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景傳
關燈
小
中
大
才學器識,先作《遺德頌》,司徒崔光聽說後觀看其文,尋味良久,說:“高光祿平時每每矜誇其文,自認為可以報答高允之德,今天見到常生此頌,高氏便不能獨擅其美了。
”侍中崔光、安豐王元延明受诏議定服章之儀,帝敕常景參加讨論。
不久進号冠軍将軍。
阿那環率衆投魏,他在國境上遷延時日,又陳部下饑餓疲乏,難以前進。
帝派尚書左丞元孚奉诏撫恤,阿那環抓住元孚經過柔玄,奔往漠北。
帝派尚書令李崇、禦史中尉兼右仆射元纂領兵追讨,沒有趕上。
又令常景出塞,經甕山,臨翰海,讓他宣诏召大軍回朝。
常景跋山涉水,怅然懷古,模仿劉琨《扶風歌》作詩十二首。
進号為征虜将軍。
孝昌初年(525),兼任給事黃門侍郎。
不久又除左将軍、太府少卿,仍為舍人。
他堅決推辭少卿職不拜,改授散騎常侍,将軍如故。
徐州刺史元法僧叛入蕭衍政權,蕭衍派其豫章王蕭綜入據彭城。
當時安豐王元延明為大都督、大行台、都督觀機部分。
常景經洛..,于是作銘文。
這時,尚書令蕭寶夤、都督崔延伯,都督、北海王元颢,都督、車騎将軍元恒芝等都一一出讨,帝诏常景到軍中宣旨勞問。
還朝,以本将軍授徐州刺史。
杜洛周在燕州反叛,帝仍以常景兼尚書為行台,與幽州都督、平北将軍元譚一起抵禦叛軍。
常景上表請求統幽州各縣人馬都入古城,山路有通往敵人的地方,權發兵夫,随其設戍,以為防敵之處。
又因一向以來差兵,兵馬不盡強壯,今之三長,都是豪門或多丁卒的人充任,請求權且征其為兵。
肅宗都依從了他的意見。
進号為平北将軍。
另敕元譚西到軍都關,北據盧龍塞,據此二險,以堵塞敵人出入之路。
又诏常景在山中路險的地方,都令捍塞。
常景派府中錄事參軍裴智成征發範陽三長之兵據守白山閏,都督元譚據居庸、下口。
不多久,安州、石離、冗城、斛鹽三個戍關軍人反叛,勾結杜洛周,共有二萬多人,從松岍赴敵而去。
元譚統别将崔仲哲等截堵軍都關以待叛軍。
仲哲戰沒,洛周又從外面呼應,元譚腹背受敵,于是大敗,軍隊夜晚四散而去。
帝诏以常景所部别将李琚為都督,代替元譚征伐下口,降常景為後将軍,解除州職,仍诏常景為幽、安、玄、□四州行台。
敵人既向南侵出,抄掠薊城,常景命統軍梁仲禮率軍攻擊,打敗敵人,擒獲敵将禦夷鎮軍主孫念恒。
都督李琚為賊所攻,在薊城北面軍敗身死。
常景率城人抵禦敵人,敵人不敢進逼。
杜洛周還軍據守上谷。
帝授景為平北将軍、光祿大夫,行台如故。
杜洛周派他的都督王曹纥真、馬叱斤等人率部到薊州城南,搶掠百姓糧食,遇上連天陰雨,敵人疲勞。
常景與都督于榮、刺史王延年在粟園設兵。
斷其歸路,大敗敵人,斬殺曹纥真。
洛周率衆南往範陽,城人投降,抓住刺史延年及常景送往杜洛周處。
洛周不久被葛榮吞沒,常景又入葛榮衆中。
葛榮被滅之後,常景得以還朝。
永安元年(528),帝诏複其本官,兼任黃門侍郎,又攝領著作,常景固辭不就。
二年(529),除任中軍将軍,正黃門。
這以前,參加讨論《正光壬子曆》,到這時賜爵高陽子。
