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虎子傳
關燈
小
中
大
薛野月者之子薛虎子,相貌姿态強壯偉岸,遇事明斷頗有父親的遺風。
年僅十三歲,入宮侍奉高宗。
太安年間,任内行長之職,掌管奏諸曹事。
薛虎子為官正直,朝廷内外都畏懼他。
及至文明太後臨朝執政,讓薛虎子出任為枋頭鎮将。
薛虎子一向剛直清簡,為朝廷近臣所嫉恨,由于他犯了一點小餅失被貶黜為鎮門士。
及至顯祖南征,臨時屯駐在山陽。
薛虎子在大路上拜訴于顯祖,說:“臣往日侍奉先帝,過分地蒙受重恩。
陛下在居喪的時候,臣橫遭非分之罪,自從被貶黜到這裡,已經有許多年了,不想今天得以見到聖上。
”于是嗚咽抽泣說不出話來。
顯祖對他說:“你是先帝的舊臣,長期受委屈居于非人之所,以緻心情怃然不樂。
”顯祖令薛虎子侍奉出行,察訪政事,幾十裡之内,接待來訪者應答不絕。
當時崤山之東饑荒嚴重,四處盜賊蜂起。
相州民衆孫誨等五百餘人,稱贊薛虎子在鎮所任事期間,境内清靜太平,向朝廷申訴請求留任薛虎子。
于是朝廷再次任命他為枋頭鎮将,即日前往赴任。
薛虎子來到鎮所,幾個州的地方,奸邪之徒銷聲匿迹。
顯祖用以印章封記的文書慰勞和曉喻薛虎子。
後來授任他為平南将軍、相州刺史。
顯祖駕崩,他未能前往上任。
太和二年(478),薛虎子襲承父親的爵位。
太和三年,皇帝令薛虎子督率三将從壽春出發,與劉昶一起征讨南方。
太和四年,徐州之民桓和等叛逆,屯駐在五固。
高祖诏令薛虎子為南征督副将,與尉元等人前往征讨平定了叛亂。
薛虎子以本将軍任彭城鎮将。
他到鎮所上任以後,得到當地人民的擁護。
朝廷授任他為開府、徐州刺史。
當時各州鎮的戍卒,用以購物的資絹都是随身自帶,不入公家庫室,取資花銷,因此士卒經常苦于饑寒。
薛虎子向皇帝上表說:“臣聞金湯之固,沒有糧食就不能堅守;韓信、白起的勇猛,沒有糧食就不能作戰。
所以自古以來用兵,莫不事先積聚糧草,然後再謀劃兼并之策。
現在江東一帶尚未歸附,兇頑有待于誅戮,如果不在彭城積聚糧食,用以加強豐、沛,将來用什麼去拓定江關,掃平衡、霍?我私下考慮在各鎮的兵卒,人數不少于幾萬,用來買糧的絹,每人十二匹,都随身自帶,使用起來沒有準度,不能用來交換必需物品,不免造成饑寒。
從公事來說,沒有毫厘的利益;對其私利來說,那就會出現任其花費而感到不足的問題。
這不是通常所說的接納人民的法度,公私互相有利的做法。
徐州一帶,水陸兼有土地肥沃,清、汴兩河暢通,足以滿足農田灌溉。
其中有良田十萬餘頃。
如果用兵絹去交換耕牛,拿來分配給戍卒,計算可以買換來的耕牛,足以得到上萬頭。
盡力興辦公田,一定會獲得大量的粟稻。
在一年之内,就可滿足官家需要,用一半戍兵耕耘種植,餘下的士卒仍舊衆多,一邊耕種一邊守衛,并不妨礙捍衛邊境。
一年的收入,可以超過資絹的十倍;短時内耕種所得,足以充用幾年的糧食。
以後的兵資,隻須納入庫府,五年之後,谷物布帛都很充足。
不但戍士有豐富飽足的資用,對于國家來說更有吞敵之勢。
