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淵傳
關燈
小
中
大
盧淵,字伯源,小名陽烏。
性情溫雅寡欲,有祖父的風範,笃志學業,家門和睦。
襲爵為侯,拜為主客令,典屬國。
遷任秘書令、始平王師。
後按例降爵為伯。
任給事黃門侍郎,遷任兼散騎常侍、秘書監、本州大中正。
當時,高祖将立馮後,準備召集朝中大臣讨論此事。
高祖先問盧淵:“卿覺得怎麼樣?”盧淵說:“這種事自古以來都是很慎重的,依臣愚見,應該求之蔔筮。
”高祖說:“因她是先後的侄女,我的主意已定。
”盧淵說:“雖然為臣奉命如此,然而心中實有未盡之意。
”等到朝臣聚集讨論,盧淵仍像以前一樣堅持自己的意見。
馮誕得到皇帝的隆厚寵遇,這下深深記恨在心,盧淵也不記挂。
等到高祖召集朝臣讨論征伐蕭頤的事,盧淵上表說: “為臣雖然見識不周廣,但也頗涉篇籍。
從魏晉前溯,太平之世時,從未有皇帝禦駕親臨六軍,決勝戰場之上。
勝了說不上是英武,不能勝又有損聖德,這是所謂千鈞之驽不為老鼠而發動機關的道理。
過去魏武王曹操反憑老弱之兵一萬而使袁紹土崩瓦解,謝玄以士兵三千而苻堅瓦解。
勝負不由人數衆寡決定,成敗在于須臾之間,若袁紹采用田豐之謀,則坐制曹孟德。
魏已吞并蜀國,到了晉代,吳僅據有江表,魏居其上遊,國力大小懸殊,德政理絕。
但是仍然君臣協謀,延續數十年。
到了吳孫皓時朝政暴虐,上下離心背德,魏才水陸俱進,一舉攻下吳國。
現在蕭氏政權以篡殺之燼,政治暴酷,賦役繁雜,又加上門内支屬相互殘殺,人神同棄。
吳、會這些地方的百姓,紛紛來到皇魏境内,眼下正是克平之日,統一之期。
如若皇上您大駕南巡,敵人必定革面臣服,閩、越之民必定倒戈,這就猶如運山壓卵,有征無戰。
但是愚臣認為萬乘之尊的您親自出征,漕運難繼,千裡運糧,兵有饑色,大軍征戰之後,必有饑荒兇險之年。
還不如命令将帥統領精銳,蕩滌江右,然後陛下您鳴鸾巡察,慶功于東嶽泰山,則天下不勝幸運,四海百姓便會擁戴依賴于您。
“為臣又聽到流言,關右之民,近年以來,競相設立齋會,假稱豪貴,互相煽惑,公然在集會時候,诽謗朝廷。
無上之心,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
愚臣認為應迅速懲辦滅絕此風,誅殺其魁首。
不這樣的話,臣擔心會鑄成黃巾、赤眉那樣的禍亂。
養育其微萌之芽,不鏟其毫末之苗,萬一他們造反,恐怕受其危害的就多了。
為臣世代侍奉皇家,義在與君王同休共戚,十分清楚犯顔直谏觸犯龍顔的罪過深重,然而如果不這樣,不忠之罪就更可怕了。
” 皇帝下诏說: “至上之德雖然隻有一個,但樹立功德的途徑卻很多。
三聖殊文,五帝異律,或張或弛,哪裡要一定是相因不改呢。
朕遠思太平之主,所以不親自挂帥征讨,大概都是有緣由的。
英明之主,或以天下統一而無征;守庸之君,或因志劣停伐。
而今朕若把自己與過去英明的皇帝比較,時勢今非昔比;比之庸懦的君主,朕着實又不甘心。
假如尊貴無上的君主,不宜親駕,那二公之徒,革辂之戰,豈不是很荒謬的嗎?朕推尋過去的人,假如都身先士卒拯濟世事,哪還有不拓廣祖先基業的呢?定火之雄,未聞不武;世祖的行為,非皆疑懾。
而且曹操勝了袁術,是由于其德行禮義内澤百姓;苻堅土崩瓦解,是因為其政治火候未到。
顯然不是老弱的士兵力量強大,十萬之衆勢力弱小。
現在朕采用先天之術,率領仁義之師,審觀成敗,或許可以免于這種過失。
長江險阻,并不可怕;要成就偉大的計劃,何必一定要找個先前的模式呢。
洞庭、彭蠡,畢竟不是堅固如殷城,我魏師振臂一呼,或許即能成就漢之大業。
