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曆年記
關燈
小
中
大
“堯夫非是愛吟詩,詩是堯夫志喜時。
明着衣冠為士子,高談仁義作男兒。
敢于世上明開眼,肯向人間浪皺眉。
六十七年無事日,堯夫非是愛吟詩。
”又曰:“羲軒之書未嘗去手,堯舜之談未嘗離口。
當中和天,同樂易友。
吟自在詩,飲歡喜酒。
百年升平,不為不偶。
七十康健,不為不壽。
老境從容,惟我獨有。
”此二首乃邵康節所作,餘喜其意若相似,故錄為後曆年記之首雲。
餘所編記事一書,分作上中下三卷,自幼年而至六十,意謂花甲一周,可以止矣。
不意天假之緣,又經數載,時事,益奇,風俗益薄,涉曆更難矣。
幸而荷天之休,耳目無恙,多所見聞,身亦康健。
每有涉曆,随于窗下援筆記之,不覺又是十載。
古稀之歲,聯縷而附于曆年之後,使後之覽者,未必非涉世之一助雲耳。
康熙二十七年歲次戊辰,是年餘六十一歲。
自元旦至初七日,日晴暖。
初八日陰,初十夜落雪二寸。
十二日細雨起,至十六日方晴。
十四日太皇太後崩,遺诏到,縣堂上結做孝堂,文武官聚哭三日而撤去。
奉诏;不論軍民人等,及在任在鄉官員,俱摘去紅纓,素服二十七日;婦女摘去耳環,亦素服二十七日。
二月十一日,大雪尺許,後竟連次落冰塊及雪,緻使果樹、牡丹俱不盛。
三月初一日蝕,是日沈阿舅來請兒婦下午東去。
初五日清明,初七日餘同大兒出邑,标墓畢,即至浦東标母親墓,由周鎮而歸。
十五夜月蝕,此時縣中方比代兌起,摘出我名,幸而在邑設處完納,幸太平。
三月二十五日,餘将田一畝五分賣于談柏年,得價三兩五錢,備完代兌。
四月初三日完清漕,銷去簽票。
次兒欲傍外家種田,載去動用家夥,打竈自住,四月初十炊爨起。
初十日,邑中大嫂六十誕辰,因天雨不能去賀。
王知縣有信到,立刻打發家眷内司等出署,小轎四十乘、扛八十擡、舡四十隻,由閘上下舡而去,方知其官壞也。
即于初六日往蘇州,見撫院、布政,皆大哭,說出朱太守押定要割堂簿,換欠額,實與四縣官無涉,不料董總督提參,奉旨一府四縣印官俱革職,該督撫查究奏奪。
十二日王知縣回,喚各經承造交盤冊。
十三日又往蘇繳印,值莊布政升湖廣巡撫,即日上任,委劉糧道署印,田撫台又降貴州巡撫,俱星火離任前往。
至五月十一日,按察署撫院事,差官來追去縣。
二十六日蘇州李糧捕到,署縣事。
時聞朝政嚴肅,壞去許多大臣,如鄞總河、慕漕院、吏部尚書佛倫、北直軍門小于成龍、工部尚書孫在豐等,後聞俱開複,獨慕天顔父子俱受夾打削籍。
六月初六未時候,天上有黑路如虹。
此時聞湖廣汰兵反,殺死巡撫、布政及府、縣等官,我鄉葉炳霞(按:名映榴,即順治十四年中舉人、十八年成進士者)系翰林,轉湖廣荊嶽道副使,升左布政使,在任殉難,自刎而死,幸家眷先出城,無恙。
十八日,川沙營發兵征湖廣,奉總督來文也。
誰知海兵一名,必帶四五人,方出城就搶,凡經過之地,受累之極。
不料換舡載回,被人識破,北蔡鎮截住兩舡,三橋頭亦截住兩舡,吳淞江内亦捉住兩舡,俱連人解縣收鋪,縣官審時,夾打成招,枷号示衆。
