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襄傳
關燈
小
中
大
“況且燕京的涼爽是濟南不能比的,陛下視察濟南期間,每當遇到炎熱的天氣就不離開府署,現在陛下居住的範圍之内,台榭高聳明亮,就餐入寝肅穆清靜,什麼樣的暑氣能侵入這裡?一些人議論說陛下往北巡幸時間長了,每年随駕出行的大小官員前歌後舞而歸,現在再要出行,難道有必要非這樣急于行動不可嗎?臣愚蠢地認為後患生于不戒備的情況太多了!西漢推崇重用外戚,而發生了王莽的禍亂;梁武帝好收容叛變投降來的,而發生了侯景的變亂。
如今陛下要用幾年時間北巡,已經對無亂習以為常,不考慮後果,要前往不止,臣很是恐懼。
有些事情明知不可行卻貿然去做,那麼有後患是必然的了。
“議論的人又說往年遼國的君主,春水、秋山、冬夏四時各有行在之所,秋冬避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漁,年以為常,老人們仍然喜歡談論他們,認為他們真正得到了快樂之趣,陛下是仿效他們罷了。
臣愚蠢地認為對三代之政現在有不能照搬行事的,況且遼國過于崇尚這一套了。
而且本朝和遼國王室情況不同,遼國的基業根本在山北的臨潢,臣知道他們所巡遊的不過是臨潢附近的地方,也沒有重山阻隔,冬季還是住在燕京。
契丹人以追逐水草靠畜牧為業,以氈帳作為居室,遷徙無常,加上屬地狹窄,禮儀器具特别簡單,辎重不多,所以隔上三、五年才能走一回,也不是年年如此。
我本朝皇業根本在山南的燕京,怎麼可以舍棄燕地而去山北呢?京都的人們居室是房屋,不便遷徙。
今天我朝幅員萬裡,隻尊奉一位君主,承蒙太平時間久了,各地制度不同,文物豐富面廣,辎重浩繁興旺,随着聖駕繁殖人口、聚積物力,超過了百萬數目,陛下怎麼年年能夠出巡,拿自身的快樂,卻每年使百萬人拴在勞役上、傷在财物上,不得其所,陛下能忍心這樣嗎?臣又聽說,陛下在打獵合圍的時候,麋鹿充滿包圍圈裡,對大而壯的麋鹿才拿幾十頭來奉祭宗廟,其餘的都放縱它們,不忍多殺。
這樣看來,陛下的恩惠可以到禽獸,卻不到随駕遠征的衆多臣子庶民身上。
“議論的人說,前世遵守成法的君主,生長在深宮怕被風吹日曬,射箭、騎馬都不會,志氣萎縮懦弱,筋力拘謹柔弱,遇到禍患懼怕顫抖,往往是束手就亡。
陛下考察上述情況,不怕辛苦自身,想遠巡金蓮川,到達松漠,名為坐夏圍獵,實是服勞講武。
臣認為戰備不能忘,打獵不能廢,宴安鸩毒也不可懷,然而事貴适中,不可過分。
現在過于防範驕惰的憂患,而先蹈萬一有危險的旅途,與無病而服藥有什麼兩樣?況且想習武不一定要出關,涿、易、雄、保、順、薊等縣境内地廣而平,而且都是邦域之中,随時圍田打獵,誰說不可以!伏地乞求陛下發出诏令,撤回往北驅駕的車馬,堵塞去雞鳴的路途,安然留在中都,不再往北巡幸打獵,那麼宗社無限的安定,符合天下莫大的願望啊! “現如今四海之内安定圖治,朝廷至尊威嚴,聖人做事,本來是臣下要順從的時候,然而臣卻以蝼蟻似的性命,進表危急懇切的建議,仰犯雷霆之威,身陷官吏的議論之中,輕則名位削除,重則身首分裂,若為自身着想,難道不太愚蠢荒謬了嗎!隻要陛下深謀遠慮,不因為我個人這些廢話,而以宗廟天下為大計,俯垂聽取,則小臣平素的願望得以實現,雖死猶生,其他不是我所期望的。
” 世宗采納了他的意見,于是取消了這次出行金蓮川的計劃,并且曉谕輔臣們說“:梁襄勸說朕不要駕幸金蓮川,朕認為他的意見是可取的,所以取消了這次行動。
然而梁襄極力所說的隋炀帝因為巡遊敗國,不也是過分了嗎!像隋炀帝這樣的君主是由于失道虐民,自取滅亡。
民心已經背叛了他,即使是不巡幸國家怎麼能保得住?作為人君的隻要能盡到做國君的責任,那麼即使不時地巡幸一下,難道對國家會有什麼損傷嗎?治亂無常規,顧忌所采取的行動何至于像這樣?難道一定要深處九重宮内便說是沒有禍患,巡遊的時候就應驗禍亂的嗎?” 梁襄由于這件事而以直言聞名。
他被提升為禮部主事、太子司經。
選為監察禦史,因為漏察宗室弈事而受牽連獲罪,被罰一個月的俸祿。
世宗指責他說:“監察,是君王的耳目,有了傳聞即行彈劾是可以的。
等到朕親自發現了那件事,還要你監察幹什麼?”調梁襄任中都路都轉運戶籍判官,不久,遷通遠軍節度副使,因喪事離職。
服喪期滿,被授予安國軍節度副使,同知定武軍節度使事,回避他父親的忌諱改震武軍。
太常卿張日韋、曹州刺史段铎舉薦梁襄學問廣博,熟習典故,可以出任禮官。
轉任同知順義軍節度使事、東勝州刺史。