謀略之義,當付之臨機應變;糧草之需,就寄托在如
性情溫雅寡欲,有祖父的風範,笃志學業,家門和睦。
襲爵為侯,拜為主客令,典屬國。
遷任秘書令、始平王師。
後按例降爵為伯。
任給事黃門侍郎,遷任兼散騎常侍、秘書監、本州大中正。
當時,高祖将立馮後,準備召集朝中大臣讨論此事。
高祖先問盧淵:“卿覺得怎麼樣?”盧淵說:“這種事自古以來都是很慎重的,依臣愚見,應該求之蔔筮。
”高祖說:“因她是先後的侄女,我的主意已定。
”盧淵說:“雖然為臣奉命如此,然而心中實有未盡之意。
”等到朝臣聚集讨論,盧淵仍像以前一樣堅持自己的意見。
馮誕得到皇帝的隆厚寵遇,這下深深記恨在心,盧淵也不記挂。
等到高祖召集朝臣讨論征伐蕭頤的事,盧淵上表說: “為臣雖然見識不周廣,但也頗涉篇籍。
從魏晉前溯,太平之世時,從未有皇帝禦駕親臨六軍,決勝戰場之上。
勝了說不上是英武,不能勝又有損聖德,這是所謂千鈞之驽不為老鼠而發動機關的道理。
過去魏武王曹操反憑老弱之兵一萬而使袁紹土崩瓦解,謝玄以士兵三千而苻堅瓦解。
勝負不由人數衆寡決定,成敗在于須臾之間,若袁紹采用田豐之謀,則坐制曹孟德。
魏已吞并蜀國,到了晉代,吳僅據有江表,魏居其上遊,國力大小懸殊,德政理絕。
但是仍然君臣協謀,延續數十年。
到了吳孫皓時朝政暴虐,上下離心背德,魏才水陸俱進,一舉攻下吳國。
現在蕭氏政權以篡殺之燼,政治暴酷,賦役繁雜,又加上門内支屬相互殘殺,人神同棄。
吳、會這些地方的百姓,紛紛來到皇魏境内,眼下正是克平之日,統一之期。
如若皇上您大駕南巡,敵人必定革面臣服,閩、越之民必定倒戈,這就猶如運山壓卵,有征無戰。
但是愚臣認為萬乘之尊的您親自出征,漕運難繼,千裡運糧,兵有饑色,大軍征戰之後,必有饑荒兇險之年。
還不如命令将帥統領精銳,蕩滌江右,然後陛下您鳴鸾巡察,慶功于東嶽泰山,則天下不勝幸運,四海百姓便會擁戴依賴于您。
“為臣又聽到流言,關右之民,近年以來,競相設立齋會,假稱豪貴,互相煽惑,公然在集會時候,诽謗朝廷。
無上之心,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
愚臣認為應迅速懲辦滅絕此風,誅殺其魁首。
不這樣的話,臣擔心會鑄成黃巾、赤眉那樣的禍亂。
養育其微萌之芽,不鏟其毫末之苗,萬一他們造反,恐怕受其危害的就多了。
為臣世代侍奉皇家,義在與君王同休共戚,十分清楚犯顔直谏觸犯龍顔的罪過深重,然而如果不這樣,不忠之罪就更可怕了。
” 皇帝下诏說: “至上之德雖然隻有一個,但樹立功德的途徑卻很多。
三聖殊文,五帝異律,或張或弛,哪裡要一定是相因不改呢。
朕遠思太平之主,所以不親自挂帥征讨,大概都是有緣由的。
英明之主,或以天下統一而無征;守庸之君,或因志劣停伐。
而今朕若把自己與過去英明的皇帝比較,時勢今非昔比;比之庸懦的君主,朕着實又不甘心。
假如尊貴無上的君主,不宜親駕,那二公之徒,革辂之戰,豈不是很荒謬的嗎?朕推尋過去的人,假如都身先士卒拯濟世事,哪還有不拓廣祖先基業的呢?定火之雄,未聞不武;世祖的行為,非皆疑懾。
而且曹操勝了袁術,是由于其德行禮義内澤百姓;苻堅土崩瓦解,是因為其政治火候未到。
顯然不是老弱的士兵力量強大,十萬之衆勢力弱小。
現在朕采用先天之術,率領仁義之師,審觀成敗,或許可以免于這種過失。
長江險阻,并不可怕;要成就偉大的計劃,何必一定要找個先前的模式呢。
洞庭、彭蠡,畢竟不是堅固如殷城,我魏師振臂一呼,或許即能成就漢之大業。
謀略之義,當付之臨機應變;糧草之需,就寄托在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