七月初七日未刻,西南天上五色雲現片時,餘在刑房前,範子芳見而異之,招餘同看,約未時候,刻許而散。
時為趙舜來官司,與姚彥侯弟德明贖田事也。
十七夜,天上有黑虹見西北,時月在東南,明亮之極。
八月十六,西鄰趙明賢為盜犯朱七打傷捕快朱君甫,兩相诘訟,糧捕廳又有朱票來提,餘同毛八起、吳允之周全約兩月,方得安貼,共費百金。
不料後日獲住朱七招扳趙芳令,又費二百餘金。
記此凡系盜賊之人,切不可與之近。
八月二十六日,新縣尊到,公座姓朱,名萬錦,系潮廣舉人。
府中因朱太守換欠額敗露,俱壞去,今趙府尊(按:即松江知府趙甯,浙江人)與四縣同日座,亦奇事也。
十月二十七日起,為松年官司事,直至十二月十五日方完。
十三日大兄舉殡,十五日卯時落葬,餘忙四五日而歸,又值歲暮矣。
二十八日落雪,一冬無雨,至是而僅有小雪。
是年棉花好極,上号者每畝三擔,次者兩擔,最低者亦擔外。
惟晚稻被蛀幹蟲咬壞,有全荒者,幸别路大熟,米價每石六錢,白米七錢,豆價五錢半,花價一分八厘。
二十五日印兒夫婦歸來過節。
康熙二十八年歲次己巳,餘六十二歲。
元旦天色甚好,拜年者多有氣色。
初二日将夜,邑中徐四官、五官,因明晨母姨談老親娘七十壽誕,故備禮來賀。
十二日餘出邑賀節,竟無燈看,故十四日即歸。
聞朝廷于初六出京,南巡江、浙,并看開浚汴河工次,飛騎而來,提督楊将軍十三日出去接駕,撫台俱往,各府縣俱備彩色布幔、纖夫等項。
二月初即聞駕在宿遷,傳各大臣面谕雲:“朕未出京時詢戶部,知江南全省所欠曆年錢糧,自十九年起,共結二百二十餘萬兩。
昨入宿遷境内,觀民比往歲南巡稍加富庶,則知朕連年蠲免錢糧,大有益于民也。
今再将曆年積欠錢糧,盡行蠲免,使官無參罰之累、民無催科之擾。
朕在宮中,一絲一粟,不敢虛耗。
伹古人藏富于民,使民安居樂業,可慰朕心”等語。
真天語煌煌。
即日有總督、撫院、漕院、總河等印刷告示,到處粘貼,民情大悅。
二月初二日,聖駕到蘇州,住四日,遊虎丘,看萬壽亭。
初三遊靈岩,至元墓,大和尚接見,上問曰:“你在山中曾見龍虎麼?”和尚答曰:“虎是時常見的,龍是今日始見。
”又問和尚曰:“你有老婆否?”和尚啟曰:“和尚有兩個老婆;一個姓湯,一個姓竹。
”上笑而是之,賜白金二百兩。
初到時,蘇州百姓迎接,見駕到,俱呼萬歲。
上答曰:“你們江南百姓俱有壽。
”初七日到嘉興。
初十日至杭州,進城看吳山,往行宮。
十一日遊西湖,遍看諸名山。
十四日過錢塘,至紹興,祭大禹皇帝陵廟。
十五日轉駕回杭州,在西湖内過夜。
十六日至雲栖,又至靈隐。
凡至一處,即有乞丐擠跪,哀求賞賜。
朝廷見此,即令每個賞銀一錠。
至次日,杭城孤貧者俱來求乞,聖上差官吊取關稅銀三千兩,備賞給孤貧,人給五錢,如是者三日。
十八日大宴扈從各官。
十九日清晨,聖駕回銮至嘉興。
二十日至蘇州。
一路漁舡傍近接駕,随駕各官舡,俱用栲栳貯大錢,每舡見漁船,即捧散錢賞之,不計其數,民心大悅。
初上欲南巡,有大臣谏曰:“聖駕一出,恐勞民傷财。
”上曰:“我去,必益于民。
