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
關燈
小
中
大
高崇的兒子高謙之,字道讓。
少小時侍奉後母李氏,孝名遠揚,李氏撫養他所耗費的心血也過于自己親生孩子,以緻旁人難以辨别他們兄弟所出的同異差别。
時人把他們一樣看重。
等到長大,摒絕人事,專攻經史,天文曆法、算學圖緯之類書籍,廣泛涉獵,每天誦讀幾千字,喜好文章,留心《老》、《易》。
繼承父親爵位,脫下布衣,接受朝廷任職,朝廷加授他為宣威将軍,轉任奉車都尉、廷尉丞。
正光年間(520~525),尚書左丞元孚慰勞蠕蠕,反被拘留。
等到蠕蠕大肆掠搶而還,安排元孚回國。
此事交廷尉處置,廷尉卿及監以下官員都稱元孚無罪,隻有高謙之認為元孚有辱使命,應處以流放之罪。
尚書同卿與之争執不下,皇帝下诏同意高謙之所奏。
孝昌初年(525),代河陰縣令。
這以前,有人在袋子裡裝上瓦礫,稱是錢物,詐騙别人馬匹,得手後逃走。
皇帝下诏追捕,并要求把結果上報。
高謙之于是用枷鎖綁着一名假囚徒置于馬市,聲稱這人就是以前在馬市上詐取馬匹的賊,今天就要行刑了。
暗地裡派心腹窺探集市看客中議論的人。
有兩人看到這種情景高興地說:“我們不用擔驚受怕了。
”這兩人立即被抓了起來,進行審問,他們都承認了騙取馬匹的罪行,他們的同夥也被挖了出來。
這次連帶查出他們前後盜竊的案子,搜出很多贓物,很久以前失去自家物件的人,都各自來領取被盜物品。
這一切,高謙之寫成奏本,上表皇帝去了。
不久,皇帝下诏升任他為甯遠将軍,正式任河陰縣令。
在河陰兩年,增益減損,政體昭然,所辦的事情,多成為治事典範。
他的弟弟高道穆任禦史,在公事上也頗有幹才,世人以他們父子兄弟為官都著名而在當時傳為美談。
舊制,兩個縣的縣令可以在朝面陳得失,而當時奸佞僥幸的人憎恨他掌握了某些情況,于是一起上書請求罷免他的官職。
高謙之于是上疏說:“臣以平庸之才,忝居神邑縣令之位,臣心中确實想執法嚴明,秉公辦事,以答謝朝廷浩蕩之恩,竭盡人臣忠直之節。
然而豪貴之家,支屬廣布,六親七戚,夠上判罪者,比比皆是,他們對我都起憎恨之色,對皇上皆起怨怒之心。
而縣令職位輕弱,哪能盡數糾正。
先帝過去發布明诏,讓縣令們可以在聖上那裡面陳掌握的情況。
臣先父高崇任洛陽令時,經常能夠進入朝廷面陳是非,所以能使朝中顯貴斂手旁立,不敢違逆政體所禁。
最近以來,這項制度漸漸廢止,緻使縣令威輕,下情不能上達。
今日二聖遠遵堯舜,效法高祖。
愚臣希望效其魯鈍蹇慢之才,早立功名。
臣請求更新舊典彰明往制。
以期奸詐豪縱之徒知禁難犯,收斂賊心。
”诏書稱:“這個奏啟與朕意深相符合,立即交付執行。
” 高謙之又上疏說: “臣聽說夏朝德運衰敗,少康成為克複之主;周道将要廢棄,宣王立下中興之功。
由此可知,國家沒有恒常的安甯,世事也無永久的弊端,隻是在于英明的君主以行之有效的辦法改變現狀,化弊有道有術而已。
“自從正光年間以來,邊城屢遭侵擾,将帥出師,相繼于路,軍費戎資,輸送不絕。
至于弓格賞募,都有出身;殺敵斬首,又蒙恩賜。
所以四方之士,願意應征的人數很多,各自為己,公私兩利。
如果軍中統帥選準其人,犒賞功勳不失其實,那麼什麼樣的賊不能平,什麼征戰不能大捷而還!諸守帥也許不是那類人才,多派親近進入軍中,另請他人拉弓引驽,虛受征官。
自己身不赴陣,隻派奴客之類入軍中領戰,對寇臨敵,手不彎弓,兵不血刃。
像這樣則會導緻王爵之賞虛加其人,征夫也無參軍的積極性,那賊虜怎能被剿滅,拿什麼來勸誡人們的忠誠貞節?況且近臣、侍臣、親戚、朝士,紛紛托求官衙,擅作威福。
