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襄傳
關燈
小
中
大
梁襄,字公贊,是绛州人。
梁襄自幼是孤兒,由叔父梁甯收養。
梁襄生性穎悟,每天記言論一千多字。
大定三年(1163),考中進士,分配到耀州任同官主簿。
三次被遷..州任淳化令,有優秀的政績。
考察認為他勤政廉潔被提升為慶陽府推官,又被召為薛王府的屬官。
世宗打算巡遊金蓮川,有司已在辦理,梁襄上疏極力勸谏說: “金蓮川在重山之北,地積陰冷日久,五谷不能生長,郡縣難以設置,這裡自古以來是北部邊沿荒涼無人管理的地方。
氣候特殊奇異,夏季中伏降霜,一天之中寒暑交替來到,這樣獨特的地方,和上京、中都都不相同,尤其不是聖上親躬駕臨的地方。
凡是奉養的用具沒有不是遠路快速運送來的,翻山越嶺,加倍費力費時。
至于安頓宿舍的地方,軍騎填塞,主客不分,馬、牛跑出去難以趕回,藏匿逃犯别想抓獲,搶奪劫掠,殺人奸淫,不能輕易禁止。
公卿、百官、衛士當中,富貴的人僅僅住車帳,貧窮的人居住洞穴或露天之處,輿台皂隸免不了窮困倒斃,饑不得食,寒不得衣,一人生病傳染給衆人,無辜的人夭折或傷亡與被刀殺有什麼不同?這隻是些細小的事故,更有比這些大的問題。
“臣聽說高城、峻池、深居、邃禁,是帝王的屏障;壯士、健馬、堅甲、利兵,是帝王的爪牙。
現在行宮的所在地金蓮川,沒有高殿廣宇城池的堅固設施,是廢了帝王的屏障啊!披挂整齊常被坐騎的馬,太陽暴曬,風雨侵蝕,臣知道這樣的馬必然瘦弱。
防禦進犯等用的軍隊,穴居野外,吃冷飯睡在嚴寒中,臣知道這樣的軍隊必然疲勞生病。
衛護皇宮周圍的房屋才能容納幾個人?一旦久雨不晴積水十天,衣服盔甲弓箭刀沾濕柔脆,怎麼能堪使用?這樣就失去了帝王的爪牙了。
秋季已到末期,秋将歸去,人也已經疲勞了,馬也已經瘦弱了,庫存的糧食已空,貯藏的衣服已破,還将遠征駕臨松林,去進行打獵;在萬事不測的地方行走,往來之間一走要超過一個月,輾轉運輸移動遷徙的勞苦更比以前加倍了。
“以陛下神武善騎射的本事,舉世莫及,如果遇到銜橛之變、猛摯之虞,這些小事姑且放下不說。
假設在行獵之際,烈風暴至,塵埃彌天,宿霧四散,舉足不辨,以至于翠華旗有崤陵之避、襄城之迷,百官在道路中途狼狽不堪,衛士在隊伍中參差不齊交錯行走,聖上居于宮中設想這種情況難道不考慮戒備也不會後悔?神龍不可以失去住所,君主不可以輕率行動,這些都是良言。
聖上所要莅臨的宮殿,草長得大概尤其厲害,殿宇周圍的牆垣隻用氈布圍成。
押宿之官、上番之士,整日驅馳,加上饑渴,已經疲倦難耐。
更不要說讓他們徹夜巡邏警戒,露天值勤不能睡眠,人的精神有限,怎麼能承受這些呢?雖然陛下使喚人他們高興,辛勞而無怨言,如果不勞動他們做這些,難道不更好嗎?所以作為人君的不能依賴人民沒有别的心計,重要的在于将自己處在沒有憂患的領域。
“燕都地處雄要,北倚山險,南壓西夏,如坐堂隍,俯視庭宇,本地所生,人馬勇勁,已亡遼國雖然是小國,僅僅因為得到燕地所以能控制南北,坐江山,直到宋朝交納貢币。
燕地曆來是京都的首選之地,況且現在又有宮阙井邑的繁榮華麗,倉府武庫的充盈殷實,百官連同家屬都居住在燕地之内,與從前的陪京是不相同的。