”于是乍入江南境界,即在宿遷,赦免江南省曆年拖欠白銀二百二十餘萬兩。
至浙江,賞給孤貧乞丐漁舡等項,真有益于民。
又谕各官曰:江浙乃人文之薮,每歲科考試,秀才入學,與鄉試舉人中式,必該放額,爾督撫酌議名數具奏。
其南巡經由府縣官,量給優賞。
其犯罪囚禁者,除十惡不赦外,其餘死罪徒流,盡行釋放,如重見天日。
纖夫轎夫,俱有賞賜。
堯舜之君,亦不過如是。
黃浦内每逢午節,有龍舟勝會,看者極多。
午時分在海關前搶鴨演武,有浦東内眷舡一隻,因傍在洋舡邊,人多踏翻,救起三十餘人,死者半焉。
五月二十四日,餘出邑候大嫂,先是四月二十六遷出,在壽山住也。
因連雨三日,至二十七日進城,即聞朱知縣到蘇見撫台,立時摘印,吳江、青浦兩縣保領回縣,造冊交盤。
先時撫台欲參朱知縣,趙太守在内周全,饋銀三千兩可保無虞。
朱知縣已解過一千,疑趙府尊有首尾,故至蘇面禀,緻撫台大怒,立刻摘印。
記此為不托人之戒。
六月初一夜,黑虹竟天。
初二夜白虹竟天。
十二夜又有黑虹竟天。
十五日李海防到,署縣事。
七月十一日皇太後崩,二十九日文到,即搭結孝堂。
八月初一日,文武官哭臨三日而辍。
李海防比較,嚴極,用大闆夾棍,把差人難為。
九月,朝廷差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等官,滿州大人共五員,到蘇州審陳瞻甫一起。
為聖駕南巡時,有邱仲告準禦狀,當發撫院、總督審訊,因瞻甫浼勢宦轉托各衙門,竟問坐誣。
達部去,聖意大怒,特差法司來審,驚恐異常,先見者謂松府大紳也。
前七月二十七日大風起,餘出邑,因渡舡拂搖,住餘秀官家。
二十八、二十九,風大潮湧,傍浦水漲,斫稻在田者俱氽去。
餘至八月初一,方别秀官往馬頭過渡,風猶大極,至邑中為趙仲偉作山事也。
是日在西林庵備素酌定契,先交押契與曹用和而歸。
初四日又往壽山候大嫂,聞有微疾也,因住一日,明晨即往浦東看母浮厝,幸無恙,遂由陳村而至趙元官家過夜。
一路見花盤花鈴俱脫落在田,多者成堆;晚稻亦被蟲咬死,直有全荒者,竟變為大荒年矣。
九月,棉花好者捉四五十斤,其餘中等二三十斤者居多,豆亦半收,稻死過半,人情窘極,收成如此結局。
天又無雨,要種麥者俱戽水車田,更多有費,遍地叫苦。
十月十七日,滿州官在蘇審結陳瞻甫一案,邱仲之父系陳瞻甫謀陷問徒,在路毒藥裝蠱死,原解招出,瞻甫子亦招認,因瞻甫死,俱推在他名下。
其子同差人俱拟流徙,邱仲為父報冤,滿州官與之同坐同食,雖前議驚駕拟流,今俱開釋。
十七日審結,十九日即回京。
朝廷猶以為遲,差官來拿問,此一事連累撫院、按察使、本府趙太守,及前問官魯知府、霍縣公、兵道、按察司等,俱大費周折,看來做官也不是容易。
十一月,餘往東鄉梅耀先處,加銀十兩,先交一半,其半系雲官叮囑,留待當面交也。
十二月,李海防見新官不到,比較漕、白,如強盜用刑,糧、白銀,雙飛單日比,打過經行,又要打正身,正身來遲,又要打管班,種種了人家,糧戶苦極。
十二月因糧迫,年貨件件皆賤,至二十後件件皆貴:米價一兩一錢,花價二分六七厘,豆一兩二錢。
