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昶傳
關燈
小
中
大
。
”劉昶回答說:“陛下您道德教化光被遠近,從北而南,所以巴漢之雄,仍遠敬皇魏天阙。
臣參加盛禮,實在感謝皇上知遇。
”魏高祖說:“武興、宕昌,對禮節并不熟悉,多有不合禮節之處,剛才朕見到集始,觀察他的行為舉止,比彌承強多了。
”劉昶回答說:“陛下您慈惠接達普天之下,恩澤流被四海之内,武興這樣的蕞爾小柄,哪能不食椹懷音。
” 朝廷又命他為中書監。
開建五等,封劉昶為齊郡開國公,加授宋王之号。
太和十七年(493)春,魏高祖臨經武殿,大議南伐,談到齊、蕭篡權的事情,劉昶每每悲泣不已。
因而啟奏說:“為臣本朝淪喪,備遭艱毒,希望憑借魏國靈德,以釋為臣私恥。
”頓首拜謝。
魏高祖也為之流下眼淚,禮待他更為優厚。
蕭赜的雍州刺史曹虎詐降,皇帝下诏讓劉昶兵出義陽,終而無功而回。
太和十八年(494),朝廷授他為使持節,都督吳、越、楚、彭城諸軍事,大将軍,劉昶堅決推辭,魏帝不許,又賜給他布千匹。
到出發時,魏高祖親自為他餞别,高祖命群僚佐賦詩贈予劉昶,又把自己所撰的一部文集賜給他。
高祖拿出他自己的文集對劉昶說:“我業餘時間,熱衷文學,雖然學識粗淺,但也欲罷不能。
如有一見,便行成文,送給你看。
文章雖無足味,隻供愛卿一笑而已。
”其重視劉昶于此可見一斑。
自從劉昶離開彭城,到他上任,相隔已經很久了。
彭城中過去的齋宇山池,都還存在,劉昶又加修繕,仍居止其中。
劉昶到彭城,不能安定邊境,心懷人物,撫接義故,而閨門之内喧嚣猥事,内外奸邪雜處,以前百姓舊時吏卒見到這種情況,無不感慨歎惜。
劉昶又營造墳墓于彭城西南,自己墓穴與三位公主的同茔而異穴。
挖掘石頭,壘起墳茔,墳墓崩潰,壓死了十幾個人。
後來又移改他處,公私浪費很多,危害不小。
魏高祖南讨,劉昶在皇帝行宮候駕,高祖派侍中迎接慰勞。
劉昶讨伐蕭昭業于司州,雖然屢屢破敗敵軍,但義陽拒守,攻而不克,劉昶隻好撤軍。
太和十九年(495),魏高祖在彭城,劉昶入見。
劉昶說:“為臣奉命征讨,剿滅兇邪,但卻徒勞士卒馬匹,久拖時日,不見戰功,實在有損陛下威靈,臣請接受刑罰。
”魏高祖說:“朕此番前來,本無攻守之意。
正想讨伐罪惡,吊慰民衆,宣揚皇威布施帝德,二事既做好,也不失本來打算,朕也無所成就,隻好還師,豈隻是愛卿你呢。
” 十月,劉昶在京城朝見皇帝。
高祖幸臨光極堂大選人士。
高祖說:“月初會朝,想讓大家品評魏典。
大凡稱為典的,都是作為國家的大綱,治理百姓的柄把。
一國之君能喜好法典則國家定會大治,不喜好法典則國家定會亂套。
我魏過去在恒、代時,典制都是随時制作,所造的都不是通世的長久典章。
所以從夏到秋,朕總是親議條文。
或言惟能是寄,不必拘于門庭,朕以為不爾。
為什麼呢?是因為當今之世,本當仰祖質樸,然而清濁同流,混淆不分,君子與小人也是名位品級沒有區别,這尤為不可。
我皇魏現在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等,九品以外,細小辟職,又有七等。
如真有賢人,可以起家為三公之列。
朕正是擔心賢才難得,不能隻為一人,渾我典制。
所以今令大家區分九流,清純統一朝軌,以使千年之後,我能夠與唐、虞之名仿佛,卿等可比拟元、凱。
”劉昶對答說:“陛下聖德披及中區,更新朝典,修正九流,編議不朽法典,豈隻是與唐、虞相仿佛,肯定會德高三代之君。
”魏高祖說:“國家本來有一件事情可以感慨。
可以感慨的是什麼呢?總是沒有人在大衆場合說人得失。
今天,卿等都得說出自己的心裡話。
作為人君擔心不能接納群臣谏奏,作為人臣擔心不能盡忠于主。
朕今天每舉一人,他如果有什麼不是,你們盡可說出他的過失在什麼地方;如他有才能而朕沒有認識到的,你們也應各自說出自己所了解的。
朕該當虛心接受意見。
如能這樣,能盡舉他人得失的受賞,不說話則有罪。
” 等到議論大将軍,高祖說:“劉昶就是充其職的人。
”後來高祖又賜給劉昶班劍二十人。
太和二十一年(497)四月,劉昶在彭城去世,享年六十二歲。
高祖親自為他舉哀,賜給溫明秘器、錢百萬、布五百匹、蠟三百斤、朝服一套、衣一套,贈其為假黃钺、太傅,領揚州刺史,加以特殊禮節,備具九錫,賜給前後部羽葆鼓吹,喪制禮數都按晉代琅笽武王司馬亻由的樣式辦理,谥稱明。
”劉昶回答說:“陛下您道德教化光被遠近,從北而南,所以巴漢之雄,仍遠敬皇魏天阙。
臣參加盛禮,實在感謝皇上知遇。
”魏高祖說:“武興、宕昌,對禮節并不熟悉,多有不合禮節之處,剛才朕見到集始,觀察他的行為舉止,比彌承強多了。
”劉昶回答說:“陛下您慈惠接達普天之下,恩澤流被四海之内,武興這樣的蕞爾小柄,哪能不食椹懷音。
” 朝廷又命他為中書監。
開建五等,封劉昶為齊郡開國公,加授宋王之号。
太和十七年(493)春,魏高祖臨經武殿,大議南伐,談到齊、蕭篡權的事情,劉昶每每悲泣不已。
因而啟奏說:“為臣本朝淪喪,備遭艱毒,希望憑借魏國靈德,以釋為臣私恥。
”頓首拜謝。
魏高祖也為之流下眼淚,禮待他更為優厚。
蕭赜的雍州刺史曹虎詐降,皇帝下诏讓劉昶兵出義陽,終而無功而回。
太和十八年(494),朝廷授他為使持節,都督吳、越、楚、彭城諸軍事,大将軍,劉昶堅決推辭,魏帝不許,又賜給他布千匹。
到出發時,魏高祖親自為他餞别,高祖命群僚佐賦詩贈予劉昶,又把自己所撰的一部文集賜給他。
高祖拿出他自己的文集對劉昶說:“我業餘時間,熱衷文學,雖然學識粗淺,但也欲罷不能。
如有一見,便行成文,送給你看。
文章雖無足味,隻供愛卿一笑而已。
”其重視劉昶于此可見一斑。
自從劉昶離開彭城,到他上任,相隔已經很久了。
彭城中過去的齋宇山池,都還存在,劉昶又加修繕,仍居止其中。
劉昶到彭城,不能安定邊境,心懷人物,撫接義故,而閨門之内喧嚣猥事,内外奸邪雜處,以前百姓舊時吏卒見到這種情況,無不感慨歎惜。
劉昶又營造墳墓于彭城西南,自己墓穴與三位公主的同茔而異穴。
挖掘石頭,壘起墳茔,墳墓崩潰,壓死了十幾個人。
後來又移改他處,公私浪費很多,危害不小。
魏高祖南讨,劉昶在皇帝行宮候駕,高祖派侍中迎接慰勞。
劉昶讨伐蕭昭業于司州,雖然屢屢破敗敵軍,但義陽拒守,攻而不克,劉昶隻好撤軍。
太和十九年(495),魏高祖在彭城,劉昶入見。
劉昶說:“為臣奉命征讨,剿滅兇邪,但卻徒勞士卒馬匹,久拖時日,不見戰功,實在有損陛下威靈,臣請接受刑罰。
”魏高祖說:“朕此番前來,本無攻守之意。
正想讨伐罪惡,吊慰民衆,宣揚皇威布施帝德,二事既做好,也不失本來打算,朕也無所成就,隻好還師,豈隻是愛卿你呢。
” 十月,劉昶在京城朝見皇帝。
高祖幸臨光極堂大選人士。
高祖說:“月初會朝,想讓大家品評魏典。
大凡稱為典的,都是作為國家的大綱,治理百姓的柄把。
一國之君能喜好法典則國家定會大治,不喜好法典則國家定會亂套。
我魏過去在恒、代時,典制都是随時制作,所造的都不是通世的長久典章。
所以從夏到秋,朕總是親議條文。
或言惟能是寄,不必拘于門庭,朕以為不爾。
為什麼呢?是因為當今之世,本當仰祖質樸,然而清濁同流,混淆不分,君子與小人也是名位品級沒有區别,這尤為不可。
我皇魏現在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等,九品以外,細小辟職,又有七等。
如真有賢人,可以起家為三公之列。
朕正是擔心賢才難得,不能隻為一人,渾我典制。
所以今令大家區分九流,清純統一朝軌,以使千年之後,我能夠與唐、虞之名仿佛,卿等可比拟元、凱。
”劉昶對答說:“陛下聖德披及中區,更新朝典,修正九流,編議不朽法典,豈隻是與唐、虞相仿佛,肯定會德高三代之君。
”魏高祖說:“國家本來有一件事情可以感慨。
可以感慨的是什麼呢?總是沒有人在大衆場合說人得失。
今天,卿等都得說出自己的心裡話。
作為人君擔心不能接納群臣谏奏,作為人臣擔心不能盡忠于主。
朕今天每舉一人,他如果有什麼不是,你們盡可說出他的過失在什麼地方;如他有才能而朕沒有認識到的,你們也應各自說出自己所了解的。
朕該當虛心接受意見。
如能這樣,能盡舉他人得失的受賞,不說話則有罪。
” 等到議論大将軍,高祖說:“劉昶就是充其職的人。
”後來高祖又賜給劉昶班劍二十人。
太和二十一年(497)四月,劉昶在彭城去世,享年六十二歲。
高祖親自為他舉哀,賜給溫明秘器、錢百萬、布五百匹、蠟三百斤、朝服一套、衣一套,贈其為假黃钺、太傅,領揚州刺史,加以特殊禮節,備具九錫,賜給前後部羽葆鼓吹,喪制禮數都按晉代琅笽武王司馬亻由的樣式辦理,谥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