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顔宗浩傳
關燈
小
中
大
?
“兵器是兇器,對于美好的人來說它不吉祥,然而聖人往往不得已而用它,所以三皇、五帝也在所難免。
難道不以生靈為念,犯順負義有不可饒恕的罪行。
往日你們國家違犯盟約,侵犯我國疆場,我軍帥府奉命征讨,雖然沒來得及出兵,暫且拿各處戍守部隊根據情況捍衛和抵禦,所指之處全部摧破入侵敵軍,沒有能阻擋的,抓獲斬首的不可勝計,剩餘的衆兵士受到震撼和威懾紛紛潰散逃命。
所以你們所侵犯的疆土旋即就被掃平,影響到泗州也不勞動兵而收複。
今天卻自稱損失的已經又得到,縮減軍隊撤出戍衛,作為悔過的表現,難道這是誠實之言嗎?據陝西宣撫司申報,今年夏季宋人侵犯我邊境達十餘次,并且被我軍擊退,殺頭的、俘獲的要以億計。
那麼你們以悔過罪責歉疚為名,在往來傳書請求講和的過程中,仍然暗中派遣賊徒突襲我軍防線,企圖乘我方不備,以僥幸撈點毫末,然而這樣你們來請和的所作所為,道理在哪裡? “你們信函中所謂名分的說法,現在和過去不同,并且和大定年間的做法根本不同。
本朝對于宋國,恩深德厚,不可能全部陳述,從皇統年間的謝章中可以看出大概情況。
至于世宗皇帝俯就,三十年間你們沐浴的恩澤,怎麼能夠忘記。
江表舊臣于我,大定之初(1161),發現已在正隆年間失去關系,緻南服不定,所以特意施予大的恩惠,改換為侄國,以便鎮撫他。
現在以小犯大,錯誤在于你們,既然斷絕了大定年間确定的友好關系,那麼要恢複舊的關系以臣相稱,從道理上講還是合适的。
如果是非臣子所敢講的話,在皇統時期為什麼敢說而現在獨獨不敢,這又是有誠意嗎?又說長江以外之地将作為屏蔽,割這片地則沒有可以作為國家的立足之地了。
門戶的鞏固,要看是否守信義,如果不守信義,雖然是長江天險,也不能仗恃,區區兩淮之地,又怎麼足以作為屏蔽而護國呢?從前江左六朝的時候,淮南曾經屢次屬于中國。
到後周顯德年間,南唐李景獻出廬、舒、蕲、黃,劃江為界,這樣做也都能各自成為一國。
既然有這些典故史實,那麼,割地的事情,也沒什麼不可以的! “自從我軍出師邊疆,所攻克的州郡縣鎮已經歸我朝所有,尚未攻克的地方就應當割獻給我們。
現在方信孺送到的誓書說疆界依照大國皇統年間即你們的隆興年間已經劃定的為準,如果是這樣,那麼既不說割你們的地,反而又想得到已經歸我國所有的地,真是豈有此理!又來信說通謝禮金之外,另外準備一百萬貫錢,折合金、銀各三萬兩,專門拿來應付再增币的責任,又說年金添五萬兩匹,他的話沒有準頭。
況且是否和議沒定,則前面說的都寫成條約,拟為誓書,又三番派人通報直謝,自專到這種地步,難道符合協議的禮儀體統嗎?這是方信孺以求成作為己任,猜度臆斷上國,說如此行徑,事情一定可以辦成,這是輕侮亵渎、欺騙、謊言,理不可容。
“尋具奏聞,欽奉聖訓:‘昔宣、靖之際,棄信背盟,我師問罪,曾經割三鎮以乞和。
今既無故興兵,蔑棄信誓,雖然獻出全部江、淮之地,還是不足以贖出自身之罪。
況你國曾經自己說過,叔父侄子與君臣父子相差不遠,如能依應稱臣,即同意在江、淮之間取中為界。
