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允傳
關燈
小
中
大
侍、征西将軍、懷州刺史。
高允秋季巡視邊境,詢問百姓疾苦,到了邵縣,發現邵公廟被毀而未重新塑立,于是說:“邵公賢德,現在對他的廟毀壞而不修複,無法拜祭,想為善的人不就沒有盼望了嗎?”于是上表請求對邵公廟進行修葺。
當時高允已經年近九十了,仍在勸百姓注重學業,使風化相當地盛行。
但是儒士為人優柔,不善于決斷辦事。
後來到了正光年間,中散大夫、中書舍人河内人常景追思高允,率領郡中故老,在野王的南邊為高允立祠,樹碑,以為紀念。
太和二年(478),高允又因年老乞求回歸故裡,上了十多次奏章,皇上終究沒有允許,于是因病版老還鄉。
第二年,皇上又下诏用舒适的車征召他,命令各州縣沿途照料。
到了都城,拜為鎮軍大将軍、領中書監。
高允堅決推辭沒被允許,皇上讓人扶攙着引入内殿,修改制定《皇诰》。
高允上《酒訓》一文: “臣被敕論集往世酒之敗德,以為酒訓。
臣以朽邁,人倫所棄,而殊恩過隆,錄臣于将殁之年,勖臣于已墜之地。
奉命驚惶,喜懼兼甚。
不知何事可以上答。
伏惟陛下以睿哲之姿,撫怡萬國,太皇太後以聖德之廣,濟育群生。
普天之下,罔不稱賴。
然日昃憂勤,虛求不已,思鑒往事,以為警戒。
此之至誠,悟通百靈,而況于百官士民。
不勝踴躍,謹竭其所見,作酒訓一篇。
但臣愚短,加以荒廢,辭義鄙拙,不足觀采。
伏願聖慈,體臣胓胓之情,恕臣狂瞽之意,其詞曰: ‘自古聖王,其為飨也,玄酒在堂而..酒在下,所以崇本重原,降于滋味。
雖泛爵旅行,不及于亂。
故能禮率而敬不虧,事畢而儀不忒。
非由斯緻,是失其道。
将何以範時軌物,重之于世?曆觀往代成敗之效,吉兇由人,不在數也。
商辛耽酒,殷道以之亡;公旦陳诰,周德以之昌。
子反昏酣而緻斃,穆生不飲而身光。
或長世而為戒,或百代而流芳。
酒之為狀,變惑情性,雖曰哲人,孰能自競?在官者殆于政也,為下者慢于令也,聰達之士荒于聽也,柔順之倫興于于诤也,久而不悛,緻于病也。
豈止于病。
乃損其命。
諺亦有雲:其益如毫,其損如刀。
言所益者,止于一味之益,不亦寡乎。
言所損者,夭年亂志,夭亂之損,不亦夥乎?無以酒荒而陷其身,無以酒狂而喪其倫。
速邦失道,流浪漂津。
不師不遵,反将何因。
詩不言乎,“如切如誾,如琢如磨”,朋友之義也。
作官以箴之,申谟以禁之,君臣之道也。
其言也善,則三複而佩之,言之不善,則哀矜而貸之。
此實先王納規之意。
往者有晉,士多失度,肆散誕以為不羁,縱長酣以為高達,調酒之頌,以相眩曜。
稱堯舜有千鐘百觚之飲,著非法之言,引大聖為譬,以則天之明,豈其然乎?且子思有雲,夫子之飲,不能一升。
以此推之,千鐘百觚皆為妄也。
今大魏應圖,重明禦世,化之所暨,無思不服,仁風敦洽于四海。
太皇太後以至德之隆,誨而不倦,憂勤備于皇情,诰訓行于無外。
故能道協兩儀,功同覆載。
仁恩下逮,罔有不遵,普天率土,靡不蒙賴。
在朝之士,有志之人,宜克己從善,履正存貞,節酒口為度,順德以為經。
悟昏飲之美疾,審敬慎之彌榮。
遵孝道以緻養,顯父母而揚名。
蹈闵曾之前軌,遣仁風于後生。
仰以答所授,俯以保其成。
可不勉欤,可不勉欤!” 高祖閱後十分高興,常将此文放在自己的身邊。
下诏讓高允進殿時可以乘車,朝賀時可以不拜。
第二年,讓高允商議制定律令。
高允雖年近百歲,但他的志向知識并沒有因之減少,仍然專心于自己的舊職,披閱史書。
皇上又下令說:“高允年齡太大,也已經到了很危險的境地,但他家裡貧困,養給供應很微薄,可以讓樂部派一個樂隊,每五天到高允那裡去演奏,使高允心情愉快。
”特地賜高允蜀牛一頭,四望蜀車一輛,素幾杖各一,蜀刀一口,又賜給珍奇食物,每到春秋季節經常送到他的住處。
