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例存疑卷四十四

關燈
積柴草等物者,首犯枷号兩個月,杖一百,流三千裡,如系孤村曠野内,并不毘連民居閑房,及田場積聚之物者,杖一百,徒三年。

    為從各減一等。

    當被救息,尚未燒毀者,又各減一等。

    地方文武官弁,遇有此等惡徒放火,不即赴援撲滅,協力擒拏,照例議處。

    地方保甲人等,照不應重律治罪。

     此條系雍正七年定例,乾隆五年、三十二年,嘉慶六年,并道光七年修改,十年改定。

     謹按。

    圖财放火與圖财謀命情節相等,謀命得财之案,雖不下手亦拟斬候,此放火業已搶得财物,又有何情可原耶。

    至已将房屋燒毀,即與已經殺人無異,其下手燃火之犯,豈得拟軍罪。

     □律不分首從均拟斬罪,例以搶奪财物及殺人等項,分别拟以斬決枭示,本屬較律加重,其尚未搶掠,及未傷人,或傷人未死,為從之犯,均無死罪,反較律為輕,殊未妥協。

    再査律重例輕各條,或系遵奉谕旨,或系臣工條奏,斷無無故改輕之理。

    此例因何改輕,按語内并未叙明。

    記考。

     《唐律疏議》。

    問曰,有人持仗燒人宅舍,因即盜取其财,或燒傷物主,合得何罪。

    答曰。

    依雜律故燒人舍屋,徒三年。

    不限強之與竊。

    然則持仗燒人舍宅,止徒三年。

    因即盜取财物,便是元非盜意。

    雖覆持仗而行事,同先強後盜,計贓以強盜科罪。

    火若傷殺者同。

     删除例一條。

     一,凡放火故燒自己房屋,因而延燒官民房屋,及積聚之物,與故燒人空閑房屋,及田場積之物者,倶發邊衛充軍。

    系前明舊例,雍正三年以此條與律不符,删除。

     《輯注》雲,故燒己房,而延燒官民房屋,積聚者,本律是徒。

    故燒空閑房屋、田野積聚者,本律是流。

    例内問發充軍。

    蓋延燒雖輕,而非空房,田野積聚之比。

    故燒雖重,而非官民房屋。

    積聚之比。

    其罪應同也。

     謹按。

    此等議論最為平允,強盜例内自首充軍一條,即本于此,此例似不可删。

     放火故燒人房屋一,挾雠放火,除有心燒死一家三命,或一家二命者,仍各按律例拟斬決,淩遲外,其止欲燒毀房屋、柴草洩忿,并非有心殺人者,如緻死一二命,應照挾雠放火因而殺人,及焚壓人死例,首犯拟斬立決。