如果打算世代當子國,就應當全部割獻淮南,直接以大江為界。
陝西邊疆地面我大軍已占領據守。
元謀奸臣一定要派人綁縛送來,根據你們想自己懲罰他們的懇求,可以命令人把他們的頭顱包裹獻來。
另外年金雖然添加五萬兩匹,隻是恢複皇統年間所定舊額而已,怎麼說是增加了?可以命令再添五萬兩匹,用來表示悔過請罪的誠意。
你們向汴陽請求議和時曾進獻犒賞軍隊的東西,黃金五百萬兩,白銀五千萬兩,表緞裹絹各一百萬匹,牛、馬、騾一萬匹,駱駝一千匹,書五監。
現在就是江表一隅之地,和從前不一樣,特加矜憫,隻限量交銀一千萬兩作為犒賞軍隊之用。
方信孺言語反覆無常不足聽取,像李大性、朱緻知、李璧、吳王官之輩似乎忠實,可差遣他們在軍前禀議。
根據方信孺的詭詐之罪,超過了胡窻,然而自古兩國交兵,容許使臣在中間傳話,姑且放了他回去禀報。
’ “伏遇主上聖德寬裕光大,天覆地容,包荒宥罪,其可不欽承以仰副仁恩之厚!倘若還是有所拖延或違背,那麼和好之事,不再有什麼希望。
宋朝的安危存亡,将系于此,更希望審慎考慮,不要留下遺憾!” 泰和七年(1207)九月,宗浩在汴京逝世。
之後宋人竟然請求将原來向金稱呼的“叔”改稱“伯”,增加年貢金,備下犒勞軍隊的錢物,封獻奸臣韓..胄、蘇師旦的首級請求聯盟。
宗浩逝世的訃告傳來,聖上震驚,深痛哀悼,退朝,命令自己的兒子宿直将軍天下奴奔赴喪所,并且命令安葬完畢後把宗浩畫像帶回都城,自己将親臨祭奠。
南京副留守張岩作為敕祭兼發引使,莒州刺史女奚列孛葛速當敕葬使,并且挑選軍前武士和司旗鼓笛角各五十人,外加随行、親屬、官員、親軍等護送宗浩靈柩到下葬的地點,皇上贈予辦喪事的财物很厚重。
宗浩的谥号是通敏。
難道不以生靈為念,犯順負義有不可饒恕的罪行。
往日你們國家違犯盟約,侵犯我國疆場,我軍帥府奉命征讨,雖然沒來得及出兵,暫且拿各處戍守部隊根據情況捍衛和抵禦,所指之處全部摧破入侵敵軍,沒有能阻擋的,抓獲斬首的不可勝計,剩餘的衆兵士受到震撼和威懾紛紛潰散逃命。
所以你們所侵犯的疆土旋即就被掃平,影響到泗州也不勞動兵而收複。
今天卻自稱損失的已經又得到,縮減軍隊撤出戍衛,作為悔過的表現,難道這是誠實之言嗎?據陝西宣撫司申報,今年夏季宋人侵犯我邊境達十餘次,并且被我軍擊退,殺頭的、俘獲的要以億計。
那麼你們以悔過罪責歉疚為名,在往來傳書請求講和的過程中,仍然暗中派遣賊徒突襲我軍防線,企圖乘我方不備,以僥幸撈點毫末,然而這樣你們來請和的所作所為,道理在哪裡? “你們信函中所謂名分的說法,現在和過去不同,并且和大定年間的做法根本不同。
本朝對于宋國,恩深德厚,不可能全部陳述,從皇統年間的謝章中可以看出大概情況。
至于世宗皇帝俯就,三十年間你們沐浴的恩澤,怎麼能夠忘記。
江表舊臣于我,大定之初(1161),發現已在正隆年間失去關系,緻南服不定,所以特意施予大的恩惠,改換為侄國,以便鎮撫他。
現在以小犯大,錯誤在于你們,既然斷絕了大定年間确定的友好關系,那麼要恢複舊的關系以臣相稱,從道理上講還是合适的。
如果是非臣子所敢講的話,在皇統時期為什麼敢說而現在獨獨不敢,這又是有誠意嗎?又說長江以外之地将作為屏蔽,割這片地則沒有可以作為國家的立足之地了。