昔日杜預在宛、葉興良田而消滅了吳國,充國耕種于西零而使
年僅十三歲,入宮侍奉高宗。
太安年間,任内行長之職,掌管奏諸曹事。
薛虎子為官正直,朝廷内外都畏懼他。
及至文明太後臨朝執政,讓薛虎子出任為枋頭鎮将。
薛虎子一向剛直清簡,為朝廷近臣所嫉恨,由于他犯了一點小餅失被貶黜為鎮門士。
及至顯祖南征,臨時屯駐在山陽。
薛虎子在大路上拜訴于顯祖,說:“臣往日侍奉先帝,過分地蒙受重恩。
陛下在居喪的時候,臣橫遭非分之罪,自從被貶黜到這裡,已經有許多年了,不想今天得以見到聖上。
”于是嗚咽抽泣說不出話來。
顯祖對他說:“你是先帝的舊臣,長期受委屈居于非人之所,以緻心情怃然不樂。
”顯祖令薛虎子侍奉出行,察訪政事,幾十裡之内,接待來訪者應答不絕。
當時崤山之東饑荒嚴重,四處盜賊蜂起。
相州民衆孫誨等五百餘人,稱贊薛虎子在鎮所任事期間,境内清靜太平,向朝廷申訴請求留任薛虎子。
于是朝廷再次任命他為枋頭鎮将,即日前往赴任。
薛虎子來到鎮所,幾個州的地方,奸邪之徒銷聲匿迹。
顯祖用以印章封記的文書慰勞和曉喻薛虎子。
後來授任他為平南将軍、相州刺史。
顯祖駕崩,他未能前往上任。
太和二年(478),薛虎子襲承父親的爵位。
太和三年,皇帝令薛虎子督率三将從壽春出發,與劉昶一起征讨南方。
太和四年,徐州之民桓和等叛逆,屯駐在五固。
高祖诏令薛虎子為南征督副将,與尉元等人前往征讨平定了叛亂。
薛虎子以本将軍任彭城鎮将。
他到鎮所上任以後,得到當地人民的擁護。
朝廷授任他為開府、徐州刺史。
當時各州鎮的戍卒,用以購物的資絹都是随身自帶,不入公家庫室,取資花銷,因此士卒經常苦于饑寒。
薛虎子向皇帝上表說:“臣聞金湯之固,沒有糧食就不能堅守;韓信、白起的勇猛,沒有糧食就不能作戰。
所以自古以來用兵,莫不事先積聚糧草,然後再謀劃兼并之策。
現在江東一帶尚未歸附,兇頑有待于誅戮,如果不在彭城積聚糧食,用以加強豐、沛,将來用什麼去拓定江關,掃平衡、霍?我私下考慮在各鎮的兵卒,人數不少于幾萬,用來買糧的絹,每人十二匹,都随身自帶,使用起來沒有準度,不能用來交換必需物品,不免造成饑寒。
從公事來說,沒有毫厘的利益;對其私利來說,那就會出現任其花費而感到不足的問題。
這不是通常所說的接納人民的法度,公私互相有利的做法。
徐州一帶,水陸兼有土地肥沃,清、汴兩河暢通,足以滿足農田灌溉。
其中有良田十萬餘頃。
如果用兵絹去交換耕牛,拿來分配給戍卒,計算可以買換來的耕牛,足以得到上萬頭。
盡力興辦公田,一定會獲得大量的粟稻。
在一年之内,就可滿足官家需要,用一半戍兵耕耘種植,餘下的士卒仍舊衆多,一邊耕種一邊守衛,并不妨礙捍衛邊境。
一年的收入,可以超過資絹的十倍;短時内耕種所得,足以充用幾年的糧食。
以後的兵資,隻須納入庫府,五年之後,谷物布帛都很充足。
不但戍士有豐富飽足的資用,對于國家來說更有吞敵之勢。
昔日杜預在宛、葉興良田而消滅了吳國,充國耕種于西零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