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叟傳

關燈
胡叟,字倫許,安定臨泾人。

    家中世代為官,胡氏家族為西夏著名的姓氏。

    胡叟少年時即聰慧敏捷,十三歲時就能辨别疑難,解釋義理,名傳鄉國,他所明白的義理,即使與成人交手辯論,也很少有屈服的。

    他不從師,完全憑自學掌握義理,朋友勸他還是從師的好,他說:“先聖之言,精辟大義進入神境,哪是僅指一部《易經》呢?即使《易經》,我也能通過自己的思考理解一半以上的義理。

    而那些末世腐儒,僅能粗粗辨别剛柔的卦位,哪有能夠探尋深義、推測未顯之精理的能耐呢。

    我從師學習的事情,不是在今天就能實現的。

    ”胡叟閱讀的各種書籍,等到再次過目時,就都能背誦書的内容了。

    胡叟喜歡寫文章,既善于典雅的詞章,又工于鄉語粗言。

    因姚氏政權将要滅亡,他便來到長安觀察世态,隐姓埋名,怕被人知道。

    當時,京城有個叫韋祖思的人,少時就開始閱讀典籍,很輕視當時的人,知道胡叟來了,便召見他。

    祖思很随便,對待胡叟不大周到,胡叟隻與他聊了幾句家常,便拂袖而出。

    祖思執意挽留他,說:“還沒與您讨論天人之際的大事呢,為什麼這麼快就要回去?”胡叟回答說:“讨論天人之事的人死了已經很久了,與你相知,怎能如此奢言呢。

    ”于是不坐而去。

    到了主人家中,作賦描述韋、杜兩族,一夜寫成,當時年僅十八。

    描述兩家前輩,不違背他們舊時美況,中世與時事相協,賦尾寫其卑鄙黩暗。

    世上之人都認為他是當世奇才,也很害怕他的筆觸。

    他所寫的也為世人所傳誦,成為人們談笑的材料。

     胡叟孤零漂泊坎坷多折,無法進入仕途,于是輾轉到了漢中。

    劉義隆政權的梁、秦兩州刺史馮翊、吉翰,覺得胡叟是個才子,對待他禮節很是周全。

    讓胡叟在自己幕府當個小參謀,胡叟不以為然。

    沒多久,吉翰調任益州,胡叟也跟着入川,胡叟又被當地豪俊之士所推崇。

    當時蜀中和尚法成,率領僧人幾乎一千人,鑄造一丈六尺多的佛身金像。

    劉義隆很讨厭他聚集如此衆多和尚的行為,準備判以極刑。

    胡叟聽說,立即趕赴丹陽,在劉面前申述法成的各種好處,屠刀之下救出法成。

    事情完後,胡叟回到蜀中。

    法成感激他的救命之恩,送給他許多珍貴的财寶,價值可達千餘匹錦帛。

    胡叟對法成說:“緯蕭何人,能棄明珠?我為佛德請命,不是為錢财驅使,你給我錢财幹什麼?”什麼也不要。

     胡叟在益州呆了五六年,又北上到了楊難當那裡,後又西進到沮渠牧犍帳下,沮渠牧犍不怎麼重視他。

    胡叟也沒有誠心歸附他們,于是寫詩給了解任用他的廣平程伯達。

    大意是說:“群犬吠新客,佞暗排疏賓。

    直途既以塞,曲路非所遵。

    望衛惋祝鈟,眄楚悼靈均。

    何用宣憂懷,托翰寄輔仁。

    ”程伯達看了他寫的詩,對胡叟說:“涼州雖然地處戰事頻起的邊關,但自張氏據守以來,這裡風俗漸變,也有中土華風。

    而今則中土各種制度法規在這裡暢行無阻,哪是當年被人誤解的祝鈟之世所有的呢?”胡叟說:“古人說:君子聽到鍸鼓的聲音,就想到從事戰争的将士。

    而貴主奉舉家國卻不心誠,慕仰仁義而不允實行,地處偏僻而僭立帝号。

    地小野心卻大,大概就像你這樣吧?當年徐偃前車之迹,很快就是你的結局。

    我如鳥擇木而居,早就心歸大魏,與你隻是暫時離别,不是久不相見。

    ”一年多以後,沮渠牧犍被魏破滅,牧犍本人也降服魏國了。

     胡叟本人在沮渠投降之前即已到了魏國,魏朝廷以他有先見之明,拜授他為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