二十八日,董知縣(按:名鼎祚,正白旗人)到,系正白旗出身,遼東籍,年僅十七歲,其父任湖廣總督,其兄弟數人皆任知府知州等官,家住北京,大富,有巨第在揚州。
自六月二十五日選,因漕務重大,故遲至歲暮方到。
此時聞朝廷舉養老之禮,八十歲以上者,給白米一石、豬肉十斤、黃絹一疋,九十以上倍之,着該地方舉報,此亦聖駕南巡時有此念也。
即就上海,有二千餘名,普天之下,不知其開銷幾十萬兩也。
康熙二十九年歲次庚午,其年餘六十有三歲。
元旦微雨天陰,初二有月光,初三又雨,初四晴。
初十起爾師與建侯兄弟不睦,極勸三日而和好。
十六日出邑,先至壽山候大嫂,明日進城,知李海防将漕糧拿出,幸差姚聲遠,數日完清得太平。
二月初四日,海防比足漕糧,回府去訖。
二月,董知縣比較起,利害之甚,少年心性,初拿到隻打十闆,第二限即要枷,又要打差人。
民畏特甚,凡摘出者無不立時完足,即足亦要打闆。
二十八日清明出邑,先至壽山,值緝臣侄亦在,同至斜橋、唐灣諸山,化紙畢而進城。
三月初一,印兒夫婦同孫兒三元東歸,先期載柴草家夥等歸,即砌竈自爨起。
四月初旬,有人在撫院前及府前,粘貼董知縣十三款,據雲件件逼真。
四月十六日大雨起,嗣後綿綿不絕,花俱草沒,脫花者忙甚。
五月二十後方晴,二十六、七、八日又大雨,看來種花者又要荒矣。
六月,董知縣比二十九年份白銀,嚴甚,時難年荒,此番大戶田多者,窘迫異常。
鄉鎮各當鋪,當價大跌,擔挑當物,送來送去,值一兩者,僅押一二錢,亦不肯當。
則民窮财盡,
明着衣冠為士子,高談仁義作男兒。
敢于世上明開眼,肯向人間浪皺眉。
六十七年無事日,堯夫非是愛吟詩。
”又曰:“羲軒之書未嘗去手,堯舜之談未嘗離口。
當中和天,同樂易友。
吟自在詩,飲歡喜酒。
百年升平,不為不偶。
七十康健,不為不壽。
老境從容,惟我獨有。
”此二首乃邵康節所作,餘喜其意若相似,故錄為後曆年記之首雲。
餘所編記事一書,分作上中下三卷,自幼年而至六十,意謂花甲一周,可以止矣。
不意天假之緣,又經數載,時事,益奇,風俗益薄,涉曆更難矣。
幸而荷天之休,耳目無恙,多所見聞,身亦康健。
每有涉曆,随于窗下援筆記之,不覺又是十載。
古稀之歲,聯縷而附于曆年之後,使後之覽者,未必非涉世之一助雲耳。
康熙二十七年歲次戊辰,是年餘六十一歲。
自元旦至初七日,日晴暖。
初八日陰,初十夜落雪二寸。
十二日細雨起,至十六日方晴。
十四日太皇太後崩,遺诏到,縣堂上結做孝堂,文武官聚哭三日而撤去。
奉诏;不論軍民人等,及在任在鄉官員,俱摘去紅纓,素服二十七日;婦女摘去耳環,亦素服二十七日。
二月十一日,大雪尺許,後竟連次落冰塊及雪,緻使果樹、牡丹俱不盛。
三月初一日蝕,是日沈阿舅來請兒婦下午東去。
初五日清明,初七日餘同大兒出邑,标墓畢,即至浦東标母親墓,由周鎮而歸。
十五夜月蝕,此時縣中方比代兌起,摘出我名,幸而在邑設處完納,幸太平。
三月二十五日,餘将田一畝五分賣于談柏年,得價三兩五錢,備完代兌。
四月初三日完清漕,銷去簽票。
