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汝砺傳
關燈
小
中
大
有貨物的人家将都關閉起來不出售,而轉運的商販們也不再進城,這樣買的人更急而就貴得更狠了。
事情有難有易,不能不知,如今東西少而難得的是糧食,多而易得的是鈔票,自當先解決難的,然後再考慮容易辦的,多方開通勸誘,務必讓糧食都拿出來換錢,那麼糧價自然就會平穩下來。
”皇帝聽從了。
三年五月,朝廷計議将河北軍戶的家屬遷到河南,隻留下軍隊守衛郡縣。
高汝砺說:“這事如果實行,隻是那些豪強之家便于辦到,貧困戶怎麼能夠遷徙?況且安于故土,不願遷移,是人之常情。
如今讓他們都前往河南,他們一旦離開家園,扶老攜幼,在道路上跋涉,流離失所,豈不是十分可憐?況且所路過的百姓們見到軍戶全部遷移了,必将産生驚疑情緒,認為國家分别看待,他們心裡能不動搖嗎?況且軍人的家屬既已遷離,卻讓他們去保護别人,以情理而論,必定不肯盡心的。
民衆再怎麼愚蠢也是很有思想的,盡管告訴他們還是要保衛他們的,他們也必然不肯相信,這樣隻會交相混亂,各方都不得安甯,這件事所關系到的是極為重大的利害問題。
請先讓各道的元帥府、宣撫司、總管府反複論議是否可行,如确無可疑之處,然後施行。
”進言以後沒有答複。
軍戶既已南遷,準備收括田地分給他們,還沒有拿定意見,皇帝對尚書省說“:北軍将到河南,因此而盡遷各路軍戶,共同加以保衛。
如今既已到達,糧食自當分地給他們,但至今沒有加以處理。
可以派遣官員聚集各地老人詢問他們,是準備增加賦稅,還是分給他們田地,二者哪種比較方便實行?”他又将這事告知高汝砺。
不久,那些派去的官員們來報告說“:農民們都說,近年來租賦越來越重,如果再增加,就難以承受了。
不敢再租用官田了,願意分地給軍戶。
”于是,高汝砺上奏說“:遷移軍戶,是一時的舉動。
民衆租用官田,是長久之計。
河南的民地和官田,數量相當。
又有許多人家都是租佃官田耕種的,他們的祖墳、村莊等都在官田裡,這些人大多是貧民,一旦奪田,何以維持生活?況且小民容易動蕩難以安定,因為一時避收田賦,所以說出這種話來。
可是真讓他們把土地給了人家,那麼,前日還是主人今天就變成了客戶,能不悔恨嗎?悔恨便産生憤慨之心。
像在山東調撥土地時,肥沃的田地都被有權勢人家所占有,貧瘠的土地才給貧困戶耕種,這樣無益于軍戶,有損于民衆,導緻他們相互憎恨,這件事至今還沒有平息下來。
前事為時不遠,足以成為鑒戒。
隻能采用增加官田賦稅,以供給軍戶糧食的一半,再将原屬官田現已荒蕪的田地、放馬的草地按數分給他們,讓軍戶自己耕種,這樣,百姓就免去失業的艱辛,而官府也不必做出對民衆有害的事情。
況且河南的土地最适宜種麥,如今雨水充足,又正當播種時節,隻恐民衆産生疑惑而誤了計劃,應當早做決斷。
”皇帝聽從他的意見。
不久轉任尚書右丞。
當時皇帝認為,軍戶的土地必須撥給,讓他們能夠及時開墾耕耘。
高汝砺又上奏說“:官府所有的荒田和牧馬地,有許多被民衆私自耕種了。
如今正當種麥時節,他們知道準備撥給别人,就必定都抛棄不種,等軍戶分到時,又已錯過播種時機,這樣就成了荒廢的土地了。
