纥石烈良弼傳

關燈
纥石烈良弼,本名叫婁室,是回怕川人。

    他的曾祖父是忽懶。

    他的祖父叫忒不魯。

    他的父親太宇,世襲蒲辇,将家遷徙到宣甯。

    天會中,朝廷下令選諸路女真籍學生送到京師,良弼和納合椿年都正值童年,都在中選之列。

    在那時候,希尹是丞相,因有事到外郡,良弼在進京途中遇到他,希望能見到他。

    良弼感歎地說“:我輩學的是丞相的文字,從千裡之外來京師,本來應當見一面。

    ”于是到旅舍求見,拜在堂下。

    希尹問道:“這是哪來的小孩?”良弼自我介紹說“:我是有司所推薦來學習丞相文字的學生。

    ”希尹聽了非常高興,問關于學問的事,良弼應對自如,一點兒也不害怕。

    希尹說:“這個學生他日一定會成為國家的美材。

    ”希尹留良弼住了幾天。

    良弼十四歲,就做了北京教授,學徒常常是二百人,當時人們對這件事評價說:“前有谷神,後有婁室。

    ”跟他學習的人,後來都成了名。

    良弼十七歲,補尚書省令史。

    簿書一旦經他過目,他則能得到其中隐藏的奧妙。

    即使是大文章,口占立成,詞理都很到家。

    良弼在當時學習希尹文字的人中稱為第一名。

    後來出任吏部主事。

     天德初年(1149),良弼官升到吏部郎中,又改任右司郎中,借秘書少監之名為宋主歲元使。

    當時,納合椿年是參知政事,推薦良弼才能勝過自己,于是良弼被委任刑部尚書。

    并被賜予“纥石烈良弼”這個名字。

    遭逢父親喪事,良弼以本官應召任職。

    海陵王完顔亮曾經說過:“左丞相張浩處事練達,但很不務實。

    刑部尚書婁室言行端正,一點兒也不阿谀谄媚。

    ”他還對椿年說“:卿可以說是善舉能人。

    常人多數嫉妒勝過自己的人,卿卻推薦勝過自己的人,比一般人賢明多了!”于是改授椿年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的職務。

    良弼講話吐音清亮,海陵王诏谕臣下,一定要讓良弼傳旨,聽他讀诏書的人沒有不受到驚動的,因為這個緣故良弼常常被海陵召見問話。

    不過一年,良弼又拜參知政事的官職,升為尚書右丞,海陵王賜他享有佩刀進宮的特權,後又轉任左丞。

    海陵攻伐宋國,良弼勸谏他不聽,任命良弼為右領軍大都督。

    海陵在淮南,下诏命令良弼和監軍徒單貞安撫平定上京、遼右。

    不久之後,諸軍往往半路上向北方逃跑,世宗在遼陽即位,良弼于是也回到汴京。

     海陵死後,世宗就讓良弼做南京留守兼開封府尹,又兼河南都統,召拜他為尚書右丞。

    世宗對良弼說“:卿曾經谏議正隆攻打宋國,不采納卿的意見,以至于衰亡了。

    當時領着薪水卻苟且偷安的人,朕都将他們罷黜了。

    今天又起用卿,凡是關系到國家的事,卿應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要有什麼顧忌。

    ”良弼頓首謝恩。

    窩斡在陷泉打了敗仗,進入奚中,皇上诏令良弼佩帶四枚金牌和銀牌,前往北京去招撫奚和契丹人。

    事畢歸來,良弼出任尚書左丞。

    良弼上書說“:祖宗以來沒有記錄因功得賞的人,臣考核共有三十二人,應該對他們論功大小排列,分封獎賞。

    ”皇帝下诏說“:已有五品以上官職的,聽奏。

    六品以下以及沒有官職的,由尚書省衡量予以遷升委任。

    ”自然是有功勞的全部得到了獎賞。

    良弼則進拜平章政事,被封為宗國公。

     當初,山東兩路猛安謀克和百姓混在一起居住,皇帝诏令良弼看情況适當予以調整安置,讓猛安謀克與百姓分開居住。

    良弼讓那些與百姓田地互相交叉的,都拿官田和他們對換,從此沒有再争論打官司的。

    大定六年(1166)十一月,是皇太子的生日,皇上在東宮設置酒席,良弼、志甯一同被賜參加宴會。

    皇帝說:“邊境平安無事,中外和諧安甯,這是将相們的功勞啊!”良弼答道:“臣等不才,充當宰相,怎麼敢不竭盡犬馬之力。

    ”皇上喜悅。

    良弼進拜右丞相、監修國史。

    世宗對良弼說:“海陵在位的時候,國事記載注釋都不完全。

    作為人君善還是惡,對萬世子孫都是鑒借,記載注釋有遺漏,後世怎麼看?這些地方要讓史官從側面調查出來寫上它。

    ”又說“:五從以上宗室在省祗等候的,才可以用,要寫上姓名聽上報。

    其中猥瑣繁冗不夠做官條件的,也要聽上報以便罷免。

    ”左丞完顔守道奏道“:臨近都城的兩猛安,父子兄弟往往分居,他們所得的田地不能贍養老小,生活日益困乏。

    ”皇上問宰臣這件事怎麼處理,良弼回答:“一定要讓他們父兄居住在一起,應當拿他們所分得的田地與當地居民調換。

    雖然暫時看起來擾亂了秩序,然而從長久看很是方便。

    ”右丞相石琚說:“百姓各自安居樂業,不如維持原來的布局方便。

    ”皇上竟然聽從了良弼的建議。

    《太宗實錄》編撰完成,皇上賜給良弼金帶、彩綢二十端,一同修訂國史的張景仁、曹望之、劉仲淵也都受到不同層次的賞賜。

     世宗與侍臣在一起議論從古至今的大臣誰賢誰不肖,就這個話題對宰相說:“皇統、正隆殺了不少臣僚,但他們并不是死于犯了罪。

    朕委任卿等以大政,不要背離正道而自己陷進泥坑,不要委曲服從而誤了朕的大事。

    隻有忠隻有孝,匡救輔益,以期望達到太平盛世。

    ”良弼回答說:“臣等過分承蒙皇上最好的待遇,雖然自己淺薄,怎麼敢不盡心?