次兒欲傍外家種田,載去動用家夥,打竈自住,四月初十炊爨起。
初十日,邑中大嫂六十誕辰,因天雨不能去賀。
王知縣有信到,立刻打發家眷内司等出署,小轎四十乘、扛八十擡、舡四十隻,由閘上下舡而去,方知其官壞也。
即于初六日往蘇州,見撫院、布政,皆大哭,說出朱太守押定要割堂簿,換欠額,實與四縣官無涉,不料董總督提參,奉旨一府四縣印官俱革職,該督撫查究奏奪。
十二日王知縣回,喚各經承造交盤冊。
十三日又往蘇繳印,值莊布政升湖廣巡撫,即日上任,委劉糧道署印,田撫台又降貴州巡撫,俱星火離任前往。
至五月十一日,按察署撫院事,差官來追去縣。
二十六日蘇州李糧捕到,署縣事。
時聞朝政嚴肅,壞去許多大臣,如鄞總河、慕漕院、吏部尚書佛倫、北直軍門小于成龍、工部尚書孫在豐等,後聞俱開複,獨慕天顔父子俱受夾打削籍。
六月初六未時候,天上有黑路如虹。
此時聞湖廣汰兵反,殺死巡撫、布政及府、縣等官,我鄉葉炳霞(按:名映榴,即順治十四年中舉人、十八年成進士者)系翰林,轉湖廣荊嶽道副使,升左布政使,在任殉難,自刎而死,幸家眷先出城,無恙。
十八日,川沙營發兵征湖廣,奉總督來文也。
誰知海兵一名,必帶四五人,方出城就搶,凡經過之地,受累之極。
不料換舡載回,被人識破,北蔡鎮截住兩舡,三橋頭亦截住兩舡,吳淞江内亦捉住兩舡,俱連人解縣收鋪,縣官審時,夾打成招,枷号示衆。
七月初七日未刻,西南天上五色雲現片時,餘在刑房前,範子芳見而異之,招餘同看,約未時候,刻許而散。
時為趙舜來官司,與姚彥侯弟德明贖田事也。
十七夜,天上有黑虹見西北,時月在東南,明亮之極。
八月十六,西鄰趙明賢為盜犯朱七打傷捕快朱君甫,兩相诘訟,糧捕廳又有朱票來提,餘同毛八起、吳允之周全約兩月,方得安貼,共費百金。
不料後日獲住朱七招扳趙芳令,又費二百餘金。
記此凡系盜賊之人,切不可與之近。
八月二十六日,新縣尊到,公座姓朱,名萬錦,系潮廣舉人。
府中因朱太守換欠額敗露,俱壞去,今趙府尊(按:即松江知府趙甯,浙江人)與四縣同日座,亦奇事也。
十月二十七日起,為松年官司事,直至十二月十五日方完。
十三日大兄舉殡,十五日卯時落葬,餘忙四五日而歸,又值歲暮矣。
二十八日落雪,一冬無雨,至是而僅有小雪。
是年棉花好極,上号者每畝三擔,次者兩擔,最低者亦擔外。
惟晚稻被蛀幹蟲咬壞,有全荒者,幸别路大熟,米價每石六錢,白米七錢,豆價五錢半,花價一分八厘。
二十五日印兒夫婦歸來過節。
康熙二十八年歲次己巳,餘六十二歲。
元旦天色甚好,拜年者多有氣色。
初二日将夜,邑中徐四官、五官,因明晨母姨談老親娘七十壽誕,故備禮來賀。
十二日餘出邑賀節,竟無燈看,故十四日即歸。
聞朝廷于初六出京,南巡江、浙,并看開浚汴河工次,飛騎而來,提督楊将軍十三日出去接駕,撫台俱往,各府縣俱備彩色布幔、纖夫等項。
二月初即聞駕在宿遷,傳各大臣面谕雲:“朕未出京時詢戶部,知江南全省所欠曆年錢糧,自十九年起,共結二百二十餘萬兩。
昨入宿遷境内,觀民比往歲南巡稍加富庶,則知朕連年蠲免錢糧,大有益于民也。