    為從商謀下手燃火者,拟絞監候。

    若緻死一家三命以上,首犯斬決枭示。

    從犯拟絞立決。

     此條系嘉慶十三年,直隸總督溫承惠奏,民人劉五挾嫌放火燒斃史大一家四命一案,欽奉谕旨,恭纂為例。

     謹按。

    放火故燒房屋因而殺人,律既以故殺論,即與有心殺人無異。

    此例于挾雠放火之犯,仍分别是否有心殺人,似與明例稱以者與實犯同之意未協。

     □有心放火殺人,如死系一家三命,首犯即應淩遲,從犯亦應斬決。

    非有心殺人,首犯斬枭。

    從犯絞決。

    所以略示區别也。

    殺一家二命,首犯斬枭,不言為從加功之犯,則絞候矣。

    此緻死二命,首犯免其枭示。

    從犯仍拟絞候。

    似無區别。

    然猶可雲,下手燃火與加功無異,雖無心亦難末減也。

    至一命則情更輕矣,與一家二命無别,未知何故。

    亦與賊犯遺火燒斃事主之例,互相參差。

     □既以有心無心為罪名輕重之分,按語意在從輕,而一命何又從嚴。

    殊不可解。

     □上層分别人數改定之例,指明一家三命、一家二命。

    下層分别人數改定之例,指明一家三命及一家二命。

    下一層自系指一家三命及一家二命言方合。

    乃祗有一家三命,而無一家二命,則一二命似系一家二命之誤,或繕寫時脫一家字耳。

     □此條系因劉五并非有心放火殺人,以緻燒斃一家四命,故酌定此例。

    一家三命,首犯改為斬枭,不問淩遲。

    從犯改為絞決,不問斬決。

    則一家二命,首犯亦當改為斬決,免其枭示。

    若緻斃一命之案,為首亦問斬決。

    為從亦問絞候。

    是以并非有心殺人之犯,與挾雠放火,有心殺人者一例同科,不特罪名岐異,文義亦不甚順,其為脫一家字無疑。

    再律内明言,放火因而殺人者,以故殺論。

    則欲燒毀房屋、柴草洩忿,以緻燒死一命,正與以故殺之律相符。

    問拟斬候,自屬允當。

    又何首犯斬決,從犯絞候之有。

     威逼門,竊賊遺落火煤,燒斃事主一條,與此情節相類。

    彼條事主一二命,及三命,非一家,為一等,一家三命為一等,三命以上為一等。

    應參看。

     搬做雜劇: 凡樂人搬做雜劇戲文,不許裝扮歴代帝王後妃,及先聖先賢、忠臣、烈士、神像,違者,杖一百。

    官民之家容令裝扮者,與同罪。

    其神仙道扮及義夫、節婦、孝子、順孫勸人為善者,不在禁限。

     此仍明律,雍正三年修改。

     條例 搬做雜劇一,城市郷村如有當街搭台,懸燈唱演夜戲者,将為首之人,照違制律,杖一百,枷号一個月。

    不行査拏之地方保甲,照不應重律,杖八十。

    不實力奉行之文武各官,交部議處。

    若郷保人等,有借端勒索者,照索詐例治罪。

     此條系雍正十三年定例。

     謹按。

    一經唱演夜戲,即拟滿杖,傥因演戲緻滋事端,應否加重,并無明文。

    似應改為唱演夜戲,為首之人,問不應輕。

    緻滋事端,問不應重。

    或分别問違令亦可。

    《處分則例》因唱演夜戲,緻生鬪毆、竊盜、誘拐、賭博等事者,地方官罰俸一年。

     搬做雜劇一,凡旗員赴戲園看戲者,照違制律,杖一百。

    失察之該管上司,交部議處。

    如系閑散世職,将該管都統等,交部議處。

     此條系乾隆四十一年,因員外郎徳泰等,往赴戲園觀看演劇,參革送部,将徳泰等拟照違制律,杖一百,奏準在案。

    所有該管上司。

    應行議處。

    欽奉谕旨,交軍機大臣會同都察院,議奏定例。

     謹按。

    專言旗員而未及漢員,自應勿論矣。

     □既設戲園,即無禁人往看之理,乃禁旗員而未禁漢員,已嫌參差。

    究之旗員,又何嘗能禁止耶。

    照違制律,應滿杖,官員有犯,即應革職,乃處分中之極重者。

    犯别項私罪,尚應議罰、議降,而一經赴園看戲,遽拟革職,殊覺太嚴。

     搬做雜劇一,凡旗人因貧餬口,登台賣藝,有玷旗籍者,連子孫一并銷除旗檔,毋庸治罪。

    該管參佐領限三個月内,據實報出免議,逾限不報,照例分别議處。

     此條系道光五年,管理廂黃旗滿洲都統英和等條奏,懲勸旗人折内,纂輯為例。

     謹按。

    凡旗人逃走後,甘心下賤,受雇傭工,不顧顔面者,銷除旗檔,發黒龍江等處嚴加管束。

    見徒流遷徙地方,較此條治罪為重,彼例在先,且系遵旨纂定,是以治罪不同耳。

     違令: 凡違令者,笞五十。

    (謂令有禁制,而律無罪名者,如故違诏旨,坐違制。

    故違奏準事例,坐違令。

    ) 此仍明律,原有小注,順治三年増修,雍正三年改定。

     不應為: 凡不應得為而為之者,笞四十。

    事理重者,杖八十。

    (律無罪名,所犯事有輕重,各量情而坐之。

    ) 此仍明律,原有小注,順治三年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