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苗傳

關燈
師便有全數制敵之策。

    但因天下和平已久,人不知戰,奔利争先恐後,而逃難則不複相顧,将無法令,兵沒訓練。

    用驕将統惰兵,不考慮長久之計,務以奇術獲勝,這便必有莫敖輕敵之志,恐無充國持重之規。

    如今隴東失守,..軍敗散,而二秦漸強,京郊危弱,國家右臂,由此廢了。

    而今必須勒示大将,深挖壕溝,高築壁壘,堅守不戰。

    另命偏師精兵數千人,出麥積崖以襲敵後,則..水岐山之下,群妖必定自散。

    ”于是帝诏李苗為統軍,與别将淳于誕俱出梁、益,隸屬行台魏子建。

    子建以李苗為郎中,仍領軍,李苗深深被其賞識。

     孝昌年間,李苗還朝,被除授為鎮遠将軍、步兵校尉。

    不久兼尚書右丞,為西北道行台,與大都督宗正珍孫讨伐汾州、绛州敵賊,平定了。

    回來後除授司徒司馬,轉太府少卿,加授龍骧将軍。

     當時蕭衍巴西百姓何難尉等豪姓,相繼請求朝廷征讨巴蜀,帝诏李苗為通直散騎常侍、冠軍将軍、西南道慰勞大使。

    還沒出發,正逢爾朱榮被殺,爾朱榮堂弟爾朱世隆擁爾朱榮部下屯據河橋,還逼京都。

    孝莊帝親臨大夏門,召集群臣博議。

    百官憂怕,計無所出。

    李苗獨獨奮衣而起說:“現在小賊如此唐突無禮,朝廷有不測之危,正是忠臣烈士效節之日。

    為臣雖說不上英武,但有盡節之意。

    臣請求率一旅人馬,為陛下切斷河、梁。

    ”城陽王元徽、中尉高道穆贊成他的計策。

    莊帝以之為壯,同意他這樣做。

    李苗于是招募人馬從馬渚上遊以舟師夜下黃河,在離橋數裡的地方便放火船,船順水下,頃刻就到橋邊。

    敵人在南岸看見火船直沖而來,争先恐後争橋過河,不一會橋被燒斷,淹死的人很多。

    李苗身率士卒百餘人停泊在淺灘邊等待南援。

    既而官軍不至,敵人涉水過河,與李苗展開殊死搏鬥。

    終因寡不敵衆,左右士兵死盡,李苗因渡而死,時年四十六歲。

    孝莊帝聽說李苗死了,哀傷了很久,說:“苗若不死,當應更立奇功。

    ”贈使持節,都督梁、益、巴、東梁四州諸軍事,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梁州刺史,河陽縣開國侯。

    食邑一千戶,贈帛五百匹,粟五百擔。

    谥稱忠烈侯。

     李苗少有節操,立志功名。

    每次讀《蜀書》,見魏延請求出擊長安,諸葛不許,常歎息說諸葛亮無奇妙計策。

    到看《周瑜傳》,未曾不嗟歎贊許,為之絕倒。

    太保、城陽王元徽、臨淮王元..都很看重他,二王很是不和,李苗每每勸說。

    等到元徽大紅大紫,猜忌元..更厲害了。

    李苗對人說:“城陽蜂目先見,豺聲現在更轉厲害了。

    ”李苗懂音樂,好文詠,尺牍文章的敏捷程度,當世罕比。

    死的那天,朝野人士無不十分悲痛,以之為壯。

    等莊帝幽崩,爾朱世隆進入洛陽,有人主張追奪李苗贈封,禀請爾朱世隆。

    世隆說:“我那時讨論,過一兩天便要大縱兵士焚燒京城,任其掠搶。

    全賴李苗京師才得以保全。

    天下的善行都是一緻的。

    不應追奪贈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