今再将曆年積欠錢糧,盡行蠲免,使官無參罰之累、民無催科之擾。
朕在宮中,一絲一粟,不敢虛耗。
伹古人藏富于民,使民安居樂業,可慰朕心”等語。
真天語煌煌。
即日有總督、撫院、漕院、總河等印刷告示,到處粘貼,民情大悅。
二月初二日,聖駕到蘇州,住四日,遊虎丘,看萬壽亭。
初三遊靈岩,至元墓,大和尚接見,上問曰:“你在山中曾見龍虎麼?”和尚答曰:“虎是時常見的,龍是今日始見。
”又問和尚曰:“你有老婆否?”和尚啟曰:“和尚有兩個老婆;一個姓湯,一個姓竹。
”上笑而是之,賜白金二百兩。
初到時,蘇州百姓迎接,見駕到,俱呼萬歲。
上答曰:“你們江南百姓俱有壽。
”初七日到嘉興。
初十日至杭州,進城看吳山,往行宮。
十一日遊西湖,遍看諸名山。
十四日過錢塘,至紹興,祭大禹皇帝陵廟。
十五日轉駕回杭州,在西湖内過夜。
十六日至雲栖,又至靈隐。
凡至一處,即有乞丐擠跪,哀求賞賜。
朝廷見此,即令每個賞銀一錠。
至次日,杭城孤貧者俱來求乞,聖上差官吊取關稅銀三千兩,備賞給孤貧,人給五錢,如是者三日。
十八日大宴扈從各官。
十九日清晨,聖駕回銮至嘉興。
二十日至蘇州。
一路漁舡傍近接駕,随駕各官舡,俱用栲栳貯大錢,每舡見漁船,即捧散錢賞之,不計其數,民心大悅。
初上欲南巡,有大臣谏曰:“聖駕一出,恐勞民傷财。
”上曰:“我去,必益于民。
”于是乍入江南境界,即在宿遷,赦免江南省曆年拖欠白銀二百二十餘萬兩。
至浙江,賞給孤貧乞丐漁舡等項,真有益于民。
又谕各官曰:江浙乃人文之薮,每歲科考試,秀才入學,與鄉試舉人中式,必該放額,爾督撫酌議名數具奏。
其南巡經由府縣官,量給優賞。
其犯罪囚禁者,除十惡不赦外,其餘死罪徒流,盡行釋放,如重見天日。
纖夫轎夫,俱有賞賜。
堯舜之君,亦不過如是。
黃浦内每逢午節,有龍舟勝會,看者極多。
午時分在海關前搶鴨演武,有浦東内眷舡一隻,因傍在洋舡邊,人多踏翻,救起三十餘人,死者半焉。
五月二十四日,餘出邑候大嫂,先是四月二十六遷出,在壽山住也。
因連雨三日,至二十七日進城,即聞朱知縣到蘇見撫台,立時摘印,吳江、青浦兩縣保領回縣,造冊交盤。
先時撫台欲參朱知縣,趙太守在内周全,饋銀三千兩可保無虞。
朱知縣已解過一千,疑趙府尊有首尾,故至蘇面禀,緻撫台大怒,立刻摘印。
記此為不托人之戒。
六月初一夜,黑虹竟天。
初二夜白虹竟天。
十二夜又有黑虹竟天。
十五日李海防到,署縣事。
七月十一日皇太後崩,二十九日文到,即搭結孝堂。
八月初一日,文武官哭臨三日而辍。
李海防比較,嚴極,用大闆夾棍,把差人難為。
九月,朝廷差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等官,滿州大人共五員,到蘇州審陳瞻甫一起。
為聖駕南巡時,有邱仲告準禦狀,當發撫院、總督審訊,因瞻甫浼勢宦轉托各衙門,竟問坐誣。
達部去,聖意大怒,特差法司來審,驚恐異常,先見者謂松府大紳也。
前七月二十七日大風起,餘出邑,因渡舡拂搖,住餘秀官家。