元颢内逼,莊帝北逃,常景與侍中、大司馬、安豐王元延明在宮廷中召集衆親臣賓戚,安慰京師。
元颢入洛,常景仍居本位。
莊帝還宮,解除了他的黃門職。
普泰初年(531),除授車騎将軍、右光祿大夫、秘書監。
以參預起草诏書命诰之勤,封為濮陽縣子。
後依例追奪。
永熙二年(533),監議事。
常景從年少到白頭,常居官任。
他清廉儉省,不營辦産業,至于衣食之類,夠用就覺得行了。
喜愛經史書籍,喜歡玩弄文詞,如碰到新奇的書籍,則孜孜求訪,或用手上的東西抵押購買,不問價錢貴賤,必定要把東西弄到手。
友人刁整經常對他說:“卿清德自居,不置家業,雖說儉約可推崇,但你憑什麼養家糊口呢?我擔心你這情況會出現摯太常饑餓于鯢谷的情形。
”便與衛将軍羊深憐其所乏,率刁雙、司馬彥邕、李諧、畢祖彥、畢義顯等人各出錢一千文為他買馬。
天平初年(534),帝都遷邺,常景隻有匹馬從駕。
當時诏書宣布僅三天,四十萬戶人民狼狽上路,收百官馬匹,尚書丞郎以下不是陪從聖駕的都乘驢而行。
齊獻武王以常景清貧,特别撥給牛車四乘,妻小才得行至邺城。
後來除任儀同三司,仍為本将軍。
武定六年(548),以老病去官。
帝诏說:“幾杖為禮,安車養老,敬齒尊賢,是從古以來的風尚。
常景才藝業能精通,文史淵洽,曆事三京,前後五十年,朝章言歸,俸祿無餘,家徒四壁,應予憐恤,以彰旌元老。
可特給右光祿待遇,以終養其身。
”武定八年(550)去世。
常景所著文數百篇,流行于世,删正晉司空張華《博物志》,又撰《儒林》、《列女傳》各數十篇。
長子昶,少學識,但有文才。
早卒。
昶弟彪之,永安年間,任司空行參軍。
”侍中崔光、安豐王元延明受诏議定服章之儀,帝敕常景參加讨論。
不久進号冠軍将軍。
阿那環率衆投魏,他在國境上遷延時日,又陳部下饑餓疲乏,難以前進。
帝派尚書左丞元孚奉诏撫恤,阿那環抓住元孚經過柔玄,奔往漠北。
帝派尚書令李崇、禦史中尉兼右仆射元纂領兵追讨,沒有趕上。
又令常景出塞,經甕山,臨翰海,讓他宣诏召大軍回朝。
常景跋山涉水,怅然懷古,模仿劉琨《扶風歌》作詩十二首。
進号為征虜将軍。
孝昌初年(525),兼任給事黃門侍郎。
不久又除左将軍、太府少卿,仍為舍人。
他堅決推辭少卿職不拜,改授散騎常侍,将軍如故。
徐州刺史元法僧叛入蕭衍政權,蕭衍派其豫章王蕭綜入據彭城。
當時安豐王元延明為大都督、大行台、都督觀機部分。
常景經洛..,于是作銘文。
這時,尚書令蕭寶夤、都督崔延伯,都督、北海王元颢,都督、車騎将軍元恒芝等都一一出讨,帝诏常景到軍中宣旨勞問。
還朝,以本将軍授徐州刺史。
杜洛周在燕州反叛,帝仍以常景兼尚書為行台,與幽州都督、平北将軍元譚一起抵禦叛軍。
常景上表請求統幽州各縣人馬都入古城,山路有通往敵人的地方,權發兵夫,随其設戍,以為防敵之處。
又因一向以來差兵,兵馬不盡強壯,今之三長,都是豪門或多丁卒的人充任,請求權且征其為兵。
肅宗都依從了他的意見。
進号為平北将軍。
另敕元譚西到軍都關,北據盧龍塞,據此二險,以堵塞敵人出入之路。
又诏常景在山中路險的地方,都令捍塞。