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關隘,東西千裡,山峻相連,近在王都所在處的千裡地面,容易占領把守,皇天本來以此來限定中外,專為開創大金萬世的基業而設置的。
有什麼辦法,無事之日要到荒蕪之地去居住,輕賤不應屈駕的聖體,喜好沙漠的微涼,忽視祖宗的大業,這是臣所惋惜的。
再說聖上巡行駕臨所經過的地方,山中小路艱險難修,森林峽谷霧霭籠罩不見日光,上有懸崖,下多深壑,堂上俯請鑒戒,不能不考慮。
“臣聽說漢、唐的離宮,距離長安才一百裡左右,然而漢武帝巡幸甘泉卻中了江充的奸計,唐太宗在九成居住幾次導緻結社之變。
太康在洛..打獵,後羿在黃河邊抗拒而使他喪失了國家。
魏帝在近郊谒拜祖宗陵寝,司馬懿趁機竊權而篡國。
隋炀帝、海陵王雖然惡貫滿盈,哪個人敢議論?隻因為離棄宮阙,遠事巡征,災禍才加速來臨,這些都可以作為借鑒的往事。
臣曾經論述過安撫民心,普濟衆人,唐、虞尚且難以做到。
而今日的黎民百姓,仰仗陛下的英武,沒有興兵打仗的憂慮,仰仗陛下的聖明,沒有貪官污吏的肆虐,仰仗陛下的寬仁,沒有受刑挨罰的冤枉,仰仗陛下的節儉,沒有頻收賦稅的繁瑣,可以說是聖上做到了安濟了。
而巡遊打獵納涼的樂趣,是出于富貴之餘的考慮,是靜而思動,不像穿衣吃飯那樣關系到切身利益而必不可少,取消巡遊的行動是很容易做到的。
唐太宗打算到關南,敬畏魏征而停止了行動,漢文帝想去霸陵,因為袁盎勸谏而立刻中止。
所以陛下能做到唐、虞所不能做到的,卻不能放棄中主所容易做到的,臣對此是不理解的。
梁襄自幼是孤兒,由叔父梁甯收養。
梁襄生性穎悟,每天記言論一千多字。
大定三年(1163),考中進士,分配到耀州任同官主簿。
三次被遷..州任淳化令,有優秀的政績。
考察認為他勤政廉潔被提升為慶陽府推官,又被召為薛王府的屬官。
世宗打算巡遊金蓮川,有司已在辦理,梁襄上疏極力勸谏說: “金蓮川在重山之北,地積陰冷日久,五谷不能生長,郡縣難以設置,這裡自古以來是北部邊沿荒涼無人管理的地方。
氣候特殊奇異,夏季中伏降霜,一天之中寒暑交替來到,這樣獨特的地方,和上京、中都都不相同,尤其不是聖上親躬駕臨的地方。
凡是奉養的用具沒有不是遠路快速運送來的,翻山越嶺,加倍費力費時。
至于安頓宿舍的地方,軍騎填塞,主客不分,馬、牛跑出去難以趕回,藏匿逃犯别想抓獲,搶奪劫掠,殺人奸淫,不能輕易禁止。
公卿、百官、衛士當中,富貴的人僅僅住車帳,貧窮的人居住洞穴或露天之處,輿台皂隸免不了窮困倒斃,饑不得食,寒不得衣,一人生病傳染給衆人,無辜的人夭折或傷亡與被刀殺有什麼不同?這隻是些細小的事故,更有比這些大的問題。
“臣聽說高城、峻池、深居、邃禁,是帝王的屏障;壯士、健馬、堅甲、利兵,是帝王的爪牙。
現在行宮的所在地金蓮川,沒有高殿廣宇城池的堅固設施,是廢了帝王的屏障啊!披挂整齊常被坐騎的馬,太陽暴曬,風雨侵蝕,臣知道這樣的馬必然瘦弱。
防禦進犯等用的軍隊,穴居野外,吃冷飯睡在嚴寒中,臣知道這樣的軍隊必然疲勞生病。
衛護皇宮周圍的房屋才能容納幾個人?一旦久雨不晴積水十天,衣服盔甲弓箭刀沾濕柔脆,怎麼能堪使用?這樣就失去了帝王的爪牙了。
