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苗傳
關燈
小
中
大
李苗,字子宣,梓潼涪人。
父李膺,為官蕭衍尚書郎、太仆卿。
李苗出生後過繼給叔父李略。
李略任蕭衍甯州刺史,大顯威名。
王足讨伐蜀地,蕭衍命李略在涪州抵抗王足,許任官益州。
等到王足退還之後,蕭衍卻改授其任。
李略大怒,準備圖謀不軌,蕭衍派人害死了他。
李苗年十五,心生報仇雪恨之心,延昌年間歸順朝廷。
仍陳述圖謀蜀地之計。
于是,大将軍高肇西伐,帝诏假李苗為龍骧将軍、向導統軍。
軍隊進至晉壽,世宗逝世,班師回朝。
後以投誠人員慣例,除授員外散騎侍郎,加襄威将軍。
李苗有文武才幹,以大功不就,家恥未雪,常懷慷慨。
于是上書說:“過去晉室數有亂生,華戎鼎沸,三燕兩秦,咆哮中原,四海分崩,五方頹裂。
皇魏承曆,自北而南,誅滅奸雄,定鼎河洛,惟獨荊、揚,尚阻聲教。
而今令皇德廣被于江漢,威風遠振于吳楚,國富兵強,家家豐足,皇魏以九分居八之形,有兼弱攻昧之勢,卻欲安逸,既遺患子孫,又違背高祖的本來意圖,這不是為社稷前途深謀遠慮所應當的。
實在應該考慮東西戍防輕重緩急,計量疆場險易安危之理,探測南人攻守窺觎之情,籌算卒乘器械征讨裝備,然後去我所短,避敵所長,棄其至難,攻其甚易,奪其險要,割其膏土,數年之内,荊州、揚州即可并歸我魏。
如若舍舟船,就平原,斂後疏前,這正是江、淮士兵之所短;棄車馬、遊飛浪、乘流驅逐,這不是中國之所長。
他們不敢入平原而争衡,正如我們不能越巨川而趨利一樣。
如雙方都去其短,各方都恃其長,則東南政權未見可滅之機,而淮、沔正有相持之勢。
況且滿仄相轉、陰陽恒理;盛衰遞襲,五德常運。
現在以我至強攻彼至弱,必有吞并之理;如以至弱禦敵至強,哪有全濟之術?所以明王聖主,都欲及時立功,以營萬世之業。
離高而就下,百川以此常流;取易而避難,兵家以之常勝。
現在巴、蜀孤懸,離建業遼遠,偏兵獨守,逆流十千,牧守無良,專行劫奪,官職由納财而選,獄訟以貨賄而成,士民思慕教化,十室就有九家,百姓伸頸北望,日夜盼望王師。
如命一褊将撫民伐罪,風塵不接,可傳檄文而定此境。
皇魏派将據守白帝城,據上流之險,遵循士治之迹,蕩盡建業之餘敵,然後息武修文,制禮作樂,天下百姓便大福将至,豈不是隆盛之事嗎?”當時肅宗年幼,沒有遠略大志,終不能接納他的意見。
正光末年(524~525),二秦反叛,侵及京城郊區。
當時太平已久,百姓已不習慣作戰。
李苗以隴兵強悍,而群賊卻無多少資糧,于是上書說:“臣聽說食少兵精,有利于速戰速決;糧多兵衆,事宜持久。
而今隴州敵賊猖狂,卻無多少積蓄,雖然據有兩城,他們卻無德行禮義。
所以對于他們來說,其勢在于疾攻,日有降納,遲緩則人情離散,坐受滅亡之果。
夫飚至風起,叛逆者便铤而走險,以求萬一之功;我們若高壘深溝,王
父李膺,為官蕭衍尚書郎、太仆卿。
李苗出生後過繼給叔父李略。
李略任蕭衍甯州刺史,大顯威名。
王足讨伐蜀地,蕭衍命李略在涪州抵抗王足,許任官益州。
等到王足退還之後,蕭衍卻改授其任。
李略大怒,準備圖謀不軌,蕭衍派人害死了他。
李苗年十五,心生報仇雪恨之心,延昌年間歸順朝廷。
仍陳述圖謀蜀地之計。
于是,大将軍高肇西伐,帝诏假李苗為龍骧将軍、向導統軍。
軍隊進至晉壽,世宗逝世,班師回朝。
後以投誠人員慣例,除授員外散騎侍郎,加襄威将軍。
李苗有文武才幹,以大功不就,家恥未雪,常懷慷慨。
于是上書說:“過去晉室數有亂生,華戎鼎沸,三燕兩秦,咆哮中原,四海分崩,五方頹裂。
皇魏承曆,自北而南,誅滅奸雄,定鼎河洛,惟獨荊、揚,尚阻聲教。
而今令皇德廣被于江漢,威風遠振于吳楚,國富兵強,家家豐足,皇魏以九分居八之形,有兼弱攻昧之勢,卻欲安逸,既遺患子孫,又違背高祖的本來意圖,這不是為社稷前途深謀遠慮所應當的。
實在應該考慮東西戍防輕重緩急,計量疆場險易安危之理,探測南人攻守窺觎之情,籌算卒乘器械征讨裝備,然後去我所短,避敵所長,棄其至難,攻其甚易,奪其險要,割其膏土,數年之内,荊州、揚州即可并歸我魏。
如若舍舟船,就平原,斂後疏前,這正是江、淮士兵之所短;棄車馬、遊飛浪、乘流驅逐,這不是中國之所長。
他們不敢入平原而争衡,正如我們不能越巨川而趨利一樣。
如雙方都去其短,各方都恃其長,則東南政權未見可滅之機,而淮、沔正有相持之勢。
況且滿仄相轉、陰陽恒理;盛衰遞襲,五德常運。
現在以我至強攻彼至弱,必有吞并之理;如以至弱禦敵至強,哪有全濟之術?所以明王聖主,都欲及時立功,以營萬世之業。
離高而就下,百川以此常流;取易而避難,兵家以之常勝。
現在巴、蜀孤懸,離建業遼遠,偏兵獨守,逆流十千,牧守無良,專行劫奪,官職由納财而選,獄訟以貨賄而成,士民思慕教化,十室就有九家,百姓伸頸北望,日夜盼望王師。
如命一褊将撫民伐罪,風塵不接,可傳檄文而定此境。
皇魏派将據守白帝城,據上流之險,遵循士治之迹,蕩盡建業之餘敵,然後息武修文,制禮作樂,天下百姓便大福将至,豈不是隆盛之事嗎?”當時肅宗年幼,沒有遠略大志,終不能接納他的意見。
正光末年(524~525),二秦反叛,侵及京城郊區。
當時太平已久,百姓已不習慣作戰。
李苗以隴兵強悍,而群賊卻無多少資糧,于是上書說:“臣聽說食少兵精,有利于速戰速決;糧多兵衆,事宜持久。
而今隴州敵賊猖狂,卻無多少積蓄,雖然據有兩城,他們卻無德行禮義。
所以對于他們來說,其勢在于疾攻,日有降納,遲緩則人情離散,坐受滅亡之果。
夫飚至風起,叛逆者便铤而走險,以求萬一之功;我們若高壘深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