不久又命令朝廷負責膳食的職官,每逢初一、十五送去牛肉美酒,衣服綿絹,按月撥發。
高允都将之分送給親朋好友。
當時的貴臣顯門之後大都已成為大官,而高允的子弟都沒有官爵,其清廉謙讓就是這樣。
後又遷升他為尚書、散騎常侍,經常請他入宮,備幾杖,向他垂問國家政事。
太和十年(486),加封高允為光祿大夫,金章紫緩。
朝之大議,都前來看望問候。
魏朝法律開始時很嚴苛,朝臣大多被杖罰過。
高允經曆了五代皇帝,出入三個省衙,五十多年,始終沒有遇到過譴責與棒笞的處罰。
當初,真君年間因獄訟新案太多,開始讓中書用經義來決斷疑案。
高允根據律法評判行刑,三十多年,内外都稱贊高允的公正公平。
高允認為,官司的事關系到百姓的生命,常常感歎地說:“臯陶是至德的人啊,但是他的兒子英蓼卻先死了。
劉邦項羽之時,英布雖是犯人而能稱王。
經曆世事很久,仍然可能會有犯法的危險,何況普通人怎麼可能沒有過錯呢?” 第二年四月,皇上在西郊有事情,下诏讓用皇帝所乘的馬車接高允到西郊皇帝所在的闆殿去觀看風景,忽然馬受驚狂奔,車翻人傷,傷及眼眉三處。
高祖、文明太後派醫攜藥前往護理治療,撫慰探望。
負責駕車者将給予重罪,高允奏稱自己并未受大傷,乞請免了駕車人之罪。
以前曾命令中黃門蘇興壽負責攙扶高允,曾經在下雪時遇到猛犬而驚懼跌倒,扶他的人都十分害怕、高允安慰勸勉他們,不讓上邊聞知此事。
蘇興壽稱接待扶持高允共三年,沒有發現高允有過忿怒的臉色,對人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晝夜手裡常常拿着書,翻看吟詠,對親友笃厚,對故舊思念,虛己待人,雖然地位高貴,但志向貧素淡泊,素來喜好音樂,每有歌唱人來為他歌舞演唱,他常常和着節拍而稱贊。
又很相信佛家之學,經常安排齋飯請僧人講誦佛法,平生喜歡善行惡殺。
生性又十分疏簡,從不妄加交遊。
顯祖平定青齊後,将其中有名望的大族之人遷移到代州。
當時許多士人因流動遷移到這麼遠的地方,都饑寒交迫。
遷來的人中,有許多是高允的妻族之人,都走到高允門前,高允把自己的财産全部拿出來用來周濟他們,慰問周到,人們沒有不感謝他的仁厚的。
高允又對這些遷移來的人根據不同才能上書請皇上任用。
當時議論的人都認為剛歸順的人容易産生異心,高允說取材任能,不應當以此來壓抑委屈他們。
以前高允被召到方山作頌詞,身體尚可且記憶也十分好,談及過去之事,幾乎沒有什麼遺忘。
太和十一年(487)正月去世,享年九十八歲。
最初,高允常對人言:“我任中書時有陰德曾救濟恩治過百姓性命,如果陽報不差的話,我的壽命在百歲上。
”去世前十天左右,略有不舒适,但仍不願卧床不起,呼請醫生飲用湯藥,出入行止,仍然吟詠不止。
高祖、文明太後聽說後派醫生李..去看他并把脈觀察,高允仍說沒有大病。
李..入宮後悄悄向皇上、文明太後陳述說高允的榮衛兩脈已有異常之象,恐怕不久于世了。
于是皇上、文明太後派使者準備好禦膳珍肴相賜,自酒米到調味,有一百多種,都是當時新鮮之物。
床帳、衣服、茵被、幾杖羅列在庭中,朝中之官往往來來給予慰問,高允喜形于色,對人說:“天恩因我太老,給了這麼多賜品,可以用來待客了。
”上表表示感謝,沒有其他考慮。
如此這樣多日,夜間去世,家人都沒察覺。
去世後皇上下诏給絹一千匹,布二千匹,絹五百斤,錦五十匹,雜彩百匹,谷一千斛用做送葬之費。
魏朝自初建國至此,存亡蒙賜賞的人沒有一個人有過這麼多,滿朝人都認為這是莫大之榮。
将下葬,贈侍中、司空公、冀州刺史、将軍、公如故、谥曰:文。
賜給命服一襲。
高允所作的詩、賦、谏、頌、箴、論、表、贊、左氏、公羊釋、毛詩拾遺、論雜解、議何鄭膏肓事,共約百餘篇,另有文集刊行于世。