不如等這一季收成之後再調撥,依照土地的收成征收适量的賦稅,以補充軍需儲備,這樣對公私兩方均有利。
請等到九月以後再撥調還官府。
”十月,高汝砺又進言說:“如今河北的軍戶遷到河南的多達幾百萬人,每人一天給一升米,一年就需要三百六十萬石,給予一半,其價值仍相當支出粟三百萬石。
河南租出的土地合計是二十四萬頃,每年所收的粟才隻有一百五十六萬多石,請在正常經費之外加倍征收,以便配給他們,同時仍将原屬官府所有的閑田和放馬地可耕種的分給他們。
”皇帝表示同意。
于是,派遣右司谏馮開等分别到各郡縣就地配給,每人分給三十畝,由高汝砺總管其事。
後來,搜括土地的官員回京,都說:“土地的畝數很少,且都是貧瘠難以耕種的,估計可以耕種的已經都分給了他們,每人所得無幾,又都是偏僻較遠的地方,必須遷移到那裡去,軍戶們都感到不方便。
”高汝砺便将有關情況上奏皇帝,下诏讓有關方面停止辦理,隻供給一半軍糧,另一半折成錢配給。
四年正月,被任命為尚書左丞,他接連上表請求告退,朝廷都下優诏不答應。
正值朝廷商議出兵河北,保護民衆收麥,但民間卻正在傳言說官府準備把麥都收走。
皇帝知道以後,問宰輔們說:“怎麼辦呢?”高琪等上奏說“:如果讓樞密院派兵占領交通要道,鎮壓當地匪寇,仍然準許民衆收割出逃者的民田,這樣,軍民兩便,若有戰事,士兵們也必定盡心盡力。
”高汝砺說“:這絕不是好辦法。
因為河朔的民衆所依賴的食糧隻有這季麥子了。
如今外面已有謠言,再派軍隊前去,勢必更讓他們産生疑懼之心。
不如聽從他們自便,讓宣撫司出來查禁無賴之徒,不讓這些人侵擾民衆就夠了。
已出逃的民戶田地讓有關方面收割,以充軍糧就行了。
”于是派遣戶部員外郎裴滿蒲剌都前去檢查麥田
事情有難有易,不能不知,如今東西少而難得的是糧食,多而易得的是鈔票,自當先解決難的,然後再考慮容易辦的,多方開通勸誘,務必讓糧食都拿出來換錢,那麼糧價自然就會平穩下來。
”皇帝聽從了。
三年五月,朝廷計議将河北軍戶的家屬遷到河南,隻留下軍隊守衛郡縣。
高汝砺說:“這事如果實行,隻是那些豪強之家便于辦到,貧困戶怎麼能夠遷徙?況且安于故土,不願遷移,是人之常情。
如今讓他們都前往河南,他們一旦離開家園,扶老攜幼,在道路上跋涉,流離失所,豈不是十分可憐?況且所路過的百姓們見到軍戶全部遷移了,必将産生驚疑情緒,認為國家分别看待,他們心裡能不動搖嗎?況且軍人的家屬既已遷離,卻讓他們去保護别人,以情理而論,必定不肯盡心的。
民衆再怎麼愚蠢也是很有思想的,盡管告訴他們還是要保衛他們的,他們也必然不肯相信,這樣隻會交相混亂,各方都不得安甯,這件事所關系到的是極為重大的利害問題。
請先讓各道的元帥府、宣撫司、總管府反複論議是否可行,如确無可疑之處,然後施行。
”進言以後沒有答複。
軍戶既已南遷,準備收括田地分給他們,還沒有拿定意見,皇帝對尚書省說“:北軍将到河南,因此而盡遷各路軍戶,共同加以保衛。
如今既已到達,糧食自當分地給他們,但至今沒有加以處理。
可以派遣官員聚集各地老人詢問他們,是準備增加賦稅,還是分給他們田地,二者哪種比較方便實行?”他又将這事告知高汝砺。
不久,那些派去的官員們來報告說“:農民們都說,近年來租賦越來越重,如果再增加,就難以承受了。