門戶的鞏固,要看是否守信義,如果不守信義,雖然是長江天險,也不能仗恃,區區兩淮之地,又怎麼足以作為屏蔽而護國呢?從前江左六朝的時候,淮南曾經屢次屬于中國。
到後周顯德年間,南唐李景獻出廬、舒、蕲、黃,劃江為界,這樣做也都能各自成為一國。
既然有這些典故史實,那麼,割地的事情,也沒什麼不可以的! “自從我軍出師邊疆,所攻克的州郡縣鎮已經歸我朝所有,尚未攻克的地方就應當割獻給我們。
現在方信孺送到的誓書說疆界依照大國皇統年間即你們的隆興年間已經劃定的為準,如果是這樣,那麼既不說割你們的地,反而又想得到已經歸我國所有的地,真是豈有此理!又來信說通謝禮金之外,另外準備一百萬貫錢,折合金、銀各三萬兩,專門拿來應付再增币的責任,又說年金添五萬兩匹,他的話沒有準頭。
況且是否和議沒定,則前面說的都寫成條約,拟為誓書,又三番派人通報直謝,自專到這種地步,難道符合協議的禮儀體統嗎?這是方信孺以求成作為己任,猜度臆斷上國,說如此行徑,事情一定可以辦成,這是輕侮亵渎、欺騙、謊言,理不可容。
“尋具奏聞,欽奉聖訓:‘昔宣、靖之際,棄信背盟,我師問罪,曾經割三鎮以乞和。
今既無故興兵,蔑棄信誓,雖然獻出全部江、淮之地,還是不足以贖出自身之罪。
況你國曾經自己說過,叔父侄子與君臣父子相差不遠,如能依應稱臣,即同意在江、淮之間取中為界。
如果打算世代當子國,就應當全部割獻淮南,直接以大江為界。
陝西邊疆地面我大軍已占領據守。
元謀奸臣一定要派人綁縛送來,根據你們想自己懲罰他們的懇求,可以命令人把他們的頭顱包裹獻來。
另外年金雖然添加五萬兩匹,隻是恢複皇統年間所定舊額而已,怎麼說是增加了?可以命令再添五萬兩匹,用來表示悔過請罪的誠意。
你們向汴陽請求議和時曾進獻犒賞軍隊的東西,黃金五百萬兩,白銀五千萬兩,表緞裹絹各一百萬匹,牛、馬、騾一萬匹,駱駝一千匹,書五監。
現在就是江表一隅之地,和從前不一樣,特加矜憫,隻限量交銀一千萬兩作為犒賞軍隊之用。
方信孺言語反覆無常不足聽取,像李大性、朱緻知、李璧、吳王官之輩似乎忠實,可差遣他們在軍前禀議。
根據方信孺的詭詐之罪,超過了胡窻,然而自古兩國交兵,容許使臣在中間傳話,姑且放了他回去禀報。
’ “伏遇主上聖德寬裕光大,天覆地容,包荒宥罪,其可不欽承以仰副仁恩之厚!倘若還是有所拖延或違背,那麼和好之事,不再有什麼希望。
宋朝的安危存亡,将系于此,更希望審慎考慮,不要留下遺憾!” 泰和七年(1207)九月,宗浩在汴京逝世。
之後宋人竟然請求将原來向金稱呼的“叔”改稱“伯”,增加年貢金,備下犒勞軍隊的錢物,封獻奸臣韓..胄、蘇師旦的首級請求聯盟。
宗浩逝世的訃告傳來,聖上震驚,深痛哀悼,退朝,命令自己的兒子宿直将軍天下奴奔赴喪所,并且命令安葬完畢後把宗浩畫像帶回都城,自己将親臨祭奠。
南京副留守張岩作為敕祭兼發引使,莒州刺史女奚列孛葛速當敕葬使,并且挑選軍前武士和司旗鼓笛角各五十人,外加随行、親屬、官員、親軍等護送宗浩靈柩到下葬的地點,皇上贈予辦喪事的财物很厚重。
宗浩的谥号是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