秋季已到末期,秋将歸去,人也已經疲勞了,馬也已經瘦弱了,庫存的糧食已空,貯藏的衣服已破,還将遠征駕臨松林,去進行打獵;在萬事不測的地方行走,往來之間一走要超過一個月,輾轉運輸移動遷徙的勞苦更比以前加倍了。
“以陛下神武善騎射的本事,舉世莫及,如果遇到銜橛之變、猛摯之虞,這些小事姑且放下不說。
假設在行獵之際,烈風暴至,塵埃彌天,宿霧四散,舉足不辨,以至于翠華旗有崤陵之避、襄城之迷,百官在道路中途狼狽不堪,衛士在隊伍中參差不齊交錯行走,聖上居于宮中設想這種情況難道不考慮戒備也不會後悔?神龍不可以失去住所,君主不可以輕率行動,這些都是良言。
聖上所要莅臨的宮殿,草長得大概尤其厲害,殿宇周圍的牆垣隻用氈布圍成。
押宿之官、上番之士,整日驅馳,加上饑渴,已經疲倦難耐。
更不要說讓他們徹夜巡邏警戒,露天值勤不能睡眠,人的精神有限,怎麼能承受這些呢?雖然陛下使喚人他們高興,辛勞而無怨言,如果不勞動他們做這些,難道不更好嗎?所以作為人君的不能依賴人民沒有别的心計,重要的在于将自己處在沒有憂患的領域。
“燕都地處雄要,北倚山險,南壓西夏,如坐堂隍,俯視庭宇,本地所生,人馬勇勁,已亡遼國雖然是小國,僅僅因為得到燕地所以能控制南北,坐江山,直到宋朝交納貢币。
燕地曆來是京都的首選之地,況且現在又有宮阙井邑的繁榮華麗,倉府武庫的充盈殷實,百官連同家屬都居住在燕地之内,與從前的陪京是不相同的。
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關隘,東西千裡,山峻相連,近在王都所在處的千裡地面,容易占領把守,皇天本來以此來限定中外,專為開創大金萬世的基業而設置的。
有什麼辦法,無事之日要到荒蕪之地去居住,輕賤不應屈駕的聖體,喜好沙漠的微涼,忽視祖宗的大業,這是臣所惋惜的。
再說聖上巡行駕臨所經過的地方,山中小路艱險難修,森林峽谷霧霭籠罩不見日光,上有懸崖,下多深壑,堂上俯請鑒戒,不能不考慮。
“臣聽說漢、唐的離宮,距離長安才一百裡左右,然而漢武帝巡幸甘泉卻中了江充的奸計,唐太宗在九成居住幾次導緻結社之變。
太康在洛..打獵,後羿在黃河邊抗拒而使他喪失了國家。
魏帝在近郊谒拜祖宗陵寝,司馬懿趁機竊權而篡國。
隋炀帝、海陵王雖然惡貫滿盈,哪個人敢議論?隻因為離棄宮阙,遠事巡征,災禍才加速來臨,這些都可以作為借鑒的往事。
臣曾經論述過安撫民心,普濟衆人,唐、虞尚且難以做到。
而今日的黎民百姓,仰仗陛下的英武,沒有興兵打仗的憂慮,仰仗陛下的聖明,沒有貪官污吏的肆虐,仰仗陛下的寬仁,沒有受刑挨罰的冤枉,仰仗陛下的節儉,沒有頻收賦稅的繁瑣,可以說是聖上做到了安濟了。
而巡遊打獵納涼的樂趣,是出于富貴之餘的考慮,是靜而思動,不像穿衣吃飯那樣關系到切身利益而必不可少,取消巡遊的行動是很容易做到的。
唐太宗打算到關南,敬畏魏征而停止了行動,漢文帝想去霸陵,因為袁盎勸谏而立刻中止。
所以陛下能做到唐、虞所不能做到的,卻不能放棄中主所容易做到的,臣對此是不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