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業興傳

關燈
李業興,上黨長子人。

    祖父李虬,父玄紀,都因儒學淵博被推舉為孝廉。

    玄紀死于金鄉令任上。

    李興業少年時代就很忠直,潛心學習,負書從師,不怕辛苦。

    精研經書章句,愛看奇聞異說。

    稍晚在趙、魏之間師事徐遵明。

    當時有漁陽人鮮于靈馥也聚徒講學,而遵明聲譽還沒多高,著錄尚少。

    業興于是到靈馥的學校中去,看起來像個學生。

    靈馥于是說:“李生你久随徐遵明都學到了些什麼?”業興默不作聲。

    等到靈馥講說《左傳》,業興揀幾條傳中大義問靈馥,靈馥無法回答。

    于是業興振衣而起說:“羌弟子正像我這樣!”揚長而歸。

    從此以後,靈馥的學生紛紛改換門庭,來到徐遵明這裡。

    徐遵明學生大增,全是李業興的功勞。

     後來,李業興廣泛涉獵百家之學,圖緯、占蔔、天文各種學問無不詳知明曉,尤其擅長算術曆法。

    李業興雖然貧寒,卻很自負傲氣,如别人禮待不周,即使權貴之人,他也不低頭。

    後來當王遵業的門客。

    被推舉為孝廉,任校書郎。

    因當時流行趙匪欠的曆法,這部曆法節氣比時間變化晚了一些節拍,延昌年間,李業興編出一部《戊子元曆》獻給朝廷。

    當時,屯騎校尉張洪、蕩寇将軍張龍祥等九家各自獻上一部新的曆法,世宗下诏,讓把它們合為一部。

    張洪等人于是共同推薦李興業為主,編成《戊子曆》。

    正光三年(522),奏請推行新曆。

    事情記錄在《律曆志》。

    遷任奉朝請。

    臨海王元..征伐蠻族引征他為騎兵參軍。

    後來廣陵王元淵北征,又為外兵參軍。

    李業興考慮到殷商甲寅曆,黃帝辛卯曆,空有積元,術數亡缺,業興又加以修訂,各寫一卷,又流傳于世。

     建義初年(528),授官典儀注,沒多久升任著作佐郎。

    永安二年(529),因他以前造曆書的功勞,朝廷賜給他長子伯爵位。

    後來因居喪解職,不久又恢複原職。

    元晔竊居魏政權,任他為通直散騎侍郎。

    普泰元年(531),淘汰侍官,李業興仍在通直郎位,又加授甯朔将軍。

    後又授征虜将軍、中散大夫,仍在通直職位。

    太昌初年(532),轉任散騎侍郎,因他典制儀式勤勤懇懇,特地賞升一階,除授平東将軍、光祿大夫,不久又加安西将軍。

    後又以出帝登基時,參與安排典禮儀式,被封為屯留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轉任中軍将軍、通直散騎常侍。

    永熙三年(534)二月,出帝祭神,李業興與魏季景、溫子升、窦援為帝選祭辭。

    後來選入内宮,任帝侍讀。

     魏都剛遷到邺城時,起部郎中辛術啟奏說:“如今皇駕東移,百般創始,營造一事,必須合乎節度。

    上應參照前代範式,下應比照京洛規模。

    如今邺都雖舊,房基殿址毀滅,又加上當初圖樣模糊,營造事宜應該審定。

    臣雖居職在此,但不精古式,國家大事不敢妄自定奪。

    通直散騎常侍李業興是碩學大儒,博聞多識,營造大事,應征求他的意見。

    現在請求皇上讓我到他那裡去展披圖記,考定是非,驗古論今,仔細定奪,召集畫工并所須調度,設計新圖,申奏皇上裁決。

    臣希望開始營造的時候,百事順當。

    ”皇帝下诏,同意這個意見。

    天平二年(535),朝廷提升李業興為鎮南将軍,不久又任侍讀。

    這時尚書右仆射、營構大将軍高隆之被召修繕治理三署樂器、衣服以及百戲之類,高隆之奏請李業興一同參預此事。

     天平四年(537),與兼散騎常侍李諧、兼吏部郎盧元明一起出使蕭衍。

    蕭衍的散騎常侍朱異問李業興:“魏國洛中的委粟山是帝都的南郊嗎?”業興說:“委粟是園丘,不是南郊。

    ”朱異說:“北邊郊、丘不是同一個地方,用的是鄭侯之義。

    我們這裡隻用王義。

    ”李業興說:“是的,洛京郊、丘之處專門采用鄭解。

    ”朱異說:“如像這樣,女子降嫁旁親也從鄭義不?”業興說:“這一樁事,也不全從。

    像你說的這兒專從王義,喪期應為二十五個月,為什麼王儉的《喪禮》上寫除去喪服應為二十七個月呢?”朱異沒法回答。

    李業興又說:“我昨天看見明堂建制是四根柱子的方形屋宇,都沒有五九的室制,應當是裴危頁所制。

    明堂上圓下方,裴隻去除側室而已。

    而今卻見明堂上面不圓,是怎麼回事?”朱異說:“圓方之說,經典無記載,為什麼以方怪明堂?”李業興說:“圓方之言,出處很明确,隻是你沒有看見罷了。

    我見你記錄的梁主《孝經義》也說上圓下方,你今天又說沒有此說,豈不是自相矛盾?”朱異說:“若是這樣,圓方之說出自何經?”李業興說:“出自《孝經·援神契》。

    ”朱異說:“緯侯之書,有什麼可信的?”李業興說:“你若不信,《靈威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