如果清廉貞節執法不二的人,也會一同遭到
少小時侍奉後母李氏,孝名遠揚,李氏撫養他所耗費的心血也過于自己親生孩子,以緻旁人難以辨别他們兄弟所出的同異差别。
時人把他們一樣看重。
等到長大,摒絕人事,專攻經史,天文曆法、算學圖緯之類書籍,廣泛涉獵,每天誦讀幾千字,喜好文章,留心《老》、《易》。
繼承父親爵位,脫下布衣,接受朝廷任職,朝廷加授他為宣威将軍,轉任奉車都尉、廷尉丞。
正光年間(520~525),尚書左丞元孚慰勞蠕蠕,反被拘留。
等到蠕蠕大肆掠搶而還,安排元孚回國。
此事交廷尉處置,廷尉卿及監以下官員都稱元孚無罪,隻有高謙之認為元孚有辱使命,應處以流放之罪。
尚書同卿與之争執不下,皇帝下诏同意高謙之所奏。
孝昌初年(525),代河陰縣令。
這以前,有人在袋子裡裝上瓦礫,稱是錢物,詐騙别人馬匹,得手後逃走。
皇帝下诏追捕,并要求把結果上報。
高謙之于是用枷鎖綁着一名假囚徒置于馬市,聲稱這人就是以前在馬市上詐取馬匹的賊,今天就要行刑了。
暗地裡派心腹窺探集市看客中議論的人。
有兩人看到這種情景高興地說:“我們不用擔驚受怕了。
”這兩人立即被抓了起來,進行審問,他們都承認了騙取馬匹的罪行,他們的同夥也被挖了出來。
這次連帶查出他們前後盜竊的案子,搜出很多贓物,很久以前失去自家物件的人,都各自來領取被盜物品。
這一切,高謙之寫成奏本,上表皇帝去了。
不久,皇帝下诏升任他為甯遠将軍,正式任河陰縣令。
在河陰兩年,增益減損,政體昭然,所辦的事情,多成為治事典範。
他的弟弟高道穆任禦史,在公事上也頗有幹才,世人以他們父子兄弟為官都著名而在當時傳為美談。
舊制,兩個縣的縣令可以在朝面陳得失,而當時奸佞僥幸的人憎恨他掌握了某些情況,于是一起上書請求罷免他的官職。
高謙之于是上疏說:“臣以平庸之才,忝居神邑縣令之位,臣心中确實想執法嚴明,秉公辦事,以答謝朝廷浩蕩之恩,竭盡人臣忠直之節。
然而豪貴之家,支屬廣布,六親七戚,夠上判罪者,比比皆是,他們對我都起憎恨之色,對皇上皆起怨怒之心。
而縣令職位輕弱,哪能盡數糾正。
先帝過去發布明诏,讓縣令們可以在聖上那裡面陳掌握的情況。
臣先父高崇任洛陽令時,經常能夠進入朝廷面陳是非,所以能使朝中顯貴斂手旁立,不敢違逆政體所禁。
最近以來,這項制度漸漸廢止,緻使縣令威輕,下情不能上達。
今日二聖遠遵堯舜,效法高祖。
愚臣希望效其魯鈍蹇慢之才,早立功名。
臣請求更新舊典彰明往制。
以期奸詐豪縱之徒知禁難犯,收斂賊心。
”诏書稱:“這個奏啟與朕意深相符合,立即交付執行。
” 高謙之又上疏說: “臣聽說夏朝德運衰敗,少康成為克複之主;周道将要廢棄,宣王立下中興之功。
由此可知,國家沒有恒常的安甯,世事也無永久的弊端,隻是在于英明的君主以行之有效的辦法改變現狀,化弊有道有術而已。
“自從正光年間以來,邊城屢遭侵擾,将帥出師,相繼于路,軍費戎資,輸送不絕。
至于弓格賞募,都有出身;殺敵斬首,又蒙恩賜。
所以四方之士,願意應征的人數很多,各自為己,公私兩利。
如果軍中統帥選準其人,犒賞功勳不失其實,那麼什麼樣的賊不能平,什麼征戰不能大捷而還!諸守帥也許不是那類人才,多派親近進入軍中,另請他人拉弓引驽,虛受征官。
自己身不赴陣,隻派奴客之類入軍中領戰,對寇臨敵,手不彎弓,兵不血刃。
像這樣則會導緻王爵之賞虛加其人,征夫也無參軍的積極性,那賊虜怎能被剿滅,拿什麼來勸誡人們的忠誠貞節?況且近臣、侍臣、親戚、朝士,紛紛托求官衙,擅作威福。
如果清廉貞節執法不二的人,也會一同遭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