高允還精于算法之學,著有《算術》三卷。
高允秋季巡視邊境,詢問百姓疾苦,到了邵縣,發現邵公廟被毀而未重新塑立,于是說:“邵公賢德,現在對他的廟毀壞而不修複,無法拜祭,想為善的人不就沒有盼望了嗎?”于是上表請求對邵公廟進行修葺。
當時高允已經年近九十了,仍在勸百姓注重學業,使風化相當地盛行。
但是儒士為人優柔,不善于決斷辦事。
後來到了正光年間,中散大夫、中書舍人河内人常景追思高允,率領郡中故老,在野王的南邊為高允立祠,樹碑,以為紀念。
太和二年(478),高允又因年老乞求回歸故裡,上了十多次奏章,皇上終究沒有允許,于是因病版老還鄉。
第二年,皇上又下诏用舒适的車征召他,命令各州縣沿途照料。
到了都城,拜為鎮軍大将軍、領中書監。
高允堅決推辭沒被允許,皇上讓人扶攙着引入内殿,修改制定《皇诰》。
高允上《酒訓》一文: “臣被敕論集往世酒之敗德,以為酒訓。
臣以朽邁,人倫所棄,而殊恩過隆,錄臣于将殁之年,勖臣于已墜之地。
奉命驚惶,喜懼兼甚。
不知何事可以上答。
伏惟陛下以睿哲之姿,撫怡萬國,太皇太後以聖德之廣,濟育群生。
普天之下,罔不稱賴。
然日昃憂勤,虛求不已,思鑒往事,以為警戒。
此之至誠,悟通百靈,而況于百官士民。
不勝踴躍,謹竭其所見,作酒訓一篇。
但臣愚短,加以荒廢,辭義鄙拙,不足觀采。
伏願聖慈,體臣胓胓之情,恕臣狂瞽之意,其詞曰: ‘自古聖王,其為飨也,玄酒在堂而..酒在下,所以崇本重原,降于滋味。
雖泛爵旅行,不及于亂。
故能禮率而敬不虧,事畢而儀不忒。
非由斯緻,是失其道。
将何以範時軌物,重之于世?曆觀往代成敗之效,吉兇由人,不在數也。
商辛耽酒,殷道以之亡;公旦陳诰,周德以之昌。
子反昏酣而緻斃,穆生不飲而身光。
或長世而為戒,或百代而流芳。
酒之為狀,變惑情性,雖曰哲人,孰能自競?在官者殆于政也,為下者慢于令也,聰達之士荒于聽也,柔順之倫興于于诤也,久而不悛,緻于病也。
豈止于病。
乃損其命。
諺亦有雲:其益如毫,其損如刀。
言所益者,止于一味之益,不亦寡乎。
言所損者,夭年亂志,夭亂之損,不亦夥乎?無以酒荒而陷其身,無以酒狂而喪其倫。
速邦失道,流浪漂津。
不師不遵,反将何因。
詩不言乎,“如切如誾,如琢如磨”,朋友之義也。
作官以箴之,申谟以禁之,君臣之道也。
其言也善,則三複而佩之,言之不善,則哀矜而貸之。
此實先王納規之意。
往者有晉,士多失度,肆散誕以為不羁,縱長酣以為高達,調酒之頌,以相眩曜。
稱堯舜有千鐘百觚之飲,著非法之言,引大聖為譬,以則天之明,豈其然乎?且子思有雲,夫子之飲,不能一升。
以此推之,千鐘百觚皆為妄也。
今大魏應圖,重明禦世,化之所暨,無思不服,仁風敦洽于四海。
太皇太後以至德之隆,誨而不倦,憂勤備于皇情,诰訓行于無外。
故能道協兩儀,功同覆載。
仁恩下逮,罔有不遵,普天率土,靡不蒙賴。
在朝之士,有志之人,宜克己從善,履正存貞,節酒口為度,順德以為經。
悟昏飲之美疾,審敬慎之彌榮。
遵孝道以緻養,顯父母而揚名。
蹈闵曾之前軌,遣仁風于後生。
仰以答所授,俯以保其成。
可不勉欤,可不勉欤!” 高祖閱後十分高興,常将此文放在自己的身邊。
下诏讓高允進殿時可以乘車,朝賀時可以不拜。
第二年,讓高允商議制定律令。
高允雖年近百歲,但他的志向知識并沒有因之減少,仍然專心于自己的舊職,披閱史書。
皇上又下令說:“高允年齡太大,也已經到了很危險的境地,但他家裡貧困,養給供應很微薄,可以讓樂部派一個樂隊,每五天到高允那裡去演奏,使高允心情愉快。
”特地賜高允蜀牛一頭,四望蜀車一輛,素幾杖各一,蜀刀一口,又賜給珍奇食物,每到春秋季節經常送到他的住處。
不久又命令朝廷負責膳食的職官,每逢初一、十五送去牛肉美酒,衣服綿絹,按月撥發。
高允都将之分送給親朋好友。