常景派府中錄事參軍裴智成征發範陽三長之兵據守白山閏,都督元譚據居庸、下口。
不多久,安州、石離、冗城、斛鹽三個戍關軍人反叛,勾結杜洛周,共有二萬多人,從松岍赴敵而去。
元譚統别将崔仲哲等截堵軍都關以待叛軍。
仲哲戰沒,洛周又從外面呼應,元譚腹背受敵,于是大敗,軍隊夜晚四散而去。
帝诏以常景所部别将李琚為都督,代替元譚征伐下口,降常景為後将軍,解除州職,仍诏常景為幽、安、玄、□四州行台。
敵人既向南侵出,抄掠薊城,常景命統軍梁仲禮率軍攻擊,打敗敵人,擒獲敵将禦夷鎮軍主孫念恒。
都督李琚為賊所攻,在薊城北面軍敗身死。
常景率城人抵禦敵人,敵人不敢進逼。
杜洛周還軍據守上谷。
帝授景為平北将軍、光祿大夫,行台如故。
杜洛周派他的都督王曹纥真、馬叱斤等人率部到薊州城南,搶掠百姓糧食,遇上連天陰雨,敵人疲勞。
常景與都督于榮、刺史王延年在粟園設兵。
斷其歸路,大敗敵人,斬殺曹纥真。
洛周率衆南往範陽,城人投降,抓住刺史延年及常景送往杜洛周處。
洛周不久被葛榮吞沒,常景又入葛榮衆中。
葛榮被滅之後,常景得以還朝。
永安元年(528),帝诏複其本官,兼任黃門侍郎,又攝領著作,常景固辭不就。
二年(529),除任中軍将軍,正黃門。
這以前,參加讨論《正光壬子曆》,到這時賜爵高陽子。
元颢内逼,莊帝北逃,常景與侍中、大司馬、安豐王元延明在宮廷中召集衆親臣賓戚,安慰京師。
元颢入洛,常景仍居本位。
莊帝還宮,解除了他的黃門職。
普泰初年(531),除授車騎将軍、右光祿大夫、秘書監。
以參預起草诏書命诰之勤,封為濮陽縣子。
後依例追奪。
永熙二年(533),監議事。
常景從年少到白頭,常居官任。
他清廉儉省,不營辦産業,至于衣食之類,夠用就覺得行了。
喜愛經史書籍,喜歡玩弄文詞,如碰到新奇的書籍,則孜孜求訪,或用手上的東西抵押購買,不問價錢貴賤,必定要把東西弄到手。
友人刁整經常對他說:“卿清德自居,不置家業,雖說儉約可推崇,但你憑什麼養家糊口呢?我擔心你這情況會出現摯太常饑餓于鯢谷的情形。
”便與衛将軍羊深憐其所乏,率刁雙、司馬彥邕、李諧、畢祖彥、畢義顯等人各出錢一千文為他買馬。
天平初年(534),帝都遷邺,常景隻有匹馬從駕。
當時诏書宣布僅三天,四十萬戶人民狼狽上路,收百官馬匹,尚書丞郎以下不是陪從聖駕的都乘驢而行。
齊獻武王以常景清貧,特别撥給牛車四乘,妻小才得行至邺城。
後來除任儀同三司,仍為本将軍。
武定六年(548),以老病去官。
帝诏說:“幾杖為禮,安車養老,敬齒尊賢,是從古以來的風尚。
常景才藝業能精通,文史淵洽,曆事三京,前後五十年,朝章言歸,俸祿無餘,家徒四壁,應予憐恤,以彰旌元老。
可特給右光祿待遇,以終養其身。
”武定八年(550)去世。
常景所著文數百篇,流行于世,删正晉司空張華《博物志》,又撰《儒林》、《列女傳》各數十篇。
長子昶,少學識,但有文才。
早卒。
昶弟彪之,永安年間,任司空行參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