不敢再租用官田了,願意分地給軍戶。
”于是,高汝砺上奏說“:遷移軍戶,是一時的舉動。
民衆租用官田,是長久之計。
河南的民地和官田,數量相當。
又有許多人家都是租佃官田耕種的,他們的祖墳、村莊等都在官田裡,這些人大多是貧民,一旦奪田,何以維持生活?況且小民容易動蕩難以安定,因為一時避收田賦,所以說出這種話來。
可是真讓他們把土地給了人家,那麼,前日還是主人今天就變成了客戶,能不悔恨嗎?悔恨便産生憤慨之心。
像在山東調撥土地時,肥沃的田地都被有權勢人家所占有,貧瘠的土地才給貧困戶耕種,這樣無益于軍戶,有損于民衆,導緻他們相互憎恨,這件事至今還沒有平息下來。
前事為時不遠,足以成為鑒戒。
隻能采用增加官田賦稅,以供給軍戶糧食的一半,再将原屬官田現已荒蕪的田地、放馬的草地按數分給他們,讓軍戶自己耕種,這樣,百姓就免去失業的艱辛,而官府也不必做出對民衆有害的事情。
況且河南的土地最适宜種麥,如今雨水充足,又正當播種時節,隻恐民衆産生疑惑而誤了計劃,應當早做決斷。
”皇帝聽從他的意見。
不久轉任尚書右丞。
當時皇帝認為,軍戶的土地必須撥給,讓他們能夠及時開墾耕耘。
高汝砺又上奏說“:官府所有的荒田和牧馬地,有許多被民衆私自耕種了。
如今正當種麥時節,他們知道準備撥給别人,就必定都抛棄不種,等軍戶分到時,又已錯過播種時機,這樣就成了荒廢的土地了。
不如等這一季收成之後再調撥,依照土地的收成征收适量的賦稅,以補充軍需儲備,這樣對公私兩方均有利。
請等到九月以後再撥調還官府。
”十月,高汝砺又進言說:“如今河北的軍戶遷到河南的多達幾百萬人,每人一天給一升米,一年就需要三百六十萬石,給予一半,其價值仍相當支出粟三百萬石。
河南租出的土地合計是二十四萬頃,每年所收的粟才隻有一百五十六萬多石,請在正常經費之外加倍征收,以便配給他們,同時仍将原屬官府所有的閑田和放馬地可耕種的分給他們。
”皇帝表示同意。
于是,派遣右司谏馮開等分别到各郡縣就地配給,每人分給三十畝,由高汝砺總管其事。
後來,搜括土地的官員回京,都說:“土地的畝數很少,且都是貧瘠難以耕種的,估計可以耕種的已經都分給了他們,每人所得無幾,又都是偏僻較遠的地方,必須遷移到那裡去,軍戶們都感到不方便。
”高汝砺便将有關情況上奏皇帝,下诏讓有關方面停止辦理,隻供給一半軍糧,另一半折成錢配給。
四年正月,被任命為尚書左丞,他接連上表請求告退,朝廷都下優诏不答應。
正值朝廷商議出兵河北,保護民衆收麥,但民間卻正在傳言說官府準備把麥都收走。
皇帝知道以後,問宰輔們說:“怎麼辦呢?”高琪等上奏說“:如果讓樞密院派兵占領交通要道,鎮壓當地匪寇,仍然準許民衆收割出逃者的民田,這樣,軍民兩便,若有戰事,士兵們也必定盡心盡力。
”高汝砺說“:這絕不是好辦法。
因為河朔的民衆所依賴的食糧隻有這季麥子了。
如今外面已有謠言,再派軍隊前去,勢必更讓他們産生疑懼之心。
不如聽從他們自便,讓宣撫司出來查禁無賴之徒,不讓這些人侵擾民衆就夠了。
已出逃的民戶田地讓有關方面收割,以充軍糧就行了。
”于是派遣戶部員外郎裴滿蒲剌都前去檢查麥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