因為簸揚去俸粟中的糠皮雜物後責令倉典使賠償,被按察司所彈劾,處他拿财務贖回俸粟。
曆任阝奧州刺史,直至遷升保大軍節度使,逝世。
梁襄精通《春秋左氏傳》,以至于對于地理、氏族,無不貫通。
自少年成才至晚來尊貴,衣食常年簡單平淡,然而輿論者卻譏笑他太節儉了等等。
如今陛下要用幾年時間北巡,已經對無亂習以為常,不考慮後果,要前往不止,臣很是恐懼。
有些事情明知不可行卻貿然去做,那麼有後患是必然的了。
“議論的人又說往年遼國的君主,春水、秋山、冬夏四時各有行在之所,秋冬避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漁,年以為常,老人們仍然喜歡談論他們,認為他們真正得到了快樂之趣,陛下是仿效他們罷了。
臣愚蠢地認為對三代之政現在有不能照搬行事的,況且遼國過于崇尚這一套了。
而且本朝和遼國王室情況不同,遼國的基業根本在山北的臨潢,臣知道他們所巡遊的不過是臨潢附近的地方,也沒有重山阻隔,冬季還是住在燕京。
契丹人以追逐水草靠畜牧為業,以氈帳作為居室,遷徙無常,加上屬地狹窄,禮儀器具特别簡單,辎重不多,所以隔上三、五年才能走一回,也不是年年如此。
我本朝皇業根本在山南的燕京,怎麼可以舍棄燕地而去山北呢?京都的人們居室是房屋,不便遷徙。
今天我朝幅員萬裡,隻尊奉一位君主,承蒙太平時間久了,各地制度不同,文物豐富面廣,辎重浩繁興旺,随着聖駕繁殖人口、聚積物力,超過了百萬數目,陛下怎麼年年能夠出巡,拿自身的快樂,卻每年使百萬人拴在勞役上、傷在财物上,不得其所,陛下能忍心這樣嗎?臣又聽說,陛下在打獵合圍的時候,麋鹿充滿包圍圈裡,對大而壯的麋鹿才拿幾十頭來奉祭宗廟,其餘的都放縱它們,不忍多殺。
這樣看來,陛下的恩惠可以到禽獸,卻不到随駕遠征的衆多臣子庶民身上。
“議論的人說,前世遵守成法的君主,生長在深宮怕被風吹日曬,射箭、騎馬都不會,志氣萎縮懦弱,筋力拘謹柔弱,遇到禍患懼怕顫抖,往往是束手就亡。
陛下考察上述情況,不怕辛苦自身,想遠巡金蓮川,到達松漠,名為坐夏圍獵,實是服勞講武。
臣認為戰備不能忘,打獵不能廢,宴安鸩毒也不可懷,然而事貴适中,不可過分。
現在過于防範驕惰的憂患,而先蹈萬一有危險的旅途,與無病而服藥有什麼兩樣?況且想習武不一定要出關,涿、易、雄、保、順、薊等縣境内地廣而平,而且都是邦域之中,随時圍田打獵,誰說不可以!伏地乞求陛下發出诏令,撤回往北驅駕的車馬,堵塞去雞鳴的路途,安然留在中都,不再往北巡幸打獵,那麼宗社無限的安定,符合天下莫大的願望啊! “現如今四海之内安定圖治,朝廷至尊威嚴,聖人做事,本來是臣下要順從的時候,然而臣卻以蝼蟻似的性命,進表危急懇切的建議,仰犯雷霆之威,身陷官吏的議論之中,輕則名位削除,重則身首分裂,若為自身着想,難道不太愚蠢荒謬了嗎!隻要陛下深謀遠慮,不因為我個人這些廢話,而以宗廟天下為大計,俯垂聽取,則小臣平素的願望得以實現,雖死猶生,其他不是我所期望的。
” 世宗采納了他的意見,于是取消了這次出行金蓮川的計劃,并且曉谕輔臣們說“:梁襄勸說朕不要駕幸金蓮川,朕認為他的意見是可取的,所以取消了這次行動。
然而梁襄極力所說的隋炀帝因為巡遊敗國,不也是過分了嗎!像隋炀帝這樣的君主是由于失道虐民,自取滅亡。
民心已經背叛了他,即使是不巡幸國家怎麼能保得住?作為人君的隻要能盡到做國君的責任,那麼即使不時地巡幸一下,難道對國家會有什麼損傷嗎?治亂無常規,顧忌所采取的行動何至于像這樣?難道一定要深處九重宮内便說是沒有禍患,巡遊的時候就應驗禍亂的嗎?” 梁襄由于這件事而以直言聞名。
他被提升為禮部主事、太子司經。
選為監察禦史,因為漏察宗室弈事而受牽連獲罪,被罰一個月的俸祿。
世宗指責他說:“監察,是君王的耳目,有了傳聞即行彈劾是可以的。
等到朕親自發現了那件事,還要你監察幹什麼?”調梁襄任中都路都轉運戶籍判官,不久,遷通遠軍節度副使,因喪事離職。
服喪期滿,被授予安國軍節度副使,同知定武軍節度使事,回避他父親的忌諱改震武軍。
太常卿張日韋、曹州刺史段铎舉薦梁襄學問廣博,熟習典故,可以出任禮官。
轉任同知順義軍節度使事、東勝州刺史。
因為簸揚去俸粟中的糠皮雜物後責令倉典使賠償,被按察司所彈劾,處他拿财務贖回俸粟。
曆任阝奧州刺史,直至遷升保大軍節度使,逝世。
梁襄精通《春秋左氏傳》,以至于對于地理、氏族,無不貫通。
自少年成才至晚來尊貴,衣食常年簡單平淡,然而輿論者卻譏笑他太節儉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