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屯忠孝傳

關燈
奧屯忠孝,字全道,本名牙哥,懿州胡土虎猛安人。從小父親去世,對母親很孝順。大定二十二年(1182)中進士,調任蒲州司候。因政績清廉而升官,任校書郎兼太子司經。三遷任禮部員外郎。再遷翰林待制,權戶部侍郎,輔佐參知政事胥持國治理黃河決口的事,有勞績,進升一階。被任命為河平軍節度使、兼都水監。于是疏通了七祖佛河以及王村、周平、道口、雞爪、孫家港,又開鑿了東明、南陽岡、馬蹄、孫村等河。忠孝經常說:“河一有災,免不了民衆勞苦。再壘石為岸十多裡長,民衆就難以承受了。”又改任沁南軍節度使。由于他原在衛州時聚集妨農軍曾借用民衆的錢财卻不讓償還,貧富民衆之間就不肯相互借貸,軍民關系不和睦,因而坐罪被降任甯海州刺史。又改為滑州刺史,曆任同知南京留守,遷任定國軍節度使,又任沁南軍節度使。入朝任太子少傅兼禮部尚書。

    貞..初年,商議将衛紹王降為庶人的事時,奧屯忠孝和蒲察思忠贊同胡沙虎的意見,其事見于《思忠傳》中。不久,任為參知政事。中都被圍困,形勢危急,糧道斷絕,皇帝下诏令忠孝搜索民間積存的糧食,除了自己留存夠兩個月食用外,全部交給官府,用銀鈔或者僧人道士的戒牒作為酬報。當時,知大興府事胥鼎負責籌劃軍隊糧食,他上奏朝廷,讓允許民衆納粟買官,胥鼎已經收繳過一次了,又要奧屯忠孝再搜括一遍,讓百姓們連繳兩回,以此作為自己的功績。左谏議大夫張行信上疏評論說“:民衆糧食隻存兩個月了,而又再次奪取,當他們絕糧時,不單單怨恨官府,也必定埋怨朝廷不體察民衆疾苦。”金宣宗很贊同張行信的意見,便命令朝廷近臣和奧屯忠孝一起斟酌應當收取多少。他又對忠孝說“:國家本意是想得到一部分糧食,如今既已收到了,姑且聽從民衆便利行事就可以了。”

    不久,張行信又上奏說:“參政奧屯忠孝平生矯揉做作不近人情,急于功名,沽名釣譽,苛刻害人,殘忍不恤民情。他參與河防時,河朔的民衆忍受不了他的禍害。軍隊欠民衆錢财,卻不讓償還。東海王準備任用胡沙虎,滿朝官員都認為不合适,而忠孝卻獨自強力推薦。當胡沙虎發難時,忠孝卻還自以為有功。诏議東海王的爵号時,忠孝請求籍沒他的子孫。可是,當論及特末也時他卻說不應當籍沒,他偏于私黨辦事不公正達到如此地步。平時沒事時,還容不得一個不适合當丞相的人在朝廷,何況如今國家正是多事之秋,還讓這個人參與朝政,社稷将如何辦呢?”金宣宗說:“我初即位,自當以禮選用或罷黜大臣,你可以告訴和他親近的人,給他透個消息讓他自己請求離開就行了。”張行信便将皇帝的話告訴右司郎中把胡魯,把胡魯又将金宣宗的意思轉告奧屯忠孝,忠孝卻厚着臉皮不聽建議。不久,被免為太子太保,出知濟南府事。又改知中山府事。不久去世,享年七十歲,谥為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