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景傳

關燈
常景,字永昌,河内人。

    父常文通,終官天水太守。

    常景少時聰慧敏捷,初讀《論語》、《毛詩》,一受便覽。

    等到長大,有才思,雅好文章。

    廷尉公孫良舉薦他為博士,高祖親得其名,既而用之。

    後來任門下錄事、太常博士。

    正始初年(504~505),帝诏尚書、門下在金墉中書外省考查讨論律令,帝命常景參與議論。

     魏世宗小舅護軍将軍高顯去世,其兄右仆射高肇私下托常景及尚書邢巒、并州刺史高聰、通直郎徐纥各作碑銘,一并呈上。

    世宗都交給侍中崔光,讓他評說,光認為常景所撰的為最好,于是啟奏說:“常景名位在諸人之下,文字出于諸人之上。

    ”于是把常景的文字刊刻在石頭上面。

    高肇娶平陽公主,沒多久,公主便死了,高肇想使公主家令居廬制喪服,交付學官讨論施行。

    尚書又訪詢常景,常景認為婦人無專國之理,家令不得有純臣之義,于是執議說:“喪紀之本,實際應稱物以立情;禮制輕重也應依情況而定。

    雖然理關盛衰,事經今古,而制作之本,降殺之宜,其實都是一個道理。

    所以臣子為了君主,應該尊敬而崇重禮制;為君母妻,所以從服而制義。

    然而諸侯大夫之被稱為君的,是說他有土地,有吏屬,沒有服文的,是說其非世爵也。

    而今王姬降從,雖加有爵命,但事非君邑,理異列土。

    為什麼呢?諸王開國,備立臣吏,生有趨奉君王之勤,死了就應盡其緻喪之禮;而公主家令,隻有一人,其丞以下,都由屬官任命,他們但既無接事之儀,實缺為臣之禮。

    循察公主之貴所以立家令的,大緻是因要他們主之内事接應外務,理無自達,必也因人。

    然而家令隻通内外之職,及掌主人家中的事情罷了,與君臣之理無關,名分上有分别。

    由此推論,家令不能作為純粹意義上的臣子,公主不可為正君的道理就很明确了。

    而且女人之為君,男子為臣,古禮之中不見記載,先朝之上不見讨論。

    而四門博士裴道廣、孫榮義等以公主為君,以家令為臣,制臣子的喪服而服喪,乖異謬妄太過。

    又張虛景、吾難羁等不推尋君臣名分,不尋查造服的情況,猶同其議,按喪母制度服喪,求之名實,理為未當。

    竊謂公主之爵,既非食菜之君;家令之官,又無純臣之式。

    若比附如母,則情義不當。

    如準依小君,則從服無據。

    案查經書禮制,事無成文;依臣愚見,謂不應服。

    ”朝廷依從他的意見。

     常景淹留門下省數年,不至顯官,以蜀司馬相如、王褒、嚴君平、揚子雲等四賢,都有高才而無重位,于是托意以贊之。

    其贊司馬相如說:“長卿有豔才,直緻不群性。

    郁若春煙舉,皎如秋月映。

    遊梁雖好仁,仕漢常稱病。

    清貞非我事,窮達委天命。

    ”其贊王子淵說:“王子挺秀質,逸氣幹雲霄。

    明珠既絕俗,白鹄信驚群。

    才世苟不合,遇否途自分。

    空枉碧雞命,徒獻金馬文。

    ”其贊嚴君平說:“嚴公體沉靜,立志明霜雪。

    味道綜微言,端蓍演妙說。

    才屈羅仲口,位結李強舌。

    素尚邁金貞,清标陵玉徹。

    ”其贊揚子雲說:“蜀江導清流,揚子挹餘休。

    含光絕後彥,覃思邈前修。

    世輕久不賞,玄談物無求。

    當途謝權寵,置酒獨閑遊。

    ” 常景在樞密部門十多年,被侍中崔光、盧昶、遊肇、元晖尤其賞識。

    累遷積射将軍、給事中。

    延昌初年(512~513),東宮建起後,常景兼任太子屯騎校尉,錄事職都仍舊。

    這一年受敕撰門下诏書,共四十卷。

    尚書元苌出為安西将軍、雍州刺史,請常景為司馬,因景階次不夠,除任錄事參軍、襄威将軍,帶長安令。

    很有惠政,百姓官吏都很是稱贊他。

     這以前,太常劉芳與常景等人撰寫朝令,沒有來得及頒布施行。

    另外典掌儀注,多有草創,未成,劉芳去世,常景纂成其事。

    及世宗逝世,朝廷召常景赴京,還修儀注。

    拜授谒者仆射,加甯遠将軍。

    又以本官兼中書舍人官職。

    後來授步兵校尉,仍為舍人。

    又敕撰太和年間以後朝儀已施行的,共五十卷。

    當時靈太後下诏令依漢代陰、鄧二位皇後舊例,自己親奉朝祀,讓帝交替獻祭。

    常景于是據正例,以定朝儀,朝廷肯定了他的做法。

     正光初年(520),除任龍骧将軍、中散大夫,舍人如故。

    當時肅宗在國子寺行講學之禮,司徒崔光執經,帝敕常景與董紹、張徹、馮元興、王延業、鄭伯猷等一起錄經義。

    事完後,又行釋奠之禮,并诏百官寫釋奠詩,大家的詩作中常景的詩最好。

     這年九月,蠕蠕主阿那環歸順朝廷,朝廷不知應把他安在什麼位置合适,高陽王元雍訪問常景,常景說:“往日鹹甯年間,南單于來朝,晉代朝廷把他放在王公、特進之下。

    今天應該把他放在蕃王、儀同三司之間。

    ”元雍聽從了他的意見。

    當時朝廷典章,疑而不決的,則詢訪于常景而定。

     當初,平定齊地之後,光祿大夫高聰徙于北京,中書監高允為他娶妻,給他錢财房宅。

    高聰後來為高允立碑,他經常說:“我以此文報答他的恩德,足矣。

    ”豫州刺史常綽認為未盡其美。

    常景推崇高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