當時的貴臣顯門之後大都已成為大官,而高允的子弟都沒有官爵,其清廉謙讓就是這樣。
後又遷升他為尚書、散騎常侍,經常請他入宮,備幾杖,向他垂問國家政事。
太和十年(486),加封高允為光祿大夫,金章紫緩。
朝之大議,都前來看望問候。
魏朝法律開始時很嚴苛,朝臣大多被杖罰過。
高允經曆了五代皇帝,出入三個省衙,五十多年,始終沒有遇到過譴責與棒笞的處罰。
當初,真君年間因獄訟新案太多,開始讓中書用經義來決斷疑案。
高允根據律法評判行刑,三十多年,内外都稱贊高允的公正公平。
高允認為,官司的事關系到百姓的生命,常常感歎地說:“臯陶是至德的人啊,但是他的兒子英蓼卻先死了。
劉邦項羽之時,英布雖是犯人而能稱王。
經曆世事很久,仍然可能會有犯法的危險,何況普通人怎麼可能沒有過錯呢?” 第二年四月,皇上在西郊有事情,下诏讓用皇帝所乘的馬車接高允到西郊皇帝所在的闆殿去觀看風景,忽然馬受驚狂奔,車翻人傷,傷及眼眉三處。
高祖、文明太後派醫攜藥前往護理治療,撫慰探望。
負責駕車者将給予重罪,高允奏稱自己并未受大傷,乞請免了駕車人之罪。
以前曾命令中黃門蘇興壽負責攙扶高允,曾經在下雪時遇到猛犬而驚懼跌倒,扶他的人都十分害怕、高允安慰勸勉他們,不讓上邊聞知此事。
蘇興壽稱接待扶持高允共三年,沒有發現高允有過忿怒的臉色,對人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晝夜手裡常常拿着書,翻看吟詠,對親友笃厚,對故舊思念,虛己待人,雖然地位高貴,但志向貧素淡泊,素來喜好音樂,每有歌唱人來為他歌舞演唱,他常常和着節拍而稱贊。
又很相信佛家之學,經常安排齋飯請僧人講誦佛法,平生喜歡善行惡殺。
生性又十分疏簡,從不妄加交遊。
顯祖平定青齊後,将其中有名望的大族之人遷移到代州。
當時許多士人因流動遷移到這麼遠的地方,都饑寒交迫。
遷來的人中,有許多是高允的妻族之人,都走到高允門前,高允把自己的财産全部拿出來用來周濟他們,慰問周到,人們沒有不感謝他的仁厚的。
高允又對這些遷移來的人根據不同才能上書請皇上任用。
當時議論的人都認為剛歸順的人容易産生異心,高允說取材任能,不應當以此來壓抑委屈他們。
以前高允被召到方山作頌詞,身體尚可且記憶也十分好,談及過去之事,幾乎沒有什麼遺忘。
太和十一年(487)正月去世,享年九十八歲。
最初,高允常對人言:“我任中書時有陰德曾救濟恩治過百姓性命,如果陽報不差的話,我的壽命在百歲上。
”去世前十天左右,略有不舒适,但仍不願卧床不起,呼請醫生飲用湯藥,出入行止,仍然吟詠不止。
高祖、文明太後聽說後派醫生李..去看他并把脈觀察,高允仍說沒有大病。
李..入宮後悄悄向皇上、文明太後陳述說高允的榮衛兩脈已有異常之象,恐怕不久于世了。
于是皇上、文明太後派使者準備好禦膳珍肴相賜,自酒米到調味,有一百多種,都是當時新鮮之物。
床帳、衣服、茵被、幾杖羅列在庭中,朝中之官往往來來給予慰問,高允喜形于色,對人說:“天恩因我太老,給了這麼多賜品,可以用來待客了。
”上表表示感謝,沒有其他考慮。
如此這樣多日,夜間去世,家人都沒察覺。
去世後皇上下诏給絹一千匹,布二千匹,絹五百斤,錦五十匹,雜彩百匹,谷一千斛用做送葬之費。
魏朝自初建國至此,存亡蒙賜賞的人沒有一個人有過這麼多,滿朝人都認為這是莫大之榮。
将下葬,贈侍中、司空公、冀州刺史、将軍、公如故、谥曰:文。
賜給命服一襲。
高允所作的詩、賦、谏、頌、箴、論、表、贊、左氏、公羊釋、毛詩拾遺、論雜解、議何鄭膏肓事,共約百餘篇,另有文集刊行于世。
高允還精于算法之學,著有《算術》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