,今古傷情。
哀埋玉樹,怆掩玄扃,荒郊露重,古木雲輕。
山山寒色,樹樹秋聲,泉台永夜,讵覺春榮,唯餘松柏,歲暮空零。
(錄自《洛陽出土曆代墓志輯繩》) №貞觀068 【蓋】 失。
【志文】 大唐故燕君墓志銘并序君諱明,字肆朗,河南人也。
昔者文王作周,以成三分之業;甘棠流詠,亦遺愛於二南。
敵國命祚,因以為氏。
祖諱紹,少稱秀異,早預朝倫;父諱胡,好士樂賢,遊心百氏。
君小有岐嶷,及冠,聰令恢雄,交遊任協,神秀獨秀,若百丈之松;逸氣孤标,如千裡之骥。
才通巨細,智納方圓,覺危城之易頹,知苦海之難度,遂回向法門,歸依至道。
春秋六十有五,遂積沈疴,良藥名醫,百方無驗。
以貞觀廿二年七月十七日奄辭身勢。
嗚呼哀哉!士庶傷嗟,鄰舂不相,商人罷市,巷靡謠童。
夫人元氏,孝文之胄胤也,軒冕相承,世傳纓绂,禀神骢淑,總四德而立身。
年始初笄,即适燕氏。
懷志以行己,含溫潤以成質,奉上非禮弗動,率下非禮弗言。
春秋六十有四,染疾膏盲,醫藥不救,以貞觀廿三年八月十一日奄從風燭。
懿親喪感,鄰婦息機,娣姒姻娅,悲涼莫已。
子女宿籍家風,恭仁是嗣,侍疚盡孝,居喪盡禮,攀号擗踴,叩告無從。
乃請神策於鄭瞻,啟靈龜於管辂,厝城安墳,庶使玄宮慶泰。
以大唐貞觀廿三年歲次乙亥八月癸西朔廿五日丁酉,合葬於河南縣寇村西南之左。
前臨清洛,卻背邙山,右眺金城,左臨嵩嶽,蓋墳茔之形勝,匠垅之安□也。
世子客師等猶恐陵移岸徙,桑海變遷,玄石是镌,乃為銘曰: 生平慷慨,允武允文,莊老縱志,百氏遊神。
泛愛親仁,唯賢是與,奄辭身勢,魂靈焉處?夫人貞順,資善居弱,淑慎容儀,婉娩恭恪。
令問令望,顯父榮親,忽然風燭,萬古埃塵。
藹藹荒郊,重露,愁雲ウ胧,悲風吟樹。
永離高□,長歸丘墓。
(錄自《洛陽出土曆代墓志輯繩》) №貞觀069 【蓋】 無。
【志文】 大唐故遊騎将軍上柱國廣饒縣開國公楊君墓志公諱敏,字依仁,弘農人也。
曾祖提,周中大夫;祖榮,隋左街大将軍、上柱國、魏平郡開國公;父誼,隋右衛郎将。
公少挺英規,早從名策,以貞觀初任望苑府果毅。
以貞觀十八年薨於官舍。
廿三年葬於太平之原,禮也。
有子什力,望柏崩心,瞻鶴增慕,茹荼銜诰,聆風靡訴。
悲歲序而易轸,哀陵谷兮遷互,勒遺範於泉扃,托幽埏之永固。
(錄自《文博》一九九二年第一期) №貞觀070 【蓋】 【志文】 故清信女佛弟子範優婆夷灰身塔大唐貞觀廿年四月八日有出家女為慈母敬造。
(錄自《寶山靈泉寺》) №貞觀071 【蓋】 無。
【志文】 磚。
大唐貞觀□三年五月四日蘭陵蕭亻宗妻蔡氏之記,瘗於河南縣水鄉邙山之陽。
(錄自《隋唐五代墓志彙編》洛陽卷第一冊) №貞觀072 【蓋】 無。
【志文】 慈潤寺故大明歆律師支提塔記律師俗姓□,生長在□□法□□□□問□□部遊三□□俱披□□□□永□□□英□□□未來四□大□□□□八十周□磨數□釋洪玄函亦講無量壽□土□恒□文登於六九,七十五春秋,□神慈潤。
所起廟此崖頭,略記師之德,芳名萬古留傳。
(錄自《寶山靈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