二十八、二十九,風大潮湧,傍浦水漲,斫稻在田者俱氽去。
餘至八月初一,方别秀官往馬頭過渡,風猶大極,至邑中為趙仲偉作山事也。
是日在西林庵備素酌定契,先交押契與曹用和而歸。
初四日又往壽山候大嫂,聞有微疾也,因住一日,明晨即往浦東看母浮厝,幸無恙,遂由陳村而至趙元官家過夜。
一路見花盤花鈴俱脫落在田,多者成堆;晚稻亦被蟲咬死,直有全荒者,竟變為大荒年矣。
九月,棉花好者捉四五十斤,其餘中等二三十斤者居多,豆亦半收,稻死過半,人情窘極,收成如此結局。
天又無雨,要種麥者俱戽水車田,更多有費,遍地叫苦。
十月十七日,滿州官在蘇審結陳瞻甫一案,邱仲之父系陳瞻甫謀陷問徒,在路毒藥裝蠱死,原解招出,瞻甫子亦招認,因瞻甫死,俱推在他名下。
其子同差人俱拟流徙,邱仲為父報冤,滿州官與之同坐同食,雖前議驚駕拟流,今俱開釋。
十七日審結,十九日即回京。
朝廷猶以為遲,差官來拿問,此一事連累撫院、按察使、本府趙太守,及前問官魯知府、霍縣公、兵道、按察司等,俱大費周折,看來做官也不是容易。
十一月,餘往東鄉梅耀先處,加銀十兩,先交一半,其半系雲官叮囑,留待當面交也。
十二月,李海防見新官不到,比較漕、白,如強盜用刑,糧、白銀,雙飛單日比,打過經行,又要打正身,正身來遲,又要打管班,種種了人家,糧戶苦極。
十二月因糧迫,年貨件件皆賤,至二十後件件皆貴:米價一兩一錢,花價二分六七厘,豆一兩二錢。
二十八日,董知縣(按:名鼎祚,正白旗人)到,系正白旗出身,遼東籍,年僅十七歲,其父任湖廣總督,其兄弟數人皆任知府知州等官,家住北京,大富,有巨第在揚州。
自六月二十五日選,因漕務重大,故遲至歲暮方到。
此時聞朝廷舉養老之禮,八十歲以上者,給白米一石、豬肉十斤、黃絹一疋,九十以上倍之,着該地方舉報,此亦聖駕南巡時有此念也。
即就上海,有二千餘名,普天之下,不知其開銷幾十萬兩也。
康熙二十九年歲次庚午,其年餘六十有三歲。
元旦微雨天陰,初二有月光,初三又雨,初四晴。
初十起爾師與建侯兄弟不睦,極勸三日而和好。
十六日出邑,先至壽山候大嫂,明日進城,知李海防将漕糧拿出,幸差姚聲遠,數日完清得太平。
二月初四日,海防比足漕糧,回府去訖。
二月,董知縣比較起,利害之甚,少年心性,初拿到隻打十闆,第二限即要枷,又要打差人。
民畏特甚,凡摘出者無不立時完足,即足亦要打闆。
二十八日清明出邑,先至壽山,值緝臣侄亦在,同至斜橋、唐灣諸山,化紙畢而進城。
三月初一,印兒夫婦同孫兒三元東歸,先期載柴草家夥等歸,即砌竈自爨起。
四月初旬,有人在撫院前及府前,粘貼董知縣十三款,據雲件件逼真。
四月十六日大雨起,嗣後綿綿不絕,花俱草沒,脫花者忙甚。
五月二十後方晴,二十六、七、八日又大雨,看來種花者又要荒矣。
六月,董知縣比二十九年份白銀,嚴甚,時難年荒,此番大戶田多者,窘迫異常。
鄉鎮各當鋪,當價大跌,擔挑當物,送來送去,值一兩者,僅押一二錢,亦不肯當。
則民窮财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