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伯傳

關燈
軍自從進入宋境長驅七百餘裡,你們竟然不能稍加抵抗。

    鄒山之險,是你們所憑借的,我前鋒部隊剛與其交手,崔邪利便如鼠入穴,将士倒戈投降。

    我魏主憐惜他們,讓他們從軍南下,今在軍中。

    你們怎麼又輕率大意,派馬文恭到蕭縣拒守,以緻使他望風退卻呢。

    那裡的百姓,怨聲載道,說國境平安的時候,你們找他們催租逼帛,一到危難時,便不能相救。

    ”張暢說:“我們知道永昌已越過淮河向南而來。

    至于康祖為你們所破,那裡有信使傳遞消息,未見此報。

    而王玄谟本是南方一名偏将,不能稱做是才,但因他是一名北方人,所以讓他為前部先鋒。

    魏朝大軍未到,而黃河結冰合攏,王玄谟根據實際撤軍南岸,不是失算,但隻因夜晚撤還,才導緻戎馬相互驚亂而已。

    我宋懸瓠小城,守軍是小将陳憲,而魏帝傾國中所有兵力攻打圍困,幾十天都沒攻下來。

    胡盛之本是偏裨小将,人馬不足三旅,他剛渡翮水,魏國便君臣奔散,僅免一死。

    滑台之師,沒什麼可多慚愧的。

    鄒山小必,雖有微險,但黃河邊上的老百姓,大多是剛歸附的,剛開始受我宋教化熏陶,奸盜還未停息,朝廷讓崔邪利率領一些軍馬安撫他們而已。

    今天雖然被攻陷,于國家有什麼損害。

    魏帝自己親統十萬軍馬而制服一個小小的崔邪利,還有什麼好值得誇口的?近來聽說蕭縣百姓都憑依山險,不歸魏軍,朝廷隻派馬文恭率十隊人馬迎之。

    馬文恭僅以三隊人馬出擊,還能奔走在魏大營之中。

    嵇玄敬率百來條船到留城,魏軍奔散潰敗。

    你們輕敵緻此,也不是應該原諒的。

    王境人民,列居黃河兩岸、兩國交兵,宜當互加撫養。

    而今天魏師入境,事出意外,我宋官不負民,百姓又有什麼可埋怨的。

    我們知道魏軍入境七百餘裡,卻不加抵抗。

    如此做法上出自太尉的神機妙算,駐軍武陵的大計劃,這類軍國機要,我雖然未曾參與,但用兵雙方都各有機密,也不容我在陣前明說。

    ”李孝伯說:“君你借此不着邊際的話,支離對答,真可以說是遁辭,知你已無計可施了。

    況且我魏皇當不圍此城,自統軍馬直逼瓜步。

    建業若被拿下,此城便不攻自破;南行不能成功,彭城也不是我們想要獲取的。

    我大軍今日南進,意在飲馬長江大湖呢。

    ”張暢說:“去留這類事,你們自己決定。

    假如魏帝終得飲馬長江,便是沒有天道。

    ”李孝伯說:“自北而南,實是人化之迹,飲馬長江,豈獨不是天道?”張暢準備回到城裡,對李孝伯說:“希望動蕩有個定期,我們相見之日不遠。

    君你如若還歸我宋朝,今天我們便算是認識了。

    ”李孝伯說:“你今天應當先到建業城以等待魏君。

    不然我擔心你他日與二位王公一起被捆綁着面見魏君,便沒有臉面了。

    ” 李孝伯風度潇灑,應答如流,張暢以及身邊随從很是嗟歎。

    魏世祖大為高興,進他爵位為宣城公。

     興安二年(453),出任使持節、散騎常侍、平西将軍、秦州刺史。

    太安五年(456)去世,高宗十分傷心痛惜。

    贈他為鎮南大将軍、定州刺史,谥稱文昭公。

     李孝伯風度翩翩,體度閑雅,通曉明達政事,朝中上下,不論貴賤,都十分推舉尊重他。

    恭宗曾經啟奏世祖廣泛征選俊秀之才,魏世祖說:“朕有了一個李孝伯,便足以治理天下,還征召那麼多幹嘛?即使四下求訪,像這樣的人才哪裡還能得到。

    ”世祖賞識他的程度由此可見。

    李孝伯性格方正謹慎,忠實厚道,每遇朝廷大事有什麼不周到的地方,他必定要親手書寫上表,直言陳奏,碰上不被接納的,他陳奏再三。

    他修改草稿,即使家人也不給看見。

    在官府論議時,李孝伯常常引據綱紀,如有人陳說事情,孝伯總是讓他們充分地發表意見,假使遇到是非大事,李孝伯是始終不會馬虎的。

    等到他見到魏世祖,便言說别人的長處,從不埋沒别人的姓名以稱自己的好處,所以每位官員,都佩服他的為人正派。

    自從崔浩被殺之後,軍國謀略大事,都出自李孝伯之手了。

    世祖寵愛他雖比不上對崔浩,但也是以宰輔的禮節待他。

    獻替補缺,形迹不見,當時人都不知道這些。

    他死的那天,遠近之人都十分哀痛悲傷。

    李孝伯美名,遠近傳播,李彪出使江南,蕭赜對他說:“孝伯與你哪位更為人稱道?”他